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單元3:晚飯隻有草 續

字數:21140   加入書籤

A+A-


    第二部分:創收三人行——沙雕操作引爆生死局
    事件1:龍王使者?不,是煉丹祭品!
    第一章 麵粉塑出的“龍王太子”
    老王瘸著腿衝進衙門時,棉襖縫裏還沾著半片魚鱗——銀白泛青,邊緣卷著水草的黃,像片被揉皺的月光。他袖口的膿瘡蹭過門框,在剝落的朱漆上留下道暗紅的印,跟三年前張小帥在亂葬崗看見的、被野狗拖爛的屍身爪印,分毫不差。
    “頭兒!東河村出溺亡案了!”他喘著粗氣撞開破木門,門軸“吱呀”響得刺耳,驚飛了梁上棲著的夜鷺,“死者泡了三天,脹得跟吹了氣的豬尿脬似的,仵作嫌臭,拿了錢還不肯好好收斂!”旱煙袋在手裏晃得厲害,銅鍋磕在石桌上,震落的火星子濺進阿七剛和的麵粉盆裏,燙出幾個焦黑的小坑。
    張小帥正蹲在地上給虎娃補鞋,錐子尖挑著塊從賭坊順的紅綢——本該繡“招財進寶”,卻被他改成了歪扭的龍鱗紋。聽見“溺亡”二字,指尖猛地戳進鞋麵,紅綢邊角垂下來,掃過虎娃腳腕的舊疤——那是去年冬天被野狗抓的,跟東河村淹死的孩子,同歲。
    “仵作拿的是誰的錢?”他扯下腰間磨得發亮的假腰牌,銅片上的“衛所”二字被灶灰填得飽滿,此刻沾著麵粉,倒像塊剛出爐的陰司令牌。阿七從麵粉盆裏抬起頭,鼻尖沾著雪白的粉,像撒了把招魂的米:“昨兒看見李財主的管家往仵作鋪子裏鑽,懷裏揣著的匣子……跟去年裝‘龍王祭’香油錢的,一個樣。”
    老王突然指著虎娃手裏的麵團:“嘿!小崽子還會捏人?這圓滾滾的腦袋,跟東河村那個被沉河的虎娃……”話沒說完就被張小帥瞪住,後者盯著虎娃掌心的麵團——本該塑成“龍王太子”的麵人,卻長著雙下垂的眼,嘴角抿成條倔強的線,跟三天前在村口看見的、抱著母親屍身哭啞嗓子的孩子,一模一樣。
    申時末,三人踩著結冰的河麵往東河村走,鞋底的鐵釘碾過薄冰,發出“哢嚓”的響。阿七抱著個粗布包,裏頭裝著張小帥用麵粉調的“塑形漿”——摻了灶灰和糯米,幹了會裂出鱗紋,像極了老人們說的“龍王鱗”。老王瘸著腿走在最前頭,棉襖口袋裏揣著半塊硬餅,餅麵印著模糊的“福”字,是從李財主家扔的泔水裏撈的。
    村口的土地廟前圍了堆人,仵作捏著鼻子站在屍身旁,手裏的銀針在陽光下晃得人眼暈——針尖沒沾屍水,卻沾著點金黃的粉末,跟李財主家祠堂供的“龍王金粉”,一個色。張小帥盯著死者發脹的手腕,那裏纏著根褪色的紅繩,繩結上嵌著半片魚鱗——跟老王棉襖縫裏的,同色同紋。
    “張捕頭來了!”不知誰喊了聲,人群讓出條縫。李財主的管家堆著笑迎上來,袖口的錦緞蹭過死者破爛的衣襟,繡著的“水波紋”上,還沾著未幹的金粉:“勞您跑一趟,這溺亡的……是個無主孤魂,按村裏的規矩,得‘龍王祭’後再下葬,免得驚了河神——”
    “河神?”張小帥蹲下身,指尖劃過死者腕間的紅繩,繩結裏掉出粒圓滾滾的東西——是顆烤焦的麥仁,跟虎娃今早捏麵人時掉的,一模一樣,“去年東河村‘祭龍王’,沉了三個孩子當‘太子妃’,今年又來這套?”
    管家的笑僵在臉上,錦緞袖口的金粉簌簌往下掉,落在死者發綠的皮膚上,像撒了把毒。仵作突然咳嗽著插話:“張捕頭,這屍身泡得太久,得趕緊收斂——”話沒說完,阿七突然扯開粗布包,把麵粉塑的“龍王太子”往屍身胸口一放,摻了灶灰的麵人觸到屍水,竟“滋啦”冒起細煙,鱗紋裂縫裏滲出暗紅的水,順著死者領口流進衣領。
    “麵人滲血了!”圍觀的王婆突然尖叫,“是河神怪罪了!去年沉的虎娃她娘,死時也是胸口冒血水……”人群頓時炸開了鍋,老王趁機瘸著腿撞向管家,棉襖縫的魚鱗蹭在對方褲腳,驚得後者踉蹌後退,踩碎了地上的“龍王金粉”畫——本該是“龍王吐珠”,卻被踩成了模糊的“人”形,跟虎娃捏的麵人,同個輪廓。
    張小帥撿起麵人,鱗紋裂縫裏的“血水”其實是摻了朱砂的糯米漿,此刻順著指縫往下滴,在冰麵上拓出個“冤”字。他盯著管家發顫的臉:“去年沉河的孩子,腕間也纏著紅繩——繩結裏藏的不是麥仁,是你們塞進孩子嘴裏的‘龍王賜珠’,其實是……”指尖掐開麵人腦袋,露出裏頭裹著的東西——半枚刻著“李記”的銅錢,跟從死者喉間掏出的,分毫不差。
    管家臉色驟變,突然轉身想跑,卻被老王拽住後領。棉襖口袋的硬餅掉在地上,“福”字沾著屍水,竟變成了“禍”。阿七趁機扯開死者衣領,露出胸口淡青色的印子——不是溺亡的淤痕,是道半月形的掐痕,跟李財主家少爺玩的“龍形玉扳指”,弧度吻合。
    “河神祭是幌子,拿孩子填河底的洞才是真。”張小帥把銅錢拍在管家臉上,銅綠蹭著對方的金粉,染出個詭異的“錢”字,“去年暴雨衝垮了李財主家的護堤,他怕官府追查,就說‘河神索命’,拿無主孩子的屍身填洞——這紅繩、這金粉、這‘龍王太子’麵人……全是用來堵活人口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暮色漫進東河村時,人群跟著張小帥湧進李財主家。虎娃捏的“龍王太子”被供在祠堂裏,此刻麵粉鱗紋裂得更開,露出裏頭裹著的麥仁——每顆都刻著字,是去年沉河孩子的名字。阿七撬開供桌下的暗格,滾出個木匣,裏頭裝著十二枚“龍王賜珠”——全是用無主孩子的乳牙磨的,牙根部還沾著沒刮幹淨的血漬。
    “張、張捕頭,這都是陳公公教的……”李財主跪在地上,玉扳指磕在青磚上,發出清響,“他說‘聖恩如海’,無主孤魂該給河神當差,填了護堤洞,就是‘替天行道’……”話沒說完,張小帥突然看見供桌上的“龍王畫像”——畫中龍角下,竟藏著個模糊的“丹”字,跟王扒皮腰間的銅牌殘片,同個刻痕。
    夜風卷著雪粒灌進祠堂,虎娃捏的麵人突然“啪”地裂開,麥仁滾了滿地,每顆上的字都對著李財主——“冤”“恨”“血”“債”。阿七撿起顆麥仁,看見刻痕裏嵌著的金粉,跟陳公公指甲縫裏的,同色同味。老王瘸著腿踢開暗格,裏頭掉出本賬本,“護堤修繕費”後麵的數字,跟“龍王祭香油錢”一模一樣,卻在頁腳畫著個歪扭的小孩腳印,跟三年前刑部卷宗裏的,分毫不差。
