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碎盞試論兵

字數:4306   加入書籤

A+A-


    範景文很快就調整臉上表情,露出自信微笑。
    “哎呀,本官就沒有分心兩用的本事。驚擾諸君了,抱歉。不過,盞碎運轉,遼東之事,我大明是不是時來運轉了?這可是好事啊!邱公公以為呢?”
    邱致中連忙應承。
    “不錯,碎碎平安,這是好兆頭,諸軍出征一定平安順遂。”
    下麵文武官將瞬間反應,一片彩虹屁響起。
    幾個精壯士兵將沙盤抬上大堂,堂中文武紛紛起身圍了上去,範景文也起身上前,不動聲色的把禦筆書信還給邱致中。
    總督府參讚鹿繼善領著經曆武起潛,照磨孫逢奇,雜造孫元化,都事黃蘅若四位屬官紛紛拿起小旗,在沙盤上標注。
    這四位屬官,鹿繼善和孫逢奇是孫閣老的人,武起潛是劉閣老的人,孫元化是徐閣老的人,黃蘅若最扯淡,是首輔長公子,俗稱小閣老。
    鹿繼善本就是朝廷進士,他辭官前官職已經在討論給他正五品銓司了。燕山大捷後敘功起複,他得到了個已經有些久遠的官職“參讚”。
    大明的參讚可是巡撫的前身,最少都有僉都禦史,足見份量。
    不過,鹿繼善這個參讚的前置卻是平遼總督府,實際上並不能領兵,隻相當於範景文的首席參謀,當然這也是他本人不想離開遼東所致。
    他這個參讚都不能定品,鹿繼善本人是可以定品的,他同時還有個正五品的奉議大夫散階,對於成熟的大明吏部來說這問題就不叫問題。
    孫逢奇同樣有長城敘功,舉人起步已經超撥,他的品級甚至要高過同樣是舉人的孫元化一級,和進士出身的武起潛一樣,孫元化可是徐閣老的親弟子,而武起潛也是劉閣老的老鄉。
    至於啥也不是的黃蘅若,那背景更是了不得。
    平遼初建,啥都未平,朱慈炅苦心孤詣打掉了遼東貪餉集團,遼東概念股直接跳樓崩盤,轉眼之間,新的利益集團就已經萌芽,改頭換麵開始發行平遼基金。
    不能說朱慈炅改了個寂寞,至少軍事上平遼完全為他控製,但文官集團那真是無孔不如,不管是出於政治原因還是經濟原因,反正平遼股價是一路飄紅。
    他們雖然在根據情報布置沙盤,但一個個臉上都憋屈之極,因為聖旨隻讓總督範景文管後勤,這場仗沒有他們的份。
    以文禦武的基本原則都被小皇帝拋棄了,朱可貞章世明是你親信,但張可大可是軍頭出身,小皇帝你就一點也不怕?
    其實滿掛、尤世威、張可大這些人,他們對文官還是基本聽話的,不能說予取予求,但原則底線很低。
    陳震亨、章世明這幫天子近臣,那是非常不給文官麵子,在平遼除了五總,想讓他們先行禮的文官基本沒有。
    其中陳震亨遇到脾氣倔強、同樣強硬的總理吳甡,那敷衍的模樣更是演都不演,大有你奈我何的意味。
    至於彈劾,在範景文那裏就能攔下。
    大明傳統的監察體製已經被朱慈炅徹底破壞,在督政院體製沒有成熟之前,大明監察係統會有一段不短的空白時間。
    平遼大法官李邦華對此感受最深,他的位置非常尷尬。原本他隸屬的都察院已經沒有了,新的督政院卻沒有把他納入,他們不知道李邦華是不是屬於大理院。
    好在平遼算是一個特區,除了平遼大法官係統下麵的人一片迷茫,基本沒有啥大問題。
    李邦華是文震孟這個天下笑餅起複的最後一名官員,別人講文狀元的笑話,總會帶上他。他在工部就地位尷尬,來到平遼後其實也是位高權低,沒有啥發言權。
    讀過幾冊《朕問》讀過後,他更是越發沉默寡言了。他也曾給《朕問》兩度投稿,可惜他的文章落於平凡,《朕問》一篇也沒有采用。
    此時看向沙盤,李邦華臉色一驚,忍不住開口。
    “督師,陛下給中路軍定的目標可是沈陽?這如何到沈陽去?冬日補給本就困難,要維持大軍,這需要多少人力啊?”
