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學閥注經、二陳入宮【6k完】

字數:6484   加入書籤

A+A-


    朝會。
    大漢的朝會很有意思,尤其是在武德帝接手朝堂之後。
    因為在這裏,大漢的朝會分為了兩個部分,第一個是大朝會,也就是外朝會,第二個則是小朝會,也就是內廷會。
    相當於領導班子的全體會議以及常委會的區別。
    此時的大朝會中,所有有資格來參加朝會的人都在悄咪咪的看著最前方的一個人,這個人閉著眼睛,坐在那裏,處於政治風暴的最中心。
    一個有資格倚老賣老的人——丞相陳璟。
    這位不是辭官告老還鄉了嗎?雖然皇帝還沒有批準,但是他這個時候來朝堂上做什麽呢?
    所有人都在注意著他。
    以至於皇帝在過來的第一時間就注意到了坐在那裏的陳璟,而他的心中也頓時浮現出了“果然如此”的情緒。
    武德帝做好了一切的心理準備,他已經做好了要麵對陳璟大招的準備了。
    無論有什麽招數,來吧!
    他劉據不會害怕的!
    他可是鬥過他父親那個老登,並且最後獲得了勝利的人!
    然而陳璟的第一招便讓他有些“茫然”了。
    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陳璟的第一招是一封奏疏——與他告老無關,好似是已經擺爛了,你既然不同意,那我就自己把掉在地上的臉麵撿起來,繼續為朝政服務。
    這封奏疏在曆史中也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名字。
    他的名字很長,但隻要是後世中研究曆史的、研究古代政治的,乃至於研究古代文學的人,都無法忽視這樣子一封奏疏。
    他們沒有辦法繞開這麽一座巨大的“大山”。
    因為他被稱之為“華夏古代政治曆史的變革先鋒曲”。
    他的名字叫做
    《諫奏孝廉製度及無序政治官吏所用疏》
    這個名字很長,其中所述文體長篇大論,江河而上,煌煌日照,其言微言大義,其意酣暢淋漓,真可謂是天下古今第一雄文。
    甚至一些長安學宮中有資格參與到這一次朝會的那些大儒都沉浸在了陳璟的“念誦”聲中,在他們看來,這哪裏是一篇諫奏疏?這分明就是一篇可以青史留名的文章!
    當然了,他們所預料的也不錯。
    當華夏的曆史逐漸走到了近代後,這篇千古雄文也被收錄在了大學政治以及大學語文所必修的文章序列之中,甚至研究生、博士生中也有許多專精古代政治、古代文學、乃至於古代製度的人去研究他。
    不提以後,隻論現在。
    朝堂上,霍光眉眼灼灼,臉上帶著十分亢奮的神色聽取著陳璟這一篇“奏疏”,他在自己的心裏默默的開始整理自己的思緒。
    他想明白陳璟到底想要做些什麽,而很快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擺在了明麵上。
    陳璟要以一種近乎於蠻橫的角度,半推翻舉孝廉這個官吏任用製度。
    霍光心中大驚。
    他以一種怪異而又驚愕的眼神看著陳璟。
    陳氏這是瘋了嗎?
    整個朝堂上,大概隻有極少數的幾個老東西以及坐在皇位上的那位才以一種近乎於恐怖的政治怪物的直覺看出來了一些東西。
    劉據的神色感慨。
    他看著陳璟,陳氏不僅沒有瘋,而且十分理智。
    自己心中的疑惑也得到了解答。
    現在變革“舉孝廉”這種官吏任用製度的阻力大嗎?
    看似很大,畢竟有那麽多的受益者——但其實阻力並不大。
    因為“霍光”。
    為什麽?
    因為霍光並非是出身“舉孝廉”,他自己便是出身於“長安學宮”的考核,而後成為了朝堂上的一名官吏,這甚至是得到了先皇認可的!
    這就導致了一件事情,霍光天生的站在了舉孝廉製度的對立麵。
    而長安學宮這個龐然大物.....看似不算什麽,但其實,近五年來近乎於一半的大漢官吏都是出身於長安學宮的,他們的身上都有一層濃厚的學宮考核派。
    又因為長安學宮的“宮長”曆來都是由曆任皇帝擔任的,所以那些學子其實便是出身於“天子門生”。
    所以變革舉孝廉製度對皇帝也是很有好處的。
    於是答案便很簡單了。
    一件由兩個權臣之一提出來的,對皇帝、對權臣派係之二、對天下大多數的學子都沒有任何壞處的變革,會遭受到誰的反對?
    反對力量會很強嗎?
    簡直是開玩笑。
    而劉據的神色卻並未緩和,他隻是盯著陳璟的眼睛,他的直覺告訴他,陳璟真正的用意、那個可以讓自己決定到底是緩和態度,還是再次試探的“大招”要來了。
