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世受皇恩的馬如龍

字數:4080   加入書籤

A+A-


    這招兒正是那駱秉章的“妙計”:北部叛軍多是陝回老派,他便搬出回回老派的大佬來“以回製回”。
    暗地裏嘀咕:“爾等不是號稱‘回回炸天團’麽?且看我這‘回回老江湖’如何治你們!”
    “若馬掌教一聲咳嗽,保管爾等逆賊連彎刀都得抖上三抖!”
    為什麽馬德新名望那麽高!)
    他的著作《寶命真經直解》前5卷,2《納哈五》、《賽爾夫》、《阿瓦米勒》等,《真詮要錄》、《指南要言》、《天方性理注釋》,《寰宇述要》、《天方曆源》,《四典要會》、《大化總歸》、《道行究竟》、《理學折衷》、《性命宗旨》、《禮法啟愛》等,幾乎後世的一大部分傳統派學者都要學習他的著作)
    在雲南起義之前,馬德新一直致力於學習和探索各種知識的淵源。
    嚴格遵循中國傳統的禮儀規範,深入研究孔孟之道,並將其精華融入到自己的思想體係中。
    通過對天道和人道的深入思考,馬德新成功地翻譯出了其中蘊含的至理名言,這些真理不僅揭示了人生的真諦,還為人們指明了生死關頭的關鍵所在。
    此外,馬德新還引用了宋儒的“理”、“氣”學說,以及陰陽、造化、表裏、善惡等概念和範疇,反複闡述大道是“化育萬世”、“化生萬物”的本原。
    他認為,宇宙的演化可以分為先天、中天、後天三個不同性質的階段。
    在先天階段,宇宙處於渾然一體的狀態,此時的“真一”開啟了造化的源頭;到了中天階段,宇宙變得燦爛輝煌,“數一”確立了成化的根本;而後天階段,宇宙則呈現出清晰分明的狀態,“體一”順應著化化的機製。
    然而,無論宇宙如何演化,最終都會回歸到最初的狀態,這都是化化的自然規律所導致的,也是事物回歸本然的必然結果。
    有研究天文學的可以看看這些著作!)
    任武,洪興,赫明堂最早的陝西叛亂三人組,相對於馬德新那簡直就是小卡拉米而已。
    雲南府昆明)府衙內。
    馬如龍獨坐帥帳,眉頭緊皺如老樹皮。
    心頭暗罵:“好個駱秉章!莫不是被那西洋的‘資本鬼’設了套子?”
    “老子剛洗白兩年的降將,屁股還沒坐熱乎,你倒急吼吼催命符似的!”
    “那任武、洪興、赫明堂三賊,兩年前被俺打得抱頭鼠竄,怎地如今搖身一變,帶著‘號稱五十萬’的陝回兵馬殺回來了?還‘南下’?怕不是‘南竄’!”
    又思及那上一任雲貴總督潘總督慘案,恨聲道:“潘擇那糊塗蛋,被馬榮剜了心肝,新官勞崇光還在黔地跟苗民跳‘對刀舞’,這爛攤子怎丟給老子?”
    “援兵如救火,火未滅又添油!”
    “若俺領兵赴成都,杜文秀那老狐狸若趁機反咬一口,這昆明城豈不成了‘空殼核桃’?”
    越想越氣,拍案怒斥:“狗官!分明是拿俺當‘填坑的碎石’!既知陝回老派猖獗,偏派回回老派來‘以毒攻毒’——你們官場的算盤珠子,倒是撥得比駱駝蹄子還響!”
    帳外風起,馬如龍鬢角亂顫,恍若風中殘燭,心頭盤算:“罷了,去成都是‘送命’,不去是‘抗命’,這局……怕是比滇池的渾水還攪不清!”
    馬如龍聞命,怒極反笑,戟指蒼穹,破口大罵:“好個勞崇光!這老混蛋莫不是吃了糊塗藥?”
    “竟派俺去勸那杜文秀歸順!”
    “若俺有那三寸不爛之舌,早自封‘滇西回王總統大元帥’,坐金鑾殿吃雲南菌子火鍋,哪還輪到他使喚!”
    話說馬如龍舉義旗時,口號喊得比菩薩還慈悲——‘隻欲報仇,不敢為逆’!
    鹹豐七年、十年,杜軍與馬如龍聯手,把清軍西征兵馬打得落花流水,如喪家之犬!
