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暴殄天物

字數:3524   加入書籤

A+A-


    崇禎如此說,因為他手頭上的奏疏都是江南各地反抗新稅收政策的內容。
    自太子離開大同回到京師,就與內閣商討出了“官紳一體納糧”的新政。
    詔令甫至江南,蘇州文廟便聚集千餘書生。他們以複社為首,引經據典抨擊政策“違祖製、傷士心”。
    短短旬月,《東林遺響》《士權論》等匿名檄文傳遍街巷,稱天子“奪清流口食,與商賈爭利”,輿論矛頭直指朝堂。
    南京國子監生員三百餘人聯名上書,列舉 “士紳優免乃洪武祖製” 等十二款理由,懇請收回成命。
    更有激進者徒步進京,於午門外長跪三日,高呼“還我斯文體麵”,震動朝野。
    杭州、鬆江等地商賈響應 “保商同盟” 號召,以 “稅吏苛索,血本無歸” 為由集體罷市。
    一時間綢緞莊閉門歇業,漕運碼頭舟楫停滯,往日熙攘的蘇州閶門,竟成 “十鋪九閉、行人寥寥” 的蕭索景象。
    運往北方的糧食竟然中斷,京師米價格飆升,文武和百姓遇到了吃飯難題。
    昆山顧氏、無錫華氏等江南大族的佃戶,在暗中煽動下發起抗租運動。
    佃戶以 “老爺亦需納糧,吾輩憑何交租” 為口號,手持農具與前來催租的管家對峙,部分村落甚至爆發械鬥,致數人傷亡。
    嘉興稅署因強征商稅激起眾怒。憤怒的商販與手工業者趁夜縱火,火光衝天中,稅署化為灰燼,三名稅吏葬身火海。
    此事迅速蔓延,湖州、常州等地稅署接連遇襲,征稅工作陷入癱瘓。
    徽商巨賈暗中資助複社文人進京遊說,士紳則利用田產為商人藏匿資金、虛報賬目。
    蘇州織造局借 “官營免稅” 之名,行商貨走私之實,朝廷商稅稽查形同虛設。
    鬆江府知府強行丈量士紳田畝,遭地方豪強抵製。南匯豪族沈氏家族以 “護莊保境” 為由,招募鹽梟、海盜組成千人武裝,與前來丈量的衙役對峙三日。
    江南文人以詩詞、戲曲為刃,譏諷新政。其中蘇州評彈藝人新編曲目《苛政歎》,將征稅官員比作 “食人之虎”;
    紹興文人作《稅蠹傳》,影射稅吏貪腐,在市井間廣為傳唱,進一步激化民怨。
    看到這,崇禎冷哼一聲,心道:
    明朝自中期以來,官紳享有 “優免田賦” 的特權。士紳階層通過科舉入仕或買官,占據大量土地。
    蘇州、鬆江等地士紳占全境的農田田的比例,甚至達六成以上。
    這些官紳的土地無需繳納全額賦稅,是明廷財政困難的一大原因。
    若廢除這一特權,千畝土地每年需多繳納500石,相當於中等農戶10年收入。
    官紳不跳腳才怪。
    隻是如此明目張膽的搞民亂,是真的不知朝廷法度了。
    真以為朕的刀鋒不利嗎?”
    懷著滿心憤怒,崇禎翻看太子的批複。
    【士為四民之首,當以家國大義為重。所議‘官紳納糧’,乃紓國難之策,非奪士民之利。著各地提學使司宣諭,凡曲解詔令、煽動輿情,並於文廟、午門聚集示威經勸導不散者,拒不交稅者,皆革除功名。】
    【商稅本為裕國便民,若有胥吏苛索,必當嚴查。著應天巡撫徹查稅署貪腐,斬殺酷吏,並督促商賈速複市易、開漕運,違令者停其牙帖,家產充公。】
    【焚毀官署、戕害官吏,形同謀反!私募武裝,形同叛亂!著錦衣衛會同刑部,攜當地總兵,緝拿首惡梟示,其餘脅從者,若自首可從輕發落,從犯被檢舉後逮捕者,皆斬。】
    【著兵部遣官吏前往江南各地,宣諭:
    國朝稅賦乃社稷根本,行政之資、兵餉之源,皆賴於此。若無賦稅,何以設官衙、理民事?何以募雄兵、守疆土?今江南士民或有疑慮,謂稅重苦民,此大謬也!
    官府征賦,非為一己之私,實欲保萬民安寧。衙署之吏,晝夜操勞,緝盜匪、斷獄訟、修水利,皆需錢糧支撐;
    守土將士,披堅執銳,禦韃虜於塞北,剿流寇於中原,若無兵餉,何以持戈衛民?
    若因惜此錙銖,致府庫空虛,官吏怠政,邊防空虛,則賊寇必乘虛而入,燒殺擄掠,雞犬不寧。彼時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稅賦之輕,又何益之有?
    昔倭寇犯境,燒掠江南,戮屠沿海;流賊肆虐,劫官糧倉,奪民耕牛。若無朝廷大軍,如何保百姓太平。
    今欲長享安樂,唯有官民同心,共輸賦稅。官紳一體納糧,商賈依法完稅,此乃天下大義,亦為子孫計也!】
    崇禎看著太子的鐵血手段,滿意的點頭道:
    “看來太子明白朕的意思,小小年紀就敢如此果決,又是革除功名、又是斬殺亂民,還不經請示朕,就果斷迅速的發下詔令。
    下麵的官員若是做出岔子,引起更大民亂,肯定會激起更大的亂子,到時候,天下人必然群情激憤,上奏罷黜太子的奏疏能淹死他。
    這可謂敢於擔責,替朕背下所有罵名。
    太子顯然能看到這些,但依舊能毫不畏懼的迎難而上,披荊斬棘,是個幹大事的孩子,是個明君苗子。”
    他想了想,提筆寫道:
    “太子監國以來,殫精竭慮,舉措得當,此次革新稅政,深合朕意,盡顯睿智之姿、明君之範!”
    給兒子做好皇權背書和定心丸後,他繼續翻看奏疏。
    全國各地的軍政在眼中快速略過,太子和內閣的批示都很適宜,崇禎心中甚至輕鬆。
    待快速覽過了300餘份奏疏,他又拿起錦衣衛和東廠的秘奏。
    不多會兒,崇禎眼神一窒,驚道:
    “方以智竟然向內閣進獻了自己的著作《通雅》與《物理小識》。
    內閣竟然不理睬,退回去了?暴殄天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