第1135章 求佛定誌

字數:7451   加入書籤

A+A-


    1135 章求佛定誌
    驛館的晨光透過窗紙,在案上投下細碎的光斑。蕭虎靜坐案前,指尖拂過母親蕭氏的《草原治要》,忽然觸到冊中夾著的硬物 —— 取出一看,是半卷泛黃的《金剛經》殘頁,邊角磨損嚴重,紙頁上有母親用炭筆寫的批注“慈悲非弱,乃權之柔護;圓融非退,乃治之妙法。”
    這殘頁是蕭虎少年時常見的物件。母親生前雖以實務治理部落,卻常抄錄佛經,說 “佛法的‘慈悲’與‘圓融’,可補權力之剛猛”。昨日夢境中母親斬龍的身影,與殘頁上的批注重疊,蕭虎心中忽生一念此次與尼古拉論辯 “權之本質”,雖以 “護民” 為核心,卻少了精神層麵的圓融支撐,若能借佛法解悟,或許能讓實務對策更具根基。
    他將殘頁平鋪案上,逐字誦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想起母親曾解釋“‘無所住’便是不執著於‘龍上虎下’的虛名,‘生其心’便是守住‘護民’的初心。” 這話與夢境啟示一脈相承,更堅定了他求佛的念頭 —— 非為個人修行,而是為從中樞治理與西域交流的實務需求,汲取佛法的圓融智慧。
    案頭還放著中都帶來的《元史?釋老傳》,其中記載 “世祖尊八思巴為國師,以佛法柔化草原”,印證了佛法在元代治理中的作用。蕭虎合上典籍,目光落在 “遣使求佛” 四個字上 —— 他決意從基輔遣人赴薩迦寺,求高僧答疑、取佛法實務典籍,為中樞與西域的協同治理添一層精神紐帶。
    蕭虎起身走到牆邊,望著掛著的母親舊照(草原部落特有的木刻肖像),思緒飄回少年時的漠南草原。那年部落與鄰族因牧地爭執,雙方劍拔弩張,蕭父欲率兵對峙,母親卻攔下他,帶著這卷《金剛經》殘頁親赴鄰族營地。
    鄰族首領是位信奉佛法的老者,母親便以殘頁上的 “和而不同” 相談“牧地是生計根本,卻非生死仇敵。若開戰,雙方牛羊受損、族人傷亡,縱使奪得牧地,又有何益?不如按季節劃分,輪流放牧,既保生計,又全情誼。” 她還引用佛經 “眾生平等”,提議兩族共設 “調解會”,由長老與僧人共同裁決糾紛。
    最終,鄰族首領被母親的 “圓融” 打動,接受了提議。那場危機化解後,母親對蕭虎說“權力的剛猛能鎮亂,卻不能消怨;佛法的慈悲能化怨,卻需權力護持。剛柔並濟,方是長久之治。” 這便是母親 “佛治” 的實務案例 —— 不用武力,卻以佛法的智慧化解衝突,比單純的強權更穩固。
    還有一次,部落遭遇雪災,糧秣短缺,有族人提議劫掠弱小部落,母親卻召集僧人與長老,開倉放糧的同時,以 “因果報應” 勸導“劫掠雖解一時之困,卻結下世仇,日後必遭反噬;若互助共濟,待雪化後合力放牧,方能長久安穩。” 最終,各戶勻出存糧,渡過難關,也讓佛法的 “互助” 理念深入族人心。
    回憶起母親的佛治實例,蕭虎愈發清晰求佛的現實意義。當前與基輔的合作雖達成 “協同護民” 的共識,但仍有兩處實務困境一是教會與領主在慈善物資分配上各執一詞,教會想優先分給信徒,領主想按戶籍均分,爭執不下;二是商路沿線的小部落對 “協同規則” 不信任,擔心大元與基輔聯手欺壓他們,遲遲不願加入商路聯盟。
