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0章 高僧邀請

字數:7314   加入書籤

A+A-


    1140章高僧邀請
    驛館的庭院裏,二十餘匹騾馬已整裝待發,每匹騾馬的背上都馱著特製的木箱,箱內整齊碼放著蕭虎西使期間收集的宗教典籍 —— 既有基輔東正教的《聖喬治事跡錄》,也有吐蕃噶舉派的《大手印要義》,還有天竺、大理等地的佛法典籍,共計百餘部。
    蕭虎親自檢查木箱的封條,指尖劃過 “翰林院典籍庫” 的印記“這些典籍是西使最珍貴的成果,需妥善保護。每箱外層包三層油布,遇雨天需用氈毯覆蓋,每日宿營後需開箱檢查,確保無受潮、蟲蛀。” 孫和應聲,指揮護衛按 “東正教  佛教  其他” 分類清點,逐一核對清單,確認無誤後在封條上加蓋私印。
    郭敬之則在一旁處理基輔的後續事務“已與尼古拉主教約定,每季度由中都商隊傳遞一次佛教與東正教的交流文書;基輔領主那邊,‘民生反饋簿’已推行,由商隊首領協助監督。這些交接文書都已簽署完畢,交予驛館驛丞存檔。”
    臨行前,尼古拉主教派人送來一尊銅製十字架與一封書信,書信中寫道 “願與大元共護民生,盼佛法與東正教交流永續”。蕭虎將十字架與書信放入隨身行囊,對郭敬之道“此十字架可作為與東正教後續交流的信物,帶回中都後交由禮部妥善保管。”
    辰時三刻,蕭虎翻身上馬,回望基輔城郭 ——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穹頂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他抬手示意,隊伍緩緩向東出發,馱著典籍的騾馬踏著晨露前行,蹄聲在基輔的土路上留下一串清晰的印記。
    歸途路線仍沿來時的 “基輔  撒馬爾罕  河西走廊  中都” 一線,蕭虎在馬背上與郭敬之、趙全、孫和敲定沿途要務“撒馬爾罕是西域商路樞紐,需停留一日,與當地商隊首領確認‘協同護商’的細節;河西走廊的甘州有大元的佛教寺院,可將部分天竺、大理典籍暫存寺中,減輕歸途負擔;抵達中都前,需先派人快馬通報,讓中樞做好典籍接收與西使匯報的準備。”
    趙全負責物資調度,補充道“隊伍攜帶的幹糧還剩二十日用量,撒馬爾罕可采購胡餅、肉幹補充;飲水需在沿途驛站裝滿羊皮水囊,甘州之後多為戈壁,水源稀缺,需提前儲備。此外,為避免典籍被盜,夜間宿營需安排雙崗,護衛輪流值守,木箱需集中存放於中軍帳旁。”
    行至撒馬爾罕時,商隊首領阿卜杜勒已在城外等候,他帶來了西域商路的最新消息“近期乃蠻部落餘部在焉耆一帶活動,可能襲擾商隊,建議將軍繞行庫車,雖多走三日路程,卻更安全。” 蕭虎采納建議,同時與阿卜杜勒約定“中都商隊下月將運送一批絲綢至基輔,途經庫車時,需你派向導協助,確保與基輔商隊順利匯合。”
    在撒馬爾罕的寺院中,蕭虎將《天竺小乘經》《大理南拳禪修譜》等二十部典籍暫存,寺院住持接過典籍,雙手合十“定當妥善保管,待將軍返回中都後,再派僧人護送剩餘典籍入京。” 蕭虎致謝,贈予寺院兩匹中原絲綢,作為保管的謝禮。
    曆經一個月的跋涉,隊伍終於抵達中都郊外的盧溝橋。遠遠望去,中都的城牆巍峨聳立,城樓上的 “大元” 旗幟迎風飄揚,翰林院與禮部的官員已在橋邊等候 —— 他們接到蕭虎的快馬通報,提前做好了迎接準備。
