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洪武三百年祭(13)
字數:3902 加入書籤
                    今日的孝陵彩旗招展,兵戈林立,唯有天公似乎不做美,霧氣彌漫,雖然天光大亮,紅日初升,但卻是大明南京少有的大霧天氣,也不知道是不是旁邊新城工地的原因。
    南京城裏的禁令有些鬆懈了,在隔離大營剛剛放出來的,吃了大明七八天白飯,還打了兩天白工的百姓遙望孝陵方向,默默祈禱。
    太祖爺行行好吧,讓大疫趕緊結束。
    這場大疫改變了南京許多事,無論官民都有點難以置信,對於所有的不確定充滿了恐慌,神通廣大的太祖爺是南京人心中最大的定海神針。
    有不少人甚至在自家門口擺出祭品,希望供奉路過的皇明太祖。
    新城工地今日停工,從南京郊縣來的民工和流民們都有些不相信,不幹活能給吃的?前幾天小雨都不停呢,他們紛紛圍住自己的工頭。
    “停,真停。工錢照發,夥食照開,皇上親自下的命令,別多想。今天,太祖爺過生日。”
    龍江碼頭商船漕船兵船官船停泊,不過這裏依然有大量士兵聚集,外地人也不少。不少人遠遠望著來閣老停在這裏的官船,都是天啟車船,這種船跑得快。
    北京來的船工很受歡迎,連安慶衛的水兵都接近他們。
    “好使嗎?”
    “開始不好使,現在好使了,三班倒,晝夜不停。就是有點費腿,還要給齒輪上油,一般人家哪裏舍得。”
    “別亂說,吉慶的師傅說桐油也可以。”
    “桐油也要錢啊。”
    “軍爺今天沒上孝陵?”
    “哈,哪輪得到我們,皇上二十萬新六衛呢。”
    “應該要淘汰不少,我們其實有機會。”
    “屁,每天二十裏,就你那瘦猴模樣,能跑嗎?喏,那邊幾個漕兵就是被淘汰的。銀子不是那麽好賺的。”
    “就是就是,年景不好啊!希望太祖爺保佑。”
    “我們也給他老人家上柱香吧。”
    安慶衛的水兵羨慕能上孝陵的新六衛,新六衛也分三六九等的,大部分沒選上的羨慕選上的,大金門的羨慕文武方門的,文武方門的羨慕祾恩殿的。
    朱慈炅曾經想給新六衛製作統一禮服,但錢他有了,鬆江的棉布場還沒有跟誠意伯劉孔昭談好。
    誠意伯的誠意太大了,棉布商們都不願意,甚至抱團抗拒勳貴的收購行動。
    這導致誠意伯連大祭都沒有參加,還在鬆江收拾這幫奸商。他收購不了現成的紡織場,就直接灑銀子收技術工人,雙方矛盾瞬間激烈,幾乎兵刃相見,鬆江知府方貢嶽壓力山大。
    沒有禮服的新六衛士兵直接甲胄上身,這也是禮服,更霸氣。太祖爺行伍出身,說不定更喜歡,至少他們覺得自己這身甲胄比錦衣衛的飛魚服、旗手衛的龍紋服都霸氣。
    孝陵衛相對寒磣,他們隻有統一的紅襖,但這是他們的主場,不管穿什麽樣,太祖爺都喜歡的。
    此次九衛出動了三萬人,從下馬坊一路鋪設到祾恩殿,前所未有的隆重。隨著大祭時間臨近,他們漸漸嚴肅,繃直腿杆,按刀持槍,希望太祖爺神靈醒來時能夠看到。
    大明新軍依然守護著這片山河,雄姿豪邁不輸當年紅巾。
    被安置在神道兩側的皇家宗親分成了無數方隊,能夠靠近石像的都是有福的,有些方隊甚至已經排出了孝陵地界,皇室宗親太多了。
    今天是正祀,已經無需官員士兵維持紀律,他們除了孩童全部自動肅立,安靜等待。
    他們都是太祖苗裔,對太祖爺更有一種別樣情感,無論貧窮富貴。逢年過節,那怕再窮,也是拿出最好的東西先請太祖爺吃一口,然後才動嘴的。
    即便留在治療大營的一百多人,恢複力氣的人依然攙扶狀態更差的人,遙望著孝陵寶頂的方向,默默祈禱。
    求太祖爺大發慈悲,保佑子孫渡過此劫。
    事大明太祖最誠的人其實都在外圍,文武方門前集結的大明文官,勳貴武將,親王郡王其實很多人的心思都不在祭祀上。
    他們三五成群,小聲低語,說的都是些不著邊際的事。
    親王郡王們換好了服裝,袞冕九章,冕旒五彩,青衣纁裳,玉圭九寸二分,倒是嚴格按照太祖爺定下的規矩,沒有遵從成祖和道爺的兩次改製。
    劉一燝和來宗道看著站到了隊列中央諸王,心情複雜。
    老劉小聲的問老來。
    “黃立極會支持此事嗎?”
    老來也一臉嚴肅。
    “必然支持。說不定他已經知道了,他和皇上有特殊渠道聯絡的。”
    老劉掃了眼後方一直臉上如掛冰霜的李標。
    “沒什麽特殊,飛鴿傳書,老夫也知道。朝臣反對聲浪必然巨大啊,皇上此舉是一舉兩用,對朝臣多有不信任。”
    來閣老微閉雙眼,歎了口氣。
    “皇上親眼目睹錢龍錫彈章將先帝氣吐血,小小年紀,你覺得他有沒有陰影?都是黨爭鬧的,皇上現在不處理,大了也必然報仇。
    這種事,不是錢龍錫死了就一了百了的。我反倒覺得現在引入親王廢掉都察院,比將來皇帝大了,力量更強了再處理更好。”
    劉一燝頗為意外的看了一眼來宗道。
    “你也支持?”
    “支持。”來宗道抬眼。“至少讓皇上先出口氣,比憋在心裏好,有利於皇上的身心健康。”
    劉一燝笑了。
    “你是覺得督政院遲早也會變成都察院?”
    來宗道默然。
    “這是大勢,皇上也改變不了。”
    劉一燝搖搖頭。
    “不一樣的,不一樣了!這一代親王或許劃水,下一代卻未必了。況且,千人千麵,親王和親王也是不同的。你看看襄王和周王的排位?”
    來宗道看了看排在第一的襄王和排在第三的周王,有些不解。
    按照督政院設定,襄王是總召,朱由崧是監國兼副使,周王也是副使,信王瑞王都不在,他排第三不是合理合規嗎?
    這排位有什麽問題?
    此時,太監王之心引領著一群人也來到了文武方門外,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到了他們身上。
    他們雖然衣裳皆新,但臉上都掩蓋不住職業本色,一群老農,老工匠,甚至其中還有一個老牧民打扮的蒙古人。
    更讓人吃驚的是,王之心將這群人安置在中間,親王隊列的左手,自大明太祖改製起,左為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