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測繪公司的新起點
字數:3603 加入書籤
渝都的山城薄霧在晨曦中尚未完全散去,空氣中彌漫著特有的濕潤與清新,還隱隱夾雜著遠處早餐攤傳來的麻辣麵香氣。短暫的休整過後,生活的現實擺在林野麵前:柴米油鹽需要支撐,未來需要錨點,更重要的是,他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支點。
憑借在鐵路工務段多年打拚積累下的紮實專業技能——識圖、測繪、施工管理、空間想象和嚴謹的數據處理能力——林野在求職市場並非毫無優勢。他沒有好高騖遠,把目光投向了一些本地的工程谘詢和測繪公司。簡曆投出幾份後,很快收到了一家名為“經緯測繪”公司的麵試通知。
經緯測繪位於江北區一棟不算新但幹淨實用的寫字樓裏。麵試的過程相對順利。老板姓周,四十多歲,眼神裏透著生意人的精明,也有著技術人的務實。他詳細詢問了林野的專業背景和在工務段的工作經曆,重點考察了他的識圖能力、對測繪儀器操作的理解以及處理外業數據的能力。當林野提及自己曾獨立帶隊完成過數次線路複測和複雜地段的精確定線工作時,周老板眼神亮了亮。
“我們這裏業務不算特別大,但項目比較雜,從基礎的土方測量、地形圖測繪,到工程放樣、變形監測都做,偶爾也接點管線普查。”周老板直言不諱,“活不算輕鬆,尤其是外業,風吹日曬爬山下水是常事,收入也看項目效益。不過要求就是兩個字:‘準’和‘快’。你能適應嗎?”
“沒問題。”林野回答得很幹脆。在工務段經曆的酷暑嚴寒、夜班搶修,哪一樣不比這個更苦?重要的是,這是一份能靠技術立足的工作。
很快,林野便接到了入職通知。他被分在測量二部,由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測繪員孫工帶著。
測繪行業對林野而言,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戰場”。熟悉的,是那些支撐測繪工作的底層邏輯——空間定位的嚴謹性、數據精度的重要性、成果表達的規範性,以及那份在野外環境裏專注務實的工作態度。這些都與他從事線路工作時的要求高度契合。陌生的,是具體的行業術語、特定的軟件操作、不同項目的作業流程規範,以及眼前這群有著各自習慣和脾氣的同事。
入職第一天,孫工扔給他一套嶄新的藍色工作服、一個半舊卻很結實的安全帽,以及一個沉重的背包。
“試試尺碼,不合適去庫房換。帽子戴好,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孫工是個話不多但很實在的人,“包裏是全站儀、棱鏡杆、三腳架、記錄簿、對講機、電池……以後這就是你的吃飯家夥什兒了,保管好,熟練用好。下午跟我去現場熟悉情況。”
第一次出外業,是給新開發區的一塊待建工地做地形圖補測。項目組長是個雷厲風行的技術負責人李工,一聲令下,小隊分頭行動。扛著沉重的儀器腳架跋涉在開發中的泥濘土地上時,林野仿佛找回了當年在鐵路沿線行走的感覺。但這感覺又明顯不同。測區範圍廣,地貌變化快各種臨時設施搭建),精度要求高要滿足後期設計的需要)。孫工在一旁指點,講著“設站”、“定向”、“跑點”、“采碎部”這些術語和操作要領。林野學得很快,眼神銳利,操作沉穩,對全站儀望遠鏡裏十字絲對準目標的瞬間,有種近乎本能的專注和享受。
然而,陌生終究存在。他需要快速學習公司內部使用的專業測圖軟件,需要熟悉不同類型項目地形圖、土方、放樣)的不同數據格式要求,需要適應不同脾氣甲方千奇百怪的要求有時要快,有時要慢,有時既要快又要準)。李工是個要求很嚴的人,有一次林野疏忽了記錄紙的一個圖式符號標準,被李工毫不客氣地指出了錯誤。
“林野,過來!你看看這個坎子線符號,規範上是實心三角還是空心?符號畫錯,整張圖就可能被認定為不合格!我們不是畫畫的,是拿數據說話的!”李工的聲音嚴厲但就事論事。