    翰林院學士王磐上前迎接,雙手接過蕭虎遞來的典籍清單“陛下已在大殿等候,將軍可先將核心典籍(如《大手印要義》《聖喬治事跡錄》)呈獻,其餘典籍由翰林院官員清點接收,分類存入典籍庫。” 蕭虎點頭,命孫和挑選出二十部核心典籍,裝入紫檀木匣,親自捧著,隨王磐向皇宮走去。
    皇宮大殿內,忽必烈大汗端坐龍椅,文武百官分列兩側。蕭虎跪地行禮,將木匣舉過頭頂“臣蕭虎西使基輔,曆時半載,收集西域、吐蕃、天竺、大理等地宗教典籍百餘部,現呈獻陛下,供中樞參考文化交流與實務治理。”
    忽必烈命內侍打開木匣,翻看《大手印要義》,問道“吐蕃噶舉派的典籍,與其他教派相比,有何特別之處?” 蕭虎回稟“噶舉派注重‘以武入禪’,將武學與禪修結合,既重精神修行,又重實務護民,與大理的‘武學禪修’有異曲同工之妙,且其在吐蕃部落中影響力甚廣,若能邀其高僧來中都交流,對穩定吐蕃、融合佛法大有裨益。”
    忽必烈沉吟片刻,道“準你所奏。先回府休整三日,三日後再詳細稟報西使詳情,商議邀請高僧事宜。”
    蕭虎回府後,並未休息,而是立刻召來郭敬之、趙全、孫和與熟悉吐蕃事務的禮部主事李謙,在府中議事廳商議邀請帕木竹巴?多吉傑布的具體事宜。
    李謙首先介紹帕木竹巴的背景“帕木竹巴是噶舉派‘帕竹噶舉’的創始人,現駐錫於吐蕃澤當寺,弟子遍布吐蕃各地,且與吐蕃地方勢力關係融洽。忽必烈大汗曾賜其‘灌頂國師’稱號,對其十分敬重。邀請他來中都,既符合大汗的宗教政策,又能拉近大元與吐蕃的關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蕭虎點頭“此次邀請,需兼顧‘宗教誠意’與‘實務需求’。宗教上,以‘交流佛法、共探禪修’為名;實務上,可提及‘協助製定吐蕃與中都的商路規則’‘指導禁軍的禪修練兵’,讓他明白此次邀請並非單純的宗教活動,而是對吐蕃與大元均有益的實務合作。”
    郭敬之補充“邀請信需由蕭將軍親擬,以‘晚輩’自居,體現尊重;同時需附上厚禮 —— 中原的《大藏經》抄本、和田玉製的佛龕、沉香木雕的念珠,這些都是噶舉派僧人喜愛的物品。此外,需挑選熟悉吐蕃習俗、懂藏語的信使,確保邀請信能準確傳達誠意。”
    趙全則擔憂路途“從澤當寺到中都,需經吐蕃、河西走廊,路途遙遠,帕木竹巴年事已高,恐難承受長途跋涉。可提議由中都派禁軍護送,或在沿途寺院設立休息點,醫療與飲食保障。”
    眾人商議至深夜,最終確定了 “邀請名義、信物清單、信使人選、護送方案” 四項核心內容,蕭虎命郭敬之連夜草擬邀請信,李謙負責聯絡吐蕃的信使。
    次日清晨,蕭虎親自前往中都的 “珍寶齋” 與 “經卷坊”,挑選贈送給帕木竹巴的信物。在經卷坊,他選中了一套由翰林院學士親手抄寫的《金剛經》,經卷用宣紙製作,封麵為深藍色綾錦,卷首繪有觀音像,字跡工整秀麗。
    “帕木竹巴注重禪修,《金剛經》是禪修的核心典籍,中原抄本的書法與裝幀獨具特色,定能體現誠意。” 蕭虎撫摸著經卷,對經卷坊的掌櫃道,“需再製作一個紫檀木的經卷盒,盒內鋪以絲綢,防止經卷磨損。”
    在珍寶齋,蕭虎選中了一尊和田玉佛龕 —— 高約一尺,玉質溫潤,龕內雕刻著噶舉派的 “金剛杵” 圖案,龕外刻有 “佛緣永續” 四字。掌櫃介紹“此玉來自和田,由西域工匠雕刻,融合了中原與吐蕃的工藝,最適合作為宗教交流的信物。”
