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禦前議政

字數:8232   加入書籤

A+A-


    就在張書緣休息的同時,身在京中的滾滾諸公卻是連飯也沒有吃齊聚在了城東。
    劉府之中,一眾東林黨人是齊聚一堂,不但有韓爌在還有李應升這個黨中肱骨在。
    這李應升,字仲達,號次見,又號石照居士,是南直隸江陰人。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士,於次年四月,授江西南康府推官。後又曆任福建道監察禦史、南京戶部侍郎等職。
    而之所以說他是東林肱骨,自然是因他在東林黨內十分重要,不但曾主持過白鹿洞書院,更是密修閹黨魏忠賢十六大罪,代東林黨首領左都禦史高攀龍作“劾崔呈秀疏”呈遞給天啟帝。
    隻不過在原有的曆史上,這位的結局是被魏忠賢弄死在了京師詔獄。
    但也許是他命不該死,又或許是他有人保,總之在這個時空裏的大明,他並沒有如曆史中那般死在牢中……
    “唉,你們說這白杆軍進京是何意啊?”
    坐在內堂躺椅上的劉一燝是老氣橫秋的晃著,臉色被燭火映照的忽明忽暗。
    “太傅,這白杆軍進京,想必是那姓張的所為!”
    李應聲是皺著眉頭回答。
    “哦?姓張的所為?仲達,你既然這麽說,那你就講講你的看法。”
    劉一燝閉著眼睛仿佛是在假寐。
    也是人老了,精力也就不夠用了。
    “太傅,據在下想來,這白杆軍進京要麽是他想動我們,要麽他就想是動京營。”
    “我說仲達,你是不是高看他了,他敢動我們?動京營?他那有那個膽子?成國公那幫子可不是個好惹的,也就是我們能夠壓得住。”
    人群中,一位長相陰鳩,名喚喬允升的官員出聲打斷。
    “誒,諸位想想。自從這姓張的出現,這朝裏發生了什麽變化?先是那五虎被保下了兩個,然後山西就發了走私大案,陛下更是在朝中刻意的偏袒。如今他入了閣,那有什麽是他不敢做的?而且,我能感覺到這白杆軍進京,就是他慫恿陛下的!”
    這李應升感覺的沒錯,白杆軍進京,自然張書緣的意思。
    “那依仲達看,我們該怎麽做?是與之開戰?還是與之溝通?”
    東林黨內的打手,解學龍旋即出聲問道。
    “這就得看太傅的意思了。”
    隨著話音落下,一眾東林黨人就齊刷刷的看向了劉一燝。
    “既要談也要打,我等群賢決不能讓他用這丘八給嚇倒……”
    於此同時,浙楚齊三黨也是如此。
    而勳貴那邊到是沒什麽反應,也許是武人的大條,又或許是仗著兵權,總之他們是完全不在意這事的,隻感覺白杆軍進京就是衝著文官來的。
    一覺天亮。
    由於內閣初定,朝中也沒什麽大事,而百官眼下更是比較忌憚他張書緣,所以一時間倒也沒什麽人找他的麻煩。
    朝會很快就結束了。
    結束了早朝,張書緣並沒有去往吏部,反而是去往了文淵閣,因為今日朱由檢要這裏問政!
    來到文淵閣前,張書緣剛準備進去,就聽到了一聲“張閣部”的喊聲。
    回身望去,隻見那喊自己的人是滿頭花發的韓爌。
    對於這老家夥,張書緣實在是沒什麽好感,因為這老家夥可是個老狐狸,哪怕是強如魏忠賢都鬥不倒他。
    而且,在著名的三大案中,這位更是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若沒有他在,東林和浙黨至少要在“紅丸案”中栽一個大跟鬥。
    不過話說回來,沒好感歸沒好感,但礙於眼下的身份,張書緣無論如何都得要理會對方。
    “拜見韓閣老。”
    快步的走上前去,張書緣旋即就躬身拜見。
    “嗬嗬,免禮免禮。”
    韓爌是笑嗬嗬的,就好似從未對前幾日的事情上火似的。
    “不知閣老喊張某有何事?”
    “哦,老朽倒也無事,隻是想與閣部聊聊我大明格局,免得日後你我有衝突誤了朝局啊。”
    “是這樣啊,不知閣老想聊哪方麵?”
