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回 榮國府佛前寄哀思 瀟湘館伉儷訴深情
字數:10069 加入書籤
話說這一日,恰是賈敏的忌日。自林黛玉入了賈府,與寶玉喜結連理之後,生活雖多有順遂,然對生母賈敏的追思,卻如那深埋心底的種子,每至忌日,便破土而出,愈發繁茂。
是日,天還未亮透,墨色的天幕猶如一塊沉甸甸的鉛板,沉沉地壓著大地,幾顆殘星在天邊瑟縮著微弱的光芒,仿佛隨時都會被這濃重的黑暗吞噬。瀟湘館內,燭火搖曳不定,昏黃的光影在牆壁上跳動,映照著林黛玉那消瘦卻依舊清麗的麵容。
她早已起身,身著月白綾子的素衣,袖口與領口皆繡著淡藍色的細碎蘭花,愈發襯得她身姿婀娜。她神色凝重如霜,眉眼間盡是化不開的哀愁,那眼眸中似藏著一泓秋水,此刻卻滿是悲戚。
隻見她蓮步輕移,身姿雖婀娜卻帶著幾分因悲痛而生出的憔悴。她伸出纖細如蔥的手指,指著法台的方位,聲音雖輕卻透著不容置疑的威嚴:“這法台務必搭建得穩固且考究,一磚一瓦、一梁一柱都切不可有絲毫懈怠,此乃為我母親祈福之要事,容不得半點馬虎。”
一旁的丫鬟婆子們紛紛垂首應諾,不敢有半點耽擱,即刻各司其職,忙碌起來。為首的婆子身著藏青色粗布衣裳,頭上挽著一個整齊的發髻,插著一根銀簪子,她臉上帶著恭敬的神情,快速指揮著眾人。眾人往來穿梭,有的搬運著沉重的木材,那粗壯的漢子們,身著短打粗布衣衫,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落,卻也顧不上擦拭,咬著牙,將木材扛在肩頭,一步一步穩穩前行;有的仔細擦拭著每一尊供像,那小丫鬟們,穿著粉色的襖子,係著翠綠的圍裙,那擦拭的動作輕柔而虔誠,眼睛緊緊盯著供像,仿佛生怕驚擾了神靈,每一個動作都小心翼翼,生怕驚擾了這場莊重的儀式。
那法台搭建得極為考究,高達七丈,仿若要衝破雲霄,與天際變幻莫測的雲霞相接。台上西方三聖像並排而立,佛像金身璀璨奪目,在熹微的晨光中折射出神秘而柔和的光暈,慈悲的目光俯瞰著塵世眾生,仿佛欲將世間所有苦難皆納入庇佑之中。兩旁的對聯,乃是林黛玉親筆書寫,她素日裏擅長詩詞,這對聯的字體娟秀中透著一股清逸的風骨,猶如她本人一般,超凡脫俗。
左聯寫道:“僧伽住世宣揚佛理度化眾生離苦海”,每一筆每一劃都傾注了她對佛法度人濟世的殷切期許;右聯則是:“正法長存指引眾生跳出生死脫輪回”,字跡間蘊含著她對母親超脫輪回的深切祈願,橫批“佛法無邊”更是彰顯出她對佛法廣大無邊的敬畏與崇信。那墨汁仿佛帶著她的深情,在宣紙上暈染開來,每一筆都像是她與母親之間割舍不斷的情感紐帶。
整個法會現場,香花燈燭一應俱全,布置得莊嚴肅穆。那香,乃是從南洋萬裏迢迢運來的珍貴香料,點燃後,嫋嫋青煙升騰而起,如絲如縷,帶著絲絲縷縷的馥鬱芬芳,彌漫在空氣中,仿若將塵世與佛國的界限輕輕暈染。那香氣醇厚而悠遠,仿佛能穿透時空,將思念傳遞到另一個世界。燈燭皆是用上好的羊脂玉雕琢而成,玉質溫潤細膩,燭光在玉盞中搖曳生姿,散發出柔和而聖潔的光芒,映照在眾人虔誠的臉上,仿佛給每一個人都披上了一層神聖的光輝。七彩佛幡隨風作響,每一陣微風拂過,幡上的經文似在隨風誦讀,與天地間的自然之聲交織成一曲神秘而莊嚴的樂章,仿佛在與天地共訴佛音,向蒼穹傳達著無盡的祈願。
法會伊始,先行了結界灑淨之儀。但見那主法高僧,身披赤色袈裟,那袈裟色澤鮮豔,繡著精美的金色蓮花圖案,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他手持楊枝淨水,邁著沉穩且莊重的步伐,圍繞法會場地緩緩而行。口中念念有詞,正是灑淨真言:“唵 蘇摩利 蘇摩利 婆囉 蘇摩利 婆囉 蘇摩利 僧伽 囉 莎訶”,聲音雖不高亢,卻字字清晰,仿佛能穿透這混沌的世間。每走一步,高僧便將楊枝上的淨水揮灑向四周,那水珠晶瑩剔透,在晨光的映照下閃爍著奇異的光芒,好似一顆顆蘊含著佛力的明珠,帶著清淨與祥和,飄落在各個角落。與此同時,一眾僧眾敲打法器,清脆之聲此起彼伏,與高僧的念誦聲相互和鳴。這淨水所灑之處,似有一股無形的清淨之力,將場地中的一切穢氣與不淨之物皆滌蕩而去,為這場法會營造出一方清淨、莊嚴的修行淨土。眾人置身其中,隻覺內心的雜念漸漸消散,愈發沉浸在這莊重肅穆的氛圍之中。
