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一張地圖引風波!

字數:5336   加入書籤

A+A-


    第二天清晨。
    林安打著哈欠從床上爬起來,感覺一陣尿意襲來。
    他趿拉著鞋,往後院的茅廁走去。
    剛一進去,一股熟悉的味道撲麵而來,讓他差點當場去世。
    “我操,這廁所是真不能要了。”
    林安捏著鼻子退了出來。
    這古代的茅廁,實在是太簡陋了,就是一個坑,連個衝水係統都沒有,味道全悶在裏麵,簡直是生化武器。
    不行,得找個清淨的地方解決。
    他忽然想起,自己之前在手機的衛星地圖上,看到附近不遠的山裏,好像有個廢棄的小廟。
    那種地方,肯定沒人去,絕對僻靜。
    主意已定,林安立刻行動。
    他怕迷路,還特意從隨身空間裏,摸出一張之前打印好的A4紙簡易地圖。
    地圖是彩色的,上麵用紅藍線條標注著等高線、小路,還有一個紅色的五角星,標記著那個廢棄小廟的位置。
    林安拿著地圖,一邊看,一邊哼著小曲兒,就出了門。
    他完全沒注意到,在他身後不遠處,一道幾乎與環境融為一體的透明身影,正遠遠地跟著他。
    拓跋真又來了。
    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訓,這次更加小心,離得更遠,隻用秘法遠遠地觀察。
    然後,他就看到了林安手中那張“圖卷”。
    那是什麽?!
    一張薄如蟬翼的“寶圖”,玄奧無比的符號?
    在晨光的映照下,那張圖卷上,似乎還隱隱有“靈光”在流轉!
    拓跋真的呼吸,瞬間急促起來!
    地脈陣法圖?
    洞天福地指引圖?
    還是……傳說中,上古聖人用來丈量山河,劃分九州的“山河社稷圖”的殘片?!
    他死死地盯著那張圖,感覺自己的心髒都快要跳出胸膛了!
    他看到林安拿著那張“神圖”,一路走進了山裏,最後在一處破敗的小廟前停下。
    然後,林安走進了小廟後麵的樹林裏。
    拓跋真不敢跟得太近,隻能在外麵焦急地等待。
    過了好一會兒,林安一臉舒爽地從樹林裏走了出來。
    他看了看手裏的地圖,覺得這玩意兒已經沒用了,便隨手一團,揉成一個紙團,精準地扔進了路邊一個堆放雜物的破筐裏。
    一個完美的拋物線。
    拓跋真看到這一幕,眼睛都紅了!
    暴殄天物!
    這簡直是喪心病狂的暴殄天物!
    如此神圖,用完就扔?!
    他等林安哼著小曲兒走遠,再也按捺不住,如同一陣風般衝了過去,在那堆滿枯葉和破爛的筐裏,小心翼翼地,如同捧著聖旨一般,捧出了那個被揉成一團的A4紙。
    他顫抖著手,緩緩地展開。
    神圖!
    這絕對是神圖!
    雖然被揉皺了,但上麵那玄奧的線條和符號,依舊散發著一股讓他心悸的氣息!
    拓跋真如獲至寶,將地圖小心翼翼地疊好,揣進懷裏,然後用最快的速度,消失在了山林之中。
    林安因為找到了一個風景優美、空氣清新的“天然廁所”而心情大好。
    就在北莽王朝的密探,因為一瓶醬油和一張地圖而陷入自我懷疑的時候,
    大驪王朝內部,一場由林安引發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
    文廟。
    浩然天下讀書人的聖地。
    齊靜春一襲青衫,站在議事堂前,神情平靜。
    成為文廟的坐鎮聖人之後,他開始著手推行一些他構思已久的舉措。
    開啟民智,教化萬民。
    他要讓讀書,不再是世家門閥的專利,要讓最底層的百姓,也有識字明理的機會。
    這個想法,無疑觸動了許多舊勢力的利益。
    議事堂內,爭論不休。
    “齊先生,此舉耗費國帑甚巨,恐非國家之福啊!”
    一位來自頂尖書院的老夫子,撫著胡須,滿臉不讚同。
    “是啊,自古以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是人人都讀書,誰還去種地?誰還去做工?天下豈不大亂?”
    附和之聲,此起彼伏。
    齊靜春靜靜地聽著,沒有反駁。
    等所有人都說完了,他才緩緩開口,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入每一個人耳中。
    “諸位所言,皆是老成之言。”
    他先是肯定了對方,然後話鋒一轉。
    “但,吾友林先生,曾與我論及此事。”
    林先生!
    這三個字一出,原本嘈雜的議事堂,瞬間安靜了下來。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齊靜春身上。
    那位連國師崔瀺都敬佩不已,連皇子宋構都要執弟子禮的“林先生”,對這件事,又是何看法?
    齊靜春的目光,掃過全場。
    “先生曾言,‘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他還說,‘想要馬兒跑,就得給馬兒吃草’。百姓是國家的根基,根基不穩,何談大廈將傾?欲求國富民強,必先開啟民智。”
    “至於諸位擔心的,人人都讀書,無人去勞作。先生亦有高見,他稱之為‘普及基礎知識,鼓勵創新思維’。讓農人懂得天時地利,讓工匠懂得奇技淫巧,這難道不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嗎?”
    林安的原話,其實是:“這幫老古董,腦子都僵化了。九年義務教育懂不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懂不懂?沒文化,國家怎麽發展?”
    這些大白話,經過齊靜春的“翻譯”和“潤色”,立刻變得高深莫測,充滿了大道至理。
    議事堂內,一片死寂。
    反對者們,啞口無言。
    他們可以質疑齊靜春,但他們不敢質疑那位“林先生”。
    因為,沒人知道那位先生的深淺。
    萬一,這真是那位先生的“道”,自己反對了,豈不是與大道為敵?
    齊靜春並非刻意利用林安的名頭。
    他是真的認為,林安那些看似簡單樸素的言語中,蘊含著他自己苦苦追尋的聖人大道。
    平等,務實,直指本心。
    “此事,就這麽定了。”
    齊靜...
    齊靜春一錘定音。
    一場足以改變大驪國運的教育改革,就因為林安幾句現代人的常識,而掃清了最大的障礙。
    齊靜春甚至還派了自己的幾位得意門生,喬裝成普通學子,去雜貨鋪“請教”。
    林安隻覺得,最近來的“好學青年”有點多。
    問的問題也奇奇怪怪。
    “先生,何為‘天下大同’?”
    林安:“啊?哦,大概就是人人有飯吃,有衣穿,有地方住,不用打打殺殺吧。”
    “先生,何為‘格物致知’?”
    林安:“這個嘛,就是要多觀察,多動手,多思考,不能光看書,實踐出真知嘛。”
    這些回答,在學生們看來,句句都是聖人之言,回去一匯報,齊靜春更是感慨萬千。
    “林先生,真乃吾之良師益友!”
    在齊靜春等人的“推動”下,林安的形象,正在從一個“隱世高人”,向著“萬民導師”、“在世聖賢”的方向,一路狂奔。
    他自己,卻對此毫不知情。
    他隻是覺得,最近來請教問題的人,給的“束脩”(謝禮)越來越豐厚了。
    “嗯,今天又多了幾斤好米,晚上可以蒸米飯吃了。”
    林安掂了掂米袋,滿意地想。
    他不知道,這份由他無意中促成的“教化功德”,正在以一種他無法理解的方式,匯聚在他的身上,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會引發某種驚人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