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初步敲定

字數:7573   加入書籤

A+A-


    “陛下,這些書籍內容從何而來?”
    王明激動的問道
    “這是朕結合西方以及華夏曆朝曆代先賢的心血結合而成的數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本土化後再結合大明目前所學內容重新編撰的,當然這隻是一個樣板”
    朱怡倫笑著說道
    總不能直接說這是係統給的吧
    “書本內容從易到難,陛下在書籍表麵標注的一年級二年級等漸進詞,臣猜想應該是隨著學子學習的時間而增加學習難度”
    王明此時整個人都激動了起來
    “沒錯,學習不是永遠都學固定的東西,而是需要隨著學習時間增加,年齡增長,所學習的知識也應該由易到難”
    朱怡倫走過來說道
    “陛下,這些書本不可能每個學生都發一本吧?”
    秦賢說道
    “沒錯,每個上學的學子入學都能得到一整套這樣的書本,每個學院都是如此”
    朱怡倫說道
    “那書籍印刷所花費錢財恐怕不是一個小數目”
    秦賢說道
    “教育是一項長期而且巨額的投資,但為了大明的未來,再窮不能窮教育,即使朕砸鍋賣鐵也要讓大明所有適齡學子有學可上”
    朱怡倫說道
    秦賢,王明兩人明顯被朱怡倫所說的話震驚住了,讓大明每一個適齡學子都能上學都能學到知識,多麽恢宏的願想
    “朕決定,大明全境所有學院,統一施行十二年義務教育製度,無論是朝廷開辦的公立院還是私人開辦的學院,此政令強製執行,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反對!”
    朱怡倫說道
    “陛下,這十二年義務教育製度是那十二年”
    王明開口問道
    “以你們手中看的書為例,一年級就是一年,一到六年級學子需要讀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加起來一共十二年,這十二年的學習費用由朝廷補貼八成,學生家長負擔兩成,每年級學費必須在一個合理範圍內,且文化司必須持續觀察學費高低走向,對於敢在這十二年內敢亂收取高額學費的人,必須重懲”
    朱怡倫說道
    朝廷補貼八成,就算是補貼五成這依然是一筆天價費用
    “陛下,八成是不是太多了”
    秦賢試探性問道
    “朕還是那句話,再窮不能窮教育,秦愛卿你明白嗎?”
    朱怡倫看向秦賢,臉上的表情仿佛在說,這件事不容置疑
    愚昧無知的百姓最好管理,但國家要發展不可能永遠隻依靠那一小撮人來支持國家發展,朱怡倫要的不是這個重新建立起來的大明跟之前一樣曇花一現,當愚昧無知成為大多數時,朝代的更迭也更進一步了
    滿清晚期,全世界都在努力爬科技,發展軍用,民用科技的時候,滿清還在做他那不切實際的天朝上國夢
    不斷愚弄百姓扼殺進步學生,導致國家積貧積弱,最後造成八國聯軍侵華,外國列強在華夏大地上不斷割據的局麵
    即使是最後頂不住壓力開始發展科技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洋務運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和國外的割裂,但那也隻是延緩滿清政權瓦解的時間
    洋務運動的本質是挽救滿清政權的封建統治而不是富強國家,雖然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列強的經濟侵略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中國近代陸軍和海軍也是起源於洋務運動時期,但洋務運動並未觸及到國家政治以及教育,社會矛盾的弊病核心和守舊派的強烈反對最終導致改革失敗)
    “近代的屈辱,不能再發生一次”
    朱怡倫心想道
    朱怡倫穿越前也是個受到良好教育的三好青年,對於華夏近代的屈辱曆史感同身受,既然自己能穿越改變曆史,何不努力一把試試
