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6章 吐蕃遣使
字數:7125 加入書籤
1136 章吐蕃遣使
驛館的晨露還凝在窗欞上,李修遠已身著紅色僧袍,肅立在蕭虎案前。案上平鋪著一封疊得整齊的手劄,封皮用桑皮紙製成,蓋著蕭虎的私印,旁側放著母親蕭氏遺留的紫檀念珠與半卷《金剛經》殘頁。“此手劄詳述基輔實務困境與求佛之願,你需親手交予噶舉派高僧。” 蕭虎將手劄推至李修遠麵前,指尖劃過封皮,“尤其要說明,求佛非為誦經,而是為‘平等施善’‘互助護民’的實務之法。”
李修遠雙手接過手劄,入手微沉 —— 紙頁間夾著蕭虎手繪的基輔慈善分配爭議圖,標注著 “教會欲優先信徒”“領主堅持均分” 的分歧點。“貧僧明白,定將將軍的實務訴求清晰傳達,不墮‘佛法落地’的初心。” 他將手劄收入貼身僧袋,袋內還裝著《草原治要》的抄本,裏麵摘錄了蕭母以佛法化解部落糾紛的實例。
蕭虎又取過一幅布製地圖,展開在案上“噶舉派主寺在楚布寺,你需經撒馬爾罕、於闐入吐蕃,沿途若遇部落質疑,可出示此圖與蕭母念珠 —— 念珠上的木紋與吐蕃寺院的供珠相似,或能增幾分信任。” 地圖上用墨線標注著 “友好部落”“驛站”“寺院” 的位置,楚布寺旁用朱筆寫著 “米拉日巴尊者遺跡”,“噶舉派重苦修,可從尊者‘以善化惡’的故事切入,更易共鳴。”
臨行前,蕭虎將紫檀念珠係在李修遠手腕“此念珠隨先母多年,見念珠如見先母的佛治之心。若與高僧論道遇困,可撚珠沉思,便如先母在側指引。” 李修遠躬身行禮,僧袍的下擺掃過地麵的晨露,帶著沉甸甸的托付。
驛館庭院內,十五人的遣使隊伍已整裝就緒。張謙將譯經用的多語言對照冊塞進行囊,冊中 “平等”“互助” 等詞均標注了漢、藏、西域三種寫法;王恪正清點最後一批防眩暈草藥,用牛皮紙包成十小包,每包標注 “每日一劑”;周平則檢查著護衛的氈布包裹,確保武器不外露,腰間的信號彈袋按 “紅前綠後” 的順序排列。
“張謙,過了於闐便入吐蕃境,藏語需格外謹慎,‘佛法’不可譯作‘神意’,需用‘善法’之意。” 李修遠走到張謙身邊,指著對照冊上的詞匯,“尤其與噶舉派僧人交流時,‘苦修’要譯作‘實修’,更貼合其教義。” 張謙點頭,取出炭筆在 “苦修” 旁添注 “實修實證” 四字,“貧僧記下,定不偏差。”
王恪捧著物資清單上前“僧醫,防眩暈草藥備足三百劑,另有治風寒的麻黃、治外傷的三七,均按將軍吩咐多備了五十份,可與沿途部落交換物資。” 清單上逐項列明 “肉幹兩千七百斤”“絲綢佛幡二十麵”“青花瓷瓶五件”,每一項都有周平的複核簽字。
周平走到李修遠麵前,呈上一麵小旗“此旗繡著蓮花紋,是吐蕃商隊常用的平安標識,遇亂時展開,或能避免誤傷。” 他又指著隊伍後的兩匹駱駝,“駱駝背上的皮囊裝著清水與糌粑粉,適應吐蕃飲食,已請基輔的吐蕃商人試過,味道無差。”
李修遠環視隊伍,見人人神情肅然,便抬手示意“此次遣使,以‘善’為旗,以‘實’為要,沿途不擾民、不炫武,若遇分歧,以佛法的圓融化解。出發!” 十五人齊聲應 “是”,駱駝的駝鈴在晨風中響起,向東方的吐蕃方向行進。
隊伍行至撒馬爾罕城外時,恰逢一支吐蕃商隊在此休整。商隊首領紮西見李修遠身著僧袍,手腕係著紫檀念珠,便主動上前合十“大師可是要往吐蕃去?此地近日有乃蠻部落遊弋,需結伴而行方妥。” 紮西的漢話說得略顯生硬,卻帶著真誠。