    隸屬中軍的將官本來一個個都激動振奮的,聞聽大法官的話,全部變色,目光集中在廣寧一線的建奴防禦,愁眉不展。
    登萊總兵侯世祿卻是心中狂喜,他也看出了中路軍的戰略困境。燕山大戰,侯世祿就得到了個參與獎,戰後他這個總兵最不服眾,他最是立功心切。
    “占遇,你們可以做出強攻廣寧的樣子,吸引建奴增兵,我們右路先取金州。”
    朱可貞搖搖頭,中路這群人會同意配合右路攻略就奇怪了,他作為平遼總指揮雖然可以為大局著想,但是人都心有不甘,人心士氣還是要要的。
    “陛下的意思是,不計城池得失,殺敵為主,你就算拿個空金州,除非能守住,不然估計也不值錢。”
    滿桂皺著眉頭,一臉嚴肅。
    “分兵,我去死磕義州、廣寧一線,主力從蓋州出發。我至少要有兩萬人,我還要二十門南京新到的車炮,蒼淵要分出一部幫我守錦州。”
    馬世龍立即出聲反對。
    “不好。大軍單單運到蓋州就要花費多少時間,不如集中兵力像燕山一樣打大會戰。難道大家還像以前一樣怕建奴不成?
    老子上次就是廣寧外碰了一頭包,臉上還破相了,當時是苦於兵力不足,但咱們現在集中起來,兵力是建奴兩倍有餘,倍則擊之。占遇,你看如何?”
    山海關參將閣之奇是重啟武進士,昭武衛出身,不太計較身份差距,直接開口。
    “馬總兵此言差也。秦兵剛剛恢複體力,學會戰陣,一個個無論組織士氣體力都和老兵有巨大差距。馬總兵不能光看人數,他們一遇到大戰,搞不好要崩的。
    陛下說過,練一百次也不如上戰場一次。以末將看來,此戰早期,我們應該盡量小規模作戰,以戰為練,不能想畢其功於一役。
    燕山那戰,陛下也說過,他沒有想到洪酋會死磕,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如果廣寧守軍不出,我們整個冬天恐怕都拿不下廣寧,後勤壓力更大。”
    馬世龍臉上不顯,一肚子鬼火。你誰啊?一口一個陛下,燕山戰略也是兵部設計的,陛下除了最後那一哆嗦,啥事也沒幹。一群大老爺們,天天指望一個四歲娃娃,丟不丟人?
    不過,重啟武進士團異常團結,其他人紛紛點頭。
    臉上一道長長刀疤,有些皮肉外翻的山海關騎兵副將李夢麒也站了出來,他是李化梧下屬,天台山血戰後從死人堆裏撿回來一條命的悍將。
    便是滿桂、尤世威這些宿將也對他們這批人充滿敬意,都是軍中英雄漢,實打實殺出來軍功。
    李夢麒受傷後留在了平遼,本來朱慈炅是要帶他走的,他隻是迎麵挨了一刀,雖然很嚴重,但不影響行動。但太多同袍戰死,他心裏堵得慌,不想去南京享福了,要留在平遼報仇。
    再說他破相了,往朱慈炅殿門口一站,就算朱慈炅本人不怕,那些宮女太監文官不得嚇倒一大片,太影響觀感了。
    “閣之奇說的不錯。陛下說過,戰力的第一要素是組織力,秦兵這方麵的確存在許多問題。我讚同以戰代練,打小規模戰役,積小勝為大勝。
    陛下離開山海關時吩咐過,我們不能看低自己也不能看高自己,勝敗兵家常事,要求諸軍戒驕戒躁。以我軍現有實力,穩紮穩打就是最好的戰法。
    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不可恥,連自己實力都搞不清才是失敗之源。陛下明令不計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求的其實就是實現以攻代守的大戰略,要讓建奴沒有辦法騷擾後方。”
    文官們一句話都插不上,連範景文都有些吃味了,什麽是組織力,他都不懂,不愧是所謂的天子門生。
    他拍了拍不斷點頭的朱可貞。
    “你們繼續討論,占遇與兩位欽差隨我入內一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