    緊接著,朱怡倫向兩人講述了自己對於教育改革的想法和意見,兩人聽的一愣一愣的,秦賢還讓王伴伴拿來筆墨,朱怡倫一遍說,兩人一邊記錄
    這場決定大明未來的回憶一直持續到晚上才結束,兩人麵前用來記錄內容的紙張摞了一大堆,即使手都寫疼了,兩人依然是非常興奮
    初步敲定為,大明施行十二年教育製度,朝廷補貼八成學費,十二年內書本費由朝廷同樣補貼八成,這是秦賢根據國家財政提出的意見,從朝廷全部承擔到補貼八成,學子家庭負擔兩成
    全國開設,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等學院,年滿六歲的適齡兒童,必須開始上學,此政令是百分百強製性,違者將麵臨三年到五年的牢獄刑法
    先在呂宋進行試點,試點的同時,大明國內開始建設學院
    百年後的神州帝國以科技發達,國家強盛而在亞洲屹立不倒,皆是源自此次三人的會議
    寫嗨了,刪除了不少,怕被ban,小說內容,切勿上綱上線,謝謝)
    秦賢和王明抱著一大堆寫滿文字的紙張一臉興奮的從禦書房裏出來,明天雖然還要繼續開會,但今晚他們兩個注定是睡不著了,要把這些整理出來,同時兩個小太監抱著那堆教科書跟著王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從今天開始王明這個文化司司長就開始走馬上任了,製定教科書內容也是他的工作之一
    “王司長,今晚到本主理班房去吧,你是最明白陛下所大力推行的教育改革的人,你給我講講,本主理也好支持不是”
    秦賢笑著說道
    秦賢這個傳統的讀書人確實拒絕不了朱怡倫話中那個人人都能讀書的大餅
    “主理盛情邀請,下官就卻之不恭了”
    王明也是非常興奮,即使秦賢不找他,他自己回家也是要去研究這些的
    “代我回家給我夫人說一聲,今晚有公事在身,無法回家,就在城西”
    王明對著身邊的小太監說道
    “是,王大人”
    小太監答應一聲
    兩人去往主理府時,那名小太監出了皇宮去到了京城城西的王明住處
    王明是出了名的節儉,不像其他在京官員一樣高門大院,王明家隻是一個帶著小院子的房子
    小太監走到門口,叩響了院子的木門
    “誰啊?這麽晚了”
    一個女聲從院子裏傳來,緊接著是開門的聲音和越來越近的腳步聲
    院門打開,王明的夫人,屈氏看著門外站著的宮廷太監一臉疑惑
    “夫人,咱家是替王大人來傳話的”
    小太監笑著說道
    “王明說什麽”
    屈氏問道
    “王大人有公務在身,現在已經去主理府了,今晚恐是無法回家了”
    小太監說道
    “好,有勞小公公了”
    屈氏笑著說道
    “那咱家這就回了”
    小太監笑著說完就離開了
    主理府內,主理辦公室裏,秦,王兩人相對而坐,麵前的桌子上擺放著那堆會議記錄
    “下官現在可以初步確定的是,陛下要在大明施行十二年製教學製度,一年為一個年級,每個年級學習的知識都不一樣,難易程度是隨著年級的增加而增加”
    王明說著,拿起一本一年級的數算書
    “就以這本數學書為例,一年級的數算隻是一些基礎的加減乘除,加法是將兩個或多個數合並成一個數的運算,減法是從一個數中減去另一個數的運算,乘法是將一個數重複相加若幹次的運算,除法是將一個數分成若幹等份的運算。這些概念在華夏大地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曆史,這樣不僅能讓學子對於數算有一個基礎的認識和概念也方便對後麵更難的題目有一個承下起上的作用”
    王明繼續說道,秦賢則是根據王明說的寫總結
    加減乘除符號是從外國傳來的舶來品,但加減乘除的概念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可以談起,那時候還叫算籌,秦漢時期算籌的使用已經普及,東漢初的九章算術詳細記錄了分數四則運算、比例算法等內容,表明加減乘除等運算在當時已經相當成熟,宋朝時期珠算逐漸普及,算盤出現,元明兩個朝代,數學家朱世傑和程大位的《算學啟蒙》《算法統宗》都是華夏珠算發展的重要書籍,一直到滿清時期,珠算已經是社會中重要的算法工具,同時西方的數學也開始傳入中國,珠算和西方數學開始結合,所以這裏說加減乘除是合理的)
