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鵝鵝鵝
字數:5391 加入書籤
暮春的田埂在晨光的映照下,宛如一條被露水浸濕的藍紫色綢帶,靜靜地蜿蜒於田野之間。它隨著地勢的起伏而時隱時現,仿佛在訴說著大地的故事。
田埂兩旁,新翻的泥土散發著青灰色的光澤,宛如沉睡的巨獸,在晨光中慢慢蘇醒。泥土中,細碎的紫雲英如點點繁星般鑲嵌其中,宛如誰在不經意間撒下的一把未及收起的胭脂,給這片田野增添了一抹淡淡的色彩。
濕潤的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芬芳,與紫雲英那淡淡的甜香交織在一起,如同一曲美妙的交響樂,縈繞在鼻尖,讓人陶醉其中。
我緩緩蹲下身子,將指尖輕輕觸碰到野蕨那蜷曲的嫩芽上。那絨毛般的觸感,仿佛是大自然的輕撫,從指腹傳來,讓人心生憐愛。
就在我沉醉於這美妙的觸感時,遠處竹林深處忽然傳來一陣清亮的“鵝鵝”聲。那聲音清脆悅耳,宛如有人用銀梭子在空氣裏穿針引線,將這寂靜的清晨縫出了一段靈動的韻律。
循聲望去,隻見六隻白鵝宛如一群潔白的仙子,正從那竹影婆娑的地方緩緩轉出。它們的身影在翠綠的竹林映襯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走在最前麵的是一隻公鵝,它的脖頸修長而優雅,宛如古代酒器的曲頸一般,線條流暢自然。那紅色的喙,前端微微泛著溫潤的玉色,宛如精心雕琢而成的紅玉,散發著迷人的光澤。
當它們輕盈地踏過水窪時,那橙紅色的腳蹼如同靈動的畫筆,在水麵上犁出一道道細密的漣漪。這些漣漪層層擴散開來,相互碰撞、交織,在水麵上編織出一幅複雜而美妙的圖案,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細膩的筆觸描繪出的藝術品。
陽光如碎金般灑落在它們的羽毛上,使得每一片白羽都像是被包裹在一層透明的釉彩之中。隨著它們的步伐輕輕顫動,那層釉彩也似乎在微微閃耀,讓人不禁想起在博物館裏見過的唐代白瓷,其釉色瑩潤得如同能照見人影一般。
這群白鵝悠然自得的姿態,仿佛是在演繹一場優雅的水上芭蕾。它們的動作輕盈而協調,每一個轉身、每一次點頭都顯得那麽自然而流暢,沒有絲毫的刻意與做作。
忽然間,我想起了《舊唐書》中所記載的那個令人驚歎的七歲神童。那是武周時期的一個春日,陽光明媚,微風拂麵。長安郊外的池塘邊,楊柳依依,桃花灼灼,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在這片寧靜的景色中,年幼的駱賓王或許正站在池塘邊,手中緊握著一根樹枝,在泥地上隨意地畫著歪歪扭扭的線條。他的周圍,是剛剛破土而出的嫩綠小草,還有零星開放的野花,它們點綴著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
就在這時,一群鄰居家的鵝搖搖擺擺地遊了過來。它們潔白的羽毛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芒,紅掌劃動著水麵,帶起一圈圈的清波,宛如層層疊疊的素絹。白毛浮在水麵上,與倒映在水中的藍天融為一體,仿佛一片流動的白雲。
駱賓王的目光被這群鵝吸引住了,他的眼睛裏沒有絲毫的雜念,隻有最純粹、最本真的物象。他看到鵝頸彎曲的弧度,就像母親梳頭時揚起的木簪;他看到紅掌劃水的軌跡,如同先生教的“之”字筆畫。這些簡單而又生動的形象,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時的他或許蹲在岸邊,專注地看著一隻小鵝將喙探入水草間。忽然,小鵝驚動了一尾銀鯽,銀鯽猛地竄出水麵,水麵的漣漪便一圈圈蕩開,撞碎了滿池的霞光。駱賓王好奇地伸手去撈漂在水上的花瓣,驚得鵝群發出清亮的鳴叫,脖子伸得老長,紅喙一張一合,倒像是在責備這個冒失的孩童。於是稚童咯咯笑起來,清脆的笑聲在池塘邊回蕩,他用沾滿泥巴的手在石頭上寫下"鵝鵝鵝",三個疊字帶著奶聲奶氣的餘韻,卻在千年後成為中國文學史最輕盈的開篇。這簡單的三個字,飽含著童真的純粹與對自然的熱愛,跨越時空,至今仍能觸動人們內心最柔軟的角落。