    “陳公公的‘丹道’,連河神都要借。”張小帥摸著供桌上的“丹”字,麵粉沾著朱砂,竟在畫中龍的鱗片間,暈出個“魂”字邊角,“拿孩子屍身填堤洞,拿麵人堵活人口,拿‘聖恩’當遮羞布……可他們忘了,麵粉塑的龍王太子,填不了護堤的縫,堵不住孤魂的哭。”
    雪越下越大,虎娃站在祠堂門口,手裏攥著新捏的麵人——這次不是龍王太子,是個牽著母親手的小孩,麵人身上的鱗紋,是用李財主家的錦緞線頭嵌的,在雪光裏閃著微弱的光。張小帥望著遠處結冰的河麵,死者腕間的紅繩還飄在水上,繩結裏的麥仁,正順著水流,漂向亂葬崗的方向。
    原來這世上最可怕的“龍王祭”,從來不是香火和金粉,是活人拿死人當磚、用冤魂當泥,砌出的“聖恩”高牆。而張小帥掌心的麵粉,混著灶灰和血淚,終將在某個雪夜,塑出比任何“龍王太子”都鮮活的魂——那魂會踩著結冰的河麵,敲開每扇藏著髒事的門,讓麵粉鱗紋裏滲的“血水”,把“聖恩”二字,泡成最暖的、能喂飽孤魂的,麵。
    梆子敲過三更,東河村的祠堂裏,麥仁滾成的“冤”字還在雪地上閃著光。張小帥摸著虎娃捏的麵人,忽然發現麵人掌心,不知何時多了道掐痕——跟死者胸口的,一模一樣。他忽然笑了,笑聲驚飛了棲在屋簷的夜鷺,翅膀帶起的雪粒,落在麵人身上,像給孤魂披了件幹淨的衣。
    麵粉塑的“龍王太子”碎了,但碎粉裏藏著的魂,卻在雪地裏,長出了新的、帶體溫的,根。就像張小帥袖口的鱗片甲,沾著麵粉和灶灰,卻在最暗的夜裏,成了照亮孤魂的、不冷的,光。
    第一章 鱗熱
    張小帥正往破碗裏篩麵粉,竹篩沿沾著的細粉撲簌簌落在飛魚服上,把補丁摞補丁的靛青布料,染成了層斑駁的白。指尖剛觸到篩底結塊的麵疙瘩,胸口突然泛起陣灼燙——是裏襯的鱗片金屬片在發燙,拇指大的甲葉貼著鎖骨,像塊被含在嘴裏焐熱的鐵,尤其聽見老王話裏的“溺亡”二字時,那燙意竟順著血脈爬向指尖,讓竹篩在手裏輕輕發顫。
    “頭兒?”虎娃舉著破瓢湊過來,瓢沿缺的口剛好卡住他凍紅的指尖,“麵粉要摻灶灰嗎?上次給溺水鬼捏鱗,您說灶灰能‘鎮水脈’……”孩子眼尾沾著未擦的淚,三天前他在東河村看見的浮屍,此刻正躺在義莊停屍床上,肚皮鼓得老高,腳踝還纏著沒扯掉的水草——跟去年他娘被沉河時的模樣,像極了。
    老王瘸著腿撞開破門,棉襖縫的魚鱗沾著新雪,銀白泛青的鱗片落在麵粉碗裏,驚得張小帥指尖一縮——金屬片又顫了顫,這次不是燙,是某種細微的、類似共鳴的震感,像鱗片甲在回應什麽遠處的呼喚。他盯著老王袖口的膿瘡——潰爛處滲的血水,此刻沾著麵粉,竟在棉襖上拓出個模糊的“水”字,跟東河村溺亡者腕間的紅繩,同個走向。
    “李財主家的護堤又漏了。”老王把旱煙袋往石桌上一磕,銅鍋震落的火星子濺進麵粉堆,燒出幾個焦黑的點,“村頭王婆說,今兒撈屍時看見河底有個洞,洞口纏著的布……跟陳公公賞給李財主的‘禦賜龍袍’,同色同紋。”
    張小帥的指尖碾過竹篩沿的麵粉,忽然發現沾著鱗甲溫度的粉粒,竟在掌心聚成了片鱗形——邊緣帶著鋸齒狀的毛邊,像被河水磨過的甲葉。他想起昨夜夢見的場景:沉在河底的孩子拽著他的手,腕間紅繩上的魚鱗,正一片片融進他的鱗片甲,甲葉縫隙裏滲的不是血,是混著灶灰的麵粉漿,順著鱗紋流成河,河麵上漂著無數個“溺亡”的字。
    “阿七,把去年‘龍王祭’剩下的紅綢找出來。”他忽然起身,鱗片甲蹭過木桌,發出“沙沙”的響——不是布料摩擦,是甲葉間夾著的麵粉粒在動,“李財主用孩子屍身填護堤洞,紅綢子纏的不是‘龍王太子’,是‘鎮洞符’——用無主孤魂的冤,堵河神的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阿七蹲在牆角翻木箱,指尖劃過繡著“萬壽”紋的紅綢——那是從陳公公府上偷的,邊緣還留著被剪刀剪過的毛邊,此刻沾著麵粉,倒像條被剝了鱗的蛇。他忽然抬頭:“頭兒,這紅綢上的金粉……跟您鱗片甲發燙時掉的,一個色。”
    話音未落,外頭突然傳來孩童的哭聲——是虎娃抱著個麵粉捏的“人”跑進來,麵人胸口嵌著半片魚鱗,正是老王今早從河麵上撈的。張小帥盯著麵人下垂的眼尾,突然想起東河村溺亡者的臉——同樣的弧度,同樣的倔強,連唇角抿著的線,都像用同一把刀刻的。
    申時末,四人踩著沒膝的雪往東河村走,虎娃懷裏的麵人凍得發硬,魚鱗在雪光裏閃著冷光。張小帥胸口的鱗片甲還在發燙,尤其靠近河岸時,那燙意竟變成了刺癢,像有無數細鱗在甲下生長,順著領口往脖子上爬——就像此刻,他看見河麵上漂著的浮冰,每塊冰麵都映著鱗片甲的影子,甲葉紋路裏的麵粉,竟在冰水裏溶成了“溺”字。
    “看!就是那個洞!”王婆指著河麵破冰處,枯草纏在洞口,隱約露出塊繡著龍紋的布——明黃底色,金線繡的五爪龍,正是陳公公去年賞給李財主的“禦賜龍袍”殘片。張小帥蹲下身,指尖剛觸到冰水,鱗片甲突然劇烈震顫,燙得他猛地縮手——掌心沾的冰水混著麵粉,竟在冰麵上拓出片完整的鱗形,跟溺亡者腕間紅繩上的魚鱗,嚴絲合縫。
    “這不是河神洞,是吃人洞。”他扯下虎娃懷裏的麵人,把嵌著魚鱗的胸口按在洞口,摻了灶灰的麵粉遇水立刻膨脹,鱗形邊緣的鋸齒紮進龍袍殘片,竟把布料扯出道裂口,露出裏頭裹著的東西——半截小孩的手腕,腕間纏著的紅繩,繩結裏嵌著的,正是他鱗片甲上掉的、帶體溫的金粉。
    虎娃突然尖叫著後退,麵人從手裏滑落,掉進冰洞。張小帥看見麵人下沉時,鱗片甲的燙意突然順著指尖湧進河麵——冰水竟在瞬間結了層薄冰,冰麵映著他的臉,領口鱗片甲的位置,正泛著暗紅的光,像塊燒透的炭,把“溺亡”二字,烙進了河底的泥。
    “李財主!”老王瘸著腿撞開祠堂門,旱煙袋指著供桌上的“龍王畫像”,“你拿孩子屍身填洞,拿禦賜龍袍當‘鎮屍布’,陳公公給你的‘丹道’密卷……是不是藏在這畫像後頭?”