    蕭虎揉了揉眉心,翻開與尼古拉的辯論記錄,在 “慈善分配” 與 “部落信任” 旁畫了圈。母親當年化解牧地糾紛,正是用佛法的 “平等” 打破族群隔閡;化解雪災危機,是以 “互助” 凝聚人心 —— 這恰能應對當前困境。若能求得高僧對 “平等施善”“眾生互助” 的闡釋,或能讓教會與領主放下分歧;若能帶回佛法在部落治理中的實例,也能打消小部落的疑慮。
    他還想到中樞的長遠需求忽必烈推行 “漢法” 與 “草原法” 並行,卻時有文化衝突,佛法作為元代各民族都能接受的精神紐帶,若能結合實務形成 “佛治輔助” 的策略,或許能緩解衝突。比如中都的養濟院,若引入佛法的 “慈悲” 理念,由僧人參與管理,既能增強公信力,又能讓不同信仰的百姓接受救助。
    更重要的是,尼古拉雖信奉東正教,卻對 “懲惡揚善” 的普世理念認可,若大元能以佛法的 “圓融” 展現包容,而非單純的實務對策,更能拉近與基輔的心理距離,為商路與文化交流築牢基礎。這些實務考量,讓 “遣使求佛” 不再是個人感悟,而是服務於中樞使命的重要舉措。
    辰時三刻,蕭虎讓人喚來郭敬之、趙全、孫和。三人入內時,見案上擺著《金剛經》殘頁、《元史?釋老傳》與基輔合作清單,便知有重要議事。蕭虎示意三人坐下,將殘頁推至桌心“諸位可知這殘頁的來曆?當年先母曾用它化解部落糾紛,借佛法的‘圓融’補權力之不足。如今與基輔合作遇困,我欲遣使赴薩迦寺求佛,取智慧以助實務,特與諸位商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郭敬之首先開口,目光落在殘頁的批注上“將軍之意,是借佛法的‘平等’‘互助’化解慈善分配與部落信任的難題?此計甚妙 —— 薩迦寺與中樞淵源深厚,八思巴國師曾駐錫於此,遣人前往,既合史實,又易獲回應。隻是使者需兼具佛法素養與實務能力,方能準確傳達需求。”
    趙全則擔憂路途“薩迦寺遠在吐蕃,從基輔出發需經西域、河西走廊,沿途部落眾多,商路未全通,恐有風險。且所需物資、護衛需提前籌備,耗時耗力,是否會延誤與基輔的後續合作?”
    孫和補充“若遣使,需明確求佛的具體內容 —— 是請高僧答疑,還是取佛法典籍?或是收集佛治案例?目標越清晰,使者越易執行。此外,護衛需挑選熟悉西域地形、懂佛法禮儀的士兵,避免因禮節不當冒犯沿途部落或薩迦寺僧人。”
    蕭虎點頭“諸位所言皆中要害。今日商議,便圍繞‘使者人選’‘物資籌備’‘任務清單’‘路途安全’四事展開,務必周密,既確保遣使順利,又不影響基輔事務。”
    談及使者人選,郭敬之推薦了一人“中都大報恩寺的知客僧李修遠,曾在薩迦寺研習三年,精通藏語與佛法,又懂漢文與西域語言,去年隨商隊來過西域,熟悉沿途路況。更重要的是,他曾協助先母整理過《草原治要》中的佛治案例,明白將軍‘實務優先’的需求,不會陷入純理論的求佛。”
    蕭虎聞言,眼中一亮“李修遠?我記得他 —— 當年先母讓他抄錄《金剛經》,他卻在批注中寫‘經義需落地,方為真慈悲’,可見其務實。隻是他現為僧人,遣使需以中樞名義,是否妥當?”
