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終極三國:亂世中的情義抉擇與風雲突變

字數:2347   加入書籤

A+A-


    東吳書院的議事廳內,燭火搖曳,將周瑜的影子投射在刻滿戰陣圖的牆壁上。他展開曹操軍隊部署的密報,指尖重重劃過許都的標記:\"曹操已集結五萬大軍屯於許都,糧草充足,兵器精良,此番怕是要對江東發起總攻。\"孫權握緊腰間的斷劍,失聰的左耳讓他不自覺地側過右耳去捕捉聲音,\"傳令下去,全軍進入一級戰備,三日內完成糧草調配!\"
    小喬端著湯藥站在門外,聽到這番對話,瓷碗險些脫手。她匆匆回到房間,腦海中不斷浮現出曹操在失明期間仍堅持指揮作戰的模樣,又想起周瑜為了東吳日夜操勞的身影,兩股力量在心中激烈碰撞。深夜,她敲響周瑜的房門:\"公瑾,一定要與曹操決戰嗎?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周瑜疲憊地揉著眉心:\"如今局勢,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曹操若拿下江東,天下再無人能與之抗衡。\"
    另一邊,孫堅臥在雕花大床上,裝出虛弱的咳嗽聲。當孫尚香匆匆趕來時,他拉著女兒的手,聲音顫抖:\"阿香,為父恐怕時日無多,你...你就留在江東吧。\"阿香盯著父親眼底並無病態的血絲,突然掀開被子——床下藏著的兵符和戰略圖散落一地。孫堅尷尬地別過臉,最終歎了口氣:\"罷了罷了,瞞不過你。可你可知,仲謀的左耳已失聰兩年?\"
    孫尚香如遭雷擊。她想起孫權總愛側耳傾聽的模樣,想起他在議事時偶爾會愣神的瞬間,淚水奪眶而出。孫堅拿起案上的銅鈴輕輕搖晃,在寂靜的房間裏,隻有阿香和侍女能聽到清脆的聲響:\"為了不讓軍心渙散,他一直強撐著。如今大敵當前,江東需要你。\"
    月光透過窗欞灑在孫尚香的戰甲上,她望著銅鏡中自己堅定的眼神,緩緩係緊披風。次日清晨,她站在點將台上,聲音響徹整個校場:\"即日起,我與江東共存亡!就算與劉備為敵,我也絕不後悔!\"台下的士兵們高舉長槍,呐喊聲震耳欲聾。
    與此同時,曹操的軍隊在許都城外安營紮寨。他撫摸著逐漸恢複視力的眼睛,望著江東方向冷笑:\"孫堅,這次看你如何抵擋我的"霹靂投石車"。\"荀彧展開竹簡,神色憂慮:\"主公,劉備等人正率軍趕來會合,若他們與江東聯手...\"曹操揮揮手打斷:\"無妨。劉備重情義,我自有辦法讓他按兵不動。\"
    劉備修帶著關羽、張飛等人日夜兼程,行至淯水河畔時,與孫權的先鋒部隊狹路相逢。張飛暴跳如雷,蛇矛直指孫權:\"孫權小兒!你竟敢負我大哥!看我不宰了你!\"孫權的戰馬不安地刨著蹄子,他讀著唇語明白了張飛的怒罵,眼中閃過寒光,正要下令進攻,卻見遠處煙塵滾滾——關羽騎著赤兔馬,青龍偃月刀在陽光下泛著冷光,高聲大喝:\"住手!\"
    關羽的吼聲如洪鍾般響徹天際,雙方士兵都下意識地停下動作。他勒住馬韁,擋在劉備和孫權之間:\"大敵當前,怎能自相殘殺?\"孫權盯著關羽胸前的護心鏡映出的自己,失聰的世界裏隻有模糊的嗡鳴,卻從對方堅定的眼神中讀懂了幾分。
    劉備修策馬向前,雙手抱拳:\"仲謀,曹操野心勃勃,妄圖獨霸銀時空。若我們內鬥,正中他下懷。\"孫權握緊韁繩,喉結滾動。他想起大喬在得知真相後,默默為他調配的草藥;想起孫尚香在點將台上的誓言;更想起孫策臨終前未寫完的血書。最終,他拔出佩劍在地上劃出一道鴻溝:\"今日暫且罷兵。但下次相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當孫權的軍隊揚塵而去,張飛氣得直跺腳:\"大哥!為何放走他?\"劉備望著江東的方向,眼神複雜:\"因為我們都在賭一個未來。\"諸葛亮搖著羽扇輕笑:\"主公,曹操那邊恐怕不會坐視我們與江東休戰。\"話音未落,遠處傳來急促的馬蹄聲,一名傳令兵帶來曹操的密信——信中邀劉備單獨前往許都\"共商大計\"。
    關羽握緊青龍偃月刀:\"大哥,此去恐怕是鴻門宴!\"劉備將密信湊近篝火,看著火焰吞噬紙張:\"但我們別無選擇。若能探明曹操的虛實,或許能找到化解這場大戰的轉機。\"夜色漸深,他撫摸著阿香留下的玉佩,心中默念:\"阿香,希望你我下次相見,不是在戰場上。\"
    而在江東,小喬站在周瑜的書房外,望著他伏案疾書的背影,淚水再次模糊了視線。她悄悄將寫有\"萬事小心\"的字條放在門口,轉身離去。屋內,周瑜撿起字條,在燭火上點燃,輕聲呢喃:\"對不起,小喬。有些路,注定隻能一個人走。\"
    此刻的許都城內,曹操正把玩著傳國玉璽的贗品,聽著屬下匯報劉備即將到來的消息,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劉備啊劉備,就看你能不能接住我這一招了。\"而在暗處,司馬懿的黑袍隨風飄動,他望著天空中劃過的血色流星,低聲道:\"亂世的棋局,才剛剛開始。\"
    一場關乎銀時空命運的博弈,在情義與權謀的交織中,愈發撲朔迷離。劉備能否在曹操的鴻門宴中全身而退?孫權與孫尚香又將如何守護江東?周瑜和小喬的感情又該何去何從?而隱藏在暗處的蝕日教和司馬家族,又會在何時伸出致命的獠牙?長江水依舊奔湧,卻不知承載了多少未說出口的牽掛與未完成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