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南方走私脈絡

字數:7858   加入書籤

A+A-


    “好,那不知嶽公子何時需要這筆錢?若是急需的話,那汪某可以暫借一二。”
    雖然與張書緣是萍水相逢,但眼前的利益卻已是讓汪銳澤失了智,要知道那可是有一座礦山和三百頃的田呐,這要是拿到手裏自己還不得起飛咯啊!
    當然,他說的暫借自然是不可能借給他百萬兩的,充其量也就是借個十幾萬而已……
    “小弟這邊不急,若是無誤的話,那小弟近期就讓人將東西送來。”
    張書緣依舊是拿著利益說事,言辭間是一點都沒問走私方麵的事情。
    “好!既然如此那汪某就靜等嶽公子的消息了。”
    與汪銳澤談論了一個時辰後,張書緣便就同他告辭了。
    雖然在方才的交談中,沒探聽出什麽走私的線索,但張書緣始終都覺的這個人是知道點走私的事情的,這弄不好的話,他還知道那路子的具體路線以及找什麽人負責押運。
    而他之所以如此懷疑,原因有大致幾點,一是古代大商人都有官戶靠山,二是作為地方最大商會是一定知道些不為人知的事情,三是他的產業能辦的這麽大,其中肯定也是或多或少的參與了些走私,要不然的話,他那給出的巨額福利就沒法解釋了。
    “大人,咱們接下來去哪兒,又該去哪兒找礦山?”
    離開了瑞福齋後,身旁的兩個錦衣衛就疑惑的出聲詢問。
    “在逛逛吧,至於生鐵有人會出的。”
    微微一笑,張書緣便就帶著護衛繼續在豐城探聽了起來。
    如法炮製,花了兩天功夫,一連找了三家大型商會,可那三家商會卻隻有一家肯接下他的買賣,並出言保證可以讓他盡快的賺到銀子。
    這家敢接下他買賣的商會是名叫永昌的一所百業坊,其業務是涵蓋了民生一切所需,老板更是賢名遠波。
    而這永昌的老板是一位年約四旬大叔名字叫蕭宏儒。
    這蕭宏儒之所以敢接做這殺頭的買賣,自然是因為是其背後有人,而那個人據他自己所說是來自江西府的布政使司,但具體是誰他沒多說,隻是說自己與那人是娘舅親戚。
    有了此番遭遇,張書緣便就確定,這南方走私的脈絡中至少是牽扯到了那江西布政司了。
    至於是不是那何應瑞親自下場主導,那就是另當別論的事了。
    其實這群人說的也沒毛病,背靠一封疆大吏這有啥事是不敢做的?
    隻要在江西省內,那一切不都還是布政司說了算嗎?
    暗訪了四日。
    見再無所獲後,張書緣便在豐城留下了百人,自己則帶著其餘人就踏上了去往南昌的路……
    而在他走訪豐城的幾天裏,曹化淳與張國元二人也是在幹這事。
    隻不過,他二人的辦法卻是同他不一樣,曹化淳是威風凜凜的派屬下出麵,以孝敬自己為名,要袁州府的商會去做那殺頭的買賣,當然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好一番的威逼利誘。
    張國元則是讓人套上了湖廣府銀作局的馬甲,以利誘惑撫州府的商會去收購鐵器生石等物資。明朝各地都有銀作局據點,製造的錢幣花樣紋飾各不相同,隻有寶鈔是一樣的。)
    總得來說,他三人的行事風格盡管不同,但有一條是相同的,那便是以利誘之,讓那些商人或主動或被動的去找自己的靠山和走私渠道。
    俗話說的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雖然眼下李若鏈是捕了不少商隊,但架不住這些人貪財啊,再加之張書緣他們給的利也足夠,所以這些人便就慢慢的上頭了。
    不過,這被他們找上的人也不傻,知道得查一查他們免得自找死路,而查出的結果自然是這幾人確地沒問題。
    因為,他們找的人都是接觸不到頂層的士紳。
    我們再說另外一邊。
    自從跟丘兆麟等人分開後,楊文嶽便開始試圖聯絡東林黨人了,但奈何此時的通訊手段和交通條件的落後,以至於他發出去信後就成了那食之無味,夜不能寐的憂心人了。
    沒辦法,在苦等了兩天後,他便決定去找當朝太傅劉一燝了。
    沒錯,劉一燝的老家正是在南昌府。
    如同後輩子侄一般,楊文嶽便就進到了劉府。
    可跟劉一燝聊過之後,他整個人簡直都要瘋了,因為劉一燝隻對他說了一個字“靜”。
    作為通過科舉卷上來的人物,楊文嶽自然是明白這個字的含義。
    可今時不同往日,倘若來的是個三五品的欽差那不用說,他自當知道如何對待。
    可今時來的卻是那當朝內閣成員,皇帝的表兄,在去年抄了晉商的家夥,而這一職位有多大能量他可是明白的!
