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華易發難

字數:5748   加入書籤

A+A-


    王忠磊親自打來電話:“你這樣搞下去,以後港台獎項都沒你的份,港台明星也不會和你合作。”
    “有什麽事,大家坐下來談談。”
    周奇峰找不到,壓力來到了沈善登這邊。
    其他方麵的好說,但同一陣營的華易接連掉鏈子,讓沈善登很是不滿。
    “我需要華易推動《督公》快速上映,就在《色戒》上映一周後,11月9日。華易保200個銀幕。”
    王忠磊皺眉:“你成片都沒做好......”
    沈善登保證:“下個月1號能做好,我已經送審了精剪版本。”
    王忠磊為難道:“200個銀幕,哪怕隻是數字銀幕,成本也要上百萬了。”
    沈善登據理力爭:“《督公》已經和《色戒》捆綁,擺明了賺錢的買賣,發行費可以後期扣除,華易連發行的費用都不匹配,這好嗎?”
    王忠磊也不滿沈善登的態度,語氣加重道:“時間上來不及,你連成片都沒做好,年底是院線最忙的時候。”
    沈善登毛了:“這不是該華易協調的嗎?你們就一點事不想做,隻想收錢是吧?”
    “你小子飄了!真以為炮轟《色戒》了不起嗎?!”
    王忠磊氣笑了,要讓沈善登清楚雙方關係:“上映,是要和院線談判的,三十四條院線,時間這麽緊,沒有華易,你拿什麽上啊?”
    說完,王忠磊掛斷了電話。
    真以為買了股票就是華易股東,就能借華易成事了?
    王忠磊要借此機會,拿捏沈善登。
    王忠磊找來耿躍進:“想發行,想入行,就要付出代價。《督公》我們買斷,給他兩百萬,再讓沈善登把導演片約簽了,登峰影業接受我們注資。藝人約也重簽,乖乖去商演。”
    聞言,耿躍進驚了,這是許願呢。
    圈子裏沒有秘密,昨晚,沈善登演了一出,或多或少都聽到了風聲。
    一看沈善登就不是軟柿子。
    耿躍進為難道:“不好談,而且《督公》這個月瘋狂刷屏,炮轟《色戒》後,提起這個事件都是《督公》製片人前綴,《督公》關注度高漲,有利可圖。”
    “但沈善登必須快速《督公》上映,否則真會遭遇港台封殺。”王忠磊淡淡道:“漫天要價,坐地還錢嘛。”
    ......
    另一邊。
    沈善登清楚華易不同於田力力和蔣誌強,確實有卡他脖子的能力。
    現如今電影局沒有下發影片分賬的指導文件,製片方在院線方麵前很弱勢。
    但沈善登更清楚自己的籌碼。
    《督公》熱度爆炸,又是數字電影,發行成本比膠片低很多,還有《瘋狂的石頭》這個數字電影成功的案例在前,擺明了能賺錢。
    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如今製片方在院線麵前確實是弱勢的一方,但是也要看是什麽電影。
    張一謀、馮曉剛的片子能拿到最高分成,各大公司搶著發行,院線搶著放映。
    《督公》當然沒到這個層次,但也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更關鍵,沈善登要讓華易知道,他不是隻有一個選項。
    華易從始至終都是在錦上添花,沒有過雪中送炭,沈善登和華易,真就是“生意就是生意”。
    沈善登找了一個電話號碼,打了過去:“於總,我直說了,給你送錢來了。”
    兩個小時後。
    保利伯納。
    沈善登來到辦公室,和於東見麵。
    於東開門見山問:“《督公》不是華易負責發行嗎,為何又要伯納入局,華易同意嗎?”
    “項目決定權在我手裏!”
    沈善登堅定道:“我要11月9日上映,需要爭分奪秒!要和《色戒》捆綁!”
    沈善登繼續道:“《色戒》一千五百萬美元投資。”
    “《色戒》製片方有中美,國內又有港台參與。金牌文藝片製片人蔣誌強製片,李銨伯樂詹姆士操刀。導演李銨奧斯卡最佳導演,兩次金獅兩次金熊。主演梁超衛港島影帝,湯薇是新人,但是她豁得出去。”
