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行動進行時
字數:6772 加入書籤
兩天光陰蕭然而逝,杭州城商業司衙門。
“大人,部堂來命令了。”
經過兩天的晝夜疾馳,於三狗終於是回到了杭州城。而進了城後,他連口氣都沒有歇就直奔向了自家衙門的所在。
“哦?於主事回來了,快快請起。我部堂有何布置?”
見人進來連禮都沒有施,畢際壯就感覺到了,這於三狗帶回的信是不一般的了,當即就走出案台親自扶起了他。
“啟稟大人,我部堂命令我等,當極力催促郭大人與解大人將物資齊備與域外完成合約,期限最遲不得超過本月二十。”
“嗯,先坐下說話。你說的此事本官已命人去催郭大人與解大人了,想來這兩日就會有個結果了。”
“對了,關於我城中的情況,你可有和大人言明?”
“卑職都跟大人說了,而大人說我商業司應順勢而為,不過當做好甄別事宜,勿要讓好人蒙冤。”
“嗯,辦的不錯,三狗,等我部的事情忙完以後,本官定在部堂為你麵前言語。”
看著於三狗是奔跑的如此急切,畢際壯就感覺自己沒選錯人。
其實,這周遭的書院裏,比於三狗優秀的人是有很多的,但這於三狗卻是與他人不一樣,別人都是匆匆而來,見自己麵試不過就作罷退卻了。
而這於三狗卻是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心勁兒,哪怕是考核沒有通過都會硬著頭皮來求自己,再給一次機會。
起初,自己也沒有多少時間給到他身上浪費,但這家夥主打一個吃苦和不要臉,你去哪兒他就去哪兒。
在拖了於三狗三日後,畢際壯就對他起了興趣,於是就出了一道商題給他,要他在兩天之內計算出這城中一百七十二間坊市店鋪的消耗。
而麵對這個問題,於三狗的腦子轉的很快,但他並沒有選擇去詢問那些店鋪老板,反而是利用“考核”的名義,請自己的好友和城中的百姓幫忙。
好在,此時的人心還遠沒有後世的那麽複雜,再加上他待人刻意恭謙,又舍得扔錢,問的又是日常花費雜事,所以這便也就沒什麽人去提防他了。
在利用上自己周遭所有的人脈,外加在錢莊裏的銀票後,終於在第二日的夜晚子時前,被他計算出了這城內的坊市消耗。
據他計算,這城中一人每天消耗大約價值在三十文錢左右的生活物品,而整個杭州城有五十三萬人口,再給老人和小孩打上一半的折扣,然後再根據城中的物價與人口消耗所需,那麽一算就不難得出這坊市店鋪的消耗如何了。
而他得出的結論是,杭州城每日流動的糧食至少有二十萬斤上下,價值更是有七十多萬兩。
當然,他這數據是跟現實有很大出入的,因為他也接觸不到戶科的資料,調查也隻是摸排了一小部分人。
雖說他於三狗算出的數據跟現實對不上號,但畢際壯卻從他這事跡上看出了此人的堅韌心性,於是才破格任用了他為商務司主事。
而畢際壯相信,這個人隻要心性不改,日後定是他商業司談判的一把好手,隻不過就是需要再曆練而已……
“卑職謝過大人,不過卑職做的也是分內之事,萬不敢獲此殊榮。”
“誒,什麽殊榮不殊榮的?我商業司向來是能者居之,這一來一往五日間你竟能記下這麽多,又滿臉的疲憊,這足可見你於三狗是個肯吃苦受累之輩呀。”
對這於三狗笑了笑,畢際壯就繼續說道。
“於主事,你下去休息休息吧,對了,順帶將院裏的主事都喊過來,本官有要事吩咐。”
“是!”
於三狗領命退走,畢際壯卻是在思索“順勢而為”這四個字了。
其實,這也不怪於三狗把張書緣的話給簡化了一番,因為這換了誰都是會記不住那細碎的言語的,尤其人還要星夜兼程的往回趕就更加是不好記住了。
想了一息,畢際壯就笑了起來。
“看來部堂是想讓我部趁此時機,將手伸入這地方三司了。”
沒錯,張書緣的想法就是,既然你吳伯輿想將商人的壓力轉移給我們,那我們就來個順水推舟,直接把手伸進你農科與商科裏,好好查查你們的賬!