    “鬥望這麽急幹啥?老夫告訴你,隻要是人他就有漏洞,往往得靜下心來才能看得到啊。”
    “劉公,話雖如此,但下官…下官還是有些不安。”
    “不安?怎麽你在任上出了事情?還是我江西府出了禍事?”
    “沒有,我江西府人畜太平……”
    說實在的,劉一燝到現在為止都不知道他在怕什麽,在他的印象裏,張書緣是個角色不假,但人也是個講理的人,隻要你不去惹他,他也不會惹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一燝說的不錯,張書緣還真是這麽一號人,而他去年之所以逼退了那麽多禦史,主要是還因他們擋了自己改革的路。
    當然,這些也是在他劉一燝告老之後才看明白的。
    不過,想明白歸想明白,但對張書緣他還是有恨意的,因為皇帝因他差點逼死了東林黨!
    要知道,大明的藩王可不是吃素的,弄不了皇帝還弄不了你?總之那件事情一個操作不好就有可能導致他東林黨被抓被斬!
    “既然沒有那何必慌亂?好了,老夫還有事在身就不留你吃飯了。”
    看了眼楊文嶽,劉一燝便就徑直離開了正堂。
    “看來是有大案發生了……”
    離開了正堂,劉一燝便就眯著眼睛看向了楊文嶽。
    說實話,這件事他是不想管的,因為自古以來,對做皇帝的人來說,最怕的就是老臣不安分,所以在他回到家鄉後旋即就學李善長娶了一房十八歲的小妾……
    從劉府出來後,楊文嶽也不知該說什麽好了,而他之所以如此慌亂,主要是怕被何應瑞牽連。
    見大佬不肯幫忙,無奈楊文嶽便隻得是聽從劉一燝的建議了。
    當然,這江西府的其他幾人也沒閑著,都是在到處打聽這案子的情況。
    但可惜,受限於通訊手段,他們那幾人也沒得到什麽消息。
    其實,他們幾人慌並不是害怕張書緣,而是怕江西府的事情給人曝光咯。
    沒錯,江西府的問題不止涉及了走私,還有他們所掌控的府衙財政!
    我們再說張書緣一行。
    由於距離相差了兩三倍,所以隻有張書緣先到了南昌。
    可抵達了南昌後,他並沒有著急見楊文嶽,反而是裝作外地商販,用銀子買通了城門守衛混入了城中,帶人在南昌府逛了一圈。
    這不得不說,雖然眼下是崇禎二年已顯破敗之像,但據他來時所查閱的信息來看,這南昌府是一座擁有二百餘萬人的大城,其商業、工業都很發達。
    而去年內閣收到的江西財報上說,整個元年江西府支出了三十餘萬兩白銀,收入卻有驚人的八十萬兩紙麵收入。
    由於大明的歲收多是以物品折價來的紙麵賬單,所以張書緣在來時並沒有抱有什麽太高的期望,隻希望這大城裏少一些落魄窮人就好了。
    行走在南昌城內,舉目四望。
    張書緣便就發現這裏的百姓過的還算不錯,但也有不少落魄窮人,不過礙於這南昌府是一省中樞,所以布政司還是知道關注這些窮人的,給他們發放了不少過冬的衣物與糧食。
    當然,這發放過程他沒看到,但並不妨礙他通過百姓們的閑談知道!