不多時,一眾僧眾身披大紅袈裟,自遠處魚貫而來。他們步伐沉穩有力,每一步都像是踏在眾人的心上,神色莊重肅穆,仿佛肩負著神聖的使命。他們身著的袈裟,皆是上等的布料,繡工精細,每一處褶皺都顯得那麽規整。他們手持法器,法器碰撞間發出清脆而悅耳的聲響,似在為即將開始的法會奏響序曲。
先是一陣悠揚的梵唄聲起,那聲音猶如山間清澈的溪流,從僧眾們的口中潺潺流出,又似空穀中的幽鳴,洗滌著眾人的心靈,將塵世的喧囂與紛擾一一驅散。隨後,那鶴發童顏的高僧登上法台,他目光睿智而祥和,仿佛能看穿世間萬物的因果輪回。他手持拂塵,輕輕揮動,那動作輕盈而舒緩,似在為這方天地掃除塵埃,開啟通往佛國的通道。今日所講,皆是黛玉精心挑選的經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妙法蓮華經》,此經以種種精妙絕倫的譬喻,將佛教的核心教義徐徐展開,如那盛開的蓮花,層層綻放,妙義無窮。高僧講解道:“此經乃佛教之瑰寶,以‘開權顯實’之法,勸誡眾生信奉佛法,依循正道修行,終能成就佛道,得大自在。”他講述著經文裏那火宅喻、窮子喻等故事,仿佛將眾人帶入了一個奇幻而充滿智慧的世界。
′他的聲音抑揚頓挫,時而如洪鍾般響亮,震撼人心;時而如細雨般輕柔,滋潤心田。眾人仿佛身臨其境,看到那熊熊燃燒的火宅中,眾生在苦難中掙紮,而佛法就像那扇智慧之門,引領著大家脫離險境,走向光明。林黛玉聽著,眼中淚光閃爍,她微微低頭,用手帕輕輕擦拭著眼角的淚水,似是從這經文中看到了母親在塵世的苦難,更期盼母親能借此經之力,得享超脫。
又有《地藏菩薩本願經》,高僧神色凝重,緩緩說道:“此經詳述了地獄的種種景況,旨在警示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地藏菩薩發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願,以無邊慈悲,救度地獄眾生。”他描述著地獄中種種殘酷的刑罰,那場景仿佛在眾人眼前浮現,聽得眾人毛骨悚然,心中不禁對因果報應產生深深的敬畏。
他的講述繪聲繪色,讓人仿佛能感受到地獄的陰森恐怖,以及地藏菩薩那悲天憫人的偉大情懷。賈寶玉在一旁,緊緊握住林黛玉的手,他的手溫暖而有力,似是想借此給她力量,讓她莫要過於沉浸在這可怖的描述中。他看著林黛玉,眼神中滿是關切與心疼。
還有那《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高僧麵露慈悲,娓娓道來:“藥師如來以十二大願,為眾生消災延壽、除病祛苦。他的琉璃淨土,純淨光明,隻要眾生一心稱念藥師名號,誠心懺悔,便能得藥師如來護佑,解脫現世之苦。”高僧的講解或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從曆代大德的注解到現實生活中的因果實例;或深入淺出,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晦澀的經文要義闡釋得清晰明了,聽得眾人如癡如醉,仿若置身於佛法的智慧海洋之中,心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禮。眾人沉浸在高僧的講解中,時而閉目沉思,時而微微點頭,仿佛在與佛法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
