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重文輕武?萬萬不可取!

字數:2776   加入書籤

A+A-


    朱標看著完善後的新政章程,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寬刑不寬貪,減賦守底線。這承天新政的核心框架,總算是清晰了。既體現了仁政的底色,又守住了治國的根本,既革除了洪武朝的積弊,又沒有全盤否定父皇的心血,想來父皇也會認同。”
    寬刑、減賦的核心議題商議既定,朱雄英話鋒一轉,提出了朝堂之上多次被提及卻始終未決的關鍵問題:“父皇、高熾,除了律法與賦稅,還有一事關乎朝堂根基,必須在新政中明確——便是洪武朝以來‘重武輕文’的風氣。這些年,武勳將領地位尊崇,文臣雖掌政務,卻始終在話語權上稍遜一籌,甚至不少文臣因言獲罪,導致朝堂之上文臣噤聲,不利於朝政的全麵發展,此事是否該一並調整?”
    話音落下,朱高熾便點頭回應:“雄英提及此事,並非無的放矢,這是開國初期的必然選擇。但凡王朝肇建,皆是重武輕文,何也?蓋因天下初定,時局未穩,急需能征善戰的戰將開疆拓土、護國安民。大明開國之初,殘元勢力盤踞漠北,時常南下侵擾,雲南、遼東等邊疆地區仍需武力平定,若不倚重武勳將領,如何穩固江山、掃清餘孽?”
    他進一步解釋:“洪武朝的武勳們,皆是從屍山血海中拚殺出來的功臣,他們手握兵權、戰功赫赫,父皇給予他們尊崇地位,既是論功行賞,也是為了讓他們繼續鎮守邊疆、震懾外敵。文臣雖能治理內政,卻難抵刀兵之患,在那樣的亂世背景下,重武輕文是維係王朝存續的必要之舉,無可厚非。”
    朱標聞言,接過話茬說道:“高熾所言極是,洪武朝重武輕文,是時勢所需。但如今時移世易,天下承平多年,雖邊疆偶有戰事,卻皆規模不大、不足為懼。開國之後,江山穩固的核心已從‘打天下’轉為‘治天下’,此時更需要修生養息、發展民生、整頓吏治,文臣的作用愈發凸顯。雄英這一點提得很好,‘重武輕文’的風氣必須要改,否則文臣積極性受挫,朝政治理難以周全,長久下去,難免會生出新的積弊。”
    “改是必然,但絕不能亂改!”朱高熾當即語氣嚴肅地提醒,“自古以來,治國之道在於文武並重,講的就是一個平衡二字。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二者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更不能偏廢。若是為了矯正‘重武輕文’,便矯枉過正,直接轉向‘重文輕武’,那麽朝堂之上的權力平衡將會被徹底打破,後果不堪設想!”
    他目光銳利地掃過二人:“文臣縉紳群體,向來精於算計、熱衷爭權奪利,他們對權勢的攫取從未停歇。隻要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在朝堂之上占據絕對優勢,他們便會步步為營,通過製定律法、掌控財政、任免官員等手段,慢慢攫取朝堂大權,直至形成尾大不掉的勢力,徹底架空皇帝!”
    “這……不至於吧?”朱標與朱雄英皆是一驚,臉上滿是難以置信的神色。
    朱標沉吟道:“文臣皆是飽讀聖賢書之人,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熏陶,怎會如此不堪?高熾你未免有些杞人憂天了。”
    朱雄英也附和道:“高熾,如今大明皇權穩固,文臣即便掌權,也不敢公然架空皇帝吧?而且重文輕武,或許更能彰顯仁政,減少戰亂,不是好事嗎?”
    “絕非杞人憂天!”朱高熾語氣堅定,當即舉出一個無可辯駁的例子,“最簡單的例子,你們可還記得前宋王朝?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為了防止武將專權作亂,便徹底自廢武功,推行‘重文抑武’的國策,將文臣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武將則備受打壓——兵權被反複拆分,將領頻繁調動,‘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甚至武將見了文臣都要俯首帖耳。”
    他停頓片刻,語氣中滿是惋惜與警示:“結果呢?終前宋一朝,軍隊戰力都是個笑話!麵對遼、金、蒙古的入侵,屢戰屢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之事層出不窮,二帝被俘、靖康之恥成為千古笑柄。那些曾經能征善戰的武將戰將,淪為文臣縉紳的‘看門犬’,稍有不從便會被彈劾罷官,報國無門。而文臣縉紳內部,黨爭激烈到了極致,王安石變法引發新舊黨爭,相互攻訐、彼此傾軋,為了爭權奪利,全然不顧國家利益,空耗國力數十年。”
    “更可笑的是前宋的皇帝,”朱高熾加重語氣,“被文臣縉紳玩弄於股掌之間!宋仁宗被文臣當麵頂撞辱罵,卻不敢動手懲治,隻能忍氣吞聲;宋神宗想要支持王安石變法,卻被保守派文臣輪番施壓,最終鬱鬱而終。”
    “皇權被文臣集團死死束縛,皇帝成了名義上的君主,卻難以推行任何有為之政。這就是文武失衡、重文輕武的下場!”
    朱標與朱雄英聽得臉色凝重,先前的不以為然早已煙消雲散。朱標沉默良久,緩緩說道:“高熾所言,確實發人深省。前宋的教訓太過深刻,朕隻想著矯正重武輕文的弊端,卻險些走向另一個極端。”
    “高熾說得沒錯,”朱雄英也收起了輕視之心,“文臣掌權過甚,確實會引發黨爭、架空皇權,而武將被打壓,則會導致國防廢弛,外敵入侵時無力抵抗。文武失衡,無論偏向哪一方,最終都會危及王朝根基。”
    朱高熾見二人已然醒悟,放緩語氣說道:“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重文輕武’,而是‘文武並重’,重塑朝堂平衡。一方麵,要提高文臣的地位與話語權,讓他們在政務治理、民生發展、文化教化等方麵充分發揮作用,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與信任;另一方麵,絕不能打壓武勳將領,要繼續保障他們的待遇與榮譽,讓他們安心鎮守邊疆、訓練軍隊,同時通過製度設計,避免武將專權——比如兵權與行政權分離、軍隊定期輪換、加強對軍隊的監察等。”
    他進一步提出具體構想:“我們可以改革官員選拔與考核製度,科舉取士與軍功晉升並行不悖,文臣憑政績晉升,武將憑戰功封賞,二者在朝堂之上擁有平等的話語權。在決策層麵,重大政務、軍事行動,皆需文武大臣共同商議,相互製衡,避免任何一方獨斷專行。”
    “這樣一來,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朝堂權力平衡,大明才能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