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城磚記忠魂

字數:1790   加入書籤

A+A-


    多年後,我和蘇凝霜在寧遠城開了家小小的筆墨鋪,就叫“淩蘇記”,招牌上畫著一朵完整的梅花,一半紅,一半白,像我和她的玉佩合在一起的樣子。
    周滄辦了所“崇煥學堂”,教孩子們讀書識字,課本的第一頁就是“以遼人守遼土”,是他親手寫的,筆鋒雖不如督師遒勁,卻透著股認真勁兒。
    有一天,一個紮羊角辮的小姑娘來買筆墨,梳著兩條麻花辮,辮梢係著紅繩。
    她手裏攥著塊城磚,磚麵的“寧”字被摸得發亮,邊角都圓潤了。
    “爺爺說,這是袁督師刻的,”她仰起臉,眼睛亮晶晶的,像藏著星星,“他還說,當年有個叫淩驚鴻的叔叔,帶著三百二十個好漢,替督師洗清了冤屈,他們都是大英雄。”
    我摸著磚上的刻痕,指腹蹭過處,仿佛還能感受到當年的溫度——兄長的血,趙虎的淚,還有無數舊部的體溫。
    蘇凝霜走過來,遞給小姑娘一塊梅花餅,餅香清甜,帶著淡淡的梅香“嚐嚐,這是當年王爺爺的手藝,按他留下的方子做的,跟當年的味道一樣。”
    小姑娘咬了一口,眼睛亮了起來,笑得露出兩顆小虎牙“真甜!比糖還甜!”
    是啊,真甜。
    就像督師說的,等打跑了後金,遼地的孩子都能吃上甜的。
    雖然他沒能親眼看到,但我們替他做到了。
    夕陽西下時,我把鎮北令嵌回寧遠城的牆根。
    磚縫裏的紅線飄出來,與城頭的軍旗纏在一起,獵獵作響,在晚風中舒展。
    遠處傳來孩子們的讀書聲,“以遼人守遼土”的聲音,稚嫩卻堅定,像極了當年關寧軍的軍歌,穿透歲月,回蕩在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上。
    我知道,袁崇煥從未離開。
    他就藏在這城磚裏,藏在每個記得他的人心裏,藏在這片他用性命守護的遼土上,永遠,永遠。(本卷完)
    (史料注腳袁崇煥冤案於南明永曆年間(1647年)正式平反,本文時間線為藝術化處理;寧遠城磚現存遼寧省博物館,“寧”字刻痕確為明末遺存;關寧軍“以遼人守遼土”的策略為袁崇煥首創,《守遼方略》殘卷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另本故事中溫體仁為藝術化塑造的反派形象,其核心行為與曆史原型存在一定差異,特此說明
    1曆史上的溫體仁(1573—1639)為明末崇禎朝內閣首輔,以黨爭手段著稱,曾參與構陷袁崇煥案,但其核心動機是通過打擊東林黨及主戰派鞏固權力,並無史料記載其“私通後金”“資助後金”或“大規模私藏遼餉。”
    2故事中“通敵密信”“銀窖藏餉”“脅迫舊部”等情節,係為強化戲劇衝突與主題表達(凸顯袁崇煥冤案的複雜性及忠良之難),將明末黨爭的殘酷性、吏治腐敗等問題集中於其一身。
    3曆史人物的多麵性與曆史事件的複雜性,需結合《明史?溫體仁傳》等史料進一步研讀。
    本創作旨在借曆史背景傳遞“守土護民者不朽”的精神,與真實曆史人物的具體行為存在區分)。
    喜歡浮生重啟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浮生重啟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