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冰釋前嫌!朱允炆的感動!

字數:3639   加入書籤

A+A-


    東宮深處,一處偏僻的院落終年靜得能聽見落葉聲。
    朱允炆正坐在窗前,手中捧著一本翻得卷邊的《論語》,素色長衫洗得有些發白,一根普通的木簪將頭發束起,身旁隻有老仆端來的一杯涼茶,整個院落透著與東宮繁華格格不入的冷清。
    這些年來,他如同活在陰影裏,雖已年滿十八,達到宗室冊封的年紀,卻始終未得任何爵位與封號,連東宮日常的宗親宴飲都從未被邀請。
    每日清晨,他便在小院裏閉門讀書,從《論語》到《大明律》,一本本典籍被他翻得卷邊,隻為用筆墨填滿孤寂的時光;午後便在院內踱步,從不踏出院門半步,更不與其他宗室子弟往來——他怕見了那些衣著光鮮、談笑風生的堂兄弟,會想起自己“罪臣之子”的身份,更怕自己的出現會讓旁人尷尬。
    就連走路,他都刻意放輕腳步,鞋底磨平了也不願換新,隻為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生怕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哪怕是東宮的灑掃太監。
    他心裏清楚,這一切都是因為母親呂氏當年的所作所為——為了讓他越過皇長兄朱雄英,成為未來的儲君,母親竟暗中買通宮人,在朱雄英的湯藥裏動手腳,妄圖謀害皇太孫。
    事情敗露後,皇祖父朱元璋震怒,雖未公開處置,卻將母親秘密隱殺,連墓碑都未曾立。
    而他作為呂氏之子,雖因年幼免於責罰,卻也成了東宮的“特殊存在”,能在東宮保住性命、有一處小院安身,已屬皇祖父與父親的格外開恩,哪裏還敢奢望冊封、權力,甚至正常的宗室生活?
    在朱允炆看來,自己這輩子大抵會這樣在東宮角落默默無聞地度過:年輕時靠著東宮的供給讀書度日,年老後或許會被遷往宗室安置的別院,孤獨終老。
    他就像一隻被困在籠中的鳥,雖有遮風擋雨的安穩,卻永遠飛不出這方寸之地,更談不上自由與未來——那些宗室子弟唾手可得的榮耀與前程,對他而言,不過是遙不可及的奢望。
    “二弟在嗎?”院門外突然傳來熟悉的聲音,朱允炆心頭一震,連忙起身整理衣衫,快步走到門口。
    隻見朱高熾與朱雄英並肩站在院外,朱高熾身著銀甲,朱雄英穿著蟒袍,兩人身後還跟著捧著聖旨的內侍,這般陣仗,讓朱允炆瞬間緊張起來,連忙躬身行禮:“臣弟參見大哥、高熾哥。”
    他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態度恭敬得近乎謙卑。
    朱高熾看著眼前的朱允炆,心中不禁感慨萬千——眼前這個謹小慎微、連頭都不敢抬的青年,便是曆史上那個銳意削藩卻最終丟了皇位的建文皇帝。
    他想起史書中記載的靖難之役,朱允炆坐擁天下卻優柔寡斷,最終被僅有八百甲士的朱棣推翻,落得生死不明的下場。
    如今這般安排,讓他去暹羅做個安穩藩王,遠離朝堂紛爭,比起曆史上的悲慘結局,已是好上太多。
    朱高熾暗自慶幸,這樣的安排,不僅是為了大明的南洋布局,也是給了朱允炆一條更好的生路。
    朱雄英見朱允炆緊張,上前一步溫和地說道:“二弟不必多禮,今日來,是有聖旨要宣。”