    “嗯,你說的對,陛下的考慮比我們任何人都要全麵,要細致,我們想到的,沒想到的陛下都已經考慮到了”
    秦賢放下筆說道
    “陛下說的,束修,不,應該按陛下說的,學費補貼八成我們要通過那種方式進行補貼,補貼多少,這都是一個問題,比如下麵學費定為十兩,我們補貼八兩,補貼的這八兩我們是直接通過文化司批給他們還是通過教育預算的形式批給他們”
    秦賢一連提出數個問題
    “下官覺得,我們對於學費補貼應該有一個嚴格的章程,不能讓人鑽了空子,我們應該確認一個學費的補貼範圍,在範圍內的朝廷有補貼,反之亦然,當然朝廷開設的學院或是朝廷占大比列的學院,收取的學費必須在這個範圍內,為了陛下能讓天下百姓都能讀的起書的學費,學費依下官看一年級到六年級學費在二兩到六兩之間,初中和高中學費應當高一些,在七兩到十兩之間,補貼的錢嘛,當成教育預算批給他們,隻要敢貪墨我們就能從教育預算上下手”
    王明一邊思考一邊說道
    “這個還需要多思考一下,但是王司長的話不無道理,小學我認為朝廷補貼八成是可以的,但是初中和高中朝廷不應該再像小學一樣補貼八成,考慮到國家財政情況,我認為改成補貼六成,這樣能讓財政沒那麽大壓力”
    秦賢點點頭,認可王明的話並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這段是我亂寫的,我對這方麵也不熟,勿怪)
    兩人就這些內容開始不斷討論,一直討論到早上,最終決定,小學的財政補貼是八成不變,初中高中則是六成的財政補貼,大學則不補貼,當然都到這一步了,一般成績好的學生,家長都會讓學生繼續讀一個大學
    因為現在每天不用早朝的緣故,秦賢安排了兩個房間就在主理府休息到中午吃過飯又去禦書房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時,朱怡倫才從皇後張氏的宮殿裏吃完飯過來
    “臣參見陛下,陛下聖躬安”
    兩人行禮道
    “朕聽說你們兩個昨晚在主理府研究了一晚上”
    朱怡倫坐到椅子上說道
    “回陛下,臣昨晚和王司長確實是研究了一晚上”
    秦賢說道
    兩人眼睛上的黑眼圈印證了他們的說法
    “你們怎麽研究的,給朕說說”
    朱怡倫說道
    兩人一唱一和的給朱怡倫說了昨晚兩人研究的結果
    “嗯,你們思考的方向是對的,初高中繼續八成補貼確實對財政有較大的壓力,朕同意了”
    朱怡倫說道
    兩人聽到朱怡倫同意,頓時麵露喜色
    “朕昨天給你們的書本,你們篩選一下該修該改的,你們辛苦一下,書本內容文化司這邊必須嚴格把關,對於內容的選擇絕對不能是一拍腦門就上,試點就選在呂宋那邊,修學院的事情也要提上日程來,對於教師的培養文化司這邊也要抓點緊,第一次全國開學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不管如何,老師這邊絕對不能掉鏈子”
    朱怡倫說道
    “臣領旨”
    王明說道
    就在三人商討的時候,其他受邀參加會議的官員也到了
    王明先是對其他人闡述了這次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和內容,秦賢在一旁打輔助
    就這樣,大明的第一次文化司大會在禦書房召開了
    一直到下午會議才結束
    最終確定了,大明十二年教育製度,小學朝廷補貼八成,不收書本費,初中高中朝廷補貼六成,收兩成書本費,教科書內容由朝廷上下官員齊心協力爭取在最短時間內篩選出來
    全國各地開始興建小學到初高中,大學的學院,學院分為私立和公立,文化司負責第一批教師的培養和招募工作,主理府全力配合
    總之就是朱怡倫把後世成熟的教育體係都搬了過來,再繼續適合時代的修改,畢竟後世的體係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的
    喜歡大明1810請大家收藏:()大明1810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