    “《督公》一百五十萬製片成本,除了我這個導演有點名氣,演員毫無名氣。”
    “但現在,兩部戲放在了一起討論。”
    “我就是要和《色戒》牢牢捆綁在一起,我就是要吃它的肉喝它的血。”
    “華易有顧慮,不堅定,我需要第三方進入,加快推動上映。於總,你就說幹不幹吧?”
    沈善登毫不掩飾對《色戒》的惡意,目光灼灼的望向於東。
    於東笑了,說:“《色戒》我肯定幹。”
    見此,沈善登心中一動,大概猜到了原因:“哦,於老哥和《色戒》有恩怨?”
    提起這個,於東伸出了一根手指:“老弟,老哥我是血本無歸,交了昂貴的學費!《太陽照常升起》你猜我虧了多少?”
    “不會是一千萬吧?”沈善登看著他豎起的手指,猜測道。
    聞言,於東抿了抿嘴,眼神帶著說不明的痛苦:“一千萬,隻多不少。”
    嘶!
    沈善登倒吸一口涼氣,這可是一千萬啊,他重生快四年,也就賺到這個數。
    痛,實在是太痛了!
    聊了聊。
    原來江文《太陽照常升起》這部戲,把參與的幾家坑慘了。
    《太陽》公開製作成本是一千萬美元,也就是七千六百萬人民幣,實際上比這個低,但沒低多少。
    05年開拍,最早是太合影視投入三千萬,用掉一千八百萬後,電影還拍不到三分之一。
    見此,太合遭不住,選擇撤資,剩下的一千兩百萬到不了賬。
    電影停拍了一段時間,韓三瓶拉來了楊首成,英煌加入了項目,但要求票房分成要先於太合,投了兩千兩百萬。
    製作成本到了四千萬,錢還是不夠,江武和周韻分別補了七八百萬和四百萬。
    一部文藝片,作者電影,製作成本和當下商業大片差不多。
    至於於東,伯納作為發行方,為影片準備了六百多個拷貝。
    這是什麽標準呢?
    2006年,陳凱各的《無極》才達到470個,這創下了當時國產影片的拷貝數量曆史紀錄。
    光是拷貝加正常的發行,就要七八百萬費用,然後江文自導自演,宣發要按頂級配置投入。
    宣發總成本,一千幾百萬。
    最後《太陽》票房慘敗,票房不到兩千萬,發行方伯納最多收回兩百萬。
    說起這次失敗,於東眼神都有點濕潤。
    慘,太慘了!
    沈善登倒是酸了,《督公》上麵,他死摳死摳的。
    要是有幾千萬投資,想怎麽拍就怎麽拍。
    沈善登相信,不隻是他,歐洲那些獨立電影人,聽了都要流淚。
    好萊塢也要流淚。
    這種層級項目的失敗,後來江文竟然還有電影可拍。
    太TM的殘暴了!
    一點都不市場經濟。
    這電影圈真的是挑戰人常識。
    過於複雜。
    比如《色戒》獲得威尼斯電影節,張一謀雖然不起到決定作用,但也有一些作用。
    從豎切來說,張一謀應該和江文站在一塊。
    但是從橫切來說,張一謀和李銨才能玩一塊去。
    李銨在家裏蹲了好幾年,一直吃老婆的,是不想拍電影嗎?
    張一謀給田力力、陳凱各都做過攝影師,是他最初不想當導演嗎?
    沒有資源罷了!
    他們的作品傾向也是來自於成功慣性,一開始就是靠西方資源起飛的。
    江文不用靠外麵,根正苗紅,但他並不和觀眾站在一塊。
    有一說一,並不是說張一謀、江文不行。
    隻是從正常標準來說,確實不是很行。
    但放在電影圈、娛樂圈,張一謀、江文,是頂好頂好的了。
    不管是業務能力還是人品,堪稱一流。
    這就是當下中國電影的現狀。
    外來勢力橫行霸道,本土勢力千奇百怪。
    沈善登不由浮現出一個念頭,要搞好電影,不能和他們為伍,要走出一條不同於他們的路。
    正想著。
    於東又伸出一個手指:“我光是BJ首映禮,就包了架飛機運紅酒,你猜花了多少?”
    “多少?”沈善登不想猜了,他是看出來了,於東那叫一個怨氣滔天,確實虧麻了。
    於東:“一百萬啊!一百萬!”
    沈善登:“......”
    這就是大導演大製作嗎,首映禮趕上他製片成本了,好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