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藩王焚宮狐亦傷(下)
字數:9142 加入書籤
當他終於從那條充滿了窒息感的密道另一端的出口爬出,重新呼吸到那帶著雨後清新氣息的空氣時,他回頭,看到的,已是一片巨大而又壯麗的火海。整座巍峨的湘王宮,那座曾經象征著榮耀、風雅與才情的華美宮殿,此刻已然在熊熊的烈火之中徹底坍塌,化為了一片巨大而又沉默的廢墟。那衝天的火光將漆黑的夜空都映照得如同白晝,也照亮了宮牆之外那些排列得整整齊齊、依舊保持著圍困姿態的朝廷官軍的一張張冷漠的、毫無表情的臉。清風眼睜睜地看著,竟沒有一個人上前救火,他們就如同一群最高明也最冷酷的劊子手,正靜靜地欣賞著自己親手完成的一場最完美的行刑。當他看清這殘酷的一幕時,那顆本已破碎的心在瞬間徹底化為了冰冷的死灰。
他緩緩地轉過身去,再也不忍去看那片刺目而又絕望的火海。他將那卷承載了太多死亡與囑托的焦黑經文小心翼翼地放入懷中,緊緊地貼著自己的胸口,仿佛那裏還殘留著王爺與衛誠最後的溫度。他抬起頭,在那片被火光映紅的、混亂的天空之下,費力地辨認了一下北方的方向。而後,他拖著那具早已疲憊不堪的受傷身體,帶著一顆充滿了無盡仇恨與悲憤的複仇之心,向著那座雲霧繚繞的傳說中的仙山,踉蹌而又堅定地奔去。他要將這裏發生的一切都帶回去,他要讓那座本該是與世無爭的清淨道場,也嚐一嚐這人世間最刺骨的仇恨的滋味。一場即將要席卷整個江湖的風暴,就此,開始醞釀。
那一場吞噬了整座巍峨湘王府的衝天烈火,其滾燙的餘燼尚未在長沙城冰冷的秋雨中徹底熄滅,而那份由年輕的武當弟子清風用血淚與無盡悲憤所承載的噩耗,便已如同一隻拚盡了最後一絲氣力也要將訊息帶回巢穴的信鴿,跨越了千山萬水的阻隔,帶著死亡的焦糊氣息與英雄末路的悲壯,終於降臨在了那座終年雲霧繚繞、仿佛與人間塵世徹底隔絕的武當金頂之上。
清風的歸來,與其說是一場回歸,不如說是一次狼狽而又決絕的衝撞。他那身本該是飄逸出塵、不染凡俗的青色道袍,早已在數日不眠不休的亡命奔逃之中,被沿途的荊棘與汙泥撕扯得不成模樣,此刻更是被雨水和血水浸透,緊緊地貼在他那因力竭與重傷而顯得異常單薄的身軀之上,勾勒出一種令人心悸的脆弱。他那張本是清秀俊朗的臉上,此刻布滿了煙熏火燎的痕跡與尚未幹涸的淚痕,唯有那雙本該是清澈如山間溪水的眸子裏,正燃燒著一團足以將整個世界都焚燒殆盡的、屬於複仇的黑色火焰。他無視了守山弟子們驚愕的目光與層層的盤問,隻是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從懷中顫抖著取出了那枚象征著武當內門弟子身份的鬆紋木牌,而後便如一截被狂風徹底吹斷的枯木,在紫霄宮那高大而又威嚴的殿門之前,轟然倒下,不省人事。
