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盛世之兆!老朱的欣慰與自豪!
字數:4184 加入書籤
大明京城,一封來自南洋的急報快馬送抵應天府,徑直遞入東宮。
太子標展開奏章,見上麵赫然寫著“真臘國主願舉國內附,納土稱臣,永為大明藩屬”,頓時眼前一亮,連忙起身,帶著奏章快步趕往父皇朱元璋的寢殿。
此時的朱元璋已年近七旬,自馬皇後病逝後,身子骨一日不如一日,時常因國事操勞而咳嗽不止,往日裏銳利的眼神也添了幾分渾濁。
他正靠在龍榻上,由太監輕輕捶著後背,聽聞太子標前來,才緩緩睜開眼:“標兒來了?可是有南洋的消息?”
“父皇,大喜啊!”太子標快步走到榻前,將奏章遞到朱元璋手中,語氣難掩激動,“真臘國主感念父皇的仁政,願舉國內附,從此歸入大明版圖!這可是我大明開國以來,南洋又一重要邦國歸順啊!”
朱元璋接過奏章,手指微微顫抖著展開,逐字逐句地讀著。
當看到“念大明皇帝陛下之恩德”等字句時,他原本渾濁的眼中漸漸泛起光彩,嘴角也不自覺地向上揚起。
他放下奏章,重重地歎了口氣,語氣中滿是欣慰:“好……好啊!朕登基二十九年,夙興夜寐,就是想讓大明百姓安居樂業,讓四方蠻夷知我大明天威、感我大明仁政!如今真臘來附,這便是對朕最好的讚美!”
太子標見老朱難得露出笑顏,心中也鬆了口氣。
他知道,自從母後去世後,父皇便很少有這樣的好心情,每日被國事與思念之情縈繞,身體愈發虛弱。
想到這裏,朱標斟酌著開口:“父皇,真臘內附乃是天大的喜事,兒臣以為,應當舉辦一場盛大的慶典,一來慶賀此事,二來也讓四方番邦看看我大明的強盛,讓他們更加敬畏父皇的威德。”
朱元璋聞言一愣,卻微微搖了搖頭:“慶典就不必了。如今嶺北那邊還要投入錢糧建設,江南又在修治水利,國庫雖有盈餘,卻也不該為了一場慶典勞民傷財。朕登基以來,一向提倡節儉,豈能因這點喜事就破例?”
太子標早料到父皇會如此說,連忙從袖中取出一封密信,遞了過去:“父皇,您先看看這個。這是高熾和雄英從南洋送來的密信。”
朱元璋接過密信,見信封上分別寫著“孫兒高熾謹呈”、“孫兒雄英謹呈”,便拆開細看。
朱高熾在信中寫道,他已在南洋向呂宋、暹羅、滿剌加等國的使者發出邀請,請他們在慶典時前往應天府觀禮,共賀真臘內附;朱雄英則在信中說,他已聯絡了蒙古部落與女真部落的首領,邀請他們一同前來,借慶典之機向大明表忠心。
信的末尾,兄弟二人還俏皮地寫著“祖父若不願舉辦慶典,孫兒們可就成了失信之人,還望祖父成全”。
朱元璋讀完信,先是愣了愣,隨即忍不住笑出聲來,指著信紙上的字跡,對太子標笑道:“你看看這兩個臭小子!竟敢先斬後奏,把朕的後路都給堵死了!”
笑過之後,他眼中卻泛起了暖意——朱高熾與朱雄英在南洋開拓疆土,兩個孫兒都如此有出息,他怎能不感到驕傲與欣慰?
“罷了罷了,既然他們都已經把人請了,朕若是再拒絕,倒顯得朕這個祖父小氣了。”
朱元璋擺擺手,語氣中帶著幾分無奈,卻更多的是寵溺,“傳朕的旨意,命禮部即刻籌備慶典,務必辦得隆重卻不鋪張!另外,再向東海的琉球、倭國、朝鮮等國,還有蒙古各部落、女真各部首領發下邀請,讓他們都來應天府,看看我大明的氣象!”