    畫像被扯落的瞬間,張小帥看見牆縫裏掉出個木匣——刻著“龍胎”二字,打開來,裏頭裝著十二枚鱗片甲殘片,每片上都刻著生辰八字,跟東河村溺亡者的,分毫不差。他忽然想起陳公公臨死前的瘋話:“鱗熱生魂,魂歸丹爐”——此刻他胸口的鱗片甲,正貼著其中一枚殘片發燙,甲葉紋路裏的麵粉,竟滲進了殘片的刻痕,把“戊申年壬戌月”的八字,泡成了帶體溫的、會跳的魂。
    暮色漫進祠堂時,虎娃撿起那枚殘片,發現背麵刻著個“爐”字——跟他捏的麵人胸口,魚鱗嵌的位置,一模一樣。阿七撬開供桌下的暗格,滾出本血寫的賬本,“護堤修繕費”欄下的每個名字,都對應著一枚鱗片甲殘片,頁腳畫著的小孩腳印,正順著頁碼,走向最後一頁的“丹爐開鼎日”。
    “他們拿溺亡魂養‘龍胎’。”張小帥摸著鱗片甲上發燙的位置,那裏正對著賬本上的“三月初三”——陳公公說的“龍抬頭”日,“用無主孩子的屍身填洞,拿鱗片甲殘片鎮魂,等‘龍胎’養成……”話沒說完,胸口的燙意突然變成銳痛,鱗片甲竟在他指尖下輕輕翹開,露出裏頭貼著的、虎娃娘的舊頭巾殘片——三年前他從亂葬崗撿的,上頭繡的“平安”二字,此刻沾著麵粉和血,竟變成了“平冤”。
    雪越下越大,祠堂外的河麵傳來“哢嚓”聲——是冰層裂開的響。張小帥看見虎娃捏的麵人漂在水上,鱗片甲的燙意順著冰水漫過去,麵人胸口的魚鱗突然發亮,像盞燈,照亮了河底的“龍袍”殘片,也照亮了殘片下,無數個纏著紅繩的腕子,腕間的生辰八字,正對著他鱗片甲上的每片甲葉。
    原來這世上最燙的鱗片,從來不是金屬鑄的甲葉,是活人心裏未冷的血,是冤魂眼裏未幹的淚,是把麵粉和灶灰揉在一起,捏成鱗形的、能鎮住河神吃人嘴的、活人的魂。張小帥望著虎娃撿起的鱗片殘片,發現殘片邊緣的缺口,竟剛好能嵌進他胸口的鱗片甲——像把鑰匙,打開了陳公公藏在“丹道”裏的、最髒的秘密。
    梆子敲過三更,東河村的河麵結了厚冰,冰麵上的鱗形印記還在發著微光。張小帥摸著虎娃遞來的麵人,發現麵人掌心不知何時多了個凹痕——跟他鱗片甲發燙時,指尖按出的印子,一模一樣。他忽然笑了,笑聲驚飛了棲在祠堂的夜鷺,翅膀帶起的雪粒,落在鱗片甲上,把發燙的“魂”字,捂成了帶體溫的、不化的雪。
    麵粉篩裏剩下的細粉,此刻正順著門縫飄向河麵,跟鱗片甲上掉的金粉混在一起,在冰麵上聚成個“人”字——比任何“龍王太子”都高大,比任何“禦賜龍袍”都鮮活。原來這世道的河神,從來不是供在祠堂的畫像,是每個被沉河的孩子,是每個捏著麵粉喊冤的魂,是張小帥胸口發燙的鱗片甲,和鱗片甲下,跳得比丹爐火還響的、活人的、不熄的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一章 偽龍記
    “走,帶家夥。”張小帥踢開腳邊裝著薑黃粉的陶罐,棕黃粉末撲簌簌落在青石板上,混著鞋底的鍋灰,竟在磚縫裏洇出條蜿蜒的“龍形”。這陶罐是阿七今早從當鋪後廚偷的,原該醃醬菜,此刻卻裝著半罐摻了灶灰的“偽龍鱗粉”——在陽光下泛著暗金,像極了縣誌裏畫的“黃龍降世”時落的鱗。
    大牛搓著粗糙的手掌,指縫嵌著去年扛屍時沾的屍油,此刻正往竹架上抹羊油——那竹架是從義莊順的,原本用來抬無主屍,被他砍了竹節,綁上從賭坊偷的紅綢,竟像模像樣成了“龍輦架”。他抬頭時,袖口膿瘡蹭到竹架橫杆,暗紅膿血滲進竹紋,倒給這“龍輦”添了抹詭異的“龍血”。
    “小李,別對著《本草綱目》發呆了!”阿七甩著手裏的破算盤,算珠是從百戶大人書房順的,此刻用紅繩串成“龍形”,在夜風裏晃出清響,“再把‘龍骨’念成‘龍齒’,咱們就得給真龍王當點心了!”他盯著蹲在牆角的少年——那孩子正抱著本缺頁的《本草綱目》,指尖在“龍骨:龍死之骨,主鎮驚”的條目上打轉,書頁邊緣還沾著他今早偷藥鋪時蹭的朱砂。
    張小帥摸著腰間的鱗片甲,金屬片在暮色裏泛著暗紅,像塊被火烤過的老樹皮。他想起三天前在城西破廟看見的場景:李財主家的管家捧著個描金匣子,裏頭裝著所謂的“龍王賜骨”,骨頭上刻的“萬壽”紋,跟陳公公指甲縫裏的丹砂,分毫不差——那根本不是龍骨,是去年被沉河的虎娃他爹的腿骨。
    “記住了。”他敲了敲大牛的竹架,羊油味混著薑黃粉,在夜色裏飄成古怪的香,“等會兒進李財主家祠堂,我往‘龍王像’上撒偽龍鱗粉,你們就抬著竹架喊‘黃龍降世’——記住,竹架晃得越凶越好,讓那老東西看見‘龍輦’上的‘龍血’,比看見閻王爺還怕。”
    子時初,李財主家的祠堂亮著四十九盞長明燈。張小帥翻牆時,鱗片甲勾住了牆頭的野薔薇,扯下片帶刺的葉子——他順手塞進懷裏,等會兒要貼在“龍王像”的“龍角”上,當“龍須”。阿七背著破算盤,算珠撞在鱗片甲上,發出“劈啪”的響,像極了傳說中“龍鱗摩擦”的聲音。
    “什麽人!”護院的梆子剛響,大牛就扛著竹架撞開偏門,竹架上的紅綢掃過燈架,長明燈頓時滅了七盞。張小帥趁機揚起手,薑黃粉混著鍋灰的“龍鱗粉”撲向“龍王像”,暗金色粉末落在泥胎龍角上,竟在燈影裏映出個“偽”字——那是他提前用竹刀在龍角刻的,此刻被粉一蓋,倒像條“缺了德”的龍。
    “黃、黃龍降世!”小李舉著《本草綱目》尖叫,故意把書頁翻得“嘩啦”響,缺頁處露出的“龍骨”條目,正好對著李財主慘白的臉,“龍王遣我等送‘龍血’來——去年沉的虎娃他爹,腿骨還在您家祠堂供著吧?”