而一旦此事做成功了,那他浙江商業司後麵,再開展年度審核的時候也就更加好做了,因為隻要吳伯輿低下的人有人犯錯,那他就可以借機連根拔起了,雖是不能換成自己的人,但給他們換上個競爭對手也好的。
說句實話,張書緣是沒看清這些人的根係,但在這段時間裏,畢際壯卻是對這些人了解的差不多了,據他所觀,這吳伯輿行事果斷酷似酷吏,又時常結交地主豪紳,而他的家也是杭州府的一大地主。
反觀右布政使張爾基,渾身透著一股文人的氣質,時常跑去各個學府教書育人,族中還有著十三座中型織造坊,畢際壯還聽人說,這張爾基偶爾還會跑到南直隸的東林書院去會麵老友為好友慶生。
至於都司指揮使嚴紹輝與提刑按察使陸問禮二人,在他看來應該是浙黨之人無疑,因為他二人時常擠兌張爾基阻礙他加強商道的政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而浙江巡撫徐本望似乎是東林黨人,因為這徐本望本就是出自東林書院,而且聽人傳言說,他好像還與江秉謙有什麽親戚關聯。
這江秉謙,字兆豫,歙縣人,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授鄞縣知縣。以廉能被征為禦史。入諫台,侃侃言事。
而他最大的事跡便就是於沈陽失陷時,當時朝中大多數人都反對舉薦良將熊廷弼,讓他去保守危疆,可江秉謙等一幹東林黨人卻是大力舉薦熊廷弼,從而得罪了兵部尚書張鶴鳴。
後來他與惠世揚、周朝瑞等人上疏,力攻沈並詆中官劉朝及客氏,被免官家居四年,到了魏忠賢亂政時,他也未曾被起複。直至崇禎元年,他才複官。
一念至此,畢際壯就帶人去查那些個有“問題”的商戶了,當然,他也去核查商科的記述了……
畫麵再轉向身在金華府排查的曹化淳。
這自從與張書緣分別之後,雖是未主動聯係,但他也能聽到些浙江官場的事兒,而從他得到的信息來看。
由於自己等人的抵達暴露,外加信息的泄露,以至於這浙江府的走私鏈條全部不都停止了不說,就連在江西府查到的信息都用不上了,所以此時這再想來個故技重施,用“自下往上”的排查方式就行不通了。
見此法走不通,曹化淳下意識就想直接去抓幾個沿途的縣官來問問了,可他的想法剛一冒出,他就看到了義豐城大亂。
由於洪澇泛起以至河道潰堤,不少房屋和莊田都被衝毀,當地縣衙又反應遲鈍,賑災不力,所以很快便就讓一夥人給亂了起來。
見此地是亂成一團,曹化淳就隻好是打消的拿人的念頭,立即命令錦衣衛去配合當地縣衙差吏止亂。
可讓他沒想到是,這義豐城的縣令竟被人給屠了!
眼看這情況變成這樣了,曹化淳旋即就抽出了寶劍,親自出麵鎮壓逆民了。
好在這義豐城的騷亂規模不大,他曹化淳的手腕也夠狠,於是,在錦衣衛和當地府衙的兵丁配合之下,不過六日光陰就穩定住了局麵。
在抓了幾個為首的饑民後,曹化淳也懶得和他們磨嘰,直接就下令斬了他們,而對於那些盲從的人,他也是一個也沒放過。不過下場不是被殺,而是讓人押著這些人去修築堤壩和被衝毀的良田了。
一邊組織人手賑災,一邊又在城中的百姓中摸排,試圖尋找到有關於走私的情況。
可摸著摸著,就讓曹化淳發現了隱匿在此間的一夥土匪。
據城中的百姓們說,那夥土匪常年遊走於大寒山一帶,除了尋常的打家劫舍之外,他們還時常押運一些東西,但對於押運的貨物是什麽,百姓們就說不準了,有說是給地主老爺運糧食的,也又說是那夥土匪從良了是給某些的店鋪押送貨物的,總之是說什麽的都有。
也是,對於古時而言,所有的交通方式都難以做到掩人耳目,除非你是晝伏夜出或行跡與野外深山。
但就算是這樣行事,你也很難做到瞞過所有人,因為你要押送東西,那肯定是需要大量給養的,若沒有給養那豈不是走不了幾日就會被餓死?
