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道家哲學與世界大同
字數:4509 加入書籤
喬瑪則激動地表示,“沒錯,尤其是您的站位非常高。現在科學的趨勢是分工越來越細,程度越來越深。我原先隻是感覺哪裏不對,可一直想不明白。您和湯姆遜主任的通信登報後,在歐洲科學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我才發現有很多學者跟我有同樣的困惑,而大家都從您的信中看到,除了更深入、更細致外,更高的高度和更廣的廣度對於科學研究同樣非常重要。可惜現在的科學體係很難支撐這樣人才的出現了”。然後突然吭吭唧唧地說,“如果不冒昧的話,能否用您的智慧,像指導用跨學科的辦法和手段推進生物學的研究一樣,指導一下地理學的發展方向?”
科茲洛夫一聽,也兩眼放光,須知地理學上的任何進步都對他們這樣的探險學家有著直接的好處。
王月生有些啼笑皆非,連忙道“各位過獎了。我本人真的對於現代科學沒有什麽深入的研究和精深的造詣。可能是因為中國文化的特點,尤其是我少年時代接受過中國道家的熏陶,中國人,尤其是道家,把事件萬物看做一個整體的係統,相互影響,同生共進,不願意把整體的事物無限細分地去研究和分析。這點可能是中國哲學和當前西方科學的最大的不同。畢竟,科學這個詞在中文中,就是分科治學的意思”。
喬瑪和科茲洛夫怎可能這樣就放過他。而安德魯和赫克兩位盡管是傳教士,但此時全歐洲都對科學家有深深的敬意,雖然不似那兩位科學界的人如此狂熱,卻也從自己同胞和母國報紙上看到過相關報道。盡管在西方媒體上沒有像喬瑪那樣直接誇讚王月生,但有點科學素養的人,隻要靜心一想,都知道王月生那些建議的含金量和代表的水平。所以兩位傳教士也在一旁幫腔。
王月生見實在推脫不過,想了想,揮手讓在茶室一角一直關注這邊的隊長過來,低聲吩咐了兩句。很快,隊長從王月生的房間裏拿了一張巨大的世界地圖出來,是1899年時,國際上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世界地圖版本德國 justus perters as》斯蒂勒地圖集)的第八版。該地圖集以科學嚴謹性、製圖精細度和地理數據的前沿性著稱,被學術界和各國政府廣泛認可為當時最權威的地理參考之一。
王月生在四人好奇的目光中,接過隊長遞過來的剪刀,將整張地圖各個大洲沿邊緣剪下,隨後將北美洲的東岸拚到歐亞大陸西北部,在眾人目瞪口呆中,兩個圖案幾乎完美地拚合在了一起。然後,非洲被塞到這兩個合在一起的形狀下麵,又是幾乎完美的契合。然後南美洲的東部又與非洲的西部和北美洲的南部拚到了一起,印度和馬達加斯加兩個小塊則貼合到了非洲的東南部,南極洲又貼到了非洲和印度的下麵,而澳大利亞轉了個方向契合進了印度的東邊。
眾人看著幾乎合為一體的新的世界地圖,震耳欲聾的沉默。
其實,王月生此舉是致敬後世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fred egener)於1912年首次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他在《大陸的起源》die entstehung der kontinente)一文中係統闡述了這一理論,並在1915年出版的著作《大陸和海洋的起源》die entstehung der kontinente und ozeane)中進一步詳細論證。
魏格納發現南美洲東海岸與非洲西海岸輪廓的契合性,結合古生物化石、地質構造和古氣候證據,如冰川遺跡,提出所有大陸曾是一個整體“泛大陸”,pangaea),後來逐漸分裂漂移成現今的格局。當時學界普遍支持“固定論”,認為大陸位置不變,而魏格納未能合理解釋大陸漂移的物理機製動力來源),導致他的理論長期被質疑,直到20世紀60年代,板塊構造理論興起後才被重新認可。1960年代,海底擴張學說son)完善了動力機製,最終形成現代板塊構造理論。大陸漂移學說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地球動態演化的認知,成為地球科學的裏程碑。
安德魯手指顫抖地觸碰拚合後的泛大陸地圖,低語:“荒謬!《聖經》明載‘你定地的界限,使水不能過去’《箴言》829),大陸豈可如浮木漂移?此乃魔鬼對神聖秩序的褻瀆!若上帝創世時大陸本為一體,為何《創世紀》未載?難道‘分開陸地與海洋’的聖言另有隱喻……17世紀英國主教烏舍爾jaes ussher)根據《聖經》推算地球誕生於公元前4004年,即年齡約6000年,莫非真的是錯的?果然如同前年物理學家開爾文勳爵ord kevin)通過熱力學方法計算得出的2400萬年?”。看來安德魯還是一位身在中國、心懷天下、關注科學、與時俱進的傳教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喬瑪用放大鏡細察地圖邊緣,喃喃道,“非洲與南美的片麻岩帶……我在祁連山也見過類似走向!但動力機製呢?”突然抓住王月生手腕,“您是否見過西藏的蛇綠岩套?那是古海洋的殘骸!我們需要聯合發表論文,就叫《歐亞大陸的縫合線》!”