    李財主踉蹌著後退,撞翻了供桌,所謂的“龍王賜骨”滾落在地——大牛眼尖,看見骨頭上的“萬壽”紋裏,嵌著半粒沒摳幹淨的丹砂,跟陳公公賞給王扒皮的“萬壽丹”,同個色。他故意把竹架往地上一磕,羊油潤滑的竹節發出“哢哢”響,像極了龍爪抓地的聲音,袖口膿瘡滴下的血,正好落在骨頭上,把“萬壽”紋染成了“萬惡”。
    “別、別讓龍王收我!”李財主突然跪地,錦緞馬褂蹭著地上的“龍鱗粉”,暗金色沾在衣擺,卻在燈火下泛著灰——像條被剝了鱗的蛇,“那龍骨…是陳公公給的,他說用無主孤魂的骨祭龍王,能保護堤不漏……”
    張小帥盯著供桌下的暗格,鱗片甲突然發燙——跟昨夜靠近虎娃他爹屍身時一樣。他踢開暗格,裏頭滾出個木匣,裝著十二根“龍齒”——其實是從亂葬崗撿的人牙,每顆牙上都刻著生辰八字,跟他鱗片甲裏襯的鑄模圖,分毫不差。阿七翻開《本草綱目》,故意把“龍齒:主驚癇,久服輕身”念成“龍齒:主驚冤,久服心涼”,算珠串成的“龍形”晃得更凶,紅繩掃過木匣,竟把“生辰八字”掃成了“沉冤八字”。
    夜風卷著薑黃粉灌進祠堂,“龍王像”的“龍須”——那片帶刺的野薔薇葉,此刻沾著粉,像極了龍角流的血。張小帥撿起虎娃他爹的腿骨,骨節處還留著被砍斷的痕跡,跟李財主家護堤的缺口,同個弧度:“陳公公的‘丹道’,連龍王都要騙——用孤魂骨當‘龍骨’,拿冤血當‘龍血’,哄著你們往護堤裏填死人,自己卻在背後收‘龍王祭’的香油錢……”
    寅時的梆子響過,李財主家的長明燈全滅了,隻剩大牛竹架上的紅綢,在夜風裏飄成麵“冤旗”。張小帥把“龍鱗粉”撒在護堤缺口,暗金色粉末混著虎娃他爹的腿骨碎末,竟在缺口處聚成個“填”字——不是“填洞”,是“填冤”。阿七把算珠掛在護堤柳樹上,紅繩晃出的影子,落在李財主蒼白的臉上,像道永遠洗不淨的“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晨霧漫進護堤時,虎娃蹲在祠堂門口,手裏捏著用薑黃粉和麵粉做的“小龍”——龍身上的鱗,是用張小帥鱗片甲掉的殘片嵌的,此刻沾著晨露,像極了真的龍在流淚。張小帥摸著胸口發燙的鱗片甲,忽然發現甲葉紋路裏的“偽龍鱗粉”,竟在霧裏映出個“真”字——不是“真龍”,是“真人”,是用髒事堆成的“龍王祭”裏,永遠洗不淨的、活人的真。
    大牛扛著竹架往亂葬崗走,竹節間還沾著“龍鱗粉”,每走一步,就往地上掉些暗金色的粉,在青石板上拓出條“人”形的路——比任何“龍輦”都踏實,比任何“龍王”都鮮活。小李抱著《本草綱目》,缺頁處的“龍骨”條目上,不知何時被虎娃畫了個歪扭的笑臉——用的是薑黃粉,混著他爹的血,卻比任何丹砂都暖。
    原來這世上最鋒利的“屠龍刀”,從來不是鋼鑄的刃,是活人心裏的冤,是灶灰裏的真,是把薑黃粉和鍋灰揉在一起,撒向偽龍王的、不摻假的魂。張小帥望著漸亮的天際,李財主家的“龍王像”在霧裏漸漸模糊,隻剩他鱗片甲上的“真”字,在晨露裏閃著光——像塊敲碎偽龍殼的磚,讓藏在裏頭的髒,跟著薑黃粉一起,散成喂飽活人良心的、不燙的光。
    梆子敲過五更,護堤柳樹上的算珠還在響,紅繩晃出的“沉冤八字”,正順著河水,漂向亂葬崗的方向。張小帥摸著虎娃捏的“小龍”,發現龍尾處缺了片鱗——那是他故意留的,為了讓陽光漏進來,讓冤魂的哭,順著缺口,變成洗幹淨這世道的、不鹹的雨。
    而那裝著薑黃粉的陶罐,此刻正躺在護堤下,罐口的“偽龍鱗粉”,正被晨露泡成糊狀,順著泥土滲進虎娃他爹的骨縫——不是“祭龍王”,是“葬貪心”,是讓每個拿死人骨當“龍骨”的人,都在這糊裏,看見自己心裏那條吃人的偽龍,如何被活人用薑黃粉和灶灰,一點點剝了鱗,露出裏頭藏著的、比鬼還醜的,人心。
    第一章 鱗印
    東河村的祠堂梁木在夜風裏吱呀作響,牆縫漏進的月光把供桌切成明暗兩半。死者泡脹的臉貼著斑駁的木紋,嘴唇翻卷如開裂的蓮蓬,青黑牙床間卡著半片爛菜葉——那是今早撈屍時從河底扯的,沾著的淤泥裏,還嵌著枚刻著“李記”的銅錢。