經文講完之後,僧眾們又開始拜懺,拜的是梁皇寶懺。僧眾們整齊地排列在法台之下,雙手合十,神情專注而虔誠。他們身著的袈裟隨著微風輕輕飄動,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莊重。隨著一聲清脆的引磬聲響起,拜懺儀式正式開始。他們口中念念有詞:“南無普光佛,南無普明佛,南無普淨佛……”,聲音低沉而莊重,仿佛在向諸佛菩薩傾訴著眾生的罪孽與懺悔。“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輪回六道,靡不曾受父母之恩。或為畜生所生,或為人所養,哺乳懷抱,推幹去濕,洗濯不淨,乳哺長大,教詔技藝,從其胎中,至於生老,處處皆有父母深恩。若不投岩拔濟,永處輪回,無有出期……”
這一段經文,道盡了世間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也觸動著在場眾人的心弦,特別是林黛玉,想到母親賈敏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未得報答,不禁悲從中來,淚水潸然。她微微顫抖著身體,雙手合十,閉著雙眼,淚水順著臉頰滑落,打濕了她的衣襟。
每一次跪拜,都是那樣的沉穩有力,身體與地麵接觸的瞬間,仿佛能感受到他們內心對佛法的敬畏和對救贖的渴望。他們的額頭觸碰到蒲團,像是在向過去的過錯低頭,向未來的希望致敬。此時的林黛玉,也隨著僧眾的節奏,緩緩跪拜,每一次起身與伏地,都飽含著對母親的愧疚與思念,她心中默默祈禱,願母親能因這場拜懺,減輕罪孽,往生善處。她的動作緩慢而虔誠,每一個動作都仿佛用盡了全身的力氣。
這日傍晚,夜幕漸漸籠罩大地,法會中安排了供燈祈福之儀。但見法會現場中央,一座蓮花形狀的大型供燈台已然安置妥當。那供燈台以精銅所鑄,表麵鎏金,在燭火的映照下閃爍著柔和的金光,蓮瓣層層舒展,栩栩如生。林黛玉與賈寶玉夫婦二人,神情莊重,率先手持一盞小巧的油燈,緩緩走向供燈台。
林黛玉身著一件淡紫色的披風,上麵繡著白色的梅花,在風中輕輕飄動。她的步伐緩慢而堅定,似是承載著無數的思念與祈願。她的眼神專注而虔誠,緊緊盯著供燈台。其後,賈玉瀾等家族主要成員,亦每人手持一盞油燈,魚貫跟隨。眾人腳步輕緩,神色肅穆,心中皆默默為賈敏祈福。
待行至供燈台前,林黛玉微微俯身,將手中油燈輕輕放置在蓮花供燈台的一片蓮瓣之上,眼眸微閉,嘴唇微動,似在心中訴說著對母親的思念與祈願。她的臉上滿是虔誠,兩行清淚順著臉頰滑落,在燈光的映照下閃爍著晶瑩的光。隨後,賈寶玉、賈玉瀾等人也依次將油燈放置妥當。
隨著一盞盞油燈被點亮,那星星點點的光芒逐漸匯聚,整個供燈台頓時熠熠生輝,照亮了周圍的黑暗。燈光在夜風中輕輕搖曳,仿佛是眾人對賈敏的思念在跳躍、在傳遞。此時,僧眾們輕聲念起祈福的經文,那柔和的誦經聲與閃爍的燈光相互交融,營造出一種溫暖而神聖的氛圍,讓在場眾人皆感受到了佛法的慈悲與力量,以及對逝者深深的追思之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到了法會的第二日清晨,天色初明,放生超度之儀拉開帷幕。早有仆人依照吩咐,準備了諸多適合本地環境放生的生物,有靈動的魚類、輕盈的鳥類等,皆盛放在精致的籠筐之中。那籠筐用竹子精心編製而成,上麵還刻著一些吉祥的圖案。僧眾們圍繞這些生物,整齊排列,開始念誦專門的放生經文:“若有眾生,得聞我名,誌心信樂,求度苦厄,我當拔濟,令無眾惱,脫諸苦難……”那經文之聲,整齊而莊重,仿佛帶著無盡的慈悲與智慧,在空中盤旋回蕩。高僧手持淨水,為這些生物一一授三皈依,祈願它們聽聞佛法,種下善根,脫離輪回之苦。
儀式完畢,賈玉瀾帶領部分仆人,小心翼翼地將籠筐搬至附近的河流與山林之地。到達放生地點後,賈玉瀾神色凝重,親自打開鳥籠,放飛籠中的鳥兒。但見鳥兒們撲騰著翅膀,歡快地飛向天空,在空中盤旋片刻後,消失在遠方。那鳥兒展翅高飛的瞬間,賈玉瀾仿佛看到了外祖母的靈魂得到解脫,向著光明之處飛去。
