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減賦可以!做官不行!
字數:2966 加入書籤
寬刑與反腐的爭議暫告一段落,朱標思索片刻,又提出另一項關乎民生的新政:“除了律法調整,江浙地區的賦稅問題,也該在新政中一並解決。”
他語氣沉重地說道:“洪武年間,‘江浙賦獨重’是朝野皆知的現狀。江浙一帶地處富饒,魚米之鄉、商賈雲集,本是大明的經濟重心,但父皇當年為了打壓當地地主士紳的勢力——他們在元末多依附張士誠,對大明一統天下多有抵觸,故而在政治上限製其地位,經濟上予以壓製,規定江浙地區的賦稅要比其他省份高出數倍。就拿蘇鬆二府來說,每畝田的賦稅幾乎是河南、山東的三倍之多。”
“沉重的賦稅讓當地百姓不堪重負,”朱標補充道,“即便江浙土地肥沃,可高額賦稅之下,百姓一年勞作所得,大半都要上繳官府,自己所剩無幾。長期處於這種高壓狀態,百姓的生產積極性被嚴重打擊,不少人甚至放棄耕作,逃荒他鄉,反而影響了當地的經濟民生。這些年,朝堂一直都在商議此事,卻始終沒有定論。如今朕即位,理應解決這個積弊。”
說到這裏,朱標眼中閃過一絲堅定:“朕決定,賜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這是新帝即位後慣例的仁政,讓天下百姓都能感受到承天朝的恩惠。除此之外,專門針對江浙地區的地主士紳與百姓,再額外進行減賦——將蘇鬆二府的賦稅降至與周邊省份持平的水平,其他江浙州縣也酌情減免三成,徹底改變‘江浙賦獨重’的局麵。”
朱雄英當即表示支持,笑著說道:“父皇此舉甚善!如今大明早已不是當年財政拮據的模樣,光是三大水師的商稅、關稅收入,去年就高達三千多萬兩,再加上嶺北商路與各地屯田的收益,國庫充盈,完全有能力為百姓減輕負擔。沒必要再靠著壓榨江南百姓來充實國庫,減賦之後,百姓生產積極性提高,江南的經濟必然會更加繁榮,長遠來看,對朝廷更是有利無害。”
朱高熾聽後,也緩緩點頭,臉上並無反對之意:“喪標這個決策很有必要,江南是大明的經濟命脈,讓當地百姓安居樂業,才能讓這根命脈持續煥發生機。減賦既能收攏民心,又能促進生產,確實是雙贏之舉。”
話音一轉,朱高熾話鋒變得嚴肅起來,著重提出一點:“不過,有一件事必須明確規定——蘇鬆等地的官員,不得入職戶部!這是老朱當年定下的規矩,如今新政推行,這條規矩絕不能變更,必須作為底線堅守。”
朱標與朱雄英聞言,皆是一愣,朱標不解地問道:“高熾,減賦本就是為了安撫江南,為何還要限製蘇鬆官員入職戶部?”
朱高熾解釋道:“父皇,大哥,道理其實很簡單。戶部掌管天下賦稅、錢糧調度,是朝廷財政的核心部門。蘇鬆等地的官員,大多出身當地士紳地主家庭,與江南的士紳階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一旦讓這些地方出身的官員進入戶部任職,他們自然會想著為江南謀福利——這並非是懷疑他們的品行,而是人之常情,鄉土情結與利益關聯,難免會影響他們的決策。”
他進一步剖析:“他們會不會真心為江南百姓謀福利,尚且兩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必然會想方設法地為江南士紳謀福利。比如在賦稅製定上,可能會進一步向江南傾斜,想方設法降低江南的賦稅負擔,卻忽視了其他地區的公平;在錢糧調度上,也可能優先保障江南的物資供應,損害其他省份的利益。長此以往,不僅會破壞天下賦稅的公平性,還可能引發其他地區的不滿,甚至導致朝堂派係林立,影響統治穩定。”
“老朱當年定下這條規矩,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朱高熾補充道,“他深知江南士紳勢力龐大,若讓其滲透進戶部,必然會借助職權為自身謀利,打破朝廷的財政平衡。如今我們可以減少江南賦稅,讓百姓受益,但絕不能讓江南士紳的手伸進戶部,不能給他們幹預天下財政的機會。這是維護朝廷財政公平、防止派係勾結的底線,絕不能動搖!”
朱標與朱雄英聽後,皆是恍然大悟,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朱標感慨道:“高熾考慮得果然周全!朕隻想著減賦惠民,卻忽略了背後的潛在風險。若不是你提醒,恐怕會留下隱患。這條規矩確實必須堅守,絕不能更改。”
朱雄英也附和道:“高熾說得沒錯,江南士紳勢力本就雄厚,若再讓他們掌控戶部的部分權力,後果不堪設想。減賦是為了民生,而限製蘇鬆官員入職戶部,是為了朝堂穩定與財政公平,二者並不衝突,反而能相互保障。”
說著,朱標當即讓人取來紙筆,將“蘇鬆等地官員不得入職戶部”這一條明確寫進新政章程之中,語氣堅定地說道:“就按高熾說的辦,這條規矩作為鐵律,載入章程,後世子孫也需恪守,不得擅自更改。”
朱高熾見狀,心中鬆了口氣:“如此一來,減賦新政既能惠及江南百姓,又能守住底線,防止士紳勢力滲透,可謂萬無一失。”
曆史上朱允炆這蠢貨就是聽信了士紳縉紳的讒言,即位後急不可耐地對江浙地主進行減賦,不僅大幅降低賦稅標準,規定“畝毋逾一鬥”,更是打破洪武朝鐵律,允許“蘇、鬆人仍得官戶部”。
這一決策直接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大量江南士紳出身的官員湧入戶部,他們掌權後便徹底淪為江南地主階級的代言人,全然不顧天下財政公平。
為了維護自身與背後士紳集團的利益,他們一邊持續壓低江南賦稅,將負擔轉嫁給其他地區百姓,導致非江浙省份賦稅愈發沉重,民怨沸騰;一邊利用職權大肆篡改賦稅章程,為江南士紳偷稅漏稅、兼並土地大開方便之門。
原本就勢力雄厚的江南士紳,在政策庇護與官員縱容下,迅速瘋狂擴張,大量兼並農民土地,致使無數自耕農失去土地、淪為流民,社會矛盾急劇激化。
而戶部被江南勢力把控後,朝廷財政調度徹底失衡,各地軍需、賑災款項屢屢被克扣挪用,地方治理陷入癱瘓。更嚴重的是,江南士紳通過戶部不斷滲透朝堂,形成龐大的利益集團,相互勾結、黨同伐異,朝堂風氣日益腐敗,政令不通、吏治混亂成為常態。
朱允炆本想以減賦收攏士紳人心,卻不料養虎為患,最終既失去了天下百姓的支持,又被士紳集團裹挾,加劇了統治危機,為後來靖難之役的敗亡埋下了致命隱患。
正因為如此,朱高熾才會提醒朱標,不要犯下這種愚蠢的錯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