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以退為進,方能始終【3k】

字數:6212   加入書籤

A+A-


    武德六年,春。
    天清氣朗環境十分美好,整個長安城的人都見證了一出大戲的演繹和繼續發展。
    陳璟的“辭官告老書”並未曾得到皇帝的準允,而是開始了慣例的三請四讓流程,但當三請四讓流程結束了之後,出乎人們意料的事情發生了。
    皇帝沒有對陳璟的辭官告老書發表新的態度——按照常理來說這個時候的皇帝應該是表示同意的,然後陳璟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回去了。
    但也同樣沒有對陳璟的告老書表示否定——否定了之後,陳璟就需要正式回到朝堂上,承擔起來一個身為丞相的職責了。
    可以這麽說,通過陳璟和皇帝的“交手博弈”,陳璟暫時處於一種“薛定諤”的狀態中。
    因為皇帝沒有批示——所以陳璟在名義上還是丞相——因為陳璟已經提交告老書——所以他此時在實際上已經離開了丞相的位置。
    一個完美的“工具人”就這麽誕生了。
    既占據著丞相的位置,讓什麽人都沒有辦法升上來,又沒有占據著丞相的位置,可以讓皇帝陛下信任的大臣們以另外一種身份把控了丞相署的權力。
    在這一年,皇帝對於霍氏的寵愛也逐漸的走上了巔峰。
    霍光從地方回來之後,將他對於地方諸多藩王的調查等事全都提交到了皇帝那裏,但出人意料的是,皇帝並沒有很急切的對這些政務進行處理,反而是暫時拖延。
    至於霍光?
    因為這一次立下的功勞,所以霍光被皇帝陛下賞識,正式進入到了朝堂之中,成為了皇帝身旁的“郎中”,而隨著皇帝的一紙令下,霍光隻在郎中這個位置上做了三天,就馬不停蹄的升級到了另外一個位置。
    這個位置,名為——“尚書台”。
    是的,尚書台。
    這是一個方才成立沒有多久的機構,但他的“權力”卻如同是“丞相署”一樣,甚至是較之丞相署更大一些。
    因為丞相署無論在如何的龐大,他名義上也是一個“臣子”機構,而尚書台則是不一樣。
    尚書台是皇帝所設立的“內庭機構”。
    或者說,這個時期的尚書台並不是日後的“尚書省”,哪怕在法理上、在職能上、在傳承上、乃至於在任何的時空概念上去看,尚書台都是尚書省的前身。
    此時的尚書台更加類似於大明時期的“司禮監”。
    他是一個由皇帝設立的,幫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機構——或者說他更像是司禮監以及內閣的結合體,因為他同樣是可以幹涉外廷的朝政。
    這個機構的前身是文帝時期的“內廷”,當初的文帝為了製衡前朝的勢力,所以發展出來了這麽一個內廷,以對應以丞相為首的“外廷”,發展到了武帝時期,內廷其實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模型和政治體係。
    隻是到了武德帝時期,武德帝徹底將這個機構給放在了表麵上,也就是所謂的“尚書台”了。
    霍光便是第一任的尚書令。
    而事實上,大漢未來的政治框架機構,在這個時期已經初具規模。
    丞相事實上從一個變成了“三個”。
    第一,丞相。真正意義上的、名義上的丞相。
    第二,尚書台令。名義上的郎中、實際上的內相。
    第三,丞相署內吏。名義上的吏,實際上的高官。
    而在這種情況下,“丞相”陳璟因為想要告老,所以已經離開了丞相署的情況下,大漢的朝政開始形成了“楚漢爭霸”的局麵。
    此時的朝廷“黨爭”,實際上已經從原本的“陳氏”對抗“外戚”轉變為了“陳氏”對抗“霍氏”。
    看似沒有發生變化,但實則發生了非常驚人的變化。
    因為一個人。
    一個名為“衛青”的人,一個功勳卓著的人,一個幾乎可以說的上是必定青史留名的人。
    衛青和霍去病原本是外戚勢力集團的核心人物,他們兩個人代表著的、象征著的就是外戚勢力集團,因為他們是現如今的陛下,當年的太子劉據的舅舅和表哥。
    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就會形成“陳氏”對抗“劉據”的局麵,而這樣子的局麵一旦形成,朝堂上的微弱平衡立刻就會被打破。
