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廣邀百家,設壇論道!
字數:6587 加入書籤
數日之後。
鹹陽城。
寬闊的朱雀大街上,車水馬龍。
販夫走卒,士人百姓往來穿梭,一派帝國都城的繁華景象。
然而,這一日的平靜,卻被一群突如其來,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的身影所打破!
約莫有十餘人。
他們並未穿著秦人常見的深衣或胡服。
而是身披一種簡單服飾,以某種未知植物染料染成的暗紅色或赭黃色布料。
那布料隻是簡單地纏繞在身上,袒露著一側的肩膀和手臂。
在這寒冷的冬日裏,顯得頗為單薄而異類。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們的頭頂。
並非束發戴冠,也非披發左衽,而是徹底的光禿!
在冬陽下,甚至隱隱反著光,如同打磨過的卵石。
他們腳上穿著草鞋,手持著一串串不知由何種材料製成,顏色各異的珠子,口中低聲念誦著某種韻律奇特,音節晦澀的經文。
步履緩慢而沉穩。
眼神平和,卻又帶著一種仿佛超脫物外的淡漠,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鹹陽街頭。
這樣一群形象迥異,舉止奇特的人,甫一出現,便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了一塊巨石。
瞬間吸引了所有路人的目光。
“咦?那些人……是什麽人?怎地如此打扮?”
“頭發呢?他們的頭發怎麽都沒了?”
“看那衣服,怪模怪樣的,不冷嗎?”
“他們嘴裏嘀嘀咕咕念什麽呢?聽著不像咱們的話……”
“是從西域來的胡商嗎?可看著又不太像啊……”
竊竊私語,驚疑、議論,頓時在街道兩旁響起!
百姓們紛紛停下腳步,好奇地打量著這群“奇裝異服”的光頭來客,指指點點,眼中充滿了毫不掩飾的新奇。
一些膽大的孩童甚至跟在他們後麵。
模仿著他們走路的姿勢和念經的腔調,引得周圍一陣哄笑。
這群僧侶,對於周遭投來的無數道好奇、審視,甚至略帶排斥的目光,似乎並無太多反應。
他們依舊保持著那種緩慢而恒定的步伐,低眉垂目,專注於自己的念誦。
仿佛行走在一個獨立於喧囂塵世之外的空間裏。
隻有偶爾抬起眼簾時,那平和目光中一閃而逝的對這座龐大而陌生都城的觀察,才顯露出他們並非完全無視外界。
他們的出現,像是一滴落入油鍋的清水。
在城中激起了一圈不大不小,卻足夠引人矚目的漣漪。
一種完全陌生的文化符號。
一種迥異於諸子百家的思想氣息。
伴隨著這群光頭赤足的身影,悄然踏足了這片被諸子百家學說浸染了數百年的土地!
消息,如同長了翅膀般,迅速向鹹陽城的各個角落!
尤其是那些權力中心,傳遞開去……
……
麒麟殿。
朝會。
當各項日常政務稟報完畢後,便有負責都城治安與社會風俗的官員出列。
將此事作為一樁“異聞”奏報了上來。
他詳細描述了那些僧侶的奇特外貌、舉止,以及他們在民間引起的騷動與好奇,並提及初步探知,這些人自稱來自一個極其遙遠,名為“孔雀王朝”的國度。
此行目的,乃為“傳渡佛法”!
“佛法?”
端坐於龍榻之上的嬴政,透過微微晃動的十二旒白玉珠,發出了一個帶著疑問的低沉聲音。
這個詞匯,對於此時的中原大地,對於信奉法家、兵家、縱橫家,乃至陰陽家、道家的秦帝國君臣而言,是全然陌生的。
他目光平靜地掃過殿下群臣:“諸卿,對此事,如何看待?”
短暫的沉默後,十八公子胡亥率先出列。
他臉上帶著一種刻意表現出的開闊與包容,聲音清朗地說道:“父皇,兒臣以為,此乃彰顯我大秦天朝上國氣度之良機!”
他微微躬身,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
“想我大秦,掃滅六國,一統宇內,如今更是西定西域,北懾匈奴,疆域之廣,國力之盛,曠古未有!”
“正因如此,更應有海納百川之胸襟!”
“那孔雀王朝雖遠在萬裏之外,其僧侶不畏艱險,遠道而來,欲傳其佛法,此心可鑒。”
“我大秦若拒之門外,豈不顯得小家子氣,徒惹蠻夷嗤笑?”
“不若恩準其傳渡,一則可顯我天朝包容萬象之氣度,二則亦可令其感念天恩,宣揚我大秦威德於異域!”
