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秋聲
字數:2533 加入書籤
霜降後的清晨,我常立於校園的梧桐道上。風過處,掌狀的葉片便如金色蝴蝶般旋轉著墜地,葉脈間的紋路清晰如歲月的掌紋,恍惚間能聽見時光在葉隙間流淌的聲音。這讓我想起《淮南子》中"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的古老智慧,先民們早將秋聲視為光陰的具象化表達。當古希臘哲人對著河流感歎"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時,中國的文人正把秋思釀成詩酒,在木葉凋零中參透生命的輪回。
汴京的秋夜,歐陽修曾在《秋聲賦》裏聽見"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的秋聲,那是草木摧折的悲愴,是時光碾過萬物的隆隆足音。而在敦煌藏經洞的唐代寫卷中,一位佚名詩人用"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的絕句,將秋聲定格成長安城漫天飛舞的金黃。這些穿越千年的文字,讓我們得以在時光的褶皺裏觸摸到相同的震顫——當桂花香漫過青瓦,當蟬鳴漸次消隱於暮色,當北雁在雲際寫下人字,自然界的每一聲秋語都是光陰的注腳。
現代都市的秋聲常被鋼筋水泥過濾,卻在某個加班後的深夜忽然清晰。寫字樓外的懸鈴木在風中簌簌作響,與鍵盤聲、地鐵報站聲交織成奇異的和弦。此時方懂得張岱"秋聲者,天地之霜鍾"的深意,無論是古人庭前的梧葉,還是今人窗前的街樹,秋聲始終是叩擊心靈的時光之鍾,提醒我們在數字時代的狂奔中,停一停腳步丈量生命的刻度。
黃州的秋江,蘇軾曾在赤壁舟中聽見"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洞簫聲,那是謫臣與天地的對話。千年後重讀《前赤壁賦》,仍能聽見秋聲裏沉澱的人生況味——像杜甫在夔州"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歎息,像柳永"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的羈旅愁思,這些裹挾著個人遭際的秋聲,最終都化作文化長河中的精神濤音。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的唐代壁畫上,旅人在秋風中裹緊衣襟,駝鈴聲與胡笳聲在沙丘間回蕩,這是絲綢之路上的秋聲記憶。而在江南水鄉,秋聲則化作烏篷船劃過蘆葦蕩的欸乃,化作繡娘收針時簷角銅鈴的清響。這些不同質地的秋聲,共同編織著文明的年輪,正如劉禹錫在巴山楚水間寫下"晴空一鶴排雲上"時,將個人的失意熔鑄成超越時代的精神火炬。
當代詩人瘂弦在《秋歌》中寫道:"落葉完成了最後的顫抖荻花在湖沼的藍霧裏消失",這是工業文明時代的秋聲變奏。當收割機取代了鐮刀的沙沙聲,當微信消息蓋過了搗衣砧的清響,我們依然能在老人凝視雁陣的目光裏,在歸人撫摸舊物的動作中,聽見千年前的秋聲在血脈裏輕輕和鳴。
姑蘇寒山寺的夜半,除了張繼的愁眠,還有秋江裏月落烏啼的清響。那鍾聲穿過千年霧靄,至今仍在現代人的心靈湖麵上激起漣漪。當我們在地鐵早高峰被人潮推搡,在會議間隙盯著手機屏幕發怔,秋聲便成了精神的陶輪,將混沌的內心重塑為澄明的容器。就像陶淵明在"采菊東籬下"的秋影裏照見真我,李清照於"尋尋覓覓"的秋雨中打撈記憶,秋聲始終是照見靈魂的明鏡。
日本俳句大師鬆尾芭蕉在《奧之細道》中記錄的秋聲別具一格:"夏草啊,蟲子們的陣亡之所。"這細微的生命絕響,讓我們在都市的霓虹中驚覺:當蟋蟀在混凝土縫隙裏鳴叫,當麻雀啄食寫字樓前的梧桐籽,自然的秋聲從未遠離,隻是我們的耳朵被電子設備的嗡鳴磨出了繭子。於是懂得王維"空山新雨後"的秋韻,不僅是視覺的盛宴,更是聽覺的修行——讓蟬噪蛙鳴洗淨耳膜,讓鬆濤竹露浸潤心脾。
在大理周城,白族婦女在秋收後的曬穀場上縫製紮染,秋風掠過藍靛染缸,將布帛的窸窣聲與童謠編織成歌。這讓我想起木心先生的詩句:"秋天的風都是從往年吹來的",那些在秋聲中蘇醒的記憶,那些被都市生活折疊的鄉愁,終將在某個桂香浮動的傍晚,化作心頭的一輪明月,照亮我們回家的路。
關中平原的秋日,玉米秸稈在暮色中投下長影,收割機的轟鳴與農人的笑談此起彼伏。這讓我想起《齊民要術》裏關於秋收的記載,千年前的先民早已懂得:秋聲裏既有"草木搖落露為霜"的肅殺,更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歡歌。敦煌文獻中的《詠廿四氣詩》曾這樣描繪秋分:"田種收藏日,倉箱積疊時",將秋聲譜成了人與土地的協奏。
在浙江永嘉的梯田,秋收時節的田埂上,山民們背著竹簍穿行在金黃的稻浪間,鐮刀與稻穗的私語被山風放大。這種古老的收割儀式,讓我想起梵高筆下《豐收》的濃烈色彩,想起陶淵明"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的田園詩心。秋聲在此刻不再是悲秋的載體,而是生命循環的慶典——當秸稈在田埂燃燒,升起的青煙是大地寫給天空的情書。
日本作家清少納言在《枕草子》中寫"秋天是從空中墜落的",而在現代都市的陽台,當我們親手摘下盆栽的辣椒,當快遞箱裏躺著網購的新米,這些細微的秋之饋贈,依然在提醒我們:所有的收獲都始於春天的耕耘,正如所有的成熟都必經秋風的淬煉。就像敦煌壁畫中手捧穀穗的飛天,秋聲裏永遠流淌著希望的溪流。
站在二十四節氣的白露與霜降之間,聽著窗外漸密的雨聲,忽然明白秋聲從未改變,改變的是我們聆聽的方式。它曾是《詩經》裏"蒹葭蒼蒼"的渺遠,是宋詞中"紅藕香殘"的婉約,是元曲裏"古道西風"的蒼涼,而在這個數據狂奔的時代,秋聲更像一記溫柔的警鍾,讓我們在季節的輪回中重尋生命的韻律。當最後一片楓葉親吻大地,當第一顆霜粒凝結於瓦當,我們終將懂得:所謂秋聲,原是天地寫給眾生的情書,每一道褶皺裏都藏著光陰的密語,等待著願意駐足傾聽的靈魂。
喜歡持敬齋隨筆請大家收藏:()持敬齋隨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