    可那清廷的官兒,誠意比紙薄,招撫兩次皆成空,這才逼得馬如龍第三次揮師攻省城。
    徐之銘那幫官紳,嚇得尿濕褲襠,隻得捏著鼻子再招安!”
    言及過往,馬如龍搖頭晃腦,如說書般數落:“同治元年,俺終究被朝廷的糖衣炮彈打中——金銀堆成山,官帽滿天飛,連‘忠良後代’的匾額都送上門!”
    “俺尋思:既承皇恩,總得做個順民。”
    “於是解甲歸田,拆了回民的抗清營帳,還幫官道鏟平了幾座山頭!”
    “可那清廷的官兒,翻臉比翻書快!徐之銘、潘鐸昨兒還喚俺‘忠臣楷模’,今兒又使俺當‘以回治回’的刀斧手,三番五次寫信誘降杜文秀,許他高官厚祿——倒似哄騙三歲孩童!”
    末了,馬如龍冷笑一聲:“如今勞崇光這老狐狸,明知東南太平軍未滅,北地撚軍如野火燎原,陝甘回軍又殺個回馬槍,雲貴川的‘山大王’多如牛毛,朝廷兵馬捉襟見肘,便使這‘招安’的障眼法!”
    “哎喲,這大清江山,分明是座四處漏風的破屋子,隻能拆東牆補西牆,拿俺們這些‘牆磚’來回砌!”
    “我為什麽要投靠清廷呢?”馬如龍心中暗自思忖著。
    要知道,他可是武將世家出身啊!
    他的家族在明朝時期就已經聲名顯赫,而他的叔叔更是清廷九江鎮總兵,手握重兵,威震一方。
    按照清廷的說法,馬如龍的家族可是忠良世家,世代沐浴皇恩。
    他們的祖先原本是江南人,後來跟隨滿清八旗軍隊進入雲南,其中他的祖父馬堅公還在明朝時擔任過臨安建水)衛指揮一職。
    而他的叔叔馬濟美更是官至江西九江鎮總兵,可謂是光宗耀祖。
    馬如龍自幼便受到家族的熏陶,對武藝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天賦。
    他身材魁梧,力大無窮,尤其擅長騎射和拳法。
    在鄉試中,他以武庠第一的成績脫穎而出,被授予武生的稱號。
    這樣的背景和經曆,按理說馬如龍應該對清廷忠心耿耿才對。
    清朝中後期,雲南的各少數民族麵臨著諸多困境。
    當時,清政府對少數民族的政策存在明顯的不公平現象。
    漢族和其他一些民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享有一定的地位,但其他少數民族卻普遍被視為“夷”。
    這種人為的民族劃分方式,不僅加深了各族之間的隔閡,還導致了各地矛盾的不斷激化。
    更為嚴重的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加大了對各地資源的征收力度。
    這使得原本就生活艱難的雲南百姓,日子變得更加艱難,猶如雪上加霜。
    回民起義的導火索可以追溯到 1856 年。在保山城東板橋,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口角,卻引發了回漢兩族青年之間的激烈爭執。
    隨著爭執的不斷升級,最終演變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衝突。
    這場衝突成為了少數民族群體長期以來積壓的不滿情緒的集中爆發點,也為不久之後姚州回民的首次起義埋下了伏筆。
    這一事件與陝西砍竹事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都反映了當時社會中民族矛盾的尖銳和不可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