“此乃懷柔遠人,教化四方之策也。”
胡亥的言論,聽起來冠冕堂皇,充滿了“天朝上國”的優越感,與一種看似大度的開放姿態。
他試圖借此塑造自己眼界開闊,胸懷寬廣的形象。
然而,他話音剛落,左丞相李斯便邁步出列,神色肅然,直接表達了反對意見。
“陛下,臣以為,十八公子之言,恐有不妥!”
李斯聲音沉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銳利!
“所謂佛法,究為何物?其教義如何?於國於民是有利還是有弊?我等一概不知!”
“僅憑其一麵之詞,便貿然允其在我大秦腹地,都城重鎮傳揚,此舉太過輕率!”
他目光掃過胡亥,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冷意,繼續道:“其名為傳渡,看似平和,然則其背後是否別有打算,是否暗藏他意,誰人能保證?”
“昔日百家爭鳴,尚有縱橫捭闔,陰謀詭計。”
“此等外來之學,若其教義與我大秦律法相悖,與耕戰立國之本相衝,蠱惑民心,使民不事生產,不敬君王,屆時又將如何?”
李斯的擔憂非常現實。
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深知思想統治的重要性。
大秦以法為教,以吏為師,豈容不明底細的外來學說輕易動搖國本?
他最後沉聲道:“更何況,若任其傳播,影響日深,百姓皆成其信徒,隻知所謂佛陀,而不知陛下,不遵秦法,此絕非國家之福!”
“臣以為,當謹慎處置,或可令其居於館驛,嚴加看管,限製其活動,待查明其底細再議不遲。”
李斯與胡亥。
一個基於現實統治的謹慎與警惕。
一個出於塑造形象的包容,觀點截然相反。
殿內百官也紛紛低聲議論,各有傾向。
嬴政端坐其上,並未立刻表態。
他那深邃的目光,在爭論的雙方身上停留片刻。
最終,落在了武將隊列前方,那位一直靜立未語,神色平靜的六公子贏子夜身上。
“子夜。”
嬴政的聲音響起,聽不出喜怒。
“你曾在西域,見聞廣博,對此事,有何見解?”
瞬間,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贏子夜身上!
胡亥眼中閃過一絲緊張,李斯則帶著審視。
贏子夜緩步出列,來到禦階之下,躬身行禮,語氣平和,不疾不徐。
“父皇,丞相與十八弟之言,皆有其理,亦皆是出於為我大秦考量。”
他先肯定了雙方出發點的一致性。
緩和了有些對峙的氣氛。
隨後話鋒一轉。
“丞相擔憂外來學說影響國本,動搖民心,此乃老成謀國之言,不可不察。”
“而十八弟欲顯我大秦氣度,懷柔遠人,其心亦可嘉。”
他略微停頓。
似乎在組織語言。
隨後抬起頭,目光清澈而冷靜。
“然,兒臣以為,堵不如疏,禁不如察。”
“對此佛法,我大秦上下皆然陌生,若一味嚴防死守,恐引人猜忌,亦顯得我大秦對其有所畏懼。”
“但若全然放開,任其傳播,確如丞相所言,風險難測。”
“故,兒臣之見,倒不如先靜觀其變,暫且默許其在鹹陽活動,但需令黑冰台或相關衙署,暗中密切關注其言行,記錄其教義,觀察其與何人接觸,對民生產生何等影響。”
“如此,既不失我大秦氣度,亦可借此機會,深入了解此佛法之真貌,辨明其利弊。”
“若其果真於國無害,甚至有所裨益,再行考量不遲。”
“若其包藏禍心,屆時再依據秦律,果斷處置,亦不為晚!”
“此乃以靜製動,以觀後效之策!”
贏子夜的建議,介於李斯的嚴防與胡亥的開放之間,更注重情報與評估。
顯得更穩健!
就在嬴政沉吟之際,殿外忽然傳來急促腳步聲。
一名謁者持簡牘上殿!
“啟稟陛下!”
“宮外剛傳消息,那些自稱孔雀王朝的僧侶,今日於西市閭左,公開宣稱,其師佛陀欲弘揚正法,廣邀大秦諸子百家,於三日之後,在渭水之濱的觀瀾台,設壇,談經論道!”
消息如同驚雷!
殿內嘩然!!
嬴政目光一厲!
手指輕敲扶手。
片刻後,他開口,聲音沉穩而不容置疑。
“既然對方已劃下道來,我大秦,豈有畏縮不接之理?”
他目光掃過群臣,最終落在贏子夜身上。
“便依子夜所言,準其設壇。”
“傳朕旨意,恩允此事。”
“告知百家學宮,萬世書院,凡我大秦治下,諸子百家,有意者,皆可前往觀瀾台,與那佛陀之學,一論!”
他的嘴角微微上揚。
“朕,也正好借此機會,看看這遠道而來的佛法,有何玄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