    郭敬之解釋“可請中樞追認其‘大元佛法使’身份,既符合他的僧人身份,又有官方背書。薩迦寺見是熟悉的僧人出使,也更易信任。此外,還需配一名譯官、一名糧秣官、十名護衛,協助處理實務與安全事宜。”
    趙全提議“譯官可選西域商隊的通事張謙,他常年往來於基輔與吐蕃,懂多種語言;糧秣官可選戶部主事王恪,擅長核算物資與與部落交易;護衛則從隨隊禁軍中挑選,需懂佛法禮儀,不擅動武,以‘護送’而非‘威懾’為主。”
    孫和補充“李修遠為正使,張謙、王恪為副使,護衛隊長選禁軍百戶周平 —— 他曾駐守河西,熟悉吐蕃部落習性,且信奉佛法,不會與僧人產生衝突。” 蕭虎沉吟片刻,在紙上寫下五人姓名,標注各自職責“此事需快馬報知中樞,待追認身份後,即刻召李修遠來基輔匯合。”
    確定人選後,趙全主動承擔物資籌備的梳理“遣使隊伍共十五人,往返約需半年,需籌備糧秣、藥品、禮物、文書四類物資。糧秣以不易變質的肉幹、麥餅、奶酪為主,按每人每日一斤核算,需備兩千七百斤;藥品需帶治風寒、外傷、腹瀉的藥材,尤其是吐蕃多高原,需備防眩暈的草藥。”
    他取出紙筆,詳細羅列“禮物分三類 —— 給薩迦寺的,選中都的《大藏經》抄本、青花瓷瓶、絲綢佛幡,既顯誠意,又符合佛法禮儀;給沿途部落的,選絲綢、茶葉、鐵器,按每處部落十匹絲綢、二十斤茶葉、五件鐵器準備,預計途經二十個部落,需備兩百匹絲綢、四百斤茶葉、一百件鐵器;給譯官與向導的,選銀錠五十兩,作為酬勞與應急之需。”
    孫和補充安全物資“需帶信號彈五枚(紅彈求救、綠彈報平安)、簡易帳篷五頂、防潮氈毯十五條、防寒皮袍十五件 —— 吐蕃冬季寒冷,皮袍需用厚羊皮製作,內襯羊毛。此外,還需帶佛教法器如念珠、法螺,既供李修遠使用,也可作為與僧人交流的信物。”
    郭敬之則負責文書籌備“需準備三份國書 —— 一份致薩迦寺住持,闡明‘求佛法實務典籍、請高僧答疑’的來意;一份致沿途部落首領,說明‘借道求佛、不傷民生’的原則;一份是空白敕令,若遇緊急情況,正使可加蓋臨時印信,向當地官府求助。”
    蕭虎逐一審核清單,在 “防眩暈草藥” 旁批注 “多備五十斤,可與部落交換”,在 “法器” 旁批注 “加入先母遺留的紫檀念珠,作為信物”“物資需三日內備齊,由趙全總負責,孫和協助清點,郭敬之審核文書,確保無遺漏。”
    為避免使者偏離重點,蕭虎牽頭製定詳細的任務清單,明確 “主次分明、實務優先” 的原則。首要任務是 “求佛法實務典籍”“重點求取《薩迦寺治寺要義》《吐蕃部落佛治案例》《佛法與民生協同錄》等,需抄錄三份,一份帶回中都、一份留基輔、一份給沿途部落參考。”
    次要任務是 “請高僧答疑”,列出三個核心問題“其一,如何以佛法‘平等’理念化解教會與世俗的慈善分配分歧;其二,如何用‘互助’教義說服小部落加入商路聯盟;其三,如何將佛法融入民生實務,避免流於形式。需請高僧書麵作答,附實例說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第三任務是 “收集沿途信息”“記錄途經部落的人口、牧地、信仰、與大元的關係,標注友好、中立、敵對三類;觀察吐蕃的佛法活動與民生結合的實例,如寺院如何參與春耕、救災;了解薩迦寺與其他教派的關係,為中樞後續佛法交流參考。”
    第四任務是 “聯絡協同”“與薩迦寺約定‘佛法交流機製’,每年互派僧人交流實務;與沿途部落達成‘借道與互市協議’,允許大元商隊借道,部落可優先與商隊交易;請薩迦寺出麵,向吐蕃部落說明大元與基輔的合作並非‘欺壓’,而是‘協同護民’。”
    蕭虎將清單交給郭敬之“需用漢、藏、西域三種文字書寫,確保正副使都能看懂,每完成一項需簽字確認,返回後需逐項核查。”