我緩緩地沿著田埂漫步,竹影在我身旁逐漸變得稀疏。突然間,眼前的景象豁然開朗,一片澄澈明亮的池塘映入眼簾。池塘的四周,垂柳依依,柳枝隨風輕輕搖曳,宛如翩翩起舞的仙子。偶爾,柳枝會輕輕拂過水麵,激起一圈圈細微的漣漪,仿佛是大自然在這寧靜的池塘上彈奏的美妙音符。
就在我沉醉於這如詩如畫的美景時,時間仿佛凝固了。恍惚間,我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東晉永和九年的那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在那個時代,一位身著青衫的男子正俯身於石案前,他的身影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清晰。那男子,正是王羲之。
王羲之的筆尖懸停在宣紙上方,墨汁在硯台中泛著幽幽的光芒,仿佛在等待著他的揮灑。他的神情專注而又從容,仿佛整個世界都隻有他和這張宣紙。就在我凝視著他的時候,他忽然抬起頭來,目光恰好與我交匯。那一瞬間,我仿佛看到了他眼中的靈動與智慧,仿佛能感受到他筆下即將流淌出的千般情感、萬般思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順著他的目光望去,我看到池塘中的白鵝正伸長著脖頸,優雅地梳理著自己的羽毛。那白鵝的頸間曲線,猶如《蘭亭序》裏那道著名的“一”橫,既柔韌又飽含張力,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細膩的筆觸勾勒出的一幅畫卷。
傳說中的山陰道士身著一襲青衫,靜靜地站在池塘邊。他手中握著一根細長的竹枝,看似隨意地在池水中輕輕攪動。隨著竹枝的攪動,平靜的池水泛起層層漣漪,仿佛被驚擾的夢境。
就在這時,一群潔白的鵝被驚起,它們撲騰著翅膀,發出清脆的叫聲。鵝群振翅高飛,羽毛在風中舞動,帶起一陣輕柔的風。這股風拂過池塘邊的石硯,竟使得硯中的墨香愈發清冽,仿佛那墨香也被這靈動的場景所感染。
王羲之站在一旁,他的目光緊緊鎖定在那群鵝身上,觀察著它們的一舉一動。鵝的姿態優雅,動作輕盈,每一個細微的變化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忽然,王羲之像是領悟到了什麽,他眼中閃過一絲靈光,手中的筆鋒如閃電般落下。起筆之處,猶如鵝喙啄水,銳利而果斷;行筆之間,恰似鵝頸轉折,流暢而自然;收筆之際,又仿佛鵝掌破水,利落而幹脆。
他的筆觸在宣紙上遊走,墨色如行雲流水般自然流淌。每一個字都仿佛有了生命,有的字像引頸高歌的鵝,有的字像低頭覓食的鵝,而最妙的是那幾個"之"字,竟然如同鵝群嬉戲時互相追逐的身影,筆斷意連,氣韻生動,仿佛能讓人看到鵝群在水中嬉戲的歡樂場景。
王羲之完全沉浸在書法創作的世界中,他忘卻了時間的流逝,心中隻有那鵝的神韻和筆下的墨香。他將自己對鵝的觀察和感悟融入到每一筆每一劃中,讓這篇《黃庭經》不僅僅是一篇書法作品,更像是一幅生動的鵝群圖。
我曾在故宮見過《快雪時晴帖》,那"快"字的豎畫,分明是鵝頸垂直入水的姿態;"雪"字的橫折,恰似鵝掌劃水後提起的弧度。此刻想象王羲之與道士換鵝的場景,或許不隻是文人雅趣,更是一場自然與藝術的隱秘對話。當道士將鵝群趕入池塘,水麵倒映著書法家揮毫的身影,人與鵝、墨與水、字與影,在那個春日午後融成了一幅流動的《鵝群帖》。微風拂過,池塘泛起漣漪,倒影隨之晃動,仿佛這幅畫卷也有了生命,在時光中緩緩流淌。
夕陽給池塘鍍上金邊時,我在蘆葦叢中發現了幾枚鵝的腳印,淺褐色的泥地上,五個腳趾的印記清晰如梅花,隻是比梅花多了幾分溫潤的弧度。這腳印仿佛是鵝留給大地的詩行,記錄著它們曾經的足跡。忽然想起李商隱的《題鵝》,那個擅長寫"莊生曉夢迷蝴蝶"的詩人,在暮春的曲岸邊,看見的卻是"眠沙臥水自成群"的鵝群。彼時,他或許正被貶官南下,途經某處荒蕪的渡口,殘陽將雲影染成鐵鏽色,周遭一片蕭瑟。而鵝群卻在沙地上安然棲息,頭埋翅間,對人間的離合悲歡渾然不覺。
