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議定!全麵推行種植園模式!

字數:3216   加入書籤

A+A-


    禦書房內,檀香嫋嫋,朱元璋端坐龍椅,太子標侍立左側,朱高熾與朱雄英則手持南洋輿圖,將最新的布局情況細細稟報。
    “允炆已啟程前往暹羅,不出半月便能抵達封地。如今蜀王坐鎮呂宋,掌控南洋東部海域;暹羅王朱允炆鎮守暹羅,輻射真臘、占城;南洋水師分成三隊,分別巡邏呂宋、暹羅、滿剌加海域,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朱高熾手指在輿圖上劃出清晰的防線,語氣鏗鏘,“再加上種植園每年輸送的糧食、香料、橡膠,各國又紛紛表達歸附之意,大明的南洋版圖,已是穩固的後方。”
    朱元璋緩緩點頭,目光掃過輿圖上密密麻麻的標注,眼中滿是欣慰:“南洋根基已穩,接下來該如何推進,你們有何想法?”
    朱高熾上前一步,語氣鄭重:“孫兒以為,當加快在南洋各國推行種植園模式。如今南洋多數島國雖與大明通商,靠咱們修建的港口開展貿易,可貿易的核心商品——如香料、蘇木、象牙等,仍掌握在當地土著首領手中。他們抬高價格、把控產量,咱們隻能被動接受,長此以往,不利於大明獲取資源,也難以進一步鞏固影響力。”
    他頓了頓,說出了更核心的考量:“若全麵推行種植園模式,由大明派遣工匠指導,組織當地百姓開墾荒地,種植水稻、香料、橡膠等作物,再通過官方貿易將這些資源統一輸送回大明——說白了,這與殖民無異,就是要通過開發,攫取南洋的資源以充實大明。如此一來,既能降低大明對土著商品的依賴,又能讓南洋資源為大明所用,一舉兩得。”
    這話一出,太子標眉頭立刻皺起,上前一步反駁:“高熾,此議不妥!儒家講究‘仁者愛人’,華夏王朝自堯舜以來,曆來推行‘懷柔遠人’之策——昔年漢武帝通西域,雖有武力震懾,卻也以絲綢、瓷器換良馬,以公主和親睦鄰邦;唐太宗設安西都護府,更是輕徭薄賦,讓西域諸國自願歸附。若咱們強行在南洋推行種植園,以大明的強勢把控其資源,與那些燒殺搶掠的蠻夷掠奪有何區別?”
    他語氣愈發懇切,眼神中滿是對“仁政”的堅守:“如今真臘主動內附,南洋各國心生向往,靠的正是大明‘不欺弱小、不掠其財’的仁政之名。若驟然改變策略,用種植園攫取資源,傳至四方,定會讓歸附的邦國寒心,也會讓那些觀望的部落質疑大明的誠意。到時候,南洋好不容易穩定的局勢恐再生波瀾,豈非得不償失?”
    在他看來,大明要成盛世,當以仁德感化四方,讓邦國心甘情願歸附,而非靠強力掠奪資源。
    朱高熾的提議雖能讓大明短期獲利,卻違背了華夏王朝的治國傳統,更與他心中“百姓安樂、萬國來朝”的盛世之道相悖——這樣的“強盛”,即便得到了資源,也失了人心,絕非長久之計。
    朱高熾聞言,當即轉頭看向太子標,語氣帶著幾分急切,甚至少了些平日的恭敬:“喪標,你這是婦人之仁!你看看呂宋便知,蜀王在呂宋推行種植園已有數年,當地土著不僅沒有心懷不滿,反而對大明感恩戴德!為何?因為種植園開起來後,他們有了穩定的活計,能領到糧食與工錢,孩子能跟著大明工匠學手藝,日子比以前靠采集、狩獵時好過多了!人家土著都不在意資源被開發,你倒替他們心疼起來了?”
