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交趾承平!當初沒選錯人!

字數:3313   加入書籤

A+A-


    寶船劈波斬浪,自金陵帝都出發,沿東海、南海航線一路向南,曆經十餘日航程,終於抵達交趾行省的港口。
    船帆尚未完全落下,朱高熾與朱雄英便並肩立於甲板之上,極目遠眺這片曾飽經戰火的土地,映入眼簾的一幕,讓二人心中滿是欣慰與感慨。
    猶記兩年多前,安南初定,兵戈未熄,殘餘勢力仍在暗中作亂,當地百姓對大明的統治心存疑慮,語言不通、習俗各異,郡縣安南的難度遠超預期。
    彼時朱高熾作為統籌大軍的大將軍,深知若想讓這片土地真正融入大明,絕非僅憑武力便能實現,必須得有賢能之臣坐鎮,恩威並施、教化先行。
    因此,他力排眾議,舉薦素有賢名、擅長治理地方的黃福出任交趾布政使,執掌民政;舉薦剛正不阿、精通律法的暴昭擔任按察使,整肅吏治;舉薦雖無戰功但沉穩可靠的盛庸擔任指揮使,鎮守軍務。
    三人各司其職、相輔相成,朱高熾臨行前曾再三囑托,要以安撫民心為根本,循序漸進推行漢化,讓交趾百姓真正認同大明。
    如今故地重遊,眼前的景象早已不複當年的殘破與動蕩。
    港口碼頭車水馬龍,商船往來不絕,當地百姓與中原客商穿梭其間,臉上皆帶著安居樂業的平和笑意;道路兩旁,原本的茅草屋已換成整齊的磚瓦民居,田間地頭,農夫們辛勤勞作,一派五穀豐登的喜人景象。
    更讓二人欣慰的是,沿途可見一座座嶄新的儒學教室,匾額上書“明倫堂”三字,格外醒目。
    課間時分,孩童們朗朗的讀書聲隨風傳來,皆是《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不少交趾子弟身著漢服,用略顯生澀卻越發流利的漢話相互交流,絲毫不見當年的隔閡與疏離。
    漢話、漢服、漢俗,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這片南疆土地上生根發芽,交趾已然真正接入了大明版圖,成為大明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熾,你看這交趾,變化真是太大了!”朱雄英難掩心中的激動,“黃福、暴昭、盛庸三位大人果然不負所托,能在短短兩年多時間裏達成這般成效,實在難得。”
    朱高熾緩緩點頭,眼中滿是讚許:“民心向背是治國根本,他們三人深諳此道,方能有今日之局。看來當初的舉薦,沒有錯付。”
    話音剛落,港口入口處便傳來一陣整齊的腳步聲。
    黃福與暴昭聽聞大將軍王與太子殿下駕臨,早已放下手中事務,帶著一眾官員匆匆趕來。
    二人身著官服,神色恭敬而欣喜,見到朱高熾與朱雄英,立刻上前躬身行禮:“臣黃福(暴昭),參見大將軍王,參見太子殿下!殿下駕臨交趾,臣等有失遠迎,望殿下恕罪!”
    朱高熾連忙上前扶起二人,笑著說道:“黃大人、暴大人不必多禮。我們此番前來,本是順路探訪,不想驚擾二位。方才一路所見,交趾政通人和、民心安定,二位與盛將軍功不可沒,真是勞苦功高啊!”
    朱雄英也附和道:“是啊,儒學教化推行得力,百姓安居樂業,這等布政成果,值得大大的嘉獎。父皇若是知曉,定然也會十分欣慰。”
    黃福與暴昭聞言,心中暖意融融。
    黃福感慨道:“殿下過譽了。交趾能有今日之局,全賴陛下與殿下的信任,以及朝廷新政的庇佑。臣等不過是恪守本分,做了該做的事。”
    暴昭也補充道:“大將軍王當初的囑托,臣等時刻銘記於心。治理交趾,當以安撫為先、教化為本,如今能得百姓認同,便是對臣等最大的回報。”
    寒暄過後,在黃福與暴昭的帶領下,朱高熾與朱雄英一行人向著交趾首府升龍城而去。
    沿途所見,更是讓朱高熾二人對交趾的治理成效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升龍城的街道寬闊整潔,兩旁商鋪林立,既有售賣中原絲綢、瓷器的店鋪,也有經營當地特產的攤販,漢人與交趾人往來交易,言語相通、和睦相處。
    城中設有大明的府衙、驛站、糧倉,各項設施一應俱全,完全照搬了中原的治理模式。
    行走間,黃福向二人詳細講述著這兩年多來的治理曆程:“殿下剛離開交趾時,這裏的局勢並不穩定。殘餘的地方勢力時常煽動百姓作亂,不少百姓因語言不通,對官府的政令心存抵觸,甚至有村落集體抗稅。臣與暴大人、盛將軍商議後,決定分三步走:第一步,讓盛將軍率軍清剿殘餘勢力,穩固治安,讓百姓能安心生產;第二步,推行‘雙語教化’,官府發布政令時,同時以漢話和交趾話公示,在各地設立儒學教室,免費招收交趾子弟入學,不僅教授儒家經典,還傳授中原的耕作、紡織技藝;第三步,輕徭薄賦,減免交趾三年賦稅,鼓勵百姓開墾荒地,對積極學習了漢俗、參與漢化的百姓給予獎勵。”
    “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遠比預想的要多。”暴昭接過話茬,語氣中帶著幾分感慨,“起初,不少交趾百姓對儒學教化十分抗拒,認為是強行改變他們的習俗;部分地方官員急於求成,推行政策時方式生硬,引發了百姓的不滿。臣便親自下鄉巡查,嚴懲了幾位作風粗暴的官員,同時讓儒學教師調整教學方式,先從日常漢話、生活技藝教起,再逐步傳授儒家經典。此外,臣還牽頭修訂了交趾的地方律法,在不違背《大明律》的前提下,適當兼顧當地習俗,讓百姓更容易接受。”
    黃福接著說道:“最難的還是人心的收服。有一次,北部山區發生旱災,百姓顆粒無收,謠言四起,說這是大明統治帶來的災禍,不少百姓被煽動著準備暴動。臣得知消息後,立刻調撥糧倉的糧食賑災,同時親自帶著官員深入山區,與百姓同吃同住,講解抗旱知識,組織大家開挖水渠。暴大人則查明謠言的源頭,依法處置了煽動者。經過此事,百姓們看清了朝廷的誠意,對我們的信任也越來越深。後來,不少百姓主動要求送子弟去儒學教室讀書,甚至有人自發學習了漢服、漢禮。”
    “盛將軍在軍事上也功不可沒。”暴昭補充道,“他不僅清剿了殘餘勢力,還訓練了一支由交趾子弟組成的地方軍隊,讓他們守衛家鄉。這些士兵在訓練中學習了漢話、接受大明的軍事理念,如今已是鎮守交趾的重要力量。他們熟悉當地地形,能及時應對各種突發狀況,也讓百姓更有安全感。”
    朱高熾與朱雄英認真聽著二人的講述,心中對三人的敬佩更甚。
    治理一片剛平定的異域土地,既要穩固治安,又要推行漢化,還要收服人心,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而黃福、暴昭、盛庸三人,憑借著耐心、智慧與擔當,一步步化解難題,最終實現了交趾的政通人和,實在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