他的眼中閃爍著一絲欣慰的淚光。與此同時,其他仆人也將一尾尾魚兒輕輕放入河中,魚兒們擺動著尾巴,迅速遊向水底,消失在波光粼粼的河水中。放生過程中,眾人皆保持安靜、莊重,心中默念著對賈敏的追思以及希望她早日超脫的祈願。此放生之舉,既體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亦是將放生的功德回向給賈敏,期望能助力她超脫輪回,往生善處。
法會行至尾聲,又安排了誦經回向儀式。僧眾們再次整齊排列,集體誦讀《阿彌陀經》。那誦經之聲,整齊劃一,如洪鍾般響徹在法會現場,聲聲入耳,震撼心靈。經文的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無盡的慈悲與願力,在空中盤旋回蕩。誦讀完畢,主法高僧神情莊重,雙手合十,開始宣讀回向文:“願以此法會誦經、拜懺、供燈、放生等諸般功德,悉皆回向給賈門已故之賈敏氏。祈願她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永離諸苦,得大自在。”高僧的聲音沉穩而有力,一字一句,仿佛將眾人對賈敏的美好祈願,清晰地傳遞到了另一個世界。在場眾人皆閉目聆聽,心中默默隨喜,期望這份功德能真正惠及賈敏,讓她在天之靈得以安息。
這場追思法會,一直做了三天三夜。在這期間,榮國府內一片寂靜,眾人皆被這莊重的氛圍所感染,行事說話都輕手輕腳,生怕驚擾了這場神聖的儀式。林黛玉、賈寶玉夫妻二人始終堅守在法會現場,他們的臉上寫滿了疲憊,但眼神中的堅定從未改變。林黛玉的臉色略顯蒼白,黑眼圈愈發明顯,但她依舊挺直著腰板,守護著這場法會。
賈寶玉則時不時地為林黛玉遞上一杯熱茶,關切地看著她,眼神中滿是心疼與擔憂,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林妹妹,切莫累壞了自己。”賈玉瀾也陪伴在父母身邊,他看著父母的堅持,心中對祖母的思念也愈發濃烈,同時對父母的孝道深感敬佩。他身著一件深藍色的長袍,係著黑色的腰帶,站得筆直,眼神中透著一股堅定與沉穩,仿佛在心底暗暗發誓,定要傳承這份孝道與善念。
王熙鳳與賈璉也時常前來,王熙鳳雖平日裏精明能幹,此刻也收起了往日的鋒芒,神色中滿是肅穆與關切。她身著一件深紫色的旗袍,上麵繡著金色的牡丹,顯得雍容華貴。她時不時地安排丫鬟婆子給法會現場送來茶水點心,照顧著眾人的飲食起居。她指揮著丫鬟婆子們,動作利落,眼神中透露出一絲關切與擔憂,嘴裏還念叨著:“可別慢待了各位高僧和太太、爺兒們、姑娘們。”賈璉則在一旁協助維持秩序,確保法會的順利進行。他身著一件灰色的長衫,頭戴黑色的帽子,神色莊重,認真地巡視著四周,每一個角落都不放過,一旦發現有任何不妥之處,便立刻上前處理。
三日後,法會方才完畢。此時的天空,晨光熹微,一縷金色的陽光穿透雲層,灑在榮國府的每一個角落,仿佛給這場漫長的追思畫上了一個溫暖的句號。林黛玉的臉上雖帶著疲憊,但眼中的悲痛似乎減輕了幾分,她深知,這場法會是她對母親思念的寄托,也是對母親在天之靈的告慰。
眾人回到瀟湘館,館內燭火依舊搖曳,隻是此刻的氛圍多了幾分寧靜與祥和。黛玉坐在榻上,寶玉在一旁貼心地為她倒了一杯熱茶,輕聲說道:“林妹妹,這三日三夜,你辛苦了。姑母大人在天有靈,定會感受到你的孝心。”他的聲音溫柔而低沉,仿佛生怕驚擾了這難得的寧靜。黛玉微微點頭,接過茶杯,輕抿一口,說道:“寶哥哥,母親生我養我,未等我盡孝,便早早離去,每念及此,我心中便如刀絞一般。這場法會,算是我對母親的一點心意。”她的聲音略帶沙啞,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欣慰與釋然,仿佛多年來積壓在心中的悲痛,隨著這場法會,也漸漸消散了一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賈玉瀾走到父母跟前,恭敬地說道:“父親,母親,外祖母一生善良,定會在天堂安息。如今法會圓滿,母親也該保重身體,莫要再過度悲傷。”他微微鞠躬,眼神中滿是關切,那關切的目光中,既有對母親身體的擔憂,也有對家庭和睦的期許。