林野臉一紅,沒有絲毫辯解,立刻湊過去仔細看規範圖冊,鄭重地點頭:“我明白了李工,絕不再犯。”這種對錯誤的零容忍和對規範的極致追求,反而讓他感到一種專業的純粹。
日複一日,林野像一個生鏽後又重新得到打磨的齒輪,迅速地嵌入新的機械。他開始獨立操作儀器,從簡單的後視定向、照準點坐標測量,到慢慢嚐試獨立設站,進行小範圍碎部測量。他記錄的數據格式清晰工整,避免了很多新人在數據整理時容易出現的混亂。他習慣多帶幾支鉛筆備用,儀器電池充到滿格,棱鏡杆擦拭得一塵不染。他更像個測繪匠人,對待儀器和數據有種近乎虔誠的認真態度。這份一絲不苟,被孫工看在眼裏。
隨著任務的逐漸複雜,他的能力也不斷展露。有一次一個大型住宅區的沉降監測點數據出現了異常。數據散點圖上幾個點明顯偏離趨勢線。負責數據處理的小夥子一籌莫展。林野經過時看了一眼屏幕上的點號,又翻了一下現場點之記記錄測點位置和周圍環境的草圖),立刻指出:“a07點是在新澆築的花壇邊上吧?昨天測的時候旁邊的水泥還沒幹,工人可能在附近拌過料,是不是支過攪拌機?可能是臨時震動或者鬆軟地基影響了數據穩定性。c15點在幼兒園操場邊,昨天下午有兒童活動會,震動大,也可能是原因。建議把這幾個有特殊幹擾的點剔除,或者重新在幹擾小的時間段複測,不能直接納入趨勢分析。”他的分析邏輯清晰,基於現場觀察和環境判斷,很有說服力。李工聽完,眼裏閃過一絲讚許:“說得好!觀察很細!就這麽辦!”
這不僅僅是一次數據的處理,更像是一次價值的證明。林野憑借自己在工務段多年磨礪出的現場經驗和對環境因素的敏感度,加上新學到的測繪知識,找到了問題的關鍵。同事們很快發現,這個新來的“老鐵路”,不僅做事踏實,腦子也特別清楚,對複雜現場狀況的分析往往一針見血。
他也從不吝嗇伸出援手。看到新來的實習生小王怎麽也弄不好一個複雜的軟件功能,他走過去,指著屏幕上的工具條耐心演示了幾遍操作步驟,又用簡單的比喻解釋了幾個關鍵參數設置的含義。他看到另一個組的測量員因為忘記設置棱鏡常數測量時儀器目標參數)導致一個區域的點坐標偏差,結果要大規模返工而懊惱時,他主動提出可以幫忙分擔複測一部分點位,減輕對方壓力。他總能在小組急需人手頂上去的時候,默默地、沒有任何廢話地頂上崗位。這些點點滴滴的擔當,溫潤無聲,卻真實可靠。
日頭在測量標靶和棱鏡的反射中一次次升落。他的足跡遍布渝都更多的地方:從渝中區高低錯落的石板階梯旁,測量狹窄步道的微地形;到南濱路繁華的濱江區域,為新增的商業設施定位放樣;再到城市邊緣高聳的山坡上,為風力發電項目預征地勘測地形圖……汗水浸濕了工作服的藍色,日曬加深了皮膚的黝黑。腳上的勞保鞋沾滿了不同的泥土和塵土,儀器背包的肩帶也在他肩上磨出了一道新的壓痕。辛苦是真實的,風吹日曬是真切的。但這份辛苦不同。沒有無形的掣肘,沒有關係的傾軋,隻有踏實的付出與對應可預期的回報。每一次精確標定目標獲得清晰數據時的滿足感,每一次項目按期高質交付後大家小小的歡呼,都像涓涓細流,無聲地滋養著他那顆曾經曆挫敗而幹涸的心。
漸漸地,“新來的老林”這個稱呼在項目部裏流行起來,帶著一絲親切和尊重。“老林,幫我看看這個導線計算閉合差怎麽樣?”“林工,這個點放樣視野被擋死了,你有啥高招不?”同事們開始願意向他請教,尋求幫助。他的沉穩、經驗、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和樂於助人的性格,讓他如一塊堅韌的基石,穩穩地紮進了這個小團隊。
測繪儀器上反射的陽光,和當年鐵路道尺上反射的,其實沒什麽不同。它們丈量的都是現實世界,需要的都是嚴謹與執著。重新回到起點,林野在經緯測繪的這份新崗位上,在這片穿梭於城市街頭巷尾、田間山頭的測繪天地裏,用他布滿老繭卻依然穩定的手,用那顆曆經挫折卻依然對技術懷抱虔誠的心,重新校準了自己的定位,並堅定地朝著未來邁出了新的步伐。這份價值感,雖非驚天動地,卻足以支撐他在這座潮濕而陡峭的山城裏,堅定地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