當他再次從那片充滿了烈火與悲鳴的無邊噩夢中悠悠醒轉過來時,映入眼簾的,是紫霄宮那高不見頂的、描繪著玄武大帝鎮守北方七宿的巨大穹頂,以及環繞在自己身周的、數十道或關切、或凝重、或充滿了壓抑怒火的複雜目光。武當派的掌門靈虛道長與一眾須發皆白、仙風道骨的戒律、傳功長老,早已聞訊趕來,他們沉默地看著這個去時還是意氣風發的年輕弟子,歸來時卻已是遍體鱗傷、神魂欲裂的淒慘模樣,每個人的心中都仿佛被一塊無形的巨石重重地壓著,籠罩上了一片沉甸甸的陰雲。
清風這一次沒有哭泣,他的淚,似乎早已在逃亡的那條漫長而又孤獨的道路之上流幹了。他掙紮著,從那張鋪著厚厚棉墊的床榻之上坐起,對著眼前這些白發蒼蒼、平日裏他敬若神明的師門長輩,用一種嘶啞得不似人聲、仿佛是兩塊粗糙的石頭在相互摩擦的聲音,將三日前發生在長沙城的那場地獄般的慘劇,一字一句地,原原本本地,陳述了出來。他講到了湘王朱柏在麵對朝廷使者那顛倒黑白的構陷之時,那仰天長笑中所蘊含的無盡悲涼;他講到了那位賢淑的王妃,在為自己一雙尚且年幼的兒女換上人生最後一套華貴禮服時,眼中那令人心碎的溫柔與決絕;他更講到了朱柏在“寶翰閣”之內,親手將那些他視若生命的絕代珍品付之一炬時,那平靜得近乎於神聖的、殉道者般的從容。
當他講到最後,從自己那早已被鮮血浸透的懷中,顫抖著,取出了那卷被烈火燒得焦黑卷曲,卻依舊能勉強辨認出其上字跡的《清靜經》殘片之時,這位年輕的道者,終於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激蕩,那顆本該是清靜無為的心,在瞬間被無邊的悲憤與仇恨所徹底撕裂,他抱著那卷尚帶著王爺與忠仆最後餘溫的經文,如同一頭在風雪中失去了所有同伴的受傷孤狼,發出了撕心裂肺的、充滿了無盡痛苦的哀嚎。
“師父!諸位師叔伯!弟子無能!弟子無能啊!弟子眼睜睜看著湘王殿下闔府自 焚於烈火之中,眼睜睜看著衛護衛為了救弟子而被燃燒的巨梁活活砸死!弟子……弟子有罪!求師父與諸位師叔伯,為王爺,為衛護衛,為我武當,討還一個公道!”
整個紫霄宮大殿之內,陷入了一片死一般的寂靜,隻有清風那悲痛欲絕的哭喊聲,在空曠的大殿之中久久回蕩,如泣如訴。高高的神壇之上,那尊由整塊青銅鑄就的、俯瞰著芸芸眾生的玄武大帝神像,仿佛也因這人世間難以言說的慘劇,而流露出了一絲悲憫的歎息。
終於,一聲沉悶的、如同平地起驚雷般的巨響,打破了這令人窒息的沉寂。脾氣最為火爆、向來以剛正不阿著稱,執掌著整個武當派戒律的石雷子長老,猛地一掌,將身旁一張由整塊堅硬花崗岩打磨而成的沉重石桌,拍得四分五裂,碎石飛濺!他那張因極致的憤怒而漲得通紅的臉上,青筋虯結,一頭花白的須發無風自動,如同一頭被徹底激怒的雄獅。“欺人太甚!簡直是欺人太甚,欺我武當無人!”他怒吼道,聲音宏亮如鍾,震得整個大殿的梁柱都嗡嗡作響,“那金陵城裏的黃口小兒與他那兩位隻會搖唇鼓舌、蠱惑君心的酸儒老師,當真以為我武當山是他們可以隨意揉捏的軟柿子不成?湘王殿下雖隻是本派的記名弟子,然其對本派之尊崇,對道法之虔誠,天下共知!他更是當今聖上的親叔叔!他們竟敢以如此卑劣無恥的手段,羅織罪名,構陷忠良,最終逼其闔府自 焚於烈火之中!這早已不是什麽‘削藩’,這分明就是一場針對我等江湖武林、必欲除之而後快的血腥清洗與嚴酷警告!”