李商隱的鵝與駱賓王的鵝不同,前者是"白毛浮綠水"的明麗,後者是"曲岸殘陽"的蒼涼。詩人望著鵝群,想起自己在牛李黨爭中輾轉的一生,如同被風雨打濕的鵝毛,看似蓬鬆自在,實則沾滿塵埃。"那解將心憐孔翠"——孔雀雖美,卻困於金籠,而鵝卻能在水泊沙岸自由棲息,這份隱逸之趣,正是李商隱在仕途失意時的精神寄托。他或許蹲下身,用枯枝在沙灘上畫下鵝的輪廓,卻在墨跡未幹時被潮水衝淡,正如他的理想,在現實的浪潮中漸漸模糊。在這鵝群身上,他看到了自己渴望卻難以企及的自由與寧靜,心中滿是無奈與感慨。
暮色四合時,翻開《南史·蕭琛傳》,西域使者的故事在昏黃的燈光下浮現。那是貞觀年間的某個清晨,長安西市的駝鈴聲裏,商人們忙碌地交易著各種貨物,空氣中彌漫著異國香料的味道。一位康國使者正對著空蕩蕩的鵝籠歎息。原本要進貢給唐太宗的天鵝,在途經蜀地時受驚飛走,隻餘下一片雪白雪白的鵝毛。使者的袍服還帶著大漠的沙粒,手中的鵝毛卻輕得能被春風托起。他忽然想起家鄉的諺語:"水淺難載萬斛舟,情深不寄千金裘。"於是帶著這片鵝毛繼續東行,穿越崇山峻嶺,曆經艱難險阻,終於在太極宮的台階上,將羽毛捧過頭頂。
史書沒有記載唐太宗的反應,但這個故事卻在民間流傳千年,化作"千裏送鵝毛"的俗語。我常想,那片鵝毛或許曾沾著蜀地的晨露,帶著使者跋涉時的體溫,每一根羽枝都承載著千萬裏的風塵。在物質匱乏的古代,鵝是常見的家禽,鵝毛卻是溫暖的象征——可以做禦寒的被褥,可以編書寫的筆,更可以像使者那樣,成為情感的載體。比起金玉珠寶,這片輕盈的羽毛,反而更見真心。它代表著一份跨越地域、超越物質的情誼,傳遞著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
夜深人靜時,窗外的鵝鳴穿過紗窗,帶著夜露的清涼。月光如水,灑在庭院中,鵝的身影被拉長在青石板上,像一幅未幹的水墨畫。千年時光流轉,鵝從《詩經》裏的"白鳥翯翯",到如今農家院裏的尋常家禽,始終帶著自然的詩性。駱賓王看見的是童真,王羲之看見的是筆法,李商隱看見的是隱逸,使者看見的是深情——而我們,在鵝的身上看見的,何嚐不是自己對純粹、對自由、對真誠的向往?鵝就像一麵鏡子,映照出人類內心深處最美好的品質與追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城市裏的鵝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標準化養殖的禽鳥,但每當在公園看見天鵝,總會想起田埂上的白鵝。它們的步態依然從容,紅掌依然在水中劃出優美的弧線,羽毛依然在陽光下泛著珍珠般的光澤。在現代社會的喧囂與浮躁中,這些優雅的生靈仿佛是來自自然的使者,提醒著我們不要迷失自我。或許我們需要的,正是這份來自自然的啟示:像鵝那樣,在浮躁的世界裏保持一份優雅的從容,在功利的社會中守護一點純真的詩心,讓生命如鵝毛般輕盈,卻又飽含深情。無論外界如何變化,我們都應堅守內心的本真,追尋生命的詩意與美好。
晨霧升起時,我再次來到田埂,昨夜的鵝群已不知去向,隻留下幾瓣紫雲英落在水窪裏,隨波輕晃。周圍的一切靜謐而祥和,仿佛時間都在此刻靜止。忽然明白,千年的時光從未真正流逝,它藏在駱賓王的詩裏,王羲之的字裏,李商隱的歎息裏,使者的鵝毛裏,更藏在每一個願意停下腳步、凝視自然的人心中。當我們學會像孩子那樣觀察,用好奇的目光去發現世界的美好;像詩人那樣感悟,用心去體會生活中的點滴情感;像賢者那樣思考,從平凡的事物中領悟深刻的道理,平凡的鵝,便成了連接古今、溝通天地的文化符號,永遠在時光的長河裏,遊動著不滅的靈光。它承載著人類的文化記憶與精神追求,在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永不褪色。
喜歡持敬齋隨筆請大家收藏:()持敬齋隨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