王月生道“我認為對於我們這個世界本源的探索,在地理學領域,目前通過對地圖上主要大陸形態契合的拚圖隻是革命性發現的一個緣起,若想打開突破的缺口,至少還要做以下幾件事:
1、從地質學的角度論證幾塊大陸之間的地質構造是否具有連續性。可以初步從分布在幾塊大陸上的重要山脈和高原在構造和岩石類型上是否具有相似性,岩石年齡和成分是否一致以表明它們曾屬於同一地質單元;
2、從生物學的角度研究不同大陸的生物化石是否存在關聯;
3、從氣候學的角度,通過研究不同大陸的冰川沉積物、煤層、珊瑚礁等具有鮮明溫度帶特征的現象或者遺存,判斷大陸位置是否曾發生過劇烈變化”。
頓了頓,王月生又說,“但以上三點如果得到趨同性的答案,也隻是說明大陸漂移學說,哦,這個是我個人不規範的起名,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我認為在其後,至少要進行以下幾方麵的工作:
1、將大陸邊緣,尤其是大陸架邊緣,而非現代海岸線,進行幾何擬合、形態匹配,並請數學家幫助優化大陸的拚合角度和位置;”
突然,科茲洛夫舉手問道,“抱歉打斷您一下,請問什麽是大陸架?”
“哦,大陸架是我個人的一個假設。鑒於18721876年的“挑戰者號”環球科考首次係統測繪了海底地形,發現大陸邊緣存在淺水區。我個人認為有可能存在一個大陸架ntinenta sf),即大陸沿岸土地在海麵下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通常從海岸線開始,逐漸向海洋傾斜,直至坡度顯著增加的大陸坡開始。大陸架是大陸與深海平原之間的過渡地帶。大陸架的概念是否成立是大陸漂移學說是否成立的前提”。見幾人點頭表示理解,王月生繼續道:
“2,對齊地質構造線,匹配山脈、斷裂帶和岩石層。正如剛才喬瑪先生所說的那個縫合線;
3、利用古地磁學重建古大陸。岩石中磁性礦物的定向記錄古地磁極位置,通過測量不同大陸的岩石磁性,可推斷其古緯度。測定各大陸岩石的古地磁極位置,將大陸“旋轉”至同一古緯度,使地磁極對齊;
4、驗證生物與氣候證據,確保化石和冰川遺跡在拚合後處於合理氣候帶”。
喬瑪擊節讚賞道“我之前看到先生對促進生物學發展的建議還隻是具體到設備和具體操作層麵,但已經感覺到思路開闊想法深邃,大膽求先生指點地理學的突破方向,沒想到先生已經上升到用如此高的視角和動用不同學科的整個知識體係用來綜合性研究的層次了。我學識淺薄,不敢攀附先生的偉大設想的發現之功,但是希望能有幸在完成目前委托的業務後,按照先生的思路,先去西藏地方進行相關的踏勘”。
科茲洛夫也道,“我願用自己的探險經驗幫助喬瑪完成對先生理論的第一次針對性實地考察驗證工作”。喬瑪熱情地把手伸了過去,與科茲洛夫基情滿滿地握緊。
王月生苦笑道“二位先生都過獎了。現在正是世界科技突飛猛進、一日千裏的黃金時代。我們有幸生於此時,如果能夠利用自己各自的知識和能力為人類科學的進步的階梯搭起一級台階,自然是我們的榮幸。哪怕我們是向後人證明此路不通,也是咱們勇氣的奉獻精神的證明。我十分高興與二位共事”。說完,將手也搭了上去。
想了一下,又建議道“不過二位都去了現場工作,我本人科學造詣其實十分有限,而且現在我祖國的情況大家都了解,沒有進行相關研究的環境和基礎。我個人建議”,他本想拉這個理論的實際創立者阿爾弗雷德·魏格納進來,因為他並不想貪他人之功為己有,最多是蹭個熱度撈點好處,正如搭車湯姆遜“發現”電子一般。但他心中快速回憶了一下這位魏格納,發現他今年才20歲,後世曆史上1905年畢業於柏林洪堡大學,獲天文學博士學位,後轉向氣象學研究。無論如何此時是沒有資格介入這件事情裏麵的,隻好馬上改口道,“喬瑪先生和科茲洛夫先生同時也向自己的同行致信,最好也通過媒體廣泛宣傳,請各個國家的有識之士分頭工作,共享成果。羅馬不是一天建立起來的,更不是一個人建立起來的”。
二人點頭稱是。安德魯和赫克兩位傳教士雖然也對於可以親自在場親身聆聽這個世界地理學上偉大時刻感覺與有榮焉,但囿於身份,不能用教會的資源參與這等科技考察之事,但是也表示願意用個人的身份向朋友和媒體描述一下今晚的情景。
喜歡數風流人物還看前世與今朝請大家收藏:()數風流人物還看前世與今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