    張小帥的指尖停在死者小腿潰爛處,腐肉邊緣翻卷的弧度,竟和他鱗片甲的鋸齒狀甲葉分毫不差。更刺眼的是死者胸口那片銅錢大小的淤青,暗紫泛青的印子中央凹下,邊緣凸起的紋路呈放射狀,像塊被按進皮肉裏的金屬——和他裏襯的鱗片金屬片,從形狀到紋路,一模一樣。
    “頭兒,這淤青……”阿七的聲音帶著顫,手裏的火把映得死者瞳孔發灰,“跟你去年在亂葬崗被野狗抓的傷,位置一樣。”他盯著張小帥領口露出的鎖骨——那裏有道淡青色的舊疤,此刻在火光下泛著微光,竟和死者胸口的淤青,形成詭異的對稱。
    老王瘸著腿湊過來,旱煙袋的火星子濺在死者潰爛的皮膚上,竟沒冒出半點青煙——腐肉早沒了生氣,唯有胸口的淤青還帶著詭異的“活氣”,邊緣的細微血管裏,隱約凝著暗紅的血珠,像鱗片甲的甲葉縫隙裏,永遠擦不淨的血漬。
    “是鱗片甲的印子。”張小帥忽然扯開領口,金屬鱗片在火把光裏泛著暗紅,甲葉中央的凹陷處,還沾著今早篩麵粉時漏的細粉,“去年陳公公賞給王扒皮的‘禦賜鱗甲’,每片甲葉都刻著‘鎮魂’符——這淤青,是有人拿鱗甲直接按在死者胸口燙出來的。”
    話音未落,死者潰爛的小腿突然“噗”地冒出氣泡,腐肉下滾出顆圓滾滾的東西——是顆烤焦的麥仁,跟虎娃今早捏麵人時掉的,一模一樣。阿七蹲下身撿起,發現麥仁表麵刻著歪扭的“張”字,焦痕邊緣泛著暗紅,像極了張小帥鱗片甲發燙時,在青磚上烙出的印。
    “李財主去年沉河的虎娃他娘,胸口也有這種印子。”老王的旱煙袋敲在供桌上,震落的灰塵撲進死者翻卷的嘴唇,“當時仵作說‘河神咬的’,現在看……是有人拿鱗甲當‘河神牙’,往死人身上蓋‘鎮魂印’。”
    夜風突然卷著紙錢灰灌進祠堂,死者胸口的淤青在灰霧裏忽明忽暗,竟隱約映出鱗片甲的輪廓。張小帥盯著那印子,忽然想起三天前在義莊看見的場景:王扒皮的小廝往“聖恩賜棺”裏塞丹砂布,布料邊緣繡的鱗紋,跟他裏襯的甲葉,用的是同一個鑄模。
    “走,去李財主家地窖。”他扯下死者腕間的紅繩——繩結裏嵌著半片魚鱗,銀白泛青的鱗片邊緣,刻著細小的“戊申”二字,跟他鱗片甲內側的鑄字,同個年份,“陳公公的‘丹道’要‘陽魂鎮陰魂’,用活人穿的鱗甲給死人蓋印,讓冤魂永世困在河底……”
    地窖的木門吱呀推開時,腐臭混著丹砂味撲麵而來。阿七舉著火把,看見牆根堆著十二具蜷縮的屍體,每具胸口都有個銅錢大小的淤青,印子中央嵌著不同的鱗甲殘片——有的刻著“壬戍”,有的刻著“辰龍”,跟張小帥鱗片甲上的“戊申年壬戌月”,剛好拚成完整的生辰八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是‘十二龍胎陣’。”小李抱著缺頁的《本草綱目》,指尖抖著劃過“龍胎:取童男童女魂,以鱗甲鎮之,可成丹引”的條目,書頁邊緣的朱砂印,此刻沾著地窖的潮氣,竟暈成了鱗片形狀,“陳公公說‘龍胎’需用活人魂‘養’,原來就是拿鱗甲往死人胸口蓋印,把活人八字嵌進冤魂裏……”
    張小帥摸著牆根屍體胸口的鱗甲殘片,金屬片在他指尖發燙——跟靠近虎娃他哥屍身時一樣。他忽然想起王扒皮雪裏埋的銅牌殘片,背麵刻著的“供丹爐第三十七號”,此刻竟和眼前屍體頸後的胎記,拚成了“爐魂”二字。
    “李財主用‘河神祭’騙來無主孤魂,陳公公拿鱗甲給他們蓋‘爐印’,再把屍體塞進護堤洞當‘鎮洞魂’——”他扯下自己的鱗片甲,甲葉中央的凹陷處,此刻正對著屍體胸口的淤青,竟嚴絲合縫,“這淤青不是傷,是‘丹爐鼎’的‘爐號’,每片鱗甲對應一個冤魂,等‘龍胎’養成……”
    話沒說完,地窖頂部突然傳來“轟隆”聲——是李財主帶著護院砸門。阿七看見張小帥鱗片甲上的“戊申”鑄字,此刻在火把光裏泛著血光,竟和屍體胸口的“戊申”殘片,連成了完整的“戊申年”。他忽然想起虎娃捏的麵人——胸口嵌的魚鱗,刻著的正是“壬戌月”。
    “把鱗甲殘片全摳下來!”張小帥把鱗片甲按在最近的屍體胸口,金屬片的溫度竟讓淤青邊緣的腐肉微微收縮,“陳公公的‘丹道’靠‘活人魂鎮死人冤’,咱們就用真鱗甲破他的‘偽龍胎’——阿七,把虎娃他娘的舊頭巾撕成條,纏住殘片,那上頭有她的‘活氣’!”
