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六芒裁疆
字數:4411 加入書籤
一個簡單的問題,朱慈炅確定了好幾件事。
榜眼閣老完全沒啥用,腦子裏不知道裝的什麽,還不如一個小秀才,小秀才不確定都知道要多聽多看。
朱慈炅鄙夷的看了孫承宗一眼,將孫承宗剛要開口的話頭都驚下去了,老臉漲紅。小皇帝那眼神的意思莫不是你還不如一個秀才。
朱慈炅覺得皇家宗室也不務正業,政事上幫不了自己一點,還不如太監有用,也難怪曆代君主都喜歡用太監了。
朱慈炅誰也不理,自己拿起炭筆在筆記本上塗塗畫畫。他畫的是六邊型,一號位是忠誠,二號位政治,三號位是統率,四號位是智謀,五號位是性格,六號位是其他。
他隻是在自己心裏標注,寫下三人姓氏,然後默默評分,用阿老伯數字填寫。從劉若愚和王坤的視角看去,皇爺這是在畫符?
好家夥,畫符選邊臣?這比曆史上信王抽簽選閣臣還離譜。難道是嘉靖老道士傳下來的宮中秘術,這是朱家秘傳,傳男不傳女的那種?
兩個大璫對視一眼,都有點震驚,但都緊緊閉嘴,身體繃直。不能打攪皇爺施法,萬一出錯了,這責任擔待不起。
但孫承宗終是忍不下被朱慈炅這小娃娃無聲嘲笑的刺激,理清自己思路還是開口了。
“此三人中,唯有王家楨勉強夠資格督撫陝西,但此人更擅長統籌之事,泛泛之輩,不通軍事,老臣不建議陛下任用此人。
梅之渙和朱大典都有些超拔,尤其是朱大典。不過,陝西之事,老臣看來,朱大典卻是要稍優於梅之渙一點,此人剛毅,更能堅持。
但是,陝西情況複雜,這三人其實都沒有能力處理的。所以,老臣說三個人都不合適。”
朱慈炅微微點頭,手下“畫符”動作卻是不停,孫承宗也不確定他是否聽取了自己的意見。不過恰好陳子壯推門回來了,打破了孫承宗自言自語的尷尬。
朱慈炅又勾畫了好久才抬頭,一臉愁容。王家楨平均62,梅之渙平均67,朱大典58,竟然不及格。唉,這世上終究沒有99的神將,湊合用吧。朱慈炅自我安慰,加起來不是過百了。
沉吟片刻,朱慈炅開口決斷。
“陝西仿平遼故事,王家楨出任總督,統籌全局,朱大典出任總理,執行政策,祖大壽出任總指揮,負責軍事。
天汗部既然自命為天可汗部眾,朕就遂他們的意,以其領地為國畿行省(注1)。梅之渙為總督,楊鶴為總理,孫應元為總指揮。
另外,鄖陽經濟特區,任命孫傳庭為總督,蔣德璟為總理,汪起龍為總指揮。
調陝西分守副使陳奇瑜入天工院行走,軍事參謀。調信王長史黃錦入天工院行走,翰林侍讀,行中書事。調延綏副總兵曹文詔任雷霄衛指揮使。
天工院和內閣擬令製詔吧!還有,潞王,督政院要立即上報此三地總監察候任名單。司禮監傳令張延登,大理院也要派出三地大法官。
此三地皆形成五總決議製。”
小會議室沉默震耳欲聾,良久還是劉若愚先開口,
“奴婢領命。”
接著是陳子壯和小潞王,唯有孫承宗瞪大眼睛。
“陛下,鄖陽已決?”
朱慈炅點點頭,歪著腦袋看向孫承宗。
“內閣是還有什麽異議嗎?”
孫承宗看起來麵色沉靜,一臉嚴肅,眼神中卻藏了幾分躲閃。
“老臣覺得不是緊要之事,可有可無。但劉季晦和徐子先都非常反對,朝廷開銷畢竟有限,陛下已經重修了多座大城,投入一直沒有停過。”
朱慈炅笑了,
“莫非朕還不能決定邊臣不成?朕怎麽記得不管內閣吏部都需要朕用印。”
孫承宗嘴角有些抽搐,臉色非常奇怪。就這件事而言,陝西和天汗部都算邊地,但鄖陽哪裏邊了?
