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京外激戰與京內亂象

字數:4382   加入書籤

A+A-


    前世,1900年7月5日辰時700),一支20人的身著直隸練軍服飾的精銳馬隊自懷來縣城南門悄然離城,沿媯水河灘塗東行,特意避開了官道。這批人一人雙馬,裝備了12支德製1888委員會步槍,4支美製溫徹斯特1897霰彈槍。懂行的人看這裝備就知道這些人應該是榮祿大人武衛中軍的便衣偵騎。馬隊未時1400)過土木堡遺址,遇數百義和團民祭奠“1449年明軍亡靈”,隊長以“扶清滅洋”的切口“西山紅葉卷妖雲”及義和團“乾”字令牌順利通過,還獲贈朱砂符咒三張。露營前發現俄軍利涅維奇兵團偵察隊馬蹄印,馬糞餘溫未散,判斷相距不足十裏。
    7月6日寅時430),馬隊借晨霧疾馳,經太師莊時遭甘軍潰兵截擊。甘軍兵力約50人,持抬槍、長矛。馬隊以霰彈槍壓製後側翼包抄,斃敵17,餘者潰散。馬隊損失3匹戰馬,一人左臂貫通傷。從俘虜處得知居庸關已被日軍第五師團先遣隊控製。
    7月7日,馬隊自康莊棄官道,取道虎峪溝。削馬尾染土色,蹄裹麻布消音。申時1700)抵南口鎮,鎮內商鋪緊閉,唯義和團“坎字壇”設卡。隊長獻紋銀二百兩,假稱“保定壇兄弟押運洋妖首級進京”,壇主疑心驟起。隊長急智,取出預備購自黑市的意大利傳教士頭顱,噴醋掩蓋腐敗味,遂得放行。
    7月8日,從南口過居庸關時日軍哨卡林立,小隊攀越關城北側殘長城,用繩索縋馬下峭壁,損毀輜重兩箱。午時1100)在沙河鎮遭遇德軍瓦德西先遣騎兵巡邏隊,爆發遭遇戰。德軍裝備了8支毛瑟g98步槍、1挺騾馱馬克沁機槍。馬隊以三騎誘敵深入,主力繞後突襲機槍手,毀機槍後全速撤離。馬隊重傷5人,輕傷3人,斃德兵3人。在留下無損的2人照顧之前的傷者和此次的傷員後,馬隊殘部9騎於酉時1800)抵清河,見城頭黃龍旗已換德帝國旗,遂焚毀軍裝,扮作鏢局客商混入難民流。
    7月9日醜時200),王月生帶隊的9人經德勝門潛入北京。
    此時聯軍已從天津向北京進發,清軍與義和團在京津沿線如楊村、通州)節節抵抗。北京城內彌漫著緊張氛圍,城牆上的清軍士兵在加固防禦工事,架設火炮,城門已經部分封閉。
    街頭到處是頭裹紅巾、手持大刀長矛的義和團民,他們高喊“扶清滅洋”口號,焚燒教堂、襲擊外國傳教士和教民。部分街區被毀的教堂或洋房廢墟還在冒著殘留的青煙。
    自6月20日起,清軍和義和團開始圍攻外國使館區後世東交民巷一帶)。使館外圍堆滿沙包、木柵欄和鐵絲網,清軍架起克虜伯大炮轟擊,但慈禧太後暗中下令“圍而不攻”,實際火力並不密集。使館內的外國僑民、士兵和教民正構築工事,依靠有限的武器和糧食苦苦支撐。附近的街道上散落著磚瓦碎片,被焚毀的房屋冒著黑煙,空氣中彌漫著火藥味和焦糊氣息。
    大量平民拖家帶口逃離北京,城門附近擠滿載著行李的騾車和哭喊的人群。城內糧價飛漲,商鋪閉門,盜匪橫行,饑民在街頭搶奪食物。夏季炎熱加劇了衛生惡化,屍體和垃圾堆積在胡同角落,霍亂、痢疾開始蔓延,無人收殮的死者被草草掩埋。
    紫禁城內,慈禧太後一方麵6月21日向列強“宣戰”,另一方麵又通過榮祿等人向使館送食物示好。官員們陷入分裂:主戰派如端郡王載漪與主和派如李鴻章、張之洞暗中角力。
    清廷聽信義和團“刀槍不入”的傳言,甚至召集團民在宮中表演“神術”。街頭到處見到張貼的諭旨,宣稱“天兵天將助戰滅洋”。
    北京城牆依然巍峨,但城樓上的琉璃瓦殘缺不全,護城河淤塞發臭。前門大街等主要街道商鋪緊閉,僅有個別小販冒險販賣雜糧或井水。城中義和團焚燒“二毛子”宅院,火光映紅西四牌樓。武衛中軍潰兵搶劫戶部銀庫,庫銀散落街衢。
    王月生根本沒有心思去關注這些。他這次來的目的就是一個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編纂的巨型類書,正本約完成於1408年,原藏南京,後遷至北京,明末正本已下落不明,一說隨嘉靖帝陪葬。清代僅存嘉靖年間抄錄的副本,原藏於紫禁城皇史宬,乾隆年間移至翰林院“敬一亭”保存,供學者查閱。至1900年,翰林院仍存有部分《永樂大典》副本,但已因管理不善、官員私竊等原因散失嚴重,乾隆時已僅存約8000冊,至光緒朝僅剩約6000冊。翰林院位於東交民巷使館區附近,建築古樸,藏書樓為傳統中式木構建築,藏書以木櫃分類存放。戰前翰林院是中國最高學術機構,典籍浩繁,除《永樂大典》外,還藏有大量宋元古籍、檔案和曆代文獻。
