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最牛火器
字數:5974 加入書籤
對此,崇禎是知道的,他前世看過一些曆史記載:
明朝成化年間,一個叫崔溥的朝鮮官員在濟州島渡海回朝鮮半島時遭遇風暴,被風吹到了杭州、蘇州一帶。
他被明朝官員護送,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向北,經北京返回朝鮮。
他把沿途所見寫成《漂海錄》,忠實記錄了華北森林絕跡、水土流失和沙塵漫天的生態問題
【其山童,其川汙,其地沙土揚起,塵埃漲天,五穀不豐……燕山皆童禿不毛。】
這句話的意思是大明北方沒有樹木,山是禿的,水是髒的,地裏沒有植被塵土飛揚,非常貧瘠,產糧不多。
對於這些,久居深宮的太子自然不知道。
崇禎解圍道:
“大明的北方已經沒有森林了,不論是北直隸、河北、山東、陝西還是山西,都沒有成規模的森林。
沒有森林,也就談不上大規模的木炭供應,自然無法煉鐵。”
原來,大明北方,也就是淮河以北,經過勤勞百姓的開荒和過度砍伐後,已經成了禿瓢。
甚至,秦嶺山脈的北部、整個呂梁山、整個太行山脈以及整個燕山山脈,都是光禿禿的山巒。
褚憲章見崇禎開了頭,這才開口補充道:
“我大明隻有南方福建、兩廣、雲貴一帶,尚存大麵積的森林,可以生產足夠的木炭,轄區內也有成熟的鐵礦和冶煉工匠。
山西太行山深處,也有些森林,但是山路難行,采伐難度很高,產出少,又盛產煤炭,所以山西會用煤炭和木炭一起煉鐵。
因此,現在最好的鐵,是閩鐵,晉鐵次之。
京師距離山西近,會采購晉鐵,隻需要加厚銃壁,便可避免炸膛。
而廣東那邊的鑄造廠用的是閩鐵,不僅火炮質量好,各種火銃的質量也好。”
朱慈烺問道:
“廣東除了鑄炮,還大規模打造火銃麽?”
褚憲章應道:
“近些年來,廣東每年都給京營提供鳥銃,少時300支,多時800支。”
朱慈烺微微頷首:“產量不定,數量還少,撐不起台麵。”
他追問道:
“京師的火器廠一個月能生產多少火銃?”
褚憲章回答道:
“目前火器廠有工匠千餘,若是全力開工,一個月可生產700支左右鳥銃。
另外會製作一些斑鳩銃、三眼銃、斬馬銃備用,如果銀錢、火藥、煤炭和鐵錠都充足,還可以生產火箭溜、迅雷銃、魯密銃、掣電銃。”
朱慈烺心算一番,暗自道:
“如此算來,一年可造萬支火銃,父皇說的一兩年內裝備火銃步兵8000和火銃騎兵3000,倒也不難。”
他一邊想,一邊拿起一支火銃,亦是感受著那沉甸甸的重量,細細看著機座、引藥鍋、火繩擊錘等零件,好奇道:
“這一支火銃要多少銀錢能打出來?”
褚憲章忙回應道:
“回殿下的話,一支火銃大約需要2兩銀子。”
崇禎和朱慈烺心裏同時冒出一個想法:
“還真便宜。以後可以多給錢,多打造。”
當然,朱慈烺想的是自己父皇給錢,崇禎想的是自己給錢。
他現在可成了每天夜裏都下金蛋的公雞,一夜三萬兩!
2兩銀子那是小意思。
崇禎回想了一下剛剛看到的工序,開口道:
“朕記得,秦代軍隊善用弩箭齊射,往往數萬甚至是數十萬支利箭一齊進攻,殺得關東六國人仰馬翻。”
朱慈烺、褚憲章等人聞言都是一愣,他們不知道皇帝為何忽然說起秦代的弩箭射擊,但所有人都不敢怠慢,皆認真聆聽。
崇禎嘴巴一直沒停:
“如此密集的射擊,是需要高效的兵仗製備機構的。”
眾人恍然大悟,以為皇帝要強調兵仗局的重要作用,然後鼓勵他們好好幹活。
崇禎的聲音持續不斷:
“秦代工匠不像現在這般,一人負責一件兵器,而是多人合作,每人製作固定的零件。
比如有人專門製作箭頭,有人專門製作箭杆,有人專門製作弩弦,有人專門裝訂。
這就是標準化製作,不論誰製作的弩和箭,都是相同的尺寸。
分配給任何一個弩兵,都可以立即裝配發射。”
褚憲章立刻抓到了重點,興奮道:
“秦代工匠用同樣的標準,分門別類的製作和統一裝配!工匠業術有專攻,製作速度必然很快,質量還有保證!”