    他示意內侍展開聖旨,清了清嗓子,用沉穩的聲音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皇孫朱允炆,品性端方,謹守禮法,今冊封為暹羅王,擇日前往就藩,賜儀仗、印信,撥三千護衛隨行,欽此。”
    聖旨宣讀完畢,朱允炆整個人都僵住了,他抬起頭,眼中滿是難以置信的光芒,嘴唇微微顫抖,半天說不出一句話。
    他從未想過,自己有朝一日能擺脫“罪臣之子”的標簽,更能被冊封為王,鎮守南洋——那個雖遠卻安穩富庶的地方,距離大明不算太遠,既能為國效力,又能遠離東宮的壓抑,這樣的結果,遠超他的想象。
    片刻後,淚水順著朱允炆的臉頰滑落,他猛地跪倒在地,對著聖旨叩首:“臣……臣朱允炆,謝陛下隆恩!謝大哥舉薦!”
    他的聲音哽咽,多年的壓抑、委屈與不安,在這一刻盡數化為激動與感激,連身體都在微微顫抖。
    朱雄英連忙上前扶起他,拍了拍他的肩膀,溫聲勉勵:“二弟,此次為你求封,我與父親都費了不少心思。暹羅乃南洋要地,百姓淳樸,邦國眾多,你到了那裏,定要勤政愛民,廣施仁政,妥善處理與周邊邦國的關係,造福地方百姓,莫要辜負祖父與父親的期望,也莫要給咱們朱家丟臉。”
    “大哥放心!”朱允炆抹掉眼淚,眼神變得堅定起來,“臣弟定當銘記大哥教誨,到了暹羅,定當竭盡所能,治理好封地,為大明穩固南洋,絕不給大哥與皇室丟臉!”
    他看著朱雄英,眼中再無往日的疏離與膽怯,隻剩下真誠的感激與決心。
    朱允炆是個聰明人,他很清楚若非這位大哥開口舉薦,他這輩子都隻會是個罪臣之子,絕沒有就藩的機會。
    而且朱高熾這位大將軍王,對他一直抱有敵意,隨便動動指頭都能碾死他這個罪臣之子。
    因此,此刻朱允炆心裏麵充滿了感動。
    多年前因母親而起的隔閡,在這一刻悄然消散,兄弟二人的目光交匯,都看到了彼此心中對大明未來的期許。
    朱高熾見狀,笑著說道:“好了,今日是大喜的日子,莫要總是哭哭啼啼。你小子這些年在東宮過得不易,也沒什麽朋友,不如咱們今日就在這小院裏暢飲一番,算是為你踐行,也當是咱們兄弟三人難得的相聚。”
    朱允炆聞言,連忙點頭:“多謝高熾哥!臣弟這就去讓老仆備酒!”
    他轉身快步走進屋內,腳步比往日輕快了許多,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老仆見此情形,也跟著喜極而泣,連忙忙活起來,不多時,幾碟簡單的小菜與一壺米酒便擺上了桌。
    兄弟三人圍坐在小院的石桌旁,沒有皇室宗親的尊卑之分,隻有許久未見的兄弟情誼。
    朱高熾與朱雄英向朱允炆講述南洋的風土人情、治理要點,朱允炆則認真聆聽,不時提問,偶爾也說起自己這些年讀書的心得,小院裏終於響起了久違的歡聲笑語。
    三日後,應天府碼頭旌旗招展。
    朱允炆身著嶄新的藩王服飾,頭戴王冠,在朱高熾與朱雄英的陪同下,拜見了朱元璋與太子標。
    朱元璋看著眼前這個脫胎換骨的皇孫,眼神中的複雜漸漸化為期許,叮囑道:“暹羅雖遠,卻是大明疆土的一部分,你要牢記,你是大明的藩王,既要守護好封地,也要讓百姓安居樂業,讓南洋諸國看到大明的仁政與威嚴。”
    “孫兒定當銘記祖父教誨!”朱允炆躬身行禮,而後登上了前往南洋的戰船。
    朱高熾與朱雄英站在碼頭,揮手送別,戰船緩緩駛離,朝著南洋的方向而去。
    陽光灑在江麵上,波光粼粼,仿佛預示著朱允炆的新生,也預示著大明南洋布局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