    一聽這話,張書緣就知道這老小子喊自己是什麽意思了。
    “自然是我大明朝的文治武功了,老朽觀閣部才華四溢想來必有高論,因當能指出我大明朝的缺算。”
    “嗬嗬,閣老言過了,我大明朝立國近三百年,在下以為自然是有些地方需要改變的。”
    “哦?不知是哪些地方?”
    韓爌一愣,他完全沒想到對於自己的試探,張書緣會直接應下。
    這要知道,大明朝立國兩百多年,還從來沒有那個人敢如此直言不諱,哪怕是張居正閣老也不敢。
    “一是改善災患治理,二是職掌明確,隻要這兩點改變,我想,我大明朝就可蒸蒸日上了。”
    張書緣的話是滴水不漏,所說的全是與自己擔著的吏部侍郎有關,讓人是一點都看不出來他的立場。
    “嗯,張閣部果然有才啊,實乃上天為我大明選出的肱骨大臣啊。”
    聽到這話,韓爌就知道這小子是什麽意思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他看來,張書緣這話無不是在向自己表達,他是個無黨之人,隻想為皇帝盡忠。
    “閣老過獎了,這都是下官應該想的。”
    正當韓爌還想在試探確認時,畢自嚴等人就到了。
    見麵之後,幾人先是互相拱了拱手,然後便就邁入了文淵閣。
    進入其中,沒走幾步,眾人便就見到了朱由檢。
    “臣等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
    “謝陛下。”
    讓眾人起來後,朱由檢便微不可察的與張書緣點了點頭。
    “陛下還請到內堂稍坐吧,楊閣部很快就到。”
    “嗯。”
    點了點頭,朱由檢便邁著大步走向了內閣,眾人也緊隨其後進入。
    剛坐沒多久,楊景辰就急匆匆的趕來了。
    “臣楊景辰參見陛下……”
    “免禮,楊卿無急,慢些才是啊。”
    看著跪在麵前的老臣,朱由檢是和煦的出聲撫慰。
    沒辦法,誰讓這楊景辰有些老邁了呢。
    “老臣謝陛下關愛。”
    “嗬嗬,都坐下說話吧。”
    寒暄了一番,朱由檢就讓眾人坐下了。
    “各位愛卿,想必今日都已接手了閣部了吧?”
    “回陛下,臣等還在交接。”
    “嗬嗬,此事不急一定要事無巨細的理清,這樣才好理政嘛。”
    見朱由檢並沒有生氣,眾人才將提著心給放下。
    “陛下,敢問今日召集臣等是有何要事?”
    身為首輔的韓爌是起身問道。
    “朕今日召集諸位,是想問問諸位對我大明眼下的政局想法。”
    此話一出,眾人旋即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既然陛下問起,那臣等就直言不諱了。”
    “嗯,直言便可,隻要能指出時政利弊就沒有什麽話是不能說的。”
    說實在的,此時的朱由檢變化可太大了,倘若是放在以前,他根本不可能會放下皇帝的架子,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自然是與張書緣前幾日的話有關。
    我們再說回來。
    聽到朱由檢如此言語,眾人是互相看了一眼,好似是在確認該怎麽說。
    “既然如此,那老臣就直言了,若有不妥之處還請陛下與諸位補充。”
    “嗯,那就韓閣老打頭吧。”
    朱由檢笑了笑,韓爌便就施了一禮道。
    “臣以為,我大明當下應當多注重於關外,施以清鄉之法斷絕金人蠶食之望,若此法運用得當,陛下還可譴袁督師前出偷襲金人重鎮,不求占據,隻求殺伐。待以時日,我大明整裝齊備就可與其決戰與關外!”
