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os研究室!
字數:3792 加入書籤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西大陸出現了一個完全由東方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
名為“OrientSCar”,簡稱OS實驗室。
這個實驗室的誕生,其實源自當時西方對東方學生的普遍排斥。
尤其是在某些前沿領域,比如航天計劃。
那時候有人提出“飛出地球”的構想,雖然還沒有成熟的方案,卻已開始由民間財團試水立項。
不少來自東方的求學者、乃至已在某專業深耕的青年學者,也想加入這些計劃,卻被以“東方人”的理由擋在門外。
一次次被拒,把他們彼此牽到了一起,也讓他們對這套門檻規則生出強烈不滿。
就在這段時間,西大陸出現了與“航天派”針鋒相對的公司——Campini CaprOni。
他們判斷對手在研究某種“自己看不清”的新技術,於是決定扶持一支“非正統”隊伍,也想插一腳進來分一杯羹。
於是他們拿出資金,邀請這群被排斥的東方科學家另起爐灶,建立獨立實驗室。
就這樣,OrientSCar實驗室正式成立,並在西大陸展開了長達五六年的研究。
然而現實很快潑來一盆冷水:資金像漏鬥一樣往外流,成果卻遲遲未成形。
&npini CaprOni與其宿敵公司先後撤資,兩個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都陷入了困境。
不久戰爭爆發,西大陸戰火蔓延,另一個實驗室幹脆解散轉行去研究飛機。
OS原本也要散夥,但這時,張元初把整個團隊接回了天朝,讓他們開始為祖國工作。
於是本應解散的OS實驗室,就這樣保留了下來,連人帶理念落地天朝。
幾位都是花甲之年的老科學家,卻也是“月兔計劃”的領銜者。
他們把在西大陸的研究積累帶回了天朝。
也正是憑借這些基礎,在噴氣發動機問世之後,“月兔計劃”正式立項,由他們牽頭推進。
此時,他們正站在半山腰,目不轉睛地望著山穀中央那台發動機。
七個月的心血,成敗在此一舉。
他們過去的研究遲遲沒有突破,直到現在才逐漸明白:
要實現原來的構想,離不開噴氣發動機的支持。
雖然目前的版本還不夠成熟,卻已是從前不敢想象的一大步。
指揮席傳來拉長的口令:“點火~”
頃刻間,山穀中的發動機噴管迸發出黃紅色的火焰,高溫燃氣接觸空氣後劇烈反應。
乳白色的濃霧迅速籠罩了整個山穀,伸手不見五指。
一段時間後,發動機停止試驗,研究人員紛紛上前記錄數據、計算結果。
幾位老先生也各自掏出小本子和鉛筆,一邊抄錄報表上的數字,一邊寫寫畫畫,驗算可能出現的誤差。
大約一小時後,山穀中的煙霧漸漸散盡,他們快步走下去查看。
鋼架已經被高溫熔毀了大半,地上凝固著一灘灘鐵水,發動機摔落在地,周圍的儀器也都變了形。
“溫度數值基本符合預期!”申屠嘉率先說道,“理論噴射溫度大約是3500攝氏度,普通材料根本扛不住!”
董山明戴上手套,伸手輕輕碰了一下發動機,又立馬縮回手。
“發動機還很燙,目前的特種材質暫時頂住了工作高溫,但過熱速度太快。
總體來看,發動機在設計上沒有大問題,除非我們能找到進一步降低工作溫度的辦法。”
“但這已經是我們目前最好的方案了,”帥禮放下筆記本,看向眾人,“現在最關鍵的是研發出更耐高溫的材料。”
陸榮軒想了想,提出另一個思路:“我們現在是靠液氧壓縮推進,要不要試試在燃燒室加一點液氮?低溫氮氣也許能降溫。”
“不行!”申屠嘉當即搖頭,“液氮一旦噴入,燃燒溫度可能不夠,推力就會下降,我們不能犧牲效率!”
眾人心照不宣,材料與冷卻仍是這台月兔之心最大的不確定性。
短時點火可以扛住,但要長時間工作、甚至走到近地外層。
就必須在耐溫材料、內冷通道、噴嘴結構上同時再上一個台階。
試驗雖短,方向卻是對的。
…………
西南,川內某縣的一處鄉村。
“媽誒!出大事咯!剛才我在政府那邊看到牆高頭粑了一個告示,說我們以後免交農業稅咯!還要給咱們這兒修學校!”
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一身灰布衣,哢嚓哢嚓地跑進屋,嗓門開得老高,生怕別人聽不見。
屋裏沒電,隻有一盞油燈幽幽亮著。
灶台後麵,一個麵容早衰的婦女正在做飯。
堂屋中間,少年的父親就著那點燈光,正編著竹簸箕。
雖然這幾年國家經濟發展得快,但到底還不均衡。
中原地區基本用上了電,可山區、西南很多地方,還是老樣子。
像霧都、昆城這些城市附近還好些,再往深裏走,就還是點油燈、走土路。
這並非不作為,而是“時間—體量—地形”三重壓力的現實!
時間太短、地方太大、要做的事太多。
路要一公裏一公裏修,電要一個村一個村通,急也急不來。
“你改批娃兒說啥子胡話?不收稅?你一天到黑正事找不到幹,就曉得在外頭亂跑!明年老子給你套起犁頭去耕田!”
張二娃的老爹罵罵咧咧,顯然不信兒子帶回來的消息。
“哎呀,老漢兒,我騙你幹啥嘛~是真的!
我剛從鎮政府跑回來,裏頭的人親口說的,往後都不收農業稅了。
我們不用交公糧了,政府還要在咱對門修學校!”
張二娃努力想讓老爹相信,可老爺子扭過頭根本懶得理他。
這也難怪,“交皇糧”這事在天朝延續了幾千年,他就沒聽說過種地能不交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