    寅時的梆子響過,地窖門被砸開的瞬間,張小帥舉起嵌著十二枚殘片的鱗片甲——金屬片在夜風裏發出清越的顫音,每片殘片的“生辰八字”,此刻都對著李財主慘白的臉。死者胸口的淤青突然發出微光,鱗片形狀的光團匯在一起,竟在李財主腳下聚成個“冤”字。
    “你、你怎麽會有陳公公的‘龍胎鱗甲’!”李財主踉蹌後退,錦緞馬褂蹭著牆上的丹砂,把“冤”字染成暗紅,“這鱗甲是給‘龍胎’當‘爐蓋’的,你……”
    “陳公公的‘龍胎’,不過是拿冤魂當丹砂煉的假藥。”張小帥摸著鱗片甲上的虎娃他娘的頭巾殘片,布料的粗紋嵌進金屬縫隙,竟讓鱗片甲發出柔和的光,“你看這淤青——不是‘鎮魂印’,是冤魂咬在活人身上的牙印,是每個被你沉河的孩子,在你心裏刻的‘罪’。”
    晨霧漫進地窖時,十二枚鱗甲殘片從鱗片甲上脫落,滾進死者胸口的淤青裏——微光漸暗,卻在霧裏映出十二張孩子的臉。虎娃蹲在門口,手裏捏著新的麵人——這次不是“龍王太子”,是個扯著鱗片甲奔跑的小人,麵人胸口的“淤青”處,嵌著張小帥給的、帶體溫的鱗甲碎末。
    張小帥望著漸亮的天際,李財主家的“龍王像”在霧裏崩裂,露出裏頭藏的、用冤魂骨做的“龍筋”。他摸著胸口的舊疤——此刻竟不再發疼,反而透著股暖意,像虎娃捏的麵人,正把帶著麵粉香的魂,塞進他鱗片甲的縫隙裏。
    原來這世上最毒的“丹印”,從來不是金屬刻的鱗片,是活人拿冤魂當墨、用貪心當筆,在死人身上畫的“鎮魂符”。而最暖的“解印”,是把沾著血淚的鱗片甲,變成裝著活人良心的匣子,讓每個嵌進去的冤魂碎末,都在匣子裏長出新的、不帶毒的魂。
    梆子敲過五更,東河村的祠堂裏,死者胸口的淤青漸漸淡了,隻剩張小帥鱗片甲上的頭巾殘片,在晨露裏閃著光——像塊補心的布,把活人心裏的洞,一點點縫起來。而那些滾進護堤洞的鱗甲殘片,正順著河水漂向亂葬崗,把“戊申年壬戌月”的八字,泡成能喂飽孤魂的、不苦的麵。
    鱗片甲的金屬片在張小帥懷裏輕輕顫了顫——這次不是燙,是暖,是無數個冤魂的手,正隔著布料,輕輕拉著他,往有光的地方走。他忽然笑了,笑聲驚飛了棲在祠堂的夜鷺,翅膀帶起的霧粒,落在鱗片甲上,把“鎮魂印”洗成了“證魂印”——證明這世上,總有活人,會替死人,把貪心刻的印,改成良心長的紋。
    第一章 塑魂
    “這哪兒是龍王太子,分明是泡發的癩蛤蟆。”老王捂著鼻子嘀咕,旱煙袋在手裏晃得厲害,銅鍋火星子濺在停屍床上,驚得死者泡脹的手指抖了抖——不知是夜風灌進祠堂,還是這滿身腐臭的屍身,真聽懂了人話。
    張小帥沒抬頭,竹篩裏的麵粉“嘩”地撒在死者臉上,細粉鑽進翻卷的唇縫,把青黑牙床襯得更白,倒像傳說中“龍王太子”咬著的夜明珠。他指尖蘸著清水在腫脹的麵皮上遊走,指腹碾過腐肉時發出輕微的“滋滋”響,不是惡心,是摻了灶灰的水在給屍身“定形”——這是他跟義莊老朝奉學的“腐屍塑顏術”,專給泡爛的屍體做“體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癩蛤蟆能鎮河?”他用竹片劃出眼窩,腐肉被挑起時帶出絲透明的筋,像龍王太子額前垂落的龍須,“去年李財主往河神祭裏塞的‘太子妃’,哪個不是拿麵粉糊臉、金粉畫鱗?你當那金粉是真金?”指尖捏起薑黃粉混鍋灰的“偽金粉”,往死者顴骨抹成扇形,“這粉子裏摻著的,是賭坊小廝掃來的香灰,還有……”忽然頓住,目光掃過死者胸口銅錢大小的淤青——跟他鱗片甲的形狀,分毫不差。
    老王忽然指著死者發爛的小腿:“頭兒,他褲腳纏著的水草裏…有片魚鱗!”銀白泛青的鱗片沾著淤泥,邊緣缺了個三角,像被什麽活物啃過——跟張小帥去年在亂葬崗撿到的、虎娃他娘屍身旁的鱗片,同色同紋。
    麵粉撲簌簌落在死者眼皮上,張小帥用竹片輕輕一挑,竟讓腫脹的眼皮合上了,睫毛上沾著的粉粒,在火把光裏閃著微光,像極了老人們說的“龍鱗淚”。他往死者眉心點出三排鱗片紋,最中間那排歪了些,卻剛好蓋住淤青中央的凹陷——那裏凝著滴暗紅的血珠,此刻被金粉一襯,倒像龍王太子眉心的“定魂珠”。
    “阿七,把紅綢遞過來。”他扯過虎娃遞來的破綢子——那是從李財主家姨太太舊衣上撕的,原本繡著並蒂蓮,此刻被剪成細條,纏在死者手腕的紅繩上,“去年沉河的虎娃,腕間都纏著這紅繩,繩結裏藏的不是‘龍王賜珠’……”指尖掐開繩結,滾出顆烤焦的麥仁,“是李財主塞進他們嘴裏的封口糧。”
    麥仁掉在麵粉堆裏,虎娃突然蹲下身撿起——孩子指尖沾著的金粉,跟死者眉心的鱗片紋,連成了條蜿蜒的“龍形”。他忽然想起三天前看見的場景:李財主的管家往河神祭的“太子妃”屍身嘴裏塞麥仁,麥仁表麵刻著的“李”字,跟此刻死者手裏的,一模一樣。
    “老王,把竹架扛過來。”張小帥往死者身上蓋了床破被單——那是用賭坊廢旗改的,藍底白紋的“招財”字被他剪成鱗形,此刻蓋在屍身腰間,倒像龍王太子的“鱗紋玉帶”,“等會兒抬著他過東河村,記得把竹架晃得像‘龍行水’,讓看熱鬧的百姓看看……”
    “看啥?看咱給癩蛤蟆穿龍袍?”老王瘸著腿扛起竹架,竹節間的羊油發出“滋滋”響,驚得死者腳踝的水草掉了根——草根上纏著的,竟是片繡著“萬壽”紋的錦緞,跟陳公公賞給王扒皮的“禦賜布料”,同個紋樣。
    張小帥忽然蹲下身,扯開死者褲腳——潰爛的皮膚下,露出半片刻著“壬戌”的鱗片甲殘片,金屬邊緣嵌進肉裏,竟跟他裏襯的甲葉,用的是同一個鑄模。虎娃湊過來,看見殘片背麵刻著的“第三十七號”,跟他哥哥屍身頸後的胎記,拚成了完整的“爐號”。
    “不是穿龍袍,是讓龍袍裏的髒事,見見光。”他把鱗片甲殘片摳出來,金屬片在掌心發燙——跟靠近虎娃他哥屍身時一樣,“李財主拿‘龍王太子’當幌子,往護堤洞裏塞的不是祭品,是用鱗甲鎮著的冤魂,這金粉、這紅綢、這鱗片紋……全是陳公公‘丹道’裏的‘爐鼎符’。”