李修遠認出紮西腰間的噶舉派護身符,便取出蕭母的念珠“貧僧奉大元蕭將軍之命,赴楚布寺求見噶舉派高僧,不知首領可願同行?” 紮西接過念珠細看,見木紋間嵌著細小的酥油痕跡 —— 那是蕭母當年與吐蕃僧人交流時沾染的,頓時麵露敬意“此念珠與楚布寺的供珠同源,我等願為向導,護送大師一程。”
張謙趁機與紮西的譯官交流,得知乃蠻部落因 “商路稅銀” 與周邊部落爭執,近日常劫掠獨行隊伍。“若遇乃蠻人,可由貧僧出麵,以佛法‘互助’之理勸說。” 李修遠對周平道,“護衛需將武器裹緊,不可顯露敵意。” 周平點頭,讓護衛們將氈布再纏緊兩圈,隻露出劍柄的一角。
紮西邀請李修遠入帳飲酒,帳內的銅壺中煮著酥油茶。“噶舉派的帕木竹巴大師近日在楚布寺講經,大師此去正好趕上。” 紮西舀起酥油茶遞給李修遠,“大師可提‘米拉日巴尊者曾在藏北施粥’的故事,帕木竹巴大師最推崇尊者的實務善行。” 李修遠接過茶碗,暖意順著喉嚨而下,將 “藏北施粥” 四字記在心上。
行至蔥嶺邊緣時,果然有十餘騎乃蠻人攔住去路。為首的頭領勒馬橫刀,刀尖指向駱駝上的絲綢佛幡“此等好物,當獻與乃蠻部落,否則休想過嶺!” 周平悄悄握住腰間信號彈,卻被李修遠用眼色製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李修遠翻身下馬,走到頭領麵前,合十行禮“貧僧奉大元之命赴吐蕃求佛,佛說‘眾生平等’,若頭領需絲綢,可贈五匹,隻望借道護民 —— 前方商路若斷,乃蠻的牛羊也難賣出好價錢。” 他示意張謙取出五匹絲綢,雙手奉上,“此絲綢可換茶葉,比劫掠更長久。”
頭領接過絲綢,卻仍不肯放行“吐蕃與大元素無往來,如何信你?” 李修遠解下紫檀念珠,遞到頭領手中“此念珠曾隨大元部落首領化解牧地糾紛,頭領若不信,可往撒馬爾罕問紮西商隊,他們能證我等無惡意。” 念珠上的木紋與乃蠻部落的護身符紋路相似,頭領摩挲著念珠,神色漸緩。
此時,紮西從隊伍後走出,對頭領道“此大師是求佛的善人,去年還幫我們商隊調解過與於闐人的爭執。若放行,日後大元商隊可優先與乃蠻交易。” 頭領沉吟片刻,揮刀示意讓路“五匹絲綢不夠,再加兩斤茶葉,便許你們過嶺。” 李修遠讓王恪奉上茶葉,看著乃蠻人策馬離去,對周平道“以善化惡,比動武更妥,這便是蕭母說的‘佛法柔護’。”
於闐城的太陽剛升到城頭,李修遠便帶著隊伍來到城內的大雲寺。寺僧玄奘(與唐代玄奘同名,為當地僧人)見李修遠持有《金剛經》殘頁,便引著眾人入寺休整“吐蕃高原氣候惡劣,需在此備足防寒之物,寺內有吐蕃僧人留下的皮襖,可借與大師。”
玄奘取出一本《高原行記》,遞到李修遠手中“此書記載著入吐蕃的注意事項,如‘每日寅時出發,未時紮營’‘不可多食油膩’,貧僧的師兄曾在楚布寺學法,說噶舉派僧人每日隻食糌粑與酥油茶,大師可提前適應。” 行記中夾著一張酥油茶做法的紙條,標注著 “鹽少許、酥油兩勺、茶磚一塊”。
張謙趁著休整,向於闐的通事請教藏語的日常用語,尤其記下 “楚布寺”“帕木竹巴”“米拉日巴” 的準確發音“昨日乃蠻部落的誤會,多因譯法不準,此次定要精準。” 他將發音注在對照冊上,用漢字標注諧音,反複誦讀。