所以,在得到這個消息後,曹化淳旋即就命令手下的千戶衛帶人去搜山了。
為了確保能夠查到點什麽,曹化淳還用這城中的存糧做引,讓百姓們參與到尋找那夥土匪中來。
而此事若是放在往昔,那普通百姓肯定是說什麽都不敢幹的,可到了眼下,肚子都吃不飽了,誰還會害怕被土匪砍死?
所以,在糧食的誘惑下,不過兩日就便在城中組織起了一支兩千人的搜山隊。
就在曹化淳打算親自坐鎮義豐城,讓手下去辦此事的時候,浙江三司的賑災官員到了。
見有人能接手此地局麵了,曹化淳當即就做了甩手掌櫃,帶了四日的給養就去搜山了。
經過好一番的搜索,不過兩日,就被一百姓在山中的洞窟裏發現了那夥土匪。
當那夥人發現被人給找上門了,當即就抄起了家夥。
這俗話說的好,仇人見麵分外眼紅。
雖然眼下是綱常敗壞,也有不少貪官墨吏是與土匪勾結,可東廠始終是東廠,並不是什麽地方衙門,曹化淳也沒有什麽興趣在這些人身上發財的想法,所以一聽到聲音,他就帶人衝了上去。
刀劍出鞘,喝聲震天,不大會兒功夫,此地就被雙方的廝殺給染紅了。
由於他雙方的廝殺,自然是導致了一些百姓慘死,可這也是沒辦法的一件事,畢竟百姓們一不懂軍令,二更不知指揮為何物,隻是憑著本能在與土匪廝殺。
見百姓們是一個個的暈厥或被屠殺,曹化淳旋即就怒了,立刻命令錦衣衛將身上的爆炸物就給扔出去,並對這百姓們大喊了一聲“趴下!”。
錦衣衛的裝備,不但有秀春刀、飛魚服這些東西,人還配備了飛天爪、渾天雷等裝備。
而其中的渾天雷就是一火藥類的暗器,功能是用於報信和遮蓋敵人的視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隻聽砰的一聲炸響,刺眼的強光迸射,但由於眾多錦衣衛一同丟出渾天雷,進而就發生了量變到質變的事情,無數的塵土飛揚,濺射起的石塊是猶如子彈一般向著四麵擴散。
經由這一陣巨響,對麵的土匪是躺倒一地,有捂眼嚎叫的,也有在地上捏著大腿的,當然也有躺在地上一動不動的。
“玉宸,你留下救治百姓,其餘人隨本都督活捉匪首!”
“是!”
從地上爬起來,曹化淳一劍劈死一名土匪,然後就命令手下去抓人了。
兩個時辰後。
這場廝殺便結束了,可這夥土匪的首領卻也是死在了亂戰之中,但好在這土匪的二當家是被活捉了。
活捉了這夥土匪二當家後,曹化淳就開始了親審。
起初,那二當家的還以為是當地官府找上了門,算前些年劫掠當地的賬,可還沒過兩句,他就發現眼前這穿著打扮不似官府的人,問的是誅九族的走私大案,見情況如此,他自然是說什麽都不敢認,隻敢認一些雞毛蒜皮的“小案”。
見他這麽抗拒自己,曹化淳就怒了,當即就給他來了一套“昭獄套餐”。
麵對著紅彤彤的烙鐵,這二當家最終還是招了。
據他所說,他們是有走私的營生做,但也隻是負責半個金華府,而將貨物運到了處州府縉雲縣後,就會將手中的貨物交給當地的府衙了。
聽到這話之後,曹化淳旋即決定奔向處州緝拿縉雲縣令了。
可人還未動,張書緣的消息就傳了過來。
“真是不謀而合啊,走,隨本都督去抓人!”
喜歡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請大家收藏:()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