    夜風卷著紙錢灰灌進祠堂,死者眉心的金粉鱗片紋突然“簌簌”掉落,露出底下的淤青——竟在灰霧裏映出張小帥鱗片甲的輪廓。阿七舉著火把,看見火把光穿過鱗片甲的縫隙,在死者胸口投下的影,跟淤青形狀重合,像極了陳公公密室裏的“丹爐鼎”圖。
    “抬走吧。”張小帥把麥仁塞進死者手裏,讓他指尖捏著那粒刻著“李”的焦麥,“等會兒路過李財主家門口,記得讓竹架晃得凶些,把死者腕間的紅繩甩進他家門檻——繩結裏的麥仁,該讓他嚐嚐是什麽滋味。”
    寅時的梆子響過,竹架抬著“龍王太子”走過東河村,麵粉和金粉撲簌簌落在青石板上,竟在夜色裏拓出條“龍形”的路。虎娃舉著用紅綢做的“龍須”跑在最前頭,綢子掃過路邊的狗尾草,驚起的露珠沾著金粉,像極了“龍吐的珠”。
    李財主家的狗突然狂吠,管家舉著燈籠衝出來,卻看見“龍王太子”的手正指著他家大門——死者指尖的麥仁,此刻沾著麵粉,竟在燈籠光裏映出“冤”字。老王故意把竹架往地上一磕,羊油潤滑的竹節發出“哢哢”響,像龍爪抓地,嚇得管家燈籠掉在地上,火舌舔到死者褲腳的“萬壽”紋錦緞,竟騰起藍紫色的火焰——那是陳公公“丹道”裏的“鎮魂火”,此刻卻燒出了“罪”的味道。
    晨霧漫進東河村時,“龍王太子”的屍身被抬進亂葬崗,麵粉和金粉混著露水,在屍身眉心聚成個“解”字——不是“解魂”,是“解恨”。張小帥摸著死者手裏的麥仁,發現焦痕邊緣不知何時多了道牙印,跟虎娃他哥咬過的餅子,同個形狀。
    原來這世上最真的“龍王太子”,從來不是麵粉和金粉塑的假臉,是被沉河的孩子手裏攥著的、刻著仇的麥仁,是鱗片甲殘片上烙著的、洗不淨的冤,是張小帥指尖沾著的、混著灶灰的麵粉——那麵粉落在死者臉上是“體麵”,落在活人心裏,是紮得生疼的、不得不醒的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梆子敲過五更,亂葬崗的墳頭飄起細煙——是阿七用死者褲腳的“萬壽”紋錦緞燒的,煙味混著薑黃粉,竟比任何香火都濃。張小帥望著漸亮的天際,死者眉心的“解”字在晨露裏漸漸淡了,隻剩虎娃手裏的紅綢“龍須”,還在風裏飄著,像條終於掙斷鎖鏈的、帶血的魂。
    鱗片甲在他懷裏輕輕顫了顫——這次不是燙,是鬆,是壓在死者胸口的“爐印”終於裂開,讓冤魂的哭,順著麵粉和金粉的縫,飄向有光的地方。而他指尖的麵粉,此刻正混著死者腕間的魚鱗,在亂葬崗的土裏,埋下顆新的種——那是用冤魂的血、活人的淚,和著灶灰揉成的種,終有一天會發芽,長出比任何龍王都高大的、替死人說話的,樹。
    第一章 骨影
    “《本草綱目》有雲…‘龍骨,安神鎮驚,止痢澀腸’…”小李抱著缺頁的書念得磕巴,指尖在“龍骨”條目上搓出毛邊,眼尾卻盯著供桌上的冷饅頭——白麵蒸的壽桃沾著香灰,褶子間嵌著顆烤焦的麥仁,跟去年虎娃他哥塞在枕頭下的,同個焦痕。
    大牛扛著竹架湊近,竹節間的羊油蹭在供桌上,驚得饅頭滾了滾,露出底下壓著的黃紙——是張小帥今早畫的“鱗片符”,墨線勾的甲葉邊緣帶著鋸齒,中央凹陷處點著紅點,跟他裏襯的鱗片金屬片,從紋路到弧度,分毫不差。
    “咋一個樣?”老王瘸著腿撞過來,旱煙袋磕在竹架上,銅鍋火星子濺在黃紙上,把“鱗片符”的“鱗”字燒出個洞,“頭兒這身鱗片甲…可是從陳公公的煉丹爐裏撿的廢鐵融的,爐灰裏還埋著沒燒幹淨的人骨呢。”
    張小帥沒抬頭,指尖蘸著摻了灶灰的麵粉,往死者眼皮上抹——腫脹的眼皮被抹成青白,眼窩處用竹片壓出的凹痕,竟跟鱗片甲的甲葉凹陷,同個深度。他望著小李手裏的《本草綱目》,缺頁處露出的“人骨:味鹹,性平,主咳逆,蝕癰腫”,此刻被香火熏得發黃,倒像陳公公密室裏的“丹道秘卷”。
    “龍骨?”他忽然扯下供桌上的冷饅頭,掰開後露出裏頭藏的東西——半枚刻著“李記”的銅錢,邊緣嵌著細小的骨渣,“李財主供的‘龍骨’,不過是去年沉河的虎娃他爹的肋骨磨的,這麥仁…是塞進死者嘴裏的‘封口糧’。”
    麥仁滾落在黃紙上,沾著麵粉的“鱗片符”竟在夜風裏晃出影子,跟大牛竹架上的紅綢飄帶重疊,像極了傳說中“龍王太子”的龍須。小李忽然指著死者胸口的淤青——銅錢大小的暗紫印子,邊緣的放射狀紋路,正跟黃紙上的鱗片甲墨線,嚴絲合縫。
    “頭兒,你看這淤青…”阿七舉著火把湊近,火光照得死者瞳孔發灰,卻在淤青中央映出張小帥的臉,領口鱗片甲的金屬片泛著暗紅,像塊燒透的炭,“跟你去年被野狗抓的傷,都在鎖骨下三寸,連形狀都…”
    話沒說完,供桌突然“吱呀”作響,死者泡脹的手竟抬了抬,指尖蹭過黃紙上的鱗片符,麵粉和墨線混在一起,在紙角拓出個“骨”字——不是“龍骨”,是“人骨”,是被磨成粉當“金粉”撒的、無主孤魂的骨。
    “陳公公的‘丹道’,拿人骨當龍骨,拿鱗甲當爐蓋。”張小帥把麥仁塞進死者手裏,讓他指尖掐著那粒刻著“李”的焦麥,鱗片甲在他動作時發出“沙沙”響,甲葉間夾著的麵粉粒落在死者腕間紅繩上,竟把繩結裏的魚鱗,襯成了“骨”形,“李財主往護堤洞裏塞的不是祭品,是用鱗甲鎮著的‘爐鼎魂’,這《本草綱目》裏的‘龍骨’…全是冤魂的骨頭磨的粉。”
    夜風卷著紙錢灰灌進祠堂,黃紙上的“鱗片符”突然被吹起,墨線勾的甲葉落在死者胸口淤青上,竟拚成完整的鱗片甲圖案。大牛盯著竹架上的紅綢——那是從李財主家姨太太舊衣撕的,此刻沾著麵粉,在火光裏飄成“龍形”,卻在綢麵褶皺間,露出底下繡著的“萬壽”紋,跟陳公公指甲縫裏的丹砂,同個紋樣。