王恪則與於闐的藥鋪掌櫃交換藥材,用多餘的麻黃換了些 “紅景天”“掌櫃說此藥防高原反應比麻黃更有效,可讓隊員提前服用。” 他將紅景天分成十五份,每份包成小包,貼在隊員的行囊上。
周平帶著護衛檢查駱駝的蹄掌,用於闐特產的麻線纏緊“吐蕃多石子路,蹄掌若破,便難前行。” 他還向當地牧民請教了 “遇暴風雪如何找避風處” 的方法,畫成簡圖分給隊員。
隊伍行至昆侖山北麓時,天空忽然飄起雪花。周平立刻按於闐牧民的指點,讓隊員在背風的岩石下紮營。“帳篷需搭成三角形,抵禦風雪。” 他指揮護衛們用駱駝繩固定帳篷,帳篷的四角壓上石塊,“每人隻許進帳休息半個時辰,輪流守夜,防止積雪壓塌帳篷。”
李修遠坐在帳篷內,撚著紫檀念珠,看著帳外的風雪。張謙凍得搓著手,卻仍在核對藏語詞匯“‘風雪’譯作‘瓊梅’,‘平安’譯作‘紮西德勒’,明日入吐蕃境,這些詞定能用得上。” 李修遠點頭“噶舉派僧人常說‘風雪是苦修的試煉’,明日若遇僧人,可提此語,或能拉近距離。”
王恪巡診時發現一名護衛有些頭暈,立刻取出紅景天讓他服下“莫要擔心,按掌櫃說的,再喝些熱茶便好。” 他將隨身的銅壺放在篝火旁加熱,壺內煮著酥油茶,“此茶能暖身,也能適應吐蕃飲食。”
夜半時分,風雪漸大,帳篷的繩索被吹得 “嘩嘩” 作響。周平起身查看,發現一處繩索即將斷裂,便解下自己的腰帶補上“此處離楚布寺還有十日路程,絕不能在此出岔子。” 李修遠也走出帳篷,與周平一同加固繩索,風雪打在僧袍上,卻透著堅定的前行之意。
風雪停歇的清晨,隊伍行至吐蕃邊境的一處驛站,驛站外站著兩名身著褐色僧袍的僧人,手持經幡,見到李修遠便合十行禮“帕木竹巴大師已知大師將至,特命我等在此迎接。” 為首的僧人法名達瑪,腰間係著與蕭母念珠相似的供珠。
李修遠心中一鬆,取出蕭虎的手劄副本“煩請師父轉告大師,貧僧攜大元蕭將軍的實務之求而來,非為虛禮。” 達瑪接過副本,翻看時目光停在蕭母化解部落糾紛的實例上“大師的母親以佛法護民,與我派‘以善化惡’的教義相合,帕木竹巴大師定會重視。”
張謙趁機向達瑪請教藏語的實務用語,達瑪指著驛站外的青稞田“‘平等施善’可譯作‘眾生同福’,‘互助護民’可譯作‘共佑生計’,比直譯更貼合吐蕃語境。” 張謙連忙記下,在對照冊上修改,達瑪還親自書寫藏文,讓他對照學習。
王恪與另一名僧人巴桑交流藥材“紅景天雖好,卻需與酥油同服,否則效果減半。” 巴桑取出一小罐酥油“此乃楚布寺的供酥油,贈給大師,既合佛法,又能助高原適應。” 王恪道謝,將酥油小心收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周平則向達瑪詢問前路的安全“楚布寺沿途可有不太平的部落?” 達瑪搖頭“大師放心,帕木竹巴大師已派人通知沿途部落,說大元使者是‘求善的僧人’,不會阻攔。”
行至楚布寺山腳下時,隻見寺院依山而建,紅牆白頂,與基輔的教堂截然不同。山門前站著十餘名僧人,均身著褐色僧袍,手持念珠,為首的正是帕木竹巴大師 —— 年過六旬,麵容清臒,卻雙目有神,腰間的供珠與蕭母的紫檀念珠紋路相近。
“大師遠道而來,所為何求?” 帕木竹巴大師合十問道,聲音雖輕,卻透著沉穩。李修遠躬身行禮,呈上蕭虎的手劄“大元基輔遇慈善分配之困,將軍聞大師‘以苦修求善治’,特來求實務之法。” 他還取出《草原治要》抄本,“貧僧的義母曾以佛法化解部落糾紛,此乃其案例,願與大師探討。”
