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從主院走

字數:3298   加入書籤

A+A-


    這邊,易傳宗和吳靜怡推著自行車,一路說說笑笑地往東跨院走去。當他們剛拐進南鑼鼓巷時,就看到了易中海、賈東旭和劉海中下班回來。
    離得老遠,劉海中就扯著嗓子喊道:“易處長,易處長,下班啦!這推著的是什麽呀?來來來,我來幫忙。”
    說著就急忙跑了過來,易中海看著劉海中那副獻殷勤的模樣,心裏滿是不屑,暗自思忖:就算你幫再多忙,傳宗和你也親近不了。想當官可以,但得有能力才行。
    整天把孩子打得那麽狠,哪家領導會找這樣的人?就不怕當了官之後,把底下的工人當奴隸一樣使喚嗎?還動不動就打人,誰會推薦這種人當官啊?
    易中海心裏怎麽想的,麵上從來不外漏,看到後,也趕忙走上前說道:“傳宗,來來來,我來推,我來推。”
    易傳宗笑著推辭道:“不用了,易叔,劉師傅,你們下班了。”
    這時,何大清也大聲說道:“對,下班了。傳宗兄弟,好家夥!”
    說著一拍自行車後麵的麻袋,問道,“這是書啊?買這麽多書呀?”
    易傳宗笑著回應:“買了一些信紙。平常寫作用紙量比較大,所以這次就多買了些。”
    他一直沒跟院裏其他人說自己寫書的事兒,在這個四合院裏,他秉持著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原則。
    50年代的稿費很高,自己出了什麽書,大概別人都能把他的收入算得一清二楚。可別小看這個年代的人,自己有多少錢,吃了多少肉,自己可能都不太清楚這個月花了多少錢,但鄰居們卻能算得明明白白。
    所以在這大雜院裏,要是瞞著大家吃肉,或者買了超出工資範圍的東西,肯定會有人舉報,畢竟有人心裏會不平衡,要知道這稿費可能是別人幾年都掙不來的。
    由此可見,仇富心理在哪兒都不少見,適當藏富也是為以後的日子省些麻煩。
    易傳宗向來對大雜院裏的眾人都很客氣,此時他笑著說道:“謝謝大家,這是我的大學同學吳靜怡,她在報社上班,今天給我送了些東西。”
    吳靜怡也笑容滿麵地跟大家打招呼:“師傅們好!我是吳靜怡,大家叫我靜怡就行。”
    易中海等人聽到後,竟不自覺地有些害羞,不太好意思回話,隻是趕忙說道:“哎,歡迎你來我們95號院做客。”
    說著,易中海還是接過易傳宗手中的自行車,推著向前走去,易傳宗則在後麵幫忙推著。
    他們從主院經過,走進四合院時,正好看到閻埠貴站在那兒澆花。
    閻埠貴看見他們,直接說道:“呀,易處,下班啦!這買的是什麽呀?三大包呢?”
    易傳宗笑著解釋:“這是我大學同學,她在報社工作,這些是一些稿子和信封,批發來的,能用好幾年呢?”
    閻埠貴笑著說道:“對,就得這樣,單買一刀一刀地買肯定貴,要是多買一些肯定能便宜不少。易處長,你這個辦法好得很,下次我也這麽辦,咱們文化工作者用紙確實太費了。”
    易傳宗笑著回應:“咱們平常都要寫字、練字,每天都得用,所以用紙自然就快。”
    說完,他又笑著說道:“好了,閻老師,下次有空咱們再聊,我先回家送東西去。”
    閻埠貴夫婦趕忙說道:“嗯,易處慢點。”
    劉海中也急忙跟在後麵,易傳宗看著劉海中把自己擠到一邊,隻聽劉海中說道:“易處長,你先在前麵走,準備開門就行,有我和老易呢?不用你操心。”
    何大清也附和道:“對對對,就這點東西,對我們幾個大老爺們來說,別說有自行車了,就算沒有自行車,一個人提一包跟玩似的。”
    易傳宗笑著說:“那就麻煩劉師傅和何大哥了。”
    劉海中連忙說道:“叫什麽劉師傅呀?易處長,叫大哥,叫劉大哥。”
    易傳宗笑著回應:“那也別叫處長了,叫我傳宗就行。行,劉大哥。”
    易傳宗心裏不禁想,劉海中不愧是那種在外是好人,回到家對兒子卻不太盡責,給孩子留下不好印象的家長。
    但不可否認,他在外麵確實很講義氣,說話也讓人舒服。其實劉海中隻是高小畢業,也就是上到1  2年級,三年級都沒讀完。
    所以他的知識水平限製了他的發展。在舊時代,經曆了軍閥混戰、外國侵略者入侵,再到新國家成立,中間曆經種種磨難,在剝削壓迫中成長起來,到了這個時候,不僅有了孩子,還掌握了一門好技術,已經很不錯了。
    他們這個四合院,住著老師、廚子、鉗工、鍛工,宣傳員等,這些在當時可都是很吃香的職業,尤其是廚子,都說“八大員”,還有這些技術工,可不是單純賣苦力的。
    所以95號院的人都不窮。像閻埠貴,說他定級二三十塊錢,二十來塊錢根本不可能。
    他人那麽精明,又怎麽不會考級,考慮考級和工齡等因素,最起碼收入要比這高。
    在電視劇裏,他肯定不會透露真實收入,因為要是四合院的人知道誰家境富裕,肯定會讓其捐款捐物。
    就像電視劇剛開始時,大家給賈家捐款捐物。眾人其實不是不願意,隻是現在劇情提前了十幾年,很多人還沒經曆過那幾年災荒,這個時代的人還是很淳樸的,雖然有點小算計,但問題不大。
    在易傳宗看來,救急不救窮。像給賈家捐款,捐一次還行,能幫他們度過難關,之後還可以給他們找點零活幹。
    比如街道辦有糊紙盒的活兒,或者從紡織廠拿一些活計,這些都可以讓他們去做。然而在原劇中,賈家婆媳倆從來沒做過這些。
    要知道,像別的家庭,一個人糊紙盒,一個月下來少說也能掙六七塊錢,這六七塊錢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足以讓其一個月生活得不錯,還能貼補不少家用。
    所以易傳宗幫人的底線,就是幫助他人度過難關,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更希望能教會別人生存的技能,而不僅僅是給予物質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