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琵琶語
字數:2319 加入書籤
江南梅雨季,我總愛獨坐窗前,聽琵琶曲《雨打芭蕉》。雨絲斜斜掠過青瓦,順著屋簷織成珠簾,琵琶聲裏,水珠在芭蕉葉上跳躍的清響仿佛穿越千年,化作絲弦上流轉的音符。這把古老的樂器,以其獨特的音色與韻味,承載著華夏文明的千年記憶,在歲月長河中奏響一曲曲動人的華章。
琵琶的起源,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曆史畫卷。東漢劉熙在《釋名·釋樂器》中記載:“枇杷,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由此可知,琵琶最初是遊牧民族在馬背上彈奏的樂器,“批把”二字正是模擬彈奏時向前推弦、向後引弦的動作。它伴隨著絲綢之路的駝鈴,從西域穿越茫茫大漠,與中原文化相遇、交融,逐漸演變成為我們如今所見的模樣。
魏晉南北朝時期,琵琶迎來了重要的發展階段。隨著民族大融合的浪潮,曲項琵琶傳入中原,與本土的直項琵琶相互借鑒。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便能見到這一時期琵琶的身影:飛天仙女懷抱琵琶,身姿輕盈,彩帶飛揚,仿佛正以樂聲傳遞著天國的美妙。這些精美的壁畫不僅是藝術的瑰寶,更是琵琶發展曆程的生動見證,讓我們得以窺見千年前琵琶藝術的輝煌。
唐代,是琵琶藝術的鼎盛時期。長安城的坊巷間,琵琶聲此起彼伏,從宮廷到民間,從文人雅士到市井百姓,無不為之傾倒。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稱描寫琵琶藝術的千古絕唱:“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誌。”詩人以細膩的筆觸,將琵琶女的技藝與情感刻畫得淋漓盡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幾句詩,更是將琵琶豐富的音色與表現力展現得妙不可言。在唐代,琵琶不僅是一種樂器,更是文化與情感的載體,承載著人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琵琶的構造,凝聚著古代匠人的智慧與巧思。它的琴身呈半梨形,木質的麵板上覆以細密的琴弦,琴頭雕刻著精美的紋飾,琴杆上排列著品位,宛如一條通往音樂殿堂的階梯。每一個部件,都經過精心設計與製作,共同造就了琵琶獨特的音色與手感。彈奏時,手指在琴弦與品位間靈動跳躍,撥、挑、輪、掃等技法輪番施展,便能演繹出千變萬化的旋律。
琵琶的音色,猶如一位多變的精靈。它既能奏出激昂慷慨、氣勢磅礴的曲調,如《十麵埋伏》中,以急促的輪指、強烈的掃弦,再現了楚漢相爭的激烈戰場,金戈鐵馬之聲仿佛就在耳畔;也能演繹出婉轉悠揚、柔情似水的樂章,如《春江花月夜》,通過細膩的輪指與滑音,勾勒出一幅月色朦朧、江水悠悠的江南美景,令人陶醉其中。不同的曲目,在琵琶的演繹下,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情感與意境,這正是琵琶藝術的魅力所在。
在民間,琵琶同樣有著深厚的根基。江南的評彈,琵琶是不可或缺的伴奏樂器。藝人懷抱琵琶,輕撥慢撚,與三弦相互配合,將一段段傳奇故事娓娓道來。吳儂軟語與琵琶聲相得益彰,時而低回婉轉,時而明快活潑,訴說著人間百態。北方的曲藝中,琵琶也常常扮演著重要角色,為鼓詞、彈唱增添獨特的韻味。在街頭巷尾,在茶館酒肆,琵琶聲總能吸引人們駐足聆聽,成為市井生活中一抹亮麗的色彩。
琵琶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一代代藝術家的努力。從古代的宮廷樂師,到近代的民間藝人,再到現代的專業演奏家,他們用畢生的心血,守護著這門古老的藝術。衛仲樂、林石城等琵琶大師,以精湛的技藝與獨特的藝術風格,將琵琶藝術推向新的高度;當代的琵琶演奏家們,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將琵琶與現代音樂元素相結合,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讓琵琶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記得在一次音樂會上,我有幸欣賞到一位青年琵琶演奏家的表演。她身著一襲素色長裙,懷抱琵琶,端坐於舞台中央。隨著指尖輕撥,《彝族舞曲》的旋律緩緩流淌而出。樂曲一開始,輕盈的輪指如微風拂過,似彝族少女翩翩起舞;隨後,節奏逐漸加快,掃弦與輪指交織,仿佛彝族同胞們在篝火旁歡快地歌舞,熱鬧非凡。那一瞬間,我仿佛穿越時空,置身於彝族山寨,感受著他們的熱情與歡樂。演奏結束,全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琵琶藝術的魅力,能夠跨越時空,觸動人們內心最柔軟的角落。
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琵琶這一古老的樂器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國際音樂舞台上,琵琶以其獨特的音色與豐富的表現力,贏得了越來越多外國友人的喜愛。許多國外的音樂家開始嚐試將琵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創造出別具一格的音樂風格。琵琶,正以嶄新的姿態,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窗外的雨仍在淅淅瀝瀝地下著,琵琶聲在雨聲中若隱若現。這把曆經千年歲月的樂器,如同一位智者,默默訴說著曆史的滄桑與輝煌。它的每一根弦,都承載著無數的故事;它的每一個音符,都凝聚著人類的情感與智慧。在未來的歲月裏,我相信,琵琶必將繼續奏響動人的旋律,在傳承與創新中,書寫屬於自己的新篇章,讓更多的人領略到這門古老藝術的無窮魅力。
喜歡持敬齋隨筆請大家收藏:()持敬齋隨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