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雪災下的鐵血救援

字數:2780   加入書籤

A+A-


    貞觀二十三年冬,陰山雪災如鐵幕般壓向突厥草原。大唐邊軍斥候冒死傳回急報:俟斤部二十萬鐵騎裹挾著饑民南下,卻在距長城百裏處突然消失。與此同時,狄仁傑的學生、偏將李弘節接到兵部急令:率一萬輕騎馳援雲中郡,沿途“未見大股敵軍,可全速推進”。
    一、被截斷的警報
    “老師,這戰報不對勁。”李弘節在軍帳中捏緊羊皮地圖,燭火將他眼角的疤痕照得通紅,“斥候稱突厥人‘馬銜枚、蹄裹布’,此等規模行軍怎會無聲無息?”他腰間的獬豸玉佩隨呼吸輕晃——那是狄仁傑親授的“見微知著”信物。
    副將遞來酒囊:“或許是雪太大,掩蓋了動靜?”
    “雪越大,越該防埋伏。”李弘節拔出橫刀,刀身映出帳外漫天飛雪,“傳我將令:每五裏設烽火台,箭囊多備硫磺火——若遇襲擊,先燒草場再突圍。”
    二、暴風雪中的死亡行軍
    第七日黃昏,軍隊行至白登山麓。前鋒突然發來信號:前方穀地有數千牧民滯留,衣甲破爛,哀號遍野。
    “將軍,救他們吧!”士兵們望著雪地中凍僵的孩童,眼眶通紅。
    李弘節卻勒住馬韁:“突厥人慣用‘老弱誘敵’之計。”他取出千裏鏡唐代單筒望樓車改製),觀察良久後下令,“送粟米粥至穀口,全隊繞道而行。”
    話音未落,兩側山壁突然傳來悶響——積雪如浪奔湧而下,竟是俟斤部用牛羊屍體阻塞山道,製造的人工雪崩!
    “是陷阱!”李弘節揮刀斬斷下墜的冰棱,“全軍向高坡集結,用陌刀鑿冰築壘!”
    三、被封鎖的真相
    同一時刻,長安金鑾殿上,狄仁傑手捧邊軍密報,指尖因用力而發白:“陛下,李弘節所部已入突厥伏擊圈,而沿途州府竟稱‘無警情’!”
    武則天猛地抬頭:“為何驛道消息斷絕?”
    “有人截斷了烽火台的硫磺供應。”狄仁傑展開燒焦的奏疏殘片,“河西節度使府的硫磺庫半月前‘意外失火’,至今未補——此乃有預謀的信息屠殺。”
    殿外風雪呼嘯,狄仁傑腰間的獬豸玉佩與李弘節的那枚遙相呼應,仿佛在風雪中編織著最後的救援密網。
    四、一萬人的背水之戰
    白登山穀,一萬唐軍被二十萬突厥鐵騎圍得如鐵桶。李弘節望著轅門外堆積的屍體,從懷裏掏出狄仁傑送的《李靖兵法》殘卷,書頁間夾著半片硫磺——那是出征前老師塞給他的“最後火種”。
    “還記得我教你的‘風後八陣圖’嗎?”他對副將嘶吼著,“用陌刀陣結龜甲形,弩手居中射火箭,燒光周邊五裏內的幹草!”
    突厥騎兵發起第五次衝鋒時,眼前已是一片焦土。骨咄祿望著唐軍陣地騰起的黑煙,忽然勒馬:“他們燒光了自己的退路。”
    “可汗,趁他們彈盡糧絕,一舉殲滅!”副將舉著骨刀請戰。
    “不。”骨咄祿望著漫天飛雪,唐軍陣地的火光竟讓他想起族中長者說過的“漢家神火”,“能在絕境中燒光糧草的軍隊,不是獵物,是困獸。”
    五、遲到的救援與殘酷真相
    三日後,狄仁傑親率三萬神策軍踏雪而至時,白登山穀已寂靜如墳。燒焦的陌刀插在雪地裏,刀刃上結著冰棱,刀柄係著染血的獬豸玉佩。
    “老師快看!”宋煥在廢墟中發現一塊焦黑的木牌,上麵用刀刻著:硫磺盡,箭矢絕,吾輩當以身為牆。
    狄仁傑跪在雪地中,輕輕拂去木牌上的積雪,露出背麵的小字:學生誤信斥候,致全軍覆沒,唯餘三十騎護糧道。此牌隨糧車南返,望老師斬吾首以謝天下。
    “蠢材!”狄仁傑一拳砸在雪地上,淚水混著雪花滑落,“你用三十騎引開敵軍主力,護下了至關重要的糧草輜重,何罪之有?”
    遠處,幸存的士兵攙扶著走來,他們的鎧甲下藏著用羊皮裹著的軍糧——那是李弘節用生命守護的最後希望。
    六、雪地上的君臣對質
    回長安的馬車上,狄仁傑捧著染血的《李靖兵法》見武則天:“陛下可知,為何邊軍連硫磺火都無法點燃?”
    “朕已查明,”武則天的聲音罕見地低沉,“是鴻臚寺卿私扣了西域進貢的硫磺,轉賣胡商牟利。”
    “科學無情人有情,”狄仁傑叩首時,額角撞在車廂木梁上,“臣請陛下準臣開府查案,縱是挖地三尺,也要找出阻斷‘科學防線’的真凶——他們比突厥騎兵更可怕。”
    武則天凝視著他鬢角的白發,忽然想起李弘節出征前在金鑾殿上說的話:“若戰至最後一人,臣將用陌刀刻下敵人的骨血,讓後來者知道,大唐的邊牆,是用鋼鐵與意誌鑄成。”
    車窗外,雪終於停了。狄仁傑望著遠處的烽火台,那裏新堆的硫磺垛在陽光下泛著金光——那是用李弘節的生命換來的、遲到的科學防線。
    第十七章完)
    喜歡開局吸引狄仁傑請大家收藏:()開局吸引狄仁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