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宏圖再展

字數:3930   加入書籤

A+A-


    開春的雨,潤物無聲,將京城的離愁別緒都衝刷得帶上了幾分詩意。
    何青雲舉家遷回漢壽的決定,在京城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所有人都想不明白,這位剛剛被冊封為縣主、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奇女子,為何要放棄京城的潑天富貴,回到那個鳥不拉屎的窮鄉僻壤去。
    隻有醉仙樓的錢掌櫃,在聽聞消息後,撚著胡須,意味深長地歎了口氣:“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這位何縣主的心,不在京城這方寸之地,而在那更廣闊的天地啊。”
    他當即便備了份厚禮,親自登門,與何青雲簽下了一份長達十年的獨家供貨契約,將“漢壽良品”在京城的所有銷售事宜,都攬了下來。
    臨行前,安陽王府的小郡主趙連珠哭得梨花帶雨,抱著何青雲的胳膊死活不肯撒手。
    “青雲姐姐,你走了,誰給我做烤薯片吃?誰陪我放風箏?”
    “傻丫頭,”何青雲笑著捏了捏她肉嘟嘟的臉頰,從懷裏取出一本手寫的冊子遞給她,“這是姐姐給你留下的食譜,從拔絲地瓜到麻辣燙,做法都寫得清清楚楚,你想吃什麽,就讓你家廚子照著做。”
    “另外,等你及笄了,姐姐送你一份大禮。”
    “什麽大禮?”趙連珠止住了哭,好奇地問。
    何青雲神秘一笑:“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歸鄉的路,不再是來時的顛簸與未知。
    那條由何平安督建的青石官道,早已全線貫通,平坦寬闊的路麵,足以讓四輛馬車並行,道路兩旁,新栽的柳樹抽了條,在春風裏搖曳著嫩綠的身姿。
    車隊行至青陽鎮時,福滿樓的李掌櫃和悅賓樓的趙掌櫃早已帶著鎮上所有的商戶,在城門口等候。
    他們沒有說太多挽留的話,隻是將一車車早已備好的、上等的絲綢、茶葉和瓷器,硬是塞進了何青雲的車隊裏。
    “何縣主,這是我們青陽鎮的一點心意,”李掌櫃的眼圈有些泛紅,“您教會了我們,生意不是隻有爾虞我詐,也可以是互惠共贏,以後漢壽縣有什麽需要,隻管派人來捎個信,我們青陽鎮,就是您最穩的後家!”
    當車隊的影子終於消失在山路盡頭時,這些在商場裏摸爬滾打了半輩子的老掌櫃們,依舊站在城門口,久久不願離去。
    他們知道,這位何縣主,雖然離開了,但她留下的“漢壽粉”和那份“和氣生財”的道理,將永遠改變這座小鎮的格局。
    馬車駛入漢壽縣地界時,眼前的景象,讓同行的劉雨蘭和林六娘都驚得說不出話來。
    不過半年未見,這裏早已換了天地。
    道路兩旁,不再是荒蕪的坡地,而是一片片規劃得整整齊齊的梯田,田裏,新一季的土豆苗已經冒出了頭,綠油油的葉片在陽光下閃著光。
    山腳下,一座座青磚灰瓦的廠房拔地而起,巨大的風車在屋頂緩緩轉動,晾曬場上,一排排晶瑩的粉條像水晶簾子般隨風搖曳。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緊挨著西山泉眼的巨大酒坊,幾十口半人高的紫砂大缸整齊地埋在地下,隻露出小小的壇口,空氣裏彌漫著一股醇厚而霸道的酒香。
    “姐!姐夫!娘!你們回來啦!”
    何平安早已帶著全縣的百姓,在城門口等候,他穿著一身洗得發白的舊襴衫,腳上卻蹬著一雙嶄新的官靴,眉宇間英氣勃發,再不見半分當初的青澀。
    他的身後,站著的是黑壓壓的人群,有作坊的婦人,有修路的漢子,有夜學的孩童,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發自內心的、燦爛的笑容。
    “恭迎縣主大人回鄉!”
    不知是誰先喊了一聲,緊接著,上千名百姓竟齊刷刷地跪倒在地,那場麵,比京城裏任何盛大的儀仗都要震撼人心。
    “都起來!快起來!”何青雲連忙跳下馬車,親自將跪在最前麵的錢老蔫扶了起來,“我何青雲不是什麽縣主,我隻是回家的閨女,你們都是我的家人!”
    一場盛大的“回鄉宴”,就在這新修的官道上,熱熱鬧鬧地擺開了。
    沒有精致的瓷盤,隻有粗糙的陶碗;沒有山珍海味,隻有剛從地裏刨出來的烤土豆,和新釀的、火辣滾燙的“漢壽燒”。
    何青雲看著弟弟那張在火光中英挺而堅毅的臉,看著鄉親們臉上那質樸而滿足的笑容,她知道,自己回來了,回到了這片真正屬於她的土地。
    第二天,何青雲便將那張早已在她心中勾勒了無數遍的宏偉藍圖,徹底鋪開。
    第一件事,便是在縣城中心,那片曾是廢墟的空地上,建一座三層高的“漢壽良品總店”。
    這座總店,將集展示、銷售、餐飲、洽談於一體。
    一樓是大堂,專門售賣各種等級的“漢壽粉”和“漢壽燒”;二樓是雅間,用來招待來自各地的客商;三樓,則被她命名為“聚香樓”,專門提供用漢壽本地食材製作的、獨一無二的“全薯宴”。
    第二件事,是擴建紡織廠。
    她將從北境換來的上好羊毛,和從溫泉莊運來的新棉,全都交給了心靈手巧的春桃。
    她畫出毛衣、毛褲、手套、圍巾的圖樣,教婦人們如何紡線、如何編織,要讓“漢壽良品”不僅能吃,還能穿,要讓這北地的嚴寒,再也凍不著任何一個漢壽縣的百姓。
    第三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建學堂。
    她拿出自己的私房錢,又拉上李重陽和何平安,共同出資,在縣城的東麵,建起了一座占地十畝的“漢壽學堂”。
    學堂不分男女,不收束修,隻要是漢壽縣的適齡孩童,皆可入學,先生不僅教《三字經》、《百家姓》,更要教算術、農桑、和最基本的醫理。
    她要讓這片土地上長出的,不僅是能填飽肚子的糧食,更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與希望。
    日子就在這號子聲、織布聲和朗朗的讀書聲中,飛快地流逝。
    漢壽縣,像一株被注入了神仙水的藤蔓,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瘋狂地生長著。
    當秋風再次染黃山野時,那條通往青陽鎮的官道上,早已是車水馬龍,商隊往來不絕。
    “漢壽良品”的名聲,早已傳遍了整個大周的北方。
    而何青雲,這位傳奇的“土豆縣主”,正站在“聚香樓”三樓的窗前,望著樓下那片因她而變得繁華熱鬧的土地,嘴角勾起一抹滿足的笑意。
    李重陽從身後輕輕擁住她,將一件溫暖的披風搭在她肩上。
    “在想什麽?”
    “在想,”何青雲轉過身,靠在他懷裏,輕聲道,“咱們是不是該給遠星和莊子裏的那些孩子們,也辦一個像樣的及笄禮了。”
    她眼裏的光,溫柔而堅定。
    她要讓這片土地上長大的每一個女孩,都能像她一樣,擁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與底氣。
    這,才是她想為這個時代,留下的,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