    此外,還有沉香念珠(一百零八顆,顆顆圓潤)、中原產的 “鬆煙墨”(供抄經使用)、絲綢佛幡(繡有 “大手印” 符號),共計六件信物,分別象征 “經義、信仰、修行、抄錄、儀式”,涵蓋宗教交流的各個方麵。
    蕭虎將信物交給趙全“需將信物裝入特製的錦盒,盒外貼標簽注明名稱與寓意,與邀請信一同交由信使攜帶。此外,再準備二十匹絲綢、五十斤茶葉,作為沿途部落的通關禮物,確保信使順利抵達澤當寺。”
    邀請信由蕭虎親擬初稿,翰林院學士潤色,以 “大元西使蕭虎” 的名義致帕木竹巴?多吉傑布,全文如下
    “謹啟帕木竹巴大師座前
    虎奉命西使基輔,途聞大師弘傳噶舉教法,以‘大手印’禪修化導吐蕃,以‘以武入禪’護佑民生,深為敬佩。
    大元兼容並蓄,尊崇佛法,昔八思巴國師駐錫中都,促成蒙藏一家;今虎西使歸來,攜吐蕃、天竺、大理等地佛典,深感噶舉教法之精妙,尤重‘實務護民’之旨,與大元‘治世安民’之道不謀而合。
    敢請大師移駕中都(虎都),一來與中原高僧共探佛法要義,交流‘以武入禪’之法;二來協助中樞製定吐蕃與中都的商路規則,護佑沿途民生;三則將噶舉教法融入中原寺院實務,增進漢藏文化交融。
    隨信奉上中原《金剛經》抄本、和田玉佛龕等薄禮,聊表誠意。若蒙應允,大元將派禁軍沿途護送,食宿所需皆由中樞籌備,不敢有勞大師。
    翹首以盼,順頌法安。
    大元西使蕭虎 頓首
    至元五十年
    初稿完成後,蕭虎與郭敬之、李謙逐字修改,將 “移駕” 改為 “枉駕” 以顯謙遜,將 “協助” 改為 “賜教” 以表尊重。隨後由翰林院用漢、藏兩種文字謄寫,漢文用楷書,藏文用烏金體,分別鈐蓋 “蕭虎私印” 與 “禮部關防”,確保正式性。
    李謙檢查藏文翻譯“‘以武入禪’譯為‘????????????????????’(武中修心),符合噶舉派的表述習慣;‘商路規則’譯為‘??????????????????’(生計約定),更貼近吐蕃民生語境,不會產生誤解。” 蕭虎滿意點頭,將書信與信物一同放入紫檀木匣,等待信使啟程。
    信使人選由李謙推薦,選定了吐蕃人巴桑 —— 曾在中都太學學習漢文,現任禮部譯官,熟悉漢藏雙語與雙方禮儀,且其叔父是澤當寺的僧人,與帕木竹巴有交往,便於溝通。
    蕭虎在府中召見巴桑,問道“此次赴吐蕃邀請帕木竹巴大師,路途遙遠,且需應對沿途部落與寺院,你可有把握?” 巴桑跪地回稟“小人熟悉吐蕃地形,懂佛法禮儀,叔父可在澤當寺協助通傳;沿途部落多與小人有舊,憑將軍的書信與禮物,定能順利通行。若遇緊急情況,可借叔父的僧人脈絡求助,萬無一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蕭虎取出木匣“此匣內有邀請信、信物清單與沿途部落的聯絡名冊,你需隨身攜帶,晝夜不離身。抵達澤當寺後,需親自將木匣呈給帕木竹巴大師,不可轉交他人。” 他又取出一麵銅牌“此為‘大元信使’銅牌,遇大元驛站或官府,可憑牌求援,獲取物資與護衛。”
    為確保安全,蕭虎還為巴桑配備了兩名助手 —— 譯官羅桑(懂西域語言)、護衛達瓦(熟悉吐蕃武術),以及五名禁軍士兵,攜帶信號彈、草藥等應急物資。蕭虎叮囑達瓦“若遇盜匪或不友好部落,以‘示好’為主,萬不得已時方可自衛,不可主動挑起衝突,以免影響邀請事宜。”