    他越說越激動,聲音也提高了幾分:“再說,大明如今雖有起色,可北方仍有百姓吃不飽飯,江南還有農戶因洪澇顆粒無收!咱們推行種植園,是為了讓大明的糧倉更滿、國庫更足,好拿出糧食救濟災民、拿出錢財改善民生!與其糾結於‘懷柔遠人’的虛名,不如想想怎麽讓大明的子民吃飽穿暖,這才是最實在的‘仁政’!”
    太子標被朱高熾這番話懟得啞口無言,臉上一陣紅一陣白,卻不知如何反駁——他知道朱高熾說的是實情,呂宋的土著確實日子好了,大明的百姓也確實還需要更多資源,可心中那道“儒家仁政”的坎,始終難以邁過。
    朱元璋看著父子二人的爭執,眼中沒有波瀾,反而帶著幾分讚許看向朱高熾:“高熾說得對,治國不能隻看虛名,要重實效。南洋各國既然不抗拒,推行種植園能讓大明獲利、讓土著受益,何樂而不為?咱們當皇帝、做臣子,首要職責是讓大明強盛、讓子民安穩,而非死守那些不切實際的教條。”
    朱雄英也適時上前附和:“祖父所言極是。孫兒以為,推行種植園時,可輔以‘教化’之策——在種植園附近開設學堂,教土著學漢字、明禮儀,讓他們認同大明文化。這樣一來,既能獲取資源,又能同化人心,讓南洋真正成為大明的一部分,而非單純的‘掠奪之地’。”
    有了朱元璋與朱雄英的支持,朱高熾的提議已然占據上風。
    太子標看著三人的態度,又想起呂宋的實際情況,心中的抗拒漸漸消散,最終隻能無奈地歎了口氣,不再吭聲——他知道,自己這次又被朱高熾“噴”得啞口無言,可也不得不承認,朱高熾的提議,確實對大明最有利。
    朱元璋見太子標不再反對,當即拍板:“既然如此,便按高熾的提議辦!傳朕旨意,命朱高熾統籌南洋種植園事宜,從工部抽調百名工匠、從戶部撥發兩萬石糧食,支援南洋各國開設種植園;令蜀王朱椿、暹羅王朱允炆全力配合,務必在一年內,在蘇祿、滿剌加、滿者伯夷等國各開設至少三座大型種植園;南洋水師需加強對種植園周邊海域的巡邏,確保資源運輸安全。”
    “孫兒遵旨!”朱高熾躬身領旨,雙手接過朱元璋遞來的明黃聖旨,指尖觸到聖旨的那一刻,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這道聖旨不僅是對他提議的認可,更是大明南洋戰略的關鍵轉折。
    此前南洋雖有駐軍與藩王鎮守,卻多以軍事威懾與通商合作為主,資源獲取始終受製於土著部落,難以形成穩定供給。
    如今種植園模式全麵推行,大明可派遣工匠帶去先進的耕作技術,組織當地人力開墾廣袤的荒地,批量種植水稻、香料、橡膠等大明急需的作物,再通過南洋水師掌控的港口與航線,將這些資源源源不斷地輸送回中原。
    屆時,南洋將不再隻是孤立的“軍事據點”,而是能為大明持續輸送血液的“糧倉”與“寶庫”——水稻可充實國庫糧倉,緩解北方糧荒;香料能遠銷西域與歐洲,換取白銀充盈國庫;橡膠更是未來製作軍器、船隻的重要原料。
    這不僅能讓大明的經濟與軍事實力再上一個台階,更能通過資源掌控,進一步鞏固對南洋各國的影響力,讓他們徹底依附大明。
    禦書房內的議事塵埃落定,陽光透過窗欞灑在輿圖上,將南洋的疆域映照得格外清晰。
    朱元璋看著輿圖,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心中已然開始構想——待南洋的資源源源不斷輸送回大明,待美洲的藩王站穩腳跟,大明的盛世,便真正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