    在南昌遊玩了四天,張書緣才等來了曹化淳二人。
    不同於張書緣,這二位一到地方便就拿出了高層派頭,亮了一下金牌就走進了南昌城,而那守門的兵丁更是連屁都不敢放,隻得是抓緊時間去喊何應瑞了。
    與曹化淳二人匯合之後。
    三人先是簡單的對了一下經過,然後便就直奔江西布政司了。
    在去往布政司的路上,他們三人就統一了意見,打算直接跟江西府的人攤牌,以此來要求他們配合自己行事。
    這至於他們會不會通風報信聯絡各方。
    對於這個問題,張書緣早就是想到的解決方法,而那辦法便就是拘禁,隻有這樣才能避免這些人去通風報信。
    還沒到布政司的門前,隔著老遠,張書緣他們就見到了剛剛升任為江西左布政使的楊文嶽,以及江西府一眾大大小小的官員在跪地迎接叩拜了。
    “諸位免禮,本閣突然造訪,還望諸位同僚多多海涵呐。”
    見人仿佛是在迎接皇帝,張書緣微做了下態度後,就翻身下馬去將楊文嶽給扶了起來。
    “張閣言過了,外出查辦理應如此。”
    沒辦法,胳膊擰不過大腿,哪怕是劉一燝見了都得禮讓三分。
    “嗯,楊大人言之有理,那我們……”
    “哦哦哦,閣部請。”
    楊文嶽是利落的開口,趕忙側身給他引路。
    隨著他進入布政司後,楊文嶽便開始向張書緣三人介紹了起了江西的官員。
    首先便就是江西三司的提刑按察使司林贄。
    “下官林贄拜見閣部大人,曹都督、張公公。”
    見人介紹起自己了,身材有些瘦小的林贄便就站了起來。
    “嗯。”
    看了他一眼,張書緣三人便就點了點頭示意他坐下。
    “三位大人,這位是我江西府的都指揮使宋一鶴,他身旁那位是我江西的巡撫丘兆麟丘大人。”
    話音落下,宋一鶴與丘兆麟便就起身躬身見禮。
    “嗯,果然是大才齊聚啊,連臨川三士都在。”
    張書緣作為此次辦案的領頭人,自然得開口說話,而他所說的“臨川三士”指的是祝徽、帥機以及丘兆麟。
    而他三人並列江西臨川的三大名士,留下了《學餘園初集》、《學餘園二集》、《玉書亭文集》、《合奇》、《丘毛伯稿》等文學著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然,在他三人之外,還有一位被人熟知,而那個人便是被後世稱作為“戲聖”與“東方莎士比亞”的湯顯祖!
    “不敢不敢,在下不敢擔此盛名。”
    見張書緣說出了“三士”的說法,丘兆麟便趕忙恭謙退讓,儼然就是一副謙虛學子一般。
    “誒,丘大人過謙了,你的盛名本閣還是聽過一二的,尤其是你那句“四月泇河濱,運艘千百?。我舟銜尾來,偶與同起止”寫的好啊!”
    張書緣是不加吝嗇的誇獎,而他的詩詞自己也是讀到過一些,記憶最深的便就是他這首《泇河》。
    “閣部讚譽了,這隻是下官在調閱之時,靈感噴湧所作,算不上佳品……”
    丘兆麟是連連恭謙,讓張書緣看的,隻感覺是自己看大了這位文學家。
    在他的印象裏,那寫詩作賦的人,應該是屬於那種豪放不羈的人才對,尤其是李白!
    一時間,布政司的大堂內是歡聲笑語一片,就好像張書緣三人是徹底的融入了他們,但實際上這一屋子人都是各懷心思之輩,沒一個是簡單的。
    就拿丘兆麟來說,雖然是被當朝內閣成員給誇獎了,但他的眼神卻是在不斷的掃視著張書緣三人。
    “敢問三位大人,您來我府是為何事?若有下官卑職能出力之處,還望大人多多出言。”
    見話聊的差不多了,楊文嶽便就開了口。
    “不瞞諸位,我三人來此是為一驚天大案,你們可知是何案嗎?”
    見楊文嶽詢問,張書緣便就與曹化淳、張國元對視了一眼。
    “大人可說的是我府的走……”
    “正是”
    見張書緣道出了來意,楊文嶽就不由的心中一陣,心道果然是為此而來。
    “請閣部恕罪,下官不知我江……”
    “嗬嗬,是嗎?可不巧啊楊布政,本閣在外麵聽到了傳言,說是這各地商會都與布政司有聯絡,還說要想經商辦事就得找他們。”
    “大人,這…這都是傳言,下官請您勿要相信!”
    一瞬間楊文嶽就有些站不穩了,心是砰砰的狂跳。
    “本閣也不想信啊,可這東西卻是讓本閣不得不信。”
    說著,張書緣就便掏出了跟瑞福齋商會簽下的契約,而曹化淳二人也是不約而同的冷笑了一番,進而也拿出了各自談好的事情依據。
    喜歡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請大家收藏:()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