他猛地轉過身,對著上首那位一直閉目不語、仿佛早已入定的靈虛道長,重重一揖,聲音鏗鏘如鐵,擲地有聲:“掌門師兄!此事斷不可就此善罷甘休!我武當派雖講究清靜無為、與世無爭,卻也絕非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師弟在此懇請掌門,立刻發出‘真武令’,召集天下所有與我武當交好的同道門派,如蜀中青城、甘肅崆峒,乃至丐幫的英雄好漢,一同南下金陵,向那昏君與奸臣,興師問罪!我等要用手中的三尺青鋒,去為湘王殿下,為天下所有被朝廷鷹犬壓迫的武林同道,討還一個,血淋淋的公道!”
石雷子這番充滿了血性與豪情的話語,立刻便引起了殿內不少年輕一輩弟子的強烈共鳴,他們個個義憤填膺,紛紛拔出腰間的長劍,一時間劍氣縱橫,殺機四溢,大殿之內,竟仿佛要提前掀起一場討伐金陵的誓師大會。然而,就在此時,那位一直沉默不語的、掌管著武當派數百年基業與錢糧用度的衝虛道長,卻撫著自己花白的胡須,發出了一聲充滿了憂慮的歎息:“師弟還請息怒。你我之心,與你一般無二,皆為湘王殿下之死而悲憤莫名。然,興師問罪,談何容易?我等武林中人,在尋常百姓眼中,本就是一群‘以武犯禁’的化外之民,朝廷素來便對我們心存忌憚。如今那金陵朝堂正愁找不到一個足以將整個江湖連根拔起的借口,我等若是在此時公然集結南下,豈非正中那齊泰、黃子澄等輩的下懷?他們正可借此,將我等徹底打為‘與叛逆藩王勾結,意圖謀反’的亂黨,而後便能名正言順地調動那百萬大軍,將我整個武當派,乃至與我們所有相關的江湖門派,都血洗一遍。屆時,我等非但報不了仇,反而會成為葬送整個武林道統的千古罪人啊!”
這番冷靜而又現實的話語,如同一盆刺骨的冰水,兜頭澆下,讓那些原本被仇恨衝昏了頭腦的年輕弟子們,瞬間冷靜了下來。大殿之內,再次陷入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的激烈爭論之中,一邊是主張玉石俱焚、快意恩仇的激進派,另一邊,則是顧全大局、主張隱忍退讓的保守派,雙方引經據典,各執一詞,爭執不下,誰也無法說服誰。最終,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匯聚到了大殿最上首,那個始終未曾睜開雙眼,仿佛早已神遊物外的身影之上。
武當掌門,靈虛道長。
這位被譽為當世道門第一人、據說其修為早已臻至天人合一之境的傳奇人物,此刻依舊靜靜地盤坐在那張古樸的蒲團之上,他那張鶴發童顏的臉上,看不出半分的喜怒哀樂,仿佛外界那足以讓風雲變色的激烈爭吵,都不過是擾動不了他心湖半分的微風。直到殿內的爭論聲漸漸平息下去,直到所有人的目光都帶著期盼與焦灼落在他身上時,他那雙緊閉了許久的眸子,才緩緩地睜了開來。
那是一雙怎樣的眼睛啊!那裏麵沒有憤怒,沒有悲傷,甚至沒有半分屬於凡人的情緒波動。那雙眼睛深邃得如同兩片包含了整個宇宙的浩瀚星空,平靜,悠遠,仿佛早已看透了這世間所有的生死榮辱,洞悉了那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了的天道運轉的軌跡。
“都說完了?”他的聲音很輕很緩,卻仿佛帶著一種奇異的魔力,瞬間便撫平了殿內所有人的焦躁與怒火,讓他們的心都不由自主地沉靜了下來。