    “抬走吧。”張小帥把黃紙塞進死者領口,鱗片符的墨線貼著淤青,像給冤魂蓋了層“爐蓋”,“路過李財主家時,把竹架晃得凶些,讓他看見死者手裏的麥仁…和咱鱗片甲上的‘骨紋’。”
    寅時的梆子響過,竹架抬著死者走過東河村,麵粉和紙錢灰撲簌簌落在青石板上,竟拓出條“骨形”的路。虎娃舉著用麥仁串的“項鏈”跑在最前頭,焦黑的麥仁晃出清響,像極了陳公公煉丹爐裏的“鎮魂鈴”。
    李財主家的狗突然狂吠,管家舉著燈籠衝出來,卻看見死者指尖的麥仁正對著他家大門——焦痕裏嵌著的骨渣,此刻沾著麵粉,竟在燈籠光裏映出“骨”字。大牛故意把竹架往地上一磕,竹節間的羊油發出“滋滋”響,驚得管家燈籠掉在地上,火舌舔到死者褲腳的布料,竟騰起藍紫色的火焰——那是陳公公“丹道”裏的“人骨火”,此刻卻燒出了“冤”的味道。
    晨霧漫進亂葬崗時,死者被葬進新挖的墳,黃紙上的“鱗片符”蓋在胸口淤青上,墨線被露水暈開,竟在土堆上洇出個“解”字——不是“解鎮”,是“解骨”,是讓被磨成粉的人骨,在亂葬崗的土裏,重新長成帶血的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張小帥摸著鱗片甲上的凹痕——那裏還沾著死者腕間的魚鱗,銀白泛青的鱗片邊緣,刻著細小的“壬戍”,跟他甲葉內側的“戊申年”,拚成完整的生辰八字。小李抱著《本草綱目》,缺頁處的“人骨”條目上,不知何時被虎娃畫了個歪扭的“活”字——用的是死者手裏的麥仁,混著他爹的骨粉,卻比任何丹砂都暖。
    原來這世上最毒的“龍骨”,從來不是龍的骨,是活人拿死人骨頭磨的粉,摻著貪心和髒事,撒在“聖恩”的麵皮上。而最暖的“解藥”,是把沾著血淚的鱗片甲,變成丈量冤屈的尺,讓每個嵌進甲葉的人骨渣,都在尺上刻下“人”字,刻下“活”字,刻下讓這世道不得不疼的、真真切切的魂。
    梆子敲過五更,亂葬崗的墳頭飄起細煙——是阿七用李財主家的“萬壽”紋錦緞燒的,煙味混著人骨粉,竟比任何香火都嗆人。張小帥望著漸亮的天際,死者胸口的“解”字在晨露裏漸漸淡了,隻剩虎娃手裏的麥仁“項鏈”,還在風裏晃著,像串沒燒完的、替死人說話的,骨。
    鱗片甲在他懷裏輕輕顫了顫——這次不是燙,是涼,是無數人骨的碎末順著甲葉縫隙落進掌心,卻在掌紋裏聚成“人”形,聚成“生”形,聚成終將敲碎煉丹爐的、帶著體溫的,骨。
    第一章 鱗竅
    竹架撞在供桌上的聲響驚飛了梁間夜鷺,死者泡脹的屍身順著竹節滑向桌沿,領口的粗布紐扣崩落——青紫色針孔在脖頸動脈處泛著詭異的光,直徑恰好與張小帥胸前鱗片甲的凹陷吻合,像被什麽活物用甲葉直接戳出的“竅”。
    “頭兒!”阿七的火把晃得厲害,火光照見針孔邊緣的皮膚呈放射狀皸裂,竟與鱗片甲的鋸齒紋嚴絲合縫,“這針眼…跟你去年替虎娃擋刀時,甲葉紮進肉裏的印子,一模一樣!”
    張小帥的指尖凝著摻了鍋灰的麵粉,此刻正抖落在死者眼皮上。渾濁的眼球被灰粒覆蓋,卻在火把搖曳間泛起細碎的光,像老人們說的“龍睛含珠”。他忽然想起陳公公密室裏的丹爐圖——爐壁刻著十二道“魂竅”,每道竅口都鑄著鱗片甲的紋樣,跟死者脖頸的針孔,同個形製。
    “叩首!叩首!”王婆率先跪地,竹籃裏的供品滾落在地,烙著“福”字的燒餅裂開,露出裏頭藏的麥仁——每顆都刻著歪斜的“安”字,跟去年河神祭沉的虎娃口中的“封口糧”,分毫不差。村民們跟著撲通下跪,額頭磕在青磚上的聲響,混著夜風裏的紙錢灰,織成張密不透風的“敬神網”。
    “看這金鱗!”李財主的管家指著死者臉上的鍋灰粉,暗金色順著顴骨的弧度鋪成扇形,眉心三排鱗片紋恰好蓋住銅錢大的淤青,“去年河神祭夜,河麵飄的燈花就是這形狀!龍王太子定是借屍還魂,來收護堤的香油了!”
    話音未落,死者脖頸的針孔突然滲出暗紅的血珠——不是屍水,是凝而不化的人血,順著鱗片粉的紋路往下淌,在供桌上拓出個“鱗”字。張小帥盯著那血珠,忽然想起虎娃他哥屍身頸後的胎記——月牙形的青斑,此刻竟與死者針孔的位置,拚成了完整的“竅”字。
    “龍王太子顯靈?”他忽然扯開死者領口,露出鎖骨下三寸的皮膚——那裏有片銅錢大的淤青,邊緣的放射狀紋路與鱗片甲的甲葉完全重合,“你們看這印子!去年沉的虎娃他娘,胸口也有!這不是‘顯靈’,是有人拿鱗甲當‘魂竅針’,往死人身上戳‘爐鼎印’!”
    村民們驚得後退,王婆的供籃掉在地上,麥仁滾向死者腳邊,卻被竹架下的羊油粘住——焦黑的麥仁表麵,隱約映出鱗片甲的影子。小李抱著缺頁的《本草綱目》衝過來,書頁在風中翻開,“人竅:以金屬甲葉刺之,可通陰司路”的殘句,此刻沾著鍋灰,竟成了“通魂咒”。
    “陳公公的‘丹道’!”大牛突然指著死者脖頸的針孔,“我見過王扒皮的小廝幹這事!他們說‘魂竅通了,屍身就能當爐鼎’,去年護堤決口,就是拿這種‘活屍’填的洞!”他擼起袖子,臂彎處有道舊疤——三年前親眼看見小廝用鱗片甲戳向虎娃他爹的脖頸,甲葉凹陷處的“戊申”鑄字,此刻正對著死者針孔的“壬戍”血印。
    夜風突然卷著供桌上的金粉灌進祠堂,死者眼皮上的鍋灰被吹開,露出底下渾濁卻“有神”的眼——那是張小帥用竹片在角膜上劃的細痕,此刻在火光裏竟像龍睛的“豎瞳”。村民們又驚又怕,卻見他從懷裏掏出片鱗片甲殘片——正是從虎娃他哥屍身胸口摳的,殘片邊緣的“爐號”刻痕,此刻對著死者針孔,竟發出細微的震顫。
    “這不是龍王太子。”他把殘片按在死者針孔上,金屬片的溫度讓血珠瞬間凝固,“是被陳公公‘丹道’困住的冤魂!你們看這針孔——鱗甲凹陷處刻著‘戊辰’,是陳公公給護堤洞編的‘爐鼎號’,去年沉的十二個孩子,每個屍身都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