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厚積薄發
字數:4803 加入書籤
江小滿手裏的鋼筆懸在半空,腦子裏飛快地轉著。
餓的時候疼,吃點東西就好……這是十二指腸潰瘍的典型表現。
吐出來的東西是咖啡色的……這是消化道出血的信號!
“我……我懷疑他是十二指腸潰瘍,並發了上消化道出血!”她有些不確定地說道。
“很好,思路很對。”周逸塵的語氣帶著鼓勵,“那接下來呢?你該做什麽?”
“我……”江小滿有點緊張,手心都冒汗了,“我……我應該……先讓他絕對臥床休息!”
“對,為什麽要讓他臥床?”周逸塵追問道。
“因為……因為活動會加重出血,還可能讓他頭暈摔倒!”
“還有呢?”
“還有……禁食、禁水!”江小滿的思路好像一下子被打開了,“因為吃喝會刺激胃酸分泌,讓潰瘍麵更嚴重!”
“然後馬上報告醫生,遵醫囑給他吸上氧,建立靜脈通路,抽血備血,準備輸液和輸血!”
她一口氣說完,感覺自己的心跳都快了不少。
這種感覺太奇妙了,就像是把一堆散亂的珠子,親手串成了一條線。
周逸塵的臉上露出了讚許的笑容。
“非常正確,條理很清晰。”
他看著江小滿亮晶晶的眼睛,知道她已經上道了。
江小滿被他誇得有點不好意思,但更多的是興奮。
她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主動問道:“逸塵,那……我們怎麽快速判斷他出血量多不多?是看他吐了多少嗎?”
這個問題,很有水平。
已經不是停留在書本上的知識了,而是開始思考臨床上的實際問題。
周逸塵心裏一動,拿起筆,在她的筆記本上寫下了幾個字:脈搏、血壓、麵色、神誌。
“光看吐出來的量是不準的。有些血,會順著腸道排出去,變成黑便。所以,要看人。”
“如果他心跳很快,一分鍾超過一百二十次,血壓往下掉,臉色蒼白,手腳冰涼,甚至開始說胡話,那就說明出血量很大,已經休克了,得馬上搶救。”
他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把觀察的要點列出來,引導著江小t滿自己去構建一個完整的評估體係。
兩人一問一答,思維的火花在安靜的小院裏不斷碰撞。
江小滿徹底進入了狀態,從最開始的緊張,到後來的專注,再到現在的舉一反三。
她甚至開始追問,不同止血藥的作用機製有什麽不同,輸血的時候要注意什麽,護理記錄該怎麽寫才能突出重點。
周逸塵都一一耐心解答,但更多的是用提問的方式,讓她自己先去思考。
不知不覺,又是一個多小時過去。
搪瓷缸子裏的水早就涼透了。
江小滿的筆記本上,記得滿滿當當,但不再是單純的知識點羅列,而是多出了很多她自己的思考和箭頭標注。
這時,周逸塵的腦海裏,一道清晰的提示音終於響起。
【教學熟練度+28】
周逸塵心裏長出了一口氣。
果然是這樣。
他看著對麵那個一臉求知欲,眼睛裏閃著光的姑娘,徹底明白了。
真正的教學,不是把一桶水灌滿。
而是點燃一把火。
引導,永遠比灌輸更有力量。
找到了正確的教學方法,周逸塵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
接下來的日子,過得按部就班,卻又格外充實。
白天,周逸塵在醫院裏忙碌,查房,寫病曆,和康健民一起琢磨疑難雜症。
他不再僅僅是自己看懂,而是習慣性的,用最簡單的話,把自己的思路講給康健民聽。
康健民聽得是連連點頭,直說周逸塵講東西透徹,比看醫書還明白。
晚上回到小院,就是他和江小滿的專屬課堂。
隻不過,這課堂的形式徹底變了。
不再是周逸塵一個人說,江小滿一個人記。
更多的時候,是周逸塵拋出一個真實的病例,讓江小滿先說自己的判斷和處理思路。
江小滿一開始還磕磕巴巴,漏洞百出。
但在周逸塵循循善誘的引導下,她的思路越來越清晰,考慮問題也越來越周全。
從一個隻會被動執行醫囑的小護士,她開始真正地用腦子去思考,去理解每一個操作背後的道理。
周逸塵的各項技能,就在這平靜如水的日子裏,穩步提升。
這天下午,快下班的時候,主任李誌國突然把內科所有不當班的醫生都叫到了辦公室。
連隔壁辦公室的錢偉他們幾個年輕醫生也一起叫了過來。
大家還有點納悶,不知道是什麽事。
李誌國清了清嗓子,說道:“今天院裏開了個會,王院長強調,要提高咱們的診療水平,不能滿足於按部就班,要多思考,多總結。”
他說著,目光在屋裏掃了一圈,最後落在了周逸塵身上。
“正好,今天組織一次科內小講座,咱們不定什麽大題目,就聊聊‘個體化治療’這個事。”
大家一聽,都覺得這個題目有點虛,不好講。
“周逸塵。”李誌國直接點了名。
周逸塵站了起來。
“你來開個頭,就結合咱們科裏最近的幾個病人,隨便聊聊,你是怎麽理解這個‘個體化治療’的。”
辦公室裏所有人的目光,瞬間都集中到了周逸塵身上。
連不知道什麽時候也站到了門口的王德發院長,都饒有興致地看著他。
這等於是當堂抽查,還是主任和院長都在場的大場麵。
要是換個年輕醫生,腿肚子可能都開始轉筋了。
周逸塵卻很平靜,連一絲緊張都看不出來。
他點了點頭,從容不迫地開了口。
“主任,各位老師,那我就隨便說說我的想法。”
“要說個體化治療,我覺得不是什麽高深的大理論,其實就是一句話:看人下菜碟。”
這個比喻一出來,辦公室裏幾個年輕醫生都忍不住笑了一下,氣氛頓時輕鬆了不少。
“就拿前兩天五床那個胃潰瘍的病人來說,”周逸塵沒有講任何空話,直接從病例入手,“按常規,咱們用西咪替丁抑酸,效果很好。”
“但是那個病人,他還有個老毛病,就是肝功能不太好。西咪替丁雖然效果好,但對肝髒的負擔也大。”
“後來咱們討論了,給他換成了雷尼替丁,藥效稍微溫和一點,但對肝髒的影響小很多。”
“病人的胃疼也控製住了,複查肝功能,指標也沒上去。這就是個體化。”
他頓了頓,又看向錢偉。
“還有上次錢偉管的那個肺炎病人,用青黴素效果不好,體溫一直反反複複。後來咱們仔細問了病史,發現他可能是非典型病原體感染,換了紅黴素,第二天體溫就下來了。”
“這也不是說青黴素不好,隻是不適合他那個‘個體’。”
周逸塵的聲音不疾不徐,條理清晰。
他沒有引用任何書本上的條條框框,說的全都是科裏醫生們親身經曆過的病例。
他把這些看似零散的案例串聯起來,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把“個體化治療”這個核心理念給剝了出來。
講得生動,透徹,讓人一聽就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