他沒有去看任何一位長老,隻是將目光投向了殿外那片雲霧繚繞、變幻莫測的無邊雲海,緩緩開口說道:“《道德經》有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金陵朝廷如今便是那奔騰咆哮、要將沿途一切都衝毀淹沒的滔天洪水,其勢已成,其焰正熾。我武當派若是在此刻選擇以卵擊石,以剛克剛,那便不是順應天道的勇敢,而是違背了道法自然的愚蠢,是自取滅亡之道。”
他此言一出,那性情火爆的石雷子長老便忍不住要再次開口反駁,卻被靈虛道長一個平靜的眼神製止了下去,那眼神雖無威勢,卻仿佛蘊含著某種不可抗拒的力量,讓石雷子所有的話都堵在了喉嚨裏。
“然而,”靈虛道長的話鋒卻陡然一轉,他那雙深邃的眸子裏,閃過了一絲常人難以察覺的、如同千年寒冰般的銳利光芒,“水,雖不與堅石爭一時之鋒,卻可遇方則方,遇圓則圓,潤物無聲,無孔不入,最終百川匯流,終成那包容天地、無可撼動的無垠大海。洪水雖猛,其勢終有窮盡衰竭之時,而大海之沉靜,卻亙古不變,永恒長存。我武當派,便當為那不動之海,靜觀其變,後發製人。”
他說著,緩緩地從蒲團之上站起,那身寬大的、洗得有些發白的灰色道袍在他身後無風自動,一股淵渟嶽峙般的宗師氣度瞬間充斥了整個大殿。他看著殿下所有因他的話而陷入沉思的門人弟子,用一種不容置疑的、屬於一派宗主的威嚴聲音,下達了兩道足以在未來的數十年間深刻影響整個大明王朝國運的命令。
“其一,傳我掌門法旨!當今天下,朝政崩壞,人倫顛倒,戰亂將起,黎民百姓必將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我武當乃玄門正宗,當懷上天好生之德,行慈悲濟世之舉。自今日起,於山門之內,成立一支‘救死扶傷’的醫療誌願隊,由傳功長老親自督導,廣招門內精通醫理藥學的弟子,以及江湖之上所有心懷仁義的英雄好漢加入。此隊不涉黨爭,不問朝堂,隻以‘懸壺濟世,救助蒼生’為唯一宗旨,待他日戰火燃起,便即刻下山,奔赴各處,救死扶傷,盡最大可能減少生靈之塗炭。此乃我武當之陽謀,是為順天應人,積德行善。”
他這番話說得冠冕堂皇,充滿了道家的慈悲與仁義,讓那些主張隱忍的長老們紛紛點頭稱是,無話可說。然而,那些心思更為敏銳的人,卻已從這“救助蒼生”的言語背後,嗅到了一絲別樣的味道。這支所謂的“醫療誌願隊”,其成員無一不是武當派的精英,他們救助的對象又將是誰?在未來的亂世之中,這樣一支組織嚴密、立場超然、卻又掌握著巨大“救死扶傷”能力的武裝力量,其本身就是一種足以影響任何一方戰局的、巨大的政治籌碼。
靈虛道長沒有給他們過多思索的時間,他接著下達了第二道命令,而這一次,他的聲音壓得更低了,隻有在場的幾位核心長老,才能清晰地聽見:“其二,清風。”他將目光投向了那個依舊跪在地上,眼中充滿了迷茫與期待的年輕弟子,“你即刻去我房中,取那方太祖高皇帝禦賜的‘紫氣東來’端硯與前朝徽州李廷珪所製的‘千秋光’古墨,為我親手研磨。我要,親筆,寫一封信。”
“一封,寫給北平燕王府,那位人稱‘黑衣宰相’的,道衍和尚姚廣孝的,密信。”
此言一出,整個大殿之內連呼吸聲都清晰可聞!所有長老的臉上都露出了難以置信的驚駭之色!道衍和尚,姚廣孝!那個被譽為當今天下第一等的謀士,那個一手策劃了燕王朱棣所有暗中積蓄力量的陰謀家!掌門師兄竟要與此等人物暗通書信!這已不再是簡單的試探,這簡直就是一場將整個武當派數百年基業都押上去的驚天豪賭!