    針對趙全擔憂的路途安全,孫和製定了詳細的安全對策。路線選擇上“避開近期有衝突的乃蠻部落與克烈部落餘部,走南線經撒馬爾罕、於闐、柴達木盆地,再入吐蕃 —— 這條路線商隊常走,部落較友好,且有驛站可補給。”
    部落應對上“每到一處部落,由李修遠先帶禮物拜訪首領,以‘佛法交流’為由說明來意,避免提及‘官方出使’,減少抵觸;若遇部落刁難,以禮物安撫為主,不輕易動武,若無法解決,可發信號彈求助附近的大元商隊或官府。”
    高原適應上“進入吐蕃前,在柴達木盆地休整十日,讓隊員逐漸適應高原氣候;每日行進不超過三十裏,避免劇烈運動;攜帶的防眩暈草藥每日服用一次,由王恪監督。”
    應急方案上“若遇暴風雪或雪崩,需就近尋找部落或寺院躲避;若有隊員生病,由李修遠用佛法安撫,王恪用藥治療,嚴重時可留下隊員,由當地寺院照料,其餘人繼續前行;若遇盜匪,以‘贈送禮物、說明來意’化解,萬不得已時,護衛方可自衛,但需避免殺戮。”
    蕭虎補充“讓周平提前繪製路線圖,標注驛站、部落、寺院的位置,與沿途商隊提前聯絡,請求協助接應。安全第一,若實在無法前行,可退回基輔,再做商議。”
    因涉及佛法交流與官方出使,禮儀規範尤為重要。郭敬之梳理了三類禮儀“見薩迦寺僧人的禮儀 —— 需行‘合十禮’,不穿皮袍(避免殺生之嫌),說話輕聲,不提及‘戰爭’‘殺戮’等詞匯;見沿途部落首領的禮儀 —— 行‘草原拱手禮’,遞禮物時雙手奉上,說明‘大元與部落友好’的來意;見官方官員的禮儀 —— 行‘官場跪拜禮’,呈遞國書時需低頭,語氣恭敬。”
    他特別強調“李修遠作為僧人,與薩迦寺僧人交流時,需用佛法術語,避免官方套話;與部落首領交流時,需結合草原習俗,用‘互助’‘友好’等通俗語言,不用佛經晦澀詞匯。譯官張謙需準確翻譯,避免因語言偏差引發誤解。”
    孫和補充護衛禮儀“護衛需站在使者身後三尺處,不得隨意插話,不得直視僧人或首領,若遇對方示好,可點頭回應,不得主動搭話。攜帶的武器需用氈布包裹,除非遇緊急情況,否則不得外露。”
    蕭虎讓郭敬之將禮儀規範抄寫十份,每人一份“出發前需集中訓練三日,由李修遠講解佛法禮儀,周平講解部落禮儀,確保人人熟悉。禮儀是信任的基礎,不可有半點疏忽。”
    三日後,中樞的追認文書與李修遠同步抵達基輔。驛館的庭院中,遣使隊伍已整裝待發,李修遠身著紅色僧袍,手持母親遺留的紫檀念珠,向蕭虎行合十禮“貧僧定不負將軍所托,以佛法助實務,不辱使命。”
    蕭虎取出那卷《金剛經》殘頁,遞到李修遠手中“此乃先母遺物,上麵的批注是她佛治的心得,你帶在身邊,若遇困惑,可誦讀批注,便如先母在側指引。記住,求佛不是為了誦經祈福,而是為了‘護民’—— 無論是薩迦寺的高僧,還是沿途的部落,都要以‘民生’為核心交流,不談空泛的教義,隻論實在的相助。”
    他轉向副使與護衛“張謙需確保翻譯準確,不添不減;王恪需管好物資,不克扣、不浪費;周平需保障安全,不主動生事,也不怯懦避事。每月初一、十五,需派快馬送回平安信,說明行程與見聞。”
    最後,蕭虎望著十五人的隊伍,語氣鄭重“此次遣使,關乎大元與薩迦寺的佛法交流,關乎基輔商路的安穩,更關乎‘護民’的初心。若能借佛法的圓融化解實務困境,便是你們最大的功績。出發吧!”
    李修遠帶領隊伍向蕭虎躬身行禮,隨後翻身上馬,向吐蕃方向進發。蕭虎站在驛館門口,望著隊伍的背影消失在晨霧中,手中握著母親的《草原治要》,心中豁然 —— 求佛定誌,並非求神庇佑,而是求一種更圓融的實務智慧,一種能讓 “護民” 初心落地生根的治理之道。遠處的教堂鍾聲與隊伍的馬蹄聲交織,仿佛預示著佛法與實務將在西域的土地上,開出協同護民的新花。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