太子標聞言,心中大喜,連忙躬身應道:“兒臣遵旨!兒臣這就去通知禮部,讓他們盡快擬定慶典章程。”
朱元璋點了點頭,又拿起那封真臘內附的奏章,指尖在泛黃的紙頁上細細摩挲,連奏章邊角的褶皺都輕輕撫平。
他的思緒不由自主飄回幾十年前——那時他還是濠州鄉下一個吃不飽飯的放牛娃,爹娘兄長都死於元末的瘟疫與戰亂,他曾為了活命當過和尚、討過飯,見慣了元廷官吏的暴虐、百姓的流離失所。
後來投了郭子興的義軍,從一個普通士卒做起,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和過人的智謀,一步步招攬賢才、擴充勢力,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在平江逼降張士誠,最終揮師北伐,將元廷趕回漠北,親手推翻了腐朽的元朝暴政。
建國之初,大明百廢待興,田地荒蕪、人口銳減,朝堂上還有功臣驕縱、貪官橫行,他夙興夜寐,一邊休養生息、鼓勵農桑,一邊嚴懲貪腐、整頓吏治,甚至不惜得罪權貴,也要為百姓撐起一片安穩天。
那些年,他熬過無數個不眠之夜,處理過堆積如山的奏章,也曾因國事繁重而咳血,可隻要想到百姓能吃上飽飯、穿上暖衣,他便覺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如今幾十年過去,大明的糧倉漸漸充盈,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邊境雖偶有摩擦卻也安穩,連南洋的真臘都主動舉國內附,四方邦國紛紛來朝。
這一幕,不正是他當年在殘破的濠州城時,心中默默期盼的“天下大同”嗎?
想到這裏,朱元璋握著奏章的手微微收緊,眼中滿是對過往艱辛的感慨,更有對如今大明盛世的自豪。
老朱輕輕咳嗽了兩聲,對身旁的太監說道:“把這奏章收好,存入皇家檔案,讓後世子孫都知道,洪武年間,大明曾有萬國來朝的盛景!”
消息傳到禮部時,正趕上各司官員在大堂議事,禮部尚書剛接過內侍遞來的聖旨,隻念了一句“為賀真臘內附,著禮部籌備慶典”,滿堂官員便瞬間沸騰起來。
文選清吏司郎中猛地站起身,手中的筆都落在了案上,聲音裏滿是激動:“真臘內附?這可是南洋大國啊!能主動歸順我大明,足見陛下仁政遠播,天下已然大治!”
這話瞬間點燃了眾人的情緒,各司官員紛紛圍攏過來,七嘴八舌地議論著。
祠祭清吏司主事捧著剛擬好的祭祀章程,笑著說道:“以往隻有小國遣使來朝,如今連真臘這樣的邦國都願舉國內附,這不是盛世之兆是什麽?咱們籌備慶典,可得拿出十二分的勁頭,不能辜負了這份榮光!”
禮部尚書門克新看著屬下們興奮的模樣,也笑著敲了敲案幾:“諸位稍安勿躁!陛下既將此事交予咱們,便是對禮部的信任。今日起,各司暫停其他雜務,全力籌備慶典!”
他話音剛落,官員們便立刻領命行動——儀製清吏司的官員抱著輿圖,直奔午門丈量場地,琢磨著如何布置儀仗才能既莊重又顯大明氣派;精膳清吏司的官員則火速趕往禦膳房,與禦廚商議奉天殿宴席的菜單,既要體現大明飲食的精致,又要兼顧各國使者的口味;主客清吏司的官員更是直接搬來了各國的檔案,逐一核對使者的身份與禮儀,生怕屆時出現疏漏。
不僅禮部,消息傳到朝堂後,文武百官也都沉浸在喜悅之中。
早朝時,戶部尚書鬱新出列奏報:“啟稟陛下,近年國庫充盈,足以支撐慶典所需,臣已命人備好絲綢、瓷器等賞賜,待慶典時贈予各國使者!”
兵部這邊也緊隨其後:“臣已調派京營士兵,負責慶典期間的安保與儀仗,定讓各國使者見識我大明將士的威儀!”
官員們的興奮並非虛飾——自洪武開國以來,他們隨朱元璋曆經戰亂與休養生息,親眼見證大明從百廢待興走向國力強盛。
如今真臘內附,四方使者齊聚應天府,這不僅是對朱元璋治理的認可,更是他們這些臣子多年輔佐的成果。
連平日裏最為嚴肅的刑部尚書夏恕,都在朝會後拉著同僚笑道:“等慶典時,定要帶家中子弟去午門看看,讓他們也瞧瞧我大明的盛世氣象!”
朝堂上下,處處都是幹勁十足的景象。
翰林院的學士們熬夜撰寫慶典賀詞,字裏行間滿是對大明的讚譽;工部的工匠們加緊修繕奉天殿與午門的建築,將梁柱重新漆飾一新;甚至連京郊的農戶,都聽聞了慶典的消息,紛紛提前種下新的蔬菜,盼著能為慶典添一份力。
整個應天府,都因這場即將到來的慶典,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人人都能感受到,大明的盛世,已然在眼前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