然而,靈虛道長的臉上,卻依舊是那副古井無波的平靜。他隻是再次將目光投向了殿外那片變幻莫測的雲海,仿佛他早已從那雲卷雲舒的玄機之間,窺見了一絲屬於未來的天機。
夜,深了。武當金頂,那座終年被雲霧與星光所籠罩的掌門靜室之內,燈火如豆。靈虛道長屏退了所有人,隻留下清風一人侍立在旁。清風早已按照師父的吩咐,用那采自山巔之上、匯聚了天地靈氣的無根之水,將那塊據說曾有仙人留跡、墨色沉凝如萬年古玉的“千秋光”古墨,細細地研磨開來。一股清雅的、帶著幾分鬆香的墨香,混合著靜室之中常年燃燒的安神檀香,在空氣中緩緩地彌漫開來,讓人那顆本是紛亂不寧的心神,都不由自主地為之一靜。
靈虛道長淨手,焚香,而後才緩緩地在那張由整塊千年沉香木製成的古樸書案之前盤膝坐下。他提起一支筆鋒溫潤飽滿的紫毫筆,飽蘸濃墨,懸於一張潔白的、由上等蜀錦製成的信箋之上,沉吟了許久,許久,卻遲遲沒有落筆。他似乎並非是在構思信中的詞句,而是在用自己那早已與天地合一的浩瀚心神,去感應、去推演那遙遠的、千裏之外的北平城中,那兩股足以影響未來天下格局的龐大氣運。一股是屬於燕王朱棣的,那股充滿了金戈鐵馬之聲、殺伐決斷之意的霸道潛龍之氣;而另一股,則是屬於那位道衍和尚的,那股深沉如海、卻又暗藏著無盡機鋒與殺機的黑衣修羅之氣。
終於,他動了。筆鋒落下,如龍蛇起陸,一氣嗬成。那信箋之上沒有一句關於結盟的言語,更沒有半點關於朝政的評判,那上麵隻有寥寥數行充滿了道家玄妙與機鋒的偈語:
“南方之火,其焰焚木,其勢雖烈,然根基不固,乃無源之火也。”
“北方之金,其質沉剛,暗藏鋒芒,然時運未至,當防烈火之灼,需以靜待動。”
“然,五行生克,水能克火,土能生金。天時輪轉,循環不息,唯待白溝河畔起神風,槁城之下降大雪之日,則北方金龍,可破土而出,飛升九天,天下歸心矣。”
字成,筆落。
靈虛道長看著信箋之上那幾個充滿了驚天預言意味的字眼,那雙深邃的眸子裏閃過了一絲連清風都無法看懂的複雜歎息。他知道,自己這一封信送出,便意味著武當派這座本該是清修避世、不問紅塵的道家仙山,將再也無法從那即將到來的、席卷整個大明王朝的血腥風暴之中置身事外了。
他將信紙仔細地折好,放入一個特製的、用蜂蠟嚴密封裝的細長竹管之中,遞給了清風。“清風,”他的聲音變得無比凝重,“此信關乎我武當未來百年的興衰榮辱,也關乎這天下億萬蒼生的福祉。你需親自將其送往北平,務必親手交到那位道衍大師的手中。記住,一路上不可有任何的耽擱,更不可讓任何人知曉此事。你,可能做到?”
清風看著師父眼中那份前所未有的凝重,知道自己肩上所擔負的已不再是簡單的信使之責,而是整個師門的命運。他重重地叩了一個響頭,聲音鏗鏘如鐵,擲地有聲:“弟子便是粉身碎骨,也定不辱師命!”