王熙鳳笑著說道:“是啊,林妹妹,你看瀾兒如此懂事,你也該寬寬心。往後的日子還長,一家人好好過日子,姑母在天上看著也歡喜。”她的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眼神中透露出一絲關懷,那笑容仿佛能驅散最後一絲陰霾,讓整個屋子都被染上了一抹溫馨。她邊說邊走到黛玉身邊,輕輕握住她的手,像是要把自己的力量傳遞給她。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屋內的氣氛漸漸變得溫馨起來。而窗外,鳥兒歡快地啼鳴著,仿佛也在為這劫後餘生般的寧靜與團圓而歡歌。陽光透過窗戶的縫隙,斑駁地灑落在地麵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影,給這屋子增添了幾分暖意。
此時,賈玉瀾心中感慨,遂吟詩一首:
《祭外祖母有感》
忌日哀思繞府庭,佛前祈願意難停。
音容宛在心中記,教誨猶存夢裏聽。
萱草凋零悲永夜,慈顏遠去歎伶仃。
唯期善念傳家久,仰止高風映汗青。
此詩甫一出口,但見眾人皆悄然無聲,恰似一時間被這詩中蘊含的深情拽入了往昔的追憶之中。那對賈敏濃濃的追思,猶如潺潺溪流,絲絲縷縷地沁入人心,而其中對未來生活的期許,亦如熠熠星辰,在眾人的心空閃爍。且這份期許,絕非僅關乎個人的情感寄托,實與榮國府這鍾鼎之家的興衰榮辱、家族傳承息息相關,仿若千絲萬縷的絲線,緊密交織在一起。
林黛玉聽聞此詩,不禁微微頷首,眼中早有淚光隱隱閃爍,然那淚光之中,卻又透著一絲欣慰之意。隻見她緩緩抬起皓腕,用那一方絲帕輕輕擦拭眼角,動作輕柔且舒緩,而後聲音略帶哽咽,卻又不失溫婉地緩緩說道:“瀾兒此詩,真真情真意切,外祖母泉下有知,必定深感欣慰。
想我賈家,累世簪纓,這善念孝道,便是我賈家得以安身立命、綿延不絕之根本,猶如梁柱之於大廈,萬不可忘啊。”說罷,她目光悠悠望向窗外,眼神似透過那斑駁陸離的樹影,穿越了時光的長河,看到了母親賈敏往昔的音容笑貌,那是怎樣溫柔而又深刻的記憶,如烙印般刻在她心間。她想起母親曾經對自己的悉心教導,那些溫暖的話語仿佛還在耳邊回響,不禁心中又是一陣酸楚。
賈寶玉在一旁,亦是連連點頭稱是,他神色莊重,眼中滿是認同。旋即,他輕輕握住林黛玉的手,動作自然而又親昵,說道:“林妹妹所言極是,恰中要害。家族之興衰,皆在我們一言一行的細微之處。往後的日子,我們更當以身作則,將這善念傳承下去,如此,方不負姑母的養育之恩與諄諄教誨之情。”他說話時,神情專注而篤定,眼中滿是對未來的堅定信念,仿佛已然看到家族在善念的庇佑下,繁榮昌盛。他暗暗發誓,今後定要更加用心,與林妹妹一同守護好家族的這份傳承。
賈玉瀾聽聞此言,趕忙恭敬地站起身子,身姿挺拔如鬆,臉上透著一股莊重與嚴肅,說道:“父親母親放心,孩兒定將此言牢記於心,以善為本,以孝為先,矢誌不渝,必不負家族殷切期望。”他言辭懇切,聲音朗朗,那臉上透著的堅毅與決心,猶如鐵鑄一般。他心中明白,自己肩負著家族傳承的重任,定不能有絲毫懈怠。
王熙鳳見狀,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恰到好處的笑容,笑著接口道:“瞧瞧,咱們這一家子,如此和睦齊心,便是姑母在天之靈瞧見了,也能安心閉眼啦。往後呀,咱們更得齊心協力,把這榮國府操持得越發興旺,才不辜負這一番對姑母的心意。”她一邊說著,一邊用手中的手帕輕輕撣了撣衣袖,那眼神中透著的精明與幹練,恰似能洞察一切,將這府中的大小事務都盡在掌握。她心中思索著,往後該如何更好地協助管理府中事務,讓榮國府愈發昌盛。