這隻是湖廣下麵的一個府,嚴格說來,吏部就能任命,皇帝這是越級插手,但朱慈炅偏偏把鄖陽也打包在一份聖旨上。最扯談的是,六科也並到了督政院,聖旨都沒有了封駁一說。
朱慈炅實際上沒有親政,理政的都是內閣,他不開口,內閣沒有覺得有什麽不妥,他一開口,問題就來了。大明好不容易形成的鉗製皇權的機製,好像已經消失了。
這個問題才是孫承宗突然驚醒的大問題,小皇帝改製改製,改著改著,皇帝已經改來無法製約了。
眼下其實還好,什麽五總決議,孫承宗其實並不放在心上。但他突然發現,內閣要改變皇帝主意,隻能在製旨以前。
朱慈炅沒有親政之前還會聽取內閣意見,可以後怎麽辦?這個憂慮他還沒有辦法跟朱慈炅說,誰能牛逼到跟皇帝說,我們要限製你,孫承宗反正是不行。
孫承宗敷衍著答話,說是確定陝西督撫聽取他的意見,但實際上他啥意見也沒用,最好依然是乾綱獨斷。
孫承宗沒有參與朱慈炅在禦書房單獨召見王家楨、梅之渙和朱大典的談話,無非是些任命前的鼓勵,但這個談話實際已經將此事形成事實了,不製旨都不行了。
孫承宗是感覺自己是背了一口大黑鍋回到文淵閣的,因為朱慈炅作決定前,隻有他在禦前,是個人都會懷疑是他慫恿的小皇帝,這還解釋不清。
孫承宗在南京的新文淵閣有單獨的值房,劉一燝也貼心的給他選了個翰林院出身的中書,王廷垣。
王廷垣是天啟五年的庶吉士,跟餘煌、蔣德璟是一科的,庶吉士考的名次僅次於蔣德璟,甚至他一度也是朱慈炅的春坊官員。
天啟爸爸曾想著常服郊祭,這位王翰林表示不合規矩,不準。天啟爸爸說,你說得對,給你升官,到南京國子監去教書吧,別教壞朕兒子了。
然後,王廷垣就到了南京,雖然頂著翰林名頭,但能撈他的人——他的博士後導師楊景辰也退休去世了,原則上他這輩子要鎖死在南京了。
在曆史上,他要到甲申之後才翻身,在幾個南明小朝廷裏都擔任高官,因忠誠府(即贛州府,隆武改名)陷落而活活氣死,當時的守將總兵文武大多是他任命的嫡係。
朱慈炅來到南京後,王廷垣的命運也發生了改變。朱慈炅都沒見過他,他居然也有朱慈炅潛邸的資曆。再加上出生地選得好,他是江西人,跟主持內閣的劉閣老居然拉得上關係。
劉一燝也就順手改變了他的命運,他本來是要王廷垣取代李世熊擔任朱慈炅的起居官的,畢竟王廷垣更合規矩,一個秀才實在丟大明的臉。
但孫承宗來了,他手下倒也有個翰林茅元儀。可茅元儀也不過是舉人,他的翰林身份是進獻兵書獎賞的,又沒在翰林院呆過,劉一燝是不認的。
要動朱慈炅身邊人,劉一燝其實也沒有把握,雖然王廷垣也算朱慈炅的人,但朱慈炅認不認可說不好。畢竟朱慈炅還在吃奶,這王廷垣就被趕走了,索性就把他扔給了新來的孫承宗。
孫承宗主要負責工商和軍政方麵,剛來南京,都不是很熟,他的事情眼下還算是比較閑。
王廷垣坐在值房他的案前,專心看著新一期的《朕問》,都沒注意到孫承宗回來了,直到孫承宗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發出響聲,王廷垣才慌張起身。
“閣閣老回來了。皇店司的投資計劃已經送過來了,他們似乎堅持要投鄖陽。”
孫承宗閉著眼睛,身上散發著一種無力感。
“知道了。潛服,你去請劉閣老和徐閣老過來一下。”
注1:國畿一詞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國之政職,方千裏曰國畿,其外方五百裏曰侯畿。”古時王城以外五千裏之內,自內而外,每五百裏為一畿,共有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藩等九畿,為各級諸侯之領地及外族所居之地。
朱慈炅將天汗領地命名為國畿,意思是這裏是天子施政之地。這個名字本身就有濃烈的文化屬性,再加皇權強化,歸屬感暴增無數倍,隻可惜是架空曆史。另有備選名:朱圻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