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校園貸連環催債命案(二)
字數:3941 加入書籤
淩晨一點四十五分,省公安廳技術總隊的支援車輛如黑色的巨獸,劃破寂靜的夜,穩穩停在了平城市公安局刑偵支隊門前。車門迅速打開,幾名身著灰藍製服的技術人員,帶著專業儀器,腳步匆匆地下車。走在最前麵的,是技術總隊刑科一室副主任田紹光。他五十歲出頭,頭發已有些花白,但眼神中透著幹練與沉穩,每一步都踏得堅實有力,那是歲月與經驗賦予他的自信。
一到支隊辦公樓,田紹光便直接被引入會議室。程望早已在那裏等候,身旁是趙子林和兩名刑偵處的助理。屋內的空氣仿佛都透著一股凝重,燈光將眾人的身影拉得長長的,投在地上,好似預示著這起案件的複雜與沉重。
程望沒多寒暄,深知時間緊迫,直接遞上整理好的現場照片、受害人死亡報告初稿、法醫複核意見,以及路口監控調取視頻,說道:“田主任,從目前我們取證的情況來看,死亡現場和拋屍點並不一致,所以我們懷疑這是一起異地命案。而且,死者與網絡借貸平台存在高額債務關係,生前三天曾被數次上門‘催債’,據周邊居民反映,催債形式非常粗暴。”
田紹光接過資料,神情專注,快速翻看著。他的目光在法醫記錄的勒痕和鈍器傷痕處停留了片刻,微微皺眉,說道:“這不是第一起對準借貸群體的報複性案件了,你們手上有前兩起類似的卷宗資料?”
“有。”趙子林立刻回應,迅速取出前兩起案件的檔案資料,編號分別為“23 1018號”與“23 1112號”,分別對應去年十月和十一月兩起學生死亡案。他一邊遞資料,一邊介紹:“這兩起案件的共同點是,受害人均為高校學生,生前都有小額貸款記錄,死亡時間多為清晨前後,屍體發現位置均在人煙稀少的空地或廢棄區域。但兩案因證據不足,最後定性為自殺未遂或死因不明。”
“當初為什麽沒定成他殺?”田紹光抬起頭,目光直直地看向程望,眼中透著疑惑與審視。
“痕檢組當時意見保守,尤其10月那起,屍體腐敗嚴重,加上現場沒有明顯掙紮痕跡和外來dna,在辦案壓力下,就直接定為自殺了。”程望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但更多的是堅定,“現在回頭看,很可能是人為偽造的自殺現場。我們懷疑有人正在利用債務糾紛,係統性地篩選、逼迫甚至謀殺部分失去償還能力的學生,並偽造為自殺。”
會議室裏瞬間安靜下來,氣氛仿佛凝固了一般。窗外不遠處,支隊值班室傳來夜班記錄聲,冷峻而機械地報出時間、值班警員和警情登記,在這寂靜的氛圍中顯得格外清晰,卻又莫名增添了幾分緊張。
“我技術組現在去複勘死者發現地點和第一現場,兩個小時內給你答複。”田紹光果斷起身,眼神中透著專業與執著。
趙子林帶著他和組員一行,迅速朝著現場趕去。而程望則召集案件小組核心成員,在會議室進行案情匯總分析。
牆上的白板被擦得雪白,程望拿起馬克筆,在正中寫下五個字:“借貸與謀殺”。他看著小組成員逐一落座,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嚴肅與專注。
“我們麵對的不是單一命案,而是極有可能隱藏在合法金融殼子下的殺人計劃。”程望的聲音低沉卻有力,如同重錘一般敲在每個人的心上。
他拉出受害人名單,神情凝重地介紹:“從目前確定的三人來看,杜思雯,金融學院大三學生;黃森,外語學院畢業兩年無固定收入;再加上去年未結案的兩個案例,他們都在非正規借貸平台上留下過高息借貸記錄。所有人最終都因還款違約被多次催債,甚至還留下了‘最後的朋友圈動態’或‘道歉短信’。”
“嫌疑人不止一個。”程望眼神冷靜,掃視著眾人,“這是個具備組織性的模式,或者說……‘係統’。”
“你說的是一個團夥?”崔一鳴忍不住問道,他微微前傾身體,眼神中透露出急切的探尋欲望。