    這韓爌還是有些東西的,雖然所說他內容上有大程度是想當然,但不得不說,他那清鄉之法還很是不錯。
    這什麽叫清鄉之法,簡單來說就是施行堅壁清野的計劃,讓大清在關外凍死、餓死。
    “嗯,韓閣老言之有理。”
    閣內眾人無不點頭應是,但有三人卻是沒有動作。
    這沒有點頭的,一個是張書緣,另一個是畢自嚴,還有一個是李邦華。
    “誒,閣老此言有誤,我等先不說那金人,但就我大明要施行這清鄉之策,我大明就負擔不起啊。”
    沒錯,關外有大片大片的無人深林,裏麵是有各種植被與動物,想要清理幹淨這些無異於是癡人說夢。
    “閣堂大人所言不錯,那金人眼下兵鋒正凶,我大明若是前出必然會與其相撞,屆時不但無法完成這清鄉之策,更容易被敵人所圍喪失日後進攻之力啊。”
    李邦華也是出聲附和,在他看來眼下就別想什麽進攻了,要做的反而是理清內政。
    “嗯,兩位言之有理。”
    朱由檢是頻頻點頭,就好似他是在跟眾人閑聊一般。
    “陛下,臣以為韓閣老之言乃是絕戶之計,雖有可取之處但並不適用於眼下。原因有三,一是金人不會坐以待斃,二是我朝主力無法與之對抗,三是金人已占據了朝鮮,此法一旦施展,便就在為我大明邊疆增加負重了。”
    張書緣也起身說道,隻不過在他起身之時,所有人都看向了他,就好似是在想他會說出什麽驚天之言一般。
    “哦?那若依照張閣部之言,那我大明就得死守寧錦防線直至那金人來攻?”
    韓爌頓時就眯起了眼睛。
    “非也,我寧錦防線帶甲數十萬,若隻是死守未免也太耗財了。所以臣舉薦祖大壽作為使者前往蒙古去與林丹汗所部溝通,盡可能的助他增長實力,使其向東發展。”
    張書緣想了想說道。
    “什麽?蒙古?”
    他這話一出,眾人無不感到驚愕,就連李邦華都有些沒有反應過來。
    “張閣部真是一語驚人啊,倘若蒙古再起一位雄主,那對於金人而言就多了一大敵人啊。”
    李邦華反應過來後旋即讚同。
    “是啊,此言著實謀國,但也是有漏洞的啊,倘若我們扶持起林丹汗,他若不向東發展這該如何?”
    王永光與楊景晨等人是齊刷刷的看向張書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嗬嗬,諸位,我方才說的是盡可能助他,可並沒說是全力助他啊,隻要我們掌控好互市力度,在派遣祖大壽駐進承德就足以使其不敢南下了。”
    張書緣這說法是極為的大膽,因為這蒙古跟大明是有世仇的。
    “若是如此尚有操作空間,不過陛下,依老臣看來此法還是頗為危險,稍有不慎可就再造大元了。”
    “嗯,韓閣老所言即是。”
    見眾人如此,張書緣就知道自己這說辭很難打動他們了,於是他就便說道。
    “是有這個危險,所以這關外之事還是要從長計議的好。”
    沒轍,張書緣隻好來了個以退為進,同時將自己和韓爌的想法給否了。
    “嗯,是啊,眼下這關外如何動都有問題,慢慢來吧。”
    朱由檢點了點頭,示意韓爌與張書緣坐下。
    “那諸位愛卿可對於我境內又有何建議啊?”
    看著朱由檢有一副要大展宏圖的架勢,閣內眾人便就趕忙起身勸阻。
    這尤其是畢自嚴阻擋的最為厲害。
    “陛下,眼下我大明朝雜事頗多,各方各麵都需要錢財,所以臣建議,我等先發展民力,等國庫再豐厚些在做決斷為好。”
    “是啊畢部堂所言極是,陛下,臣以為我朝當下要優先理清掌職,進而再謀求發展使我大明煥發生機。”
    這一如史中那般,王永光便起身說起了“拴政”的問題。
    時間一晃,一下午便就過去了。
    眾人是各抒己見,有說如何革除官員弊病的,又有說眼下要擴大選才的,甚至還有人主張要給百姓減負停止加派的,總之是各有各的說法。
    可他們這說法,在張書緣看來都是說不到點上的,隻有王永光的說辭還有點用。
    因為此時的大明官僚,重複職責的地方太多了,就比如東廠和西廠,簡直就和套娃沒什麽區別……
    “嗯,張閣部有何想法啊。”
    眼看著馬上要落日了,前麵那幾位才說完自己的主張。
    “陛下,臣以為,我朝是該改革百官薪俸了。”
    此言一出,眾人全部都是一震……
    喜歡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請大家收藏:()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