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方向正確,月兔計劃!
字數:3299 加入書籤
這時,何明華輕聲說道:“花旗國不是已經通過租借法案給了他們不少了嗎,這個時候還要五艘重型航母.......
看來米字國已經在為戰後做打算了!”
張元初擺手糾正:“花旗國援助米字國的航母可不是送,那是通過租借法案出的。
按花旗國法案,戰後受援國要麽出錢買斷,要麽按使用期付費並歸還。
依米字國現在財政,根本買不起,隻能租!最後還得還給花旗國。”
這一筆生意,花旗國可以說是做的穩賺不賠。
別看他們現在不斷的將那些生產的武器裝備運送出去,大部分都是國庫在拿錢墊付。
但在戰後,他們的收入就可觀了。
給北熊國的那些武器彈藥,他們在戰場上用了,那就隻能是購買了,需要支付大筆的財政。
像給米字國的航母,這就是租借,誰讓米字國買不起嘛!
但租借,你這租的東西是要付錢的,不論怎樣,這些武器都會給花旗國帶來經濟效應,這就是租借法案背後的利益。
作戰的時候用的爽,但戰爭結束後,這武器費用都給到你肉疼的地步。
屋裏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裏那杆秤更清了幾分。
“差不多是這個意思!”張元初點頭道:
“西大陸的戰爭進入尾聲,花旗國需要時間消化戰爭紅利、回收租借賬本、並穩住全球金融—海上通道—科技壁壘三條線。
此刻替約瑟夫去掀桌,不劃算!”
..........
西南昌山深處
在西南的十萬大山之中,隱藏著無數幽深的密林與不為人知的秘密。
如果說雲山深處是天馬計劃的研究基地,那麽昌山深處,則承載著另一項高度機密的科研計劃——月兔計劃。
月兔計劃始於43年5月,是一項旨在探索航天領域的人造衛星研製計劃。
自噴射式發動機問世以來,張元初就陸續向軍方和科技部提交了多項前瞻性計劃。
無論是天馬還是月兔,都離不開一個核心——火箭助推技術。
在張元初看來,既然噴氣式發動機已經誕生,推進月兔計劃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可惜計劃開展一年半以來,科研團隊始終未能取得關鍵性突破。
原因很簡單:當時的發動機根本沒法把衛星推至上萬米高空,更別說擺脫地球引力了。
張元初並非科學家,許多技術細節他並不清楚,但這並不妨礙月兔計劃的持續推進。
無奈之下,科學家們決定暫停衛星本身的研製,轉身全力攻關發動機。
經過近八個月的努力,月兔團隊終於在發動機技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甚至超越了同期溧水研究所的進展。
這裏要稍微解釋一下:
所謂的“噴射式發動機”,和後來我們常說的“噴氣式發動機”,雖隻一字之差,性質卻截然不同。
可以說,噴氣式發動機屬於噴射式,但噴射式卻不等於噴氣式。
最早期的噴射發動機,實際上是由活塞發動機驅動風扇壓縮空氣,再點燃燃氣產生推力,也叫做熱噴射引擎。
後來才逐漸演進為用燃氣輪機驅動壓縮器,中間還出現過衝壓發動機等類型。
再後來,米字國和花旗國借助離心式結構造出了新型噴射發動機,也就是流星戰機和P59彗星戰機所用的類型。
而火箭式噴氣發動機,則是後來在航天、艦載機等領域廣泛使用的類型。
也正是它,將“噴射式”的名稱逐漸改寫為“噴氣式”。
火箭式噴氣發動機最初由漢斯國國在二戰末期研發,目的是延長導彈射程。
戰爭結束前夕,該研發已完成近八成,隻差最後的試驗驗證。
然而漢斯國國戰敗,這些技術成果被花旗國和北熊瓜分,也奠定兩國日後航天科技的基礎。
月兔團隊所突破的,正是火箭式噴氣發動機。
但與漢斯國國用於導彈的渦輪衝壓噴氣發動機不同,他們的目標是航天用途。
科學家們從早期試飛數據中推斷:大氣層外可能沒有氧氣,因此必須自備液氧助燃。
於是他們研發出了渦輪火箭噴氣發動機。
這種發動機不依賴大氣中的氧氣,結構相對簡單、體積也更小,但代價是燃料消耗極大,噴焰中心溫度高達3500℃……
月兔計劃實驗室深藏在川南的昌山山區,與川西北的天馬研究室相距數百公裏。
雖相隔甚遠,但兩地在建設邏輯上一脈相承。
月兔的實驗室同樣依山而建,掏空山體,規模甚至比天馬還要大上數倍。
這裏的安保也極為嚴密,常年駐紮著一個一線步兵團的兵力,守衛著這座山的秘密。
山穀中,一座高約十二三米的鋼架巍然矗立。
上麵安裝著一台發動機和其他複雜設備,這正是月兔計劃新研發的火箭式噴氣發動機。
今天,是它的第一次點火試驗的日子。
隻有啃下發動機這塊硬骨頭,月兔計劃才能繼續往前跑。
否則,一切關於“衛星”的想象,都隻是紙上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