    “然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宮先前所考核的內容都是由學宮的幾位教諭、大儒等出題,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界限,而天下人也苦於不知道學習什麽,考核什麽,因此限製了成為官吏的前路。”
    “臣請議。”
    “於長安學宮中所立“科目”者九,立為“九經”,其中,必冶經者有三,凡所需要考核學宮成為官吏者,皆要冶此三經,令從其餘六者中擇選其一,為輔冶經學。”
    “唯有此,方可得其上,入而為考核,出則為官吏。”
    至此,陳璟的第一個招數已經用出,他抬起頭看著劉據,眼眸中的神色閃爍不定,也同樣是在告訴著劉據:“這便是我的辦法,這便是我的圖謀。”
    “我想要的,隻不過是三經之一的注經權而已,將這個權力給我,陳氏就可以放棄手中一部分權力,而後蟄伏起來,之後既可以保護劉氏,也可以保護自己。”
    這樣子的態度,隻能夠用兩個字來形容。
    敞亮。
    皇帝心動了嗎?
    皇帝心動了。
    他不僅心動了,甚至還十分可恥的鬆了口氣——畢竟要對付陳氏這樣子一個龐然大物,對於皇帝來說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啊。
    再者說了,這也不僅僅是困難的事....
    這是能不能的事情啊!
    陳氏這樣子一個忠君愛國,幾代人都在為你劉氏奮鬥、甚至不求名不求利、不幹涉朝政,一心為國、一心為劉、一心為民的標杆性人物,你把他給幹掉了?
    那你還能信任誰?
    這就好像是一場三國殺,你把一個已經亮明了身份,明牌的忠臣、誓死捍衛你的忠臣給首先殺了——你讓內奸怎麽想?
    你讓其他反賊怎麽想?
    你讓另外一個忠臣怎麽想?
    動陳氏,劉氏的政治信譽度徹底完蛋——甚至有可能引發民眾的輿情反彈,失去劉氏賴以生存的民心統治基礎。
    而不動陳氏.....劉據又是心裏真的害怕!
    左右好像都是死。
    沒有什麽路是可以生存的。
    如今,陳氏給了另外一種選擇。
    即:我放棄一部分的權力,讓渡給你,換取另外一部分的權力。
    如何?
    .... .....
    武德六年,夏,七月。
    一場大雨落在地上,將樹葉都是打的零零碎碎的落在地上,目之一切能夠看到的東西全都成為了塵埃,到處都充斥著大雨方才過去的潮濕味道。
    而大漢也迎來了一場大地震。
    天子詔令,設立“經學九科”,以此作為長安學宮中的考核重點,唯有能夠通過這一點的人,並且得到了舉孝廉的人,才能夠成為官吏。
    經過了數輪激烈的角逐。
    “經學九科”終於緩緩落下了帷幕。
    其中,所有學子必須修習的三門經學為“實用學”、“春秋”、“政治學”;而六門可以選擇修習的經學則是“尚書”、“論語”、“墨子”、“莊子”、“老子”、“韓非子”。
    當這個消息被下發了之後,所有人都在驚歎中又覺著十分正常。
    在三門必修的經學中,陳氏的學說占據了兩個,而儒家在經過無數的思索與抉擇之後,最終還是決定將“春秋”放入必修之中,將尚書放在了選修中。
    因為在儒家的諸多大儒看來,春秋更多的是傳遞了孔子的為人處事以及思想觀念的諸多“微言大義”,而尚書更像是一本“政治參考書”。
    至於為什麽沒有選擇論語?
    也很簡單,第一是因為論語的題材,第二則是因為對於論語的解讀在這個時候還有些少,大多數都是春秋的各種版本,更好注經。
    於是,天下定。
    .... .....
    甘泉宮中。
    更深露重,但此時甘泉宮中的幾個人都沒有睡覺的意思,反而全都十分的活躍,並且在下一場無聲的博弈棋局。
    其中人物,很顯然。
    劉據!
    陳璟!
    陳恒、陳遠!
    劉據緩緩的吐了口氣,他看著陳璟,心中也明白,今日晚上恐怕才是能夠決定陳璟什麽時候回到官渡的核心。
    “這麽晚了,陳公來此有何重要的事情嗎?”
    陳璟淡淡一笑,他看向劉據,輕聲感慨,先是賣慘,後是說自己的身體不好,暗中催促皇帝趕緊將他的告老書同意。
    之後話題一轉,轉到了麵前這兩個人的身上。
    “此二子乃陳氏中尚且有智慧的人,說自己心中有所願景,請求我獻於陛下,然則老臣老矣,隻能讓他們親自來了。”
    劉據眼睛一亮。
    戲肉來了。
    看來,陳璟是想要用這兩個人的兩個不重要,但掌握了一部分權力的位置,加上“經學注經權”來換取陳氏如今明麵上的一部分勢力?
    這個交易值得嗎?
    劉據沒有過多思索。
    因為。
    值得!
    “哦?”
    他莞爾一笑,麵加上帶著和藹慈善,一如當年文帝對陳熙、武帝對陳璟所說的話一樣:“爾有何策獻於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