他說罷,接過竹管,將其緊緊地貼身藏好。而後,他沒有再多說一個字,對著師父再次行了一個大禮,便轉身大步流星地走入了那無邊的夜色之中。靜室之內,重又恢複了死寂,隻有那盞豆大的油燈在靜靜地燃燒著,將靈虛道長那孤單的、蒼老的身影在牆壁之上拉得很長很長,仿佛一座沉默地守望著未來的豐碑。
而就在武當山的墨跡尚未幹透的那一刻,千裏之外,那座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的北平城內,一場同樣足以決定未來曆史走向的對話,也正在燕王府那間戒備森嚴、充滿了沙場鐵血氣息的書房之內悄然進行。
燕王朱棣,這位日後將以“永樂”為年號,開創一個遠邁漢唐輝煌盛世的絕代雄主,此刻正穿著一身便於行動的黑色勁裝,負手而立,靜靜地凝視著牆上那幅巨大的《九邊軍鎮防禦圖》。他那張飽經風霜、輪廓分明得如同刀削斧鑿般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但那雙總是閃爍著鷹隼般銳利光芒的眸子,此刻卻仿佛兩潭深不見底的寒潭,讓人根本無法揣度其內心的真實想法。他身旁站著一位同樣身著勁裝,身材挺拔,麵容冷靜務實的青年將領,正是他最為倚重的心腹大將唐霄。
“唐霄,”朱棣的聲音低沉而有力,不帶絲毫感情,“山海關那邊,吳王所部的動向,可有什麽異常?”
唐霄立刻躬身回答道:“回稟王爺,一切如常。吳王麾下兵馬依舊按部就班地進行著秋季操演,並未有任何向我北平方向秘密集結的跡象。隻是……”他頓了頓,眉宇間閃過一絲憂慮,“隻是從南京那邊傳來的最新軍報,朝廷似乎又向遼東都司增派了三萬京營精銳,其名義是為防範關外的女真部落襲擾,但其真正意圖,恐怕……”
“哼,”朱棣發出一聲充滿了不屑的冷哼,“防範女真?那不過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罷了。我那位好侄兒,和他那兩位隻會紙上談兵的老師,這是生怕我這北平城不夠熱鬧,想在我這院子的四周多點上幾把火,好讓我手忙腳亂,自顧不暇啊。”
就在此時,書房的一處偽裝成書架的暗門被無聲地推開,一個穿著最尋常的王府仆役服飾,卻身形矯健、眼神精光四射的中年男子閃身而入。他走到朱棣麵前單膝跪地,從懷中取出了一個用蠟嚴密封口的細小竹管,雙手恭敬地呈上:“王爺,長沙,八百裏加急密報。”
朱棣的眼神猛地一凝,他接過竹管,用指甲輕易地劃開蠟封,抽出了裏麵那張薄如蟬翼的密信。他沉默地讀著,書房之內一片死寂,隻有窗外那被朔風吹得沙沙作響的枯葉聲。唐霄與那名探子都屏住了呼吸,連大氣也不敢出。他們看到,燕王殿下那張素來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臉上,肌肉正在一點一點地繃緊。他那雙握著密信的手,指節因過度用力而變得慘白,一條條青筋如同一條條蟄伏的虯龍,在他那古銅色的手背之上猙獰地暴起。
終於,他讀完了。他沒有說話也沒有動,隻是靜靜地站在那裏,宛如一尊瞬間被冰封的雕像。
“哢嚓……”一聲極其輕微、幾乎微不可聞的脆響,打破了這令人窒息的沉默。
隻見朱棣手中那隻由上等景德鎮官窯燒製、平日裏他最喜愛的、用來品嚐雨前龍井的青瓷茶盞,竟在他無意識的巨力之下,連同裏麵尚溫的茶水,一同被生生捏成了一灘混雜著茶葉與鮮血的冰冷碎片!滾燙的茶水與鋒利無比的瓷片混雜在一起,將他的手掌劃出了一道道深可見骨的傷口,殷紅的、帶著幾分暗紫色的鮮血順著他的指縫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那張名貴的波斯地毯之上,與那澄黃的茶水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灘詭異的、觸目驚心的暗紅色。
他卻仿佛感覺不到半分的疼痛。他沉默了許久,許久,久到唐霄甚至以為他將要永遠地沉默下去。終於,他緩緩地抬起了頭。那雙本就銳利如鷹的眸子裏,最後一絲屬於凡人與兄長的溫度已然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冰冷到足以將人骨髓都徹底凍結的純粹殺意。
他轉過頭去,用一種平靜得可怕的聲音,對著身後那道一直如同影子般沉默盤坐、仿佛早已入定的僧人身影說道:“道衍。”
“那孩子想玩火。”
“我們便教教他,什麽是真正的燎原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