賈璉在一旁,亦是趕忙附和道:“不錯,家族之事,人人有責。今後我等自當盡心盡力,為這榮國府的興旺發達,傾盡心力。”他說罷,微微抱拳,神色莊重而肅穆,盡顯男兒擔當。他想到自己平日裏在府中的責任,決心日後要更加兢兢業業,為家族貢獻更多力量。
眾人正說著,忽聽得院外一陣笑語聲傳來,清脆悅耳,宛如黃鶯出穀。原來是迎春、探春等姐妹聽聞法會結束,特來探望。眾人相見,自是一番寒暄問候。探春蓮步輕移,環顧眾人,眼神靈動而聰慧,說道:“此次法會,莊重肅穆,可見大家對姑母的一片深情厚意。咱們榮國府,向來最重情義,這般傳承下去,何愁家族不興?”她言語間,透著一股自信與豪邁,仿佛對家族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她心中憧憬著家族未來的繁榮景象,暗暗思考著自己能為家族做些什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迎春也輕聲說道:“妹妹說得是,但願姑母在那極樂世界,一切安好。咱們在這塵世,也當珍惜時光,多行善事,方不負這世間的造化。”她雙手合十,神色虔誠,那眉眼間透著的溫柔與善良,恰似春日的微風,令人心生暖意。她真心希望家族眾人都能秉持善念,平安順遂。
眾人圍坐在一起,或追憶賈敏的生平點滴,那些過往的瑣事,在此時卻如珍寶般被一一拾起,每一件都承載著深深的思念。有人說起賈敏當年的溫婉賢淑,有人憶起她對晚輩的關懷備至,每一個回憶都讓眾人仿佛又看到了賈敏鮮活的身影。或談論家族的未來期許,話語中滿是對家族繁榮昌盛的渴望。大家紛紛暢想著家族未來的發展,希望榮國府能在眾人的努力下,繼續輝煌,聲名遠揚。陽光透過窗戶,灑在眾人身上,那金色的光輝,仿佛為這一幕披上了一層夢幻的紗衣。
在這充滿溫情與希望的氛圍中,榮國府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那力量源自對逝者的緬懷,對未來的憧憬,讓眾人堅定地邁向新的征程。而那善念與孝道的種子,已然在眾人心中深深紮根,仿若能預見,在歲月的精心滋養下,它們將茁壯成長,綻放出絢爛無比的花朵,庇佑著榮國府曆經風雨,長盛不衰,如那巍峨青山,屹立不倒。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榮國府眾人將這份善念與孝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賈寶玉和林黛玉時常教導府中的晚輩,講述著家族的故事和傳統,讓他們銘記善念與孝道的重要。賈玉瀾更是以身作則,在府中主動承擔起一些事務,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對家族的責任。王熙鳳依舊操持著府中的大小事宜,不過在精明能幹之餘,也多了幾分對家人的溫情關懷。
賈璉在外應酬時,也時刻維護著家族的聲譽,努力拓展家族的人脈。迎春和探春等姐妹,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處處以善待人,將家族的美德傳播開來。榮國府內,處處洋溢著一種積極向上、和睦溫馨的氛圍,仿佛那善念與孝道的力量,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人,讓這個古老的家族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喜歡新良緣請大家收藏:()新良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