崇禎讚賞的看了他一眼,心道:
【這個太監絕對深諳鑄造工藝,頭腦還很靈活!】
想明白其中關鍵,褚憲章激動道:
“謝陛下提點,奴婢盡快和工匠們商討出一個標準,按每個人擅長的工序,分門別類的安排製作任務!”
崇禎笑著點頭:
“很好!你理解的很正確,還有一點,標準一定要苛刻,防止零件生產出來後,無法順利的拚裝和使用。”
褚憲章似乎已經看到了全新的生產工序,一臉振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奴婢明白!”
朱慈烺完全沒有聽懂這段對話,很無趣的走到一邊,拿起一隻火銃,見其有三個管口,猜到是傳說中的三眼銃。
他又走了幾步,拿起令一支火銃,轉頭問道:
“這一支是鳥銃吧。” 圖片三眼銃 網圖——神機營火銃兵
褚憲章聞言,先看了崇禎一眼,得到準許的點頭後,轉過身去解釋:
“殿下,這是萬曆年間,趙士楨設計的軒轅銃。”
“軒轅銃?”
“是的。”
褚憲章點頭,在不遠處拿了一支火銃過來,繼續道:
“這一支是鳥銃,乃嘉靖年間由西洋傳入大明,雖然彈丸快速且細小,不易格擋,且銃手培養十天就能上陣。
但鳥銃受天氣限製很大,雨天、風天都不能使用。
為了彌補這一缺點,在萬曆三十年前後,時任武英殿中書舍人的趙士楨,對此做了改進,用銅蓋遮擋火門,負責遮擋風雨,克服了天氣影響。
是為【任教風伯作祟,雨師為梗,我則舉放自如】。”
朱慈烺感慨道:
“居然還有這麽好的火銃。”
褚憲章聞言,似乎打開了話匣子,又取來一把火銃道:
“殿下,這一支是趙士楨改進過的魯密銃,舊火銃需要先拿鐵簽懟實火藥,後用明火點燃火繩,再扣動扳機,使龍頭軌叩擊槍膛機關,點燃火藥射擊。
要想射第二次,必須將龍頭軌掰回原處,再重複以上操作方能進行二次射擊。
趙士楨改進成扣動扳機後,龍頭軌自行彈回原處。
還在槍尾處加裝了鋼刀。一旦敵人貼近,火槍兵可以將魯密銃變成樸刀展開近戰。”
崇禎雖然是穿越來的,但是對明末的火器知之甚少,聽著褚憲章講得仔細,也走過來旁聽。
褚憲章自然不會放棄這麽好的表現機會,又拿了一支火器過來,講解道:
“火銃最大的弊端就是裝填費時太長,即便是精兵,在敵人的百步奔襲時間內,最多有三次射擊機會。
因此,趙士楨設計出了這種五眼的迅雷銃。” 圖片:迅雷銃圖片,足夠霸氣)
他指著前端道:
“殿下您看,此銃前段是個小盾牌,在射擊時,點火裝置對準第一個槍管擊發,然後轉動盾牌,點火裝置便會對準下一個槍管完成二次擊發,直到盾牌轉彎一圈,發射五次。”
褚憲章一邊轉動盾牌,用以演示,然後繼續說道:
“但是此銃裝藥更費時間,野戰時隻能作為一次性武器。
當敵人衝過來後此銃就沒用了,所以,下方還配備了一個戰斧,射擊時戰斧置於地,保證迅雷銃的穩定,近戰時直接拿斧子殺敵!”
崇禎看著造型霸氣的迅雷銃,心道:“這不就是加特林的中國祖宗麽!”
朱慈烺一臉振奮,讚道:
“不錯!不錯!”
褚憲章大喜,命人運來一個大家夥,提高音量道:
“陛下,這是神機箭,又曰【神火萬全鐵圍營式】,一次可發射320發火箭,有效射程在30丈到120丈之間,力道可以輕易破開皮甲。也是一次性火箭!”
崇禎圍著神機箭轉了一圈,腹誹道:
“320發!朕操,這不就是喀秋莎火箭炮的祖宗!” 神機箭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朱慈烺從來不知道大明還有這麽多種類的火器,驚得讚歎連連,開口問道:
“這麽多好東西,兵仗局怎麽不大範圍製造使用,而是鍥而不舍地造三眼銃和鳥銃呢?”
褚憲章剛剛還講的一臉興奮,聽了這麽一句問話,立刻垮了臉色:
“這……這個……因為……”
崇禎冷聲道:“別吞吞吐吐的,照實說。”
喜歡崇禎:30年不上朝請大家收藏:()崇禎:30年不上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