“不,”程望緩緩搖頭,“團夥是以經濟目的為主的犯罪組織,但這次,我們懷疑的主體更偏向——以控製、懲罰或清除為動機。”
大家聽後,神情愈發凝重,會議室裏彌漫著一股壓抑的氣息。
“有點像之前蘇州的‘強製斷供清單’嗎?”副組長劉瑞提出疑問,他摸著下巴,陷入思考。
“更隱蔽,也更危險。那些清單起碼還需要紙質痕跡,我們這邊沒有任何‘催債人’的身份可查,全都隱藏在微信虛擬號、快遞電話、甚至ai語音催收係統後。”程望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憂慮。
“這麽說,我們甚至不知道嫌疑人是不是固定團隊。”崔一鳴補充道,眉頭緊鎖。
“正因如此,我們需要讓他們‘再出一次手’。”程望眼神淩厲地掃過眾人,眼中閃過一絲堅定。
“設餌?”趙子林不動聲色地開口,他雙手抱胸,表情沉穩。
程望輕輕點頭。他慢慢展開一份文檔,是小組成員根據以往催債軌跡和時空模型模擬出的“潛在受害人名單”。
這是一張簡易exce文檔,上麵涵蓋了年齡、性別、學校、借款平台、逾期次數等信息,篩選出符合規律的大學生八人。程望用紅筆圈出兩人:“這兩位,李銳,23歲,失業半年,目前經濟狀況極為窘迫,多次向不同借貸平台借款,逾期次數較多;王紫怡,女,金融專業,剛剛從平台收到催款律師函,她性格較為軟弱,麵對催債可能更容易陷入恐慌。這兩人符合嫌疑人的目標特征。”
“我們安排便衣貼身保護,監控周邊接觸人員。要做到24小時無縫對接,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可疑跡象。便衣要喬裝成他們的朋友、同學或者鄰居,融入他們的生活圈子,時刻留意他們身邊的異常情況。同時,利用先進的監控設備,對他們居住的小區、學校周邊等場所進行全方位監控,確保一旦有情況發生,我們能第一時間掌握。”程望迅速且詳細地部署著。
“是否通知他們家屬?”崔一鳴問。
“不,”程望語氣果斷,“現在還不是時候。通知隻會打草驚蛇,而且我們要借此引出那些潛藏在表麵的影子。一旦家屬得知消息,他們的情緒和行為可能會引起嫌疑人的警覺,導致整個計劃失敗。我們必須小心翼翼,不能露出任何破綻。”
幾人立刻分頭行動。任務分為三組:第一組盯梢潛在受害人,他們提前熟悉潛在受害人的日常行程、生活習慣,製定詳細的盯梢計劃,確保既能貼身保護,又不會引起懷疑;第二組追查催款電話來源路徑,他們與通信運營商緊密合作,獲取通話記錄和基站信息,利用專業的數據分析軟件,對海量數據進行篩選和比對,試圖找到這些電話的源頭,過程中還要破解嫌疑人可能設置的各種加密措施;第三組調取曆史債務案件中所有匿名投訴記錄,他們需要逐一聯係各個相關平台和部門,協調獲取權限,對拿到的記錄進行仔細整理和分析,嚐試從中反推出涉案平台或催收鏈條的共通點。
與此同時,田紹光帶隊複勘完現場返回。
“現場已做細致處理,看得出嫌疑人非常謹慎。我們仔細檢查了每一寸土地,確認地上草根有移動痕跡,但血液外滲點與屍體位置不一致,屍體被轉移無疑。”田紹光一邊說著,一邊遞過一張高清照片,照片上清晰顯示著一輛電瓶車的輪胎痕跡,“初步推斷是被電瓶車從別處運來,非機動車道內監控記錄時間點匹配淩晨三點十二分,車主戴頭盔、口罩,看不清麵容。”
“車牌呢?”程望立刻追問。
“打磨了。”田紹光無奈地搖頭,“不過車輛類型特殊,是一款老舊款式,市麵保有量低。我們會逐一排查市內所有售賣這款電瓶車的店鋪,以及相關的維修記錄,爭取找到車主的線索。”
夜深了,但會議室的燈依舊通明。程望站在窗邊,望著遠處天色微明的東方。他沒有轉身,卻沉聲說道:“我要在十天內破這個案子。”他的聲音雖然不大,卻透著一股堅定不移的決心。
他知道,越早止住這個係統性謀殺的鏈條,才能救下更多人。而現在,時鍾已經開始滴答倒數,每一秒都顯得無比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