    後世曆史上,1900年6月23日,義和團為圍攻英國使館,縱火焚燒翰林院,導致大量典籍被焚。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後,翰林院殘存藏書遭列強士兵哄搶,許多《永樂大典》冊頁被撕毀、焚燒或當作戰利品帶走。劫後《永樂大典》僅存約400冊,散落全球,中國國家圖書館僅藏有224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前世王月生已提前派人到直隸一帶潛伏待機,包括在懷來與之接頭的那位。北京這邊已經安排練拳積極分子進入了義和團,並且憑借能夠提供大量真能治療此時常見傳染病的符水,取得了大師兄的信任,爭取到了駐守翰林院、警戒東交民巷的任務,並暗中安排人將敬一亭中將近6000冊的永樂大典悄悄藏於夥房外院的地窖裏,幸免於如期發生的翰林院大火。但是,如果王月生不親身來收取的話,這批書籍斷無可能躲過八國聯軍的劫難。
    在義和團己方內應的接應下,王月生趁夜色帶著自家的8個兄弟進入翰林院。在後世,王月生專門查詢了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的裝箱方式。得知其存放於特製樟木箱中,每箱約20冊,尺寸為60x40x50。若按此推算,6000冊需 300箱。為此,他還特意準備了好幾百個後世類似體積的塑料收納箱放在係統空間中備用。結果等看到實物,才發現翰林院對於這批文物的保存方式還是挺講究的。用的是統一製式的長80厘米、寬50厘米、高60厘米的楠木箱,防蟲防潮,箱內襯以絲綢或棉布,並放置樟腦丸。每冊之間用宣紙或薄木板隔開,避免擠壓變形。冊數較多,分層碼放,每層之間用木板分隔。箱內空隙用棉花、軟布填充,防止運輸時晃動磨損。
    單冊尺寸約為 高50厘米、寬30厘米、厚23厘米,不同冊因內容多寡略有差異。每冊重量約 11.5公斤,紙張為宣紙或桑皮紙,封麵為黃綾包裹的硬紙板。考慮保護性間隔和搬運便利,每箱一般裝 50100冊。現場一共96箱,堆在一起大概有30立方米左右。這些要是憑借此時清朝的運輸工具,此刻是根本不可能運走的。
    讓眾人在夥房四處向外警戒,王月生將96箱永樂大典全部收入係統空間,隨後帶人悄悄撤離。臨分手,把之前換的小額銀票讓臥底的兄弟回去散給前段時間幫助搬運保護這批文物的手下,然後去約定的地點跟自己的隊伍匯合。
    王月生讓其他兄弟在臨時據點等自己,自己要去執行一次穿到前世以來最危險的任務。
    自6月20日清廷“宣戰”後,義和團與清軍開始圍攻東交民巷。至7月11日,使館區被圍已逾20天,守軍約400名外國士兵及武裝平民彈盡糧絕,但仍依托工事死守。
    東交民巷外,義和團民頭裹紅巾,手持大刀、長矛、火繩槍,高喊“刀槍不入”口號,再次沿著街道發起密集衝鋒。他們試圖以人數優勢突破使館區外圍的沙包工事,但缺乏統一指揮,衝鋒雜亂無章。團民將蘸煤油的棉絮綁在箭矢或長杆上,點燃後射向使館建築。奧地利使館、比利時使館的木質屋頂多次起火,守軍被迫冒著彈雨上房撲救。團民將砍下的教民頭顱挑在竹竿上,沿街示眾,試圖瓦解守軍士氣。夜間敲擊銅鑼、吹響號角,製造恐怖氛圍。
    清軍在正陽門城牆和周邊高地架設克虜伯大炮,向使館區發射實心彈與開花彈。但由於慈禧密令“圍而不殲”,炮擊多為象征性,彈著點常偏離目標。部分清軍神機營士兵使用德製毛瑟步槍,隱蔽在民房屋頂或樹叢中,狙殺使館區內的外國士兵。7月11日當天,一名意大利軍官被爆頭身亡,引發守軍恐慌。清軍工兵挖掘地道至英國使館下方,試圖埋設炸藥炸毀建築。守軍通過監聽地下動靜,反向挖掘並灌水破壞,雙方展開地下拉鋸戰。
    使館區外圍堆滿沙袋、家具、馬車殘骸,《泰晤士報》記者莫理循記錄甚至 “用書籍和銀元寶砌牆”。英國使館主樓窗口壘砌磚石,僅留射擊孔。守軍武器匱乏,僅有機槍2挺馬克沁機槍1挺、諾登飛特機槍1挺),步槍子彈平均每人不足50發。法國水兵用酒瓶製作燃燒彈,投向逼近的義和團民。外國婦女兒童被集中到英國使館地下室,部分人協助搬運彈藥、護理傷員。一名俄國女伯爵持手槍在防線後督戰,射殺退縮的士兵。
    未能逃入使館區的中國教民被義和團搜捕,男性多被斬首,女性遭淩辱後殺害。東單牌樓附近懸掛數十具屍體,烏鴉啄食腐肉。地痞流氓假借“滅洋”之名,洗劫商鋪富戶。前門大街“瑞蚨祥”綢緞莊被焚,夥計為護貨櫃與暴徒搏鬥,橫屍店門。夏季高溫下,未掩埋的屍體滋生蠅蛆,霍亂在難民中擴散。一名意大利傳教士記錄:“孩童腹瀉至脫水而死,母親抱著屍體在街頭遊蕩,如同地獄幽靈” 。
    喜歡數風流人物還看前世與今朝請大家收藏:()數風流人物還看前世與今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