帕木竹巴大師接過手劄與抄本,翻至蕭母化解牧地糾紛的章節,眼中露出讚許“此乃‘佛法落地’的真義,比空誦經文更可貴。” 他引著李修遠入寺,寺內的轉經筒旁刻著 “米拉日巴尊者曾在此施粥” 的字樣,“尊者當年在藏北苦修,見牧民饑寒,便放下修行,組織施粥,這便是‘善先於修’。”
李修遠指著手劄中的慈善分配圖“基輔教會欲優先信徒,領主堅持均分,如何以‘善先於修’化解?” 帕木竹巴大師沉吟片刻,指向寺外的青稞田“田中的青稞不分僧俗,均需雨露滋養 —— 慈善如雨露,若隻潤一方,便會枯了另一方,這便是‘平等’的實務之理。”
楚布寺的僧堂內,酥油燈的光芒映照著四壁的佛經壁畫。帕木竹巴大師與李修遠相對而坐,中間擺著蕭虎的手劄與《草原治要》。“噶舉派講‘大手印’,並非玄虛的功法,而是‘以心印心’的實務 —— 你心有護民之願,便以護民之法行事。” 帕木竹巴大師撚著念珠,“基輔的分歧,在於‘執念’—— 教會執念‘信徒優先’,領主執念‘戶籍均分’,若能破執,便得圓融。”
李修遠取出基輔商路聯盟的草圖“沿途小部落擔心大元與基輔聯手欺壓,如何以‘互助’破執?” 帕木竹巴大師召來巴桑,取來一本《噶舉派部落調解錄》“當年藏北兩部落因商路爭執,我派僧人讓兩族各出一人共管商路,利潤均分,既保生計,又消敵意。” 錄中記載著具體的 “共管規則”,如 “商隊需各派護衛”“稅收由第三方寺院保管”。
張謙將大師的話翻譯成漢文,記錄在冊“‘破執’可譯作‘棄偏’,‘共管’可譯作‘共掌’,回基輔後可按此思路調解。” 帕木竹巴大師還讓達瑪抄錄《米拉日巴尊者施粥記》,“此記詳述‘平等施善’的具體做法,可給基輔教會與領主參考。”
論道至深夜,帕木竹巴大師將一串新的紫檀念珠贈予李修遠“此念珠與你義母的念珠同源,願你帶回‘佛法落地’的真義,讓大元與基輔的百姓,都能如吐蕃的青稞般,得雨露之潤。”
離開楚布寺前,李修遠已收集了《噶舉派部落調解錄》《米拉日巴尊者施粥記》《楚布寺慈善分配法》三本典籍的抄本,每本都有帕木竹巴大師的批注。“貧僧會將大師的實務之法整理成策,快馬送回基輔,助蕭將軍化解困境。” 李修遠向大師躬身行禮,手腕上新舊兩串紫檀念珠相互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響。
達瑪與巴桑送隊伍至山腳下,達瑪遞上一封書信“此信致蕭將軍,詳述我派願與大元建立‘佛法交流機製’,每年互派僧人交流實務。” 巴桑則送上一袋青稞種“此乃楚布寺的良種,可在基輔試種,若能豐收,便是‘互助護民’的實證。”
李修遠讓張謙草擬回報信,信中寫道“噶舉派高僧授‘破執圓融’‘共掌商路’之法,典籍已抄錄,待歸基輔後詳述。沿途部落均表友好,願與大元商隊互市……” 王恪則核算帶回的藥材與種子,一一登記造冊。
周平望著楚布寺的方向,對李修遠道“此次遣使,未動一兵一卒,卻得實務良策,這便是蕭將軍說的‘佛法柔護’吧。” 李修遠撚著念珠,望向東方的基輔“是啊,善念如燈,雖遠不熄,定能照亮‘護民’的前路。” 隊伍的駝鈴再次響起,帶著吐蕃的佛法智慧,向基輔返程。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