    巴桑啟程前,李謙已通過吐蕃的驛站,向澤當寺的巴桑叔父送去書信,告知信使即將抵達的消息。叔父回信稱“帕木竹巴大師近期在澤當寺講授《大手印經》,每月初一、十五會接見訪客,可安排信使此時求見,成功率更高。”
    蕭虎根據此消息,調整了巴桑的行程“需在十月初一前抵達澤當寺,若途中延誤,可在澤當寺附近的寺院暫住,等待下一個十五。抵達後,先由你叔父向帕木竹巴的弟子通報,說明來意與信物,待弟子稟報後,再正式求見,不可貿然闖入。”
    巴桑還需攜帶蕭虎寫給吐蕃地方勢力的書信 —— 包括薩迦派首領、帕竹噶舉的部落頭人,書信中說明 “邀請帕木竹巴赴中都,是為增進漢藏交流,護佑商路民生,非為幹預吐蕃事務”,避免地方勢力產生猜忌。
    臨行前,蕭虎親自將木匣交予巴桑“此行關乎大元與吐蕃的佛法交流,也關乎商路安穩,務必謹慎。若大師應允,需盡快派快馬回報;若暫不能來,也需帶回大師的回複,不可空手而返。” 巴桑鄭重接過木匣,與助手、護衛一同向吐蕃方向出發。
    巴桑啟程後,蕭虎開始籌備帕木竹巴來中都的接待事宜。首先是住所,選定了中都西郊的 “大報恩寺” 東院 —— 此處環境清幽,有獨立的禪房、經堂與練武場,既符合僧人修行需求,又便於與中原高僧交流 “以武入禪”。
    蕭虎親自勘察東院“禪房需鋪氈毯,配備木質坐榻與抄經案;經堂需懸掛中原與吐蕃的佛幡,供奉釋迦牟尼像;練武場需平整地麵,放置樁功木人,供大師指導禪修與武術。” 孫和指揮禁軍按要求改造,同時安排寺院僧人打掃院落,準備酥油茶、糌粑等吐蕃飲食,兼顧大師的飲食習慣。
    其次是交流安排,蕭虎與翰林院、禮部商議,擬定了 “三日議程”首日迎接,舉行歡迎法會;次日交流,與中原高僧探討佛法、武學;第三日實務議事,商議商路規則與寺院管理。同時,通知中都的各大寺院(如大慈恩寺、崇聖寺)選派高僧參與交流,提前準備討論議題。
    趙全則負責物資儲備“需準備足夠的酥油、糌粑,從吐蕃商隊采購優質的茶葉與青稞酒;同時,為大師的弟子、隨從準備客房與飲食,按二十人的規模籌備,避免接待不周。”
    接待籌備就緒後,蕭虎每日除了處理西使的後續匯報(如撰寫《西使見聞錄》、整理與基輔的合作條款),都會到大報恩寺東院查看,確保籌備無誤。他常站在練武場的樁功木人前,回想吐蕃使者傳回的 “以武入禪” 描述,琢磨如何將其與禁軍的訓練結合。
    一日,翰林院學士王磐來訪,帶來了忽必烈的口諭“陛下盼帕木竹巴大師早日來中都,若大師應允,將親自在皇宮設宴款待,並重賞護送的信使與僧人。” 蕭虎回稟“已派巴桑攜信物赴吐蕃,預計兩月內可獲回音。若大師來中都,不僅能增進佛法交流,更能穩定吐蕃與中都的商路,對西南治理大有裨益。”
    期間,蕭虎還將帶回的噶舉派典籍交給大報恩寺的高僧研習,命其整理 “大手印禪修” 與中原禪修的異同,為帕木竹巴到來後的交流做好準備。高僧們研讀後稟報“噶舉派的‘以武入禪’更重‘動中修’,與中原‘靜中修’可互補,若能融合,對僧人修行與實務護民均有好處。”
    蕭虎望著窗外的落葉,心中期盼著巴桑的回音 —— 他知道,邀請帕木竹巴來中都,不僅是一次宗教交流,更是大元鞏固與吐蕃關係、完善佛治體係的重要契機。而那封承載著誠意的邀請信,此刻正隨著巴桑的腳步,在通往吐蕃的商路上緩緩前行,等待著開啟漢藏文化交融的新篇章。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