    所以劉據費盡心思的轉變了這種矛盾。
    將“陳氏”和“皇帝”的矛盾,轉變成了“陳氏”和“霍氏”的矛盾。
    可能會有人說,那現在不還是一樣的嗎?
    難道霍去病和衛青就能夠從霍氏集團中脫離出去了?
    答案是:對的,他們可以從霍氏集團中脫離出去,或者說必定能夠從霍氏集團中脫離出去。
    這也是劉據削弱陳氏與劉氏矛盾中的神來一筆——他同時削弱了外戚勢力集團,或者說直接將外戚勢力集團給連窩端了。
    在這裏,若是劉據必須要感謝一個人的話,那麽這個人一定是“霍仲孺”,或許有人對這個名字不熟悉,也或許有人覺著這個人很無關緊要,但不得不說,在如今劉據的謀劃中,霍仲孺這個人居功甚偉。
    他很多人不熟悉,但他有兩個兒子,所有人應該都很熟悉。
    一個叫做“霍去病”,另外一個叫做“霍光”。
    在這裏必須是要整理一下思緒謎團。
    或許有人會說,霍去病是外戚,那霍光不也是外戚?
    答案是錯誤的。
    因為霍去病是外戚是因為他的舅舅是衛青、他的姨母是衛子夫,他的母親則是這兩位的弟弟——同時也是劉據的姨母。
    而霍光雖然和霍去病一個父親,但卻不是同一個母親——他的母親是霍仲孺回到了老家之後找的當地的一個女子。
    他們兩個同父異母。
    而象征著“外戚”的那一絲血緣關係,則是斷在了這個同父異母上。
    由是,劉據的一張大網,一箭雙雕的計策徹底施行成功。
    霍去病、衛青、陳定這三個人互相牽製、互相對抗,互相製衡——霍去病和陳定之間是有關係的,因為霍去病的老師是陳氏七傑之一。
    他們既是對手,也是朋友,所以相互抵消製衡,早就不參與到朝堂事務中了。
    而“霍光”不同。
    他與陳氏沒有任何的關係,但又好像是有點關係,與皇帝也沒有任何的關係,但又好似有點那麽關係。
    從血脈倫理上來說,霍光和劉據是沒有關係的,但從社會學的角度說,他們是有關係的——劉據將霍去病當成表哥,自然也就當霍光當成表弟。
    從社會學上來說,霍光和陳定是沒有關係的,但從人情世故的角度來說,他們是有關係的——霍光的哥哥是陳氏的弟子,他多少也是陳氏的門生之一。
    這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又涇渭分明的兩個勢力集團。
    而這兩個集團和劉據又都有點那麽關係,又沒有那麽點關係,整個朝堂像是一張巨大的蜘蛛網一樣,將所有人都網羅了進來。
    武德六年的春日,二月。
    本應該著急的陳璟卻沒有絲毫的著急,或者說他不僅僅沒有著急,反而是顯得十分輕鬆愜意,閉關在家家中編修典籍——順手將長安學宮中昔日“二陳”的後人子嗣,也就是新的“二陳”抓了回來,他們決心一起編撰一本典籍。
    一本可以對抗儒家“五經”的典籍。
    皇帝也沒有什麽動作,直接了當的同意了。
    .... ....
    未央宮中
    劉據的神色在燭火中變得忽暗忽明,他輕輕的歎了口氣,手中撥弄著那黑白色的棋子,臉上的神情十分凝重緊張。
    “陳氏,到底想要做什麽呢?”
    他不明白,也不知道,但他知道,自己已經製定好的計劃,已經展望的未來,絕對不允許任何人的挑釁和破壞。
    他準備再次試探陳氏一下了。
    .... .....
    然而變故來的就是這麽快,不等他試探一下陳氏,在武德六年的夏日,五月,最熱的天氣中,陳璟以及小二陳從閉關中走出,他們整理編撰出了兩本書籍。
    《實用學》以及實用學在政治上的經典著作——被稱之為永遠無法超越的經典、實用學的集大成者——《政治學》。
    實用學以及政治學的問世象征著另外一件事情。
    當年的二陳,真的可以被稱之為“子”了。
    他們完成了諸子百家時代之後,任何人都沒有完成的一個成就——即,被諸子百家共同認可為“子”,人們將他們並稱之為“二陳”。
    .... .....
    長安學宮中
    此處魚龍混雜,諸子百家的學說都在此處匯聚,以實用學為核心綱領,百家都在綻放著自己的光輝。
    但能夠被列為“必修”的,其實也就隻有儒家的五經、道家的莊子、道德經、墨家的墨子、農家的農子、法家的韓非子、漢律。
    因為子啊事實上,從前的實用學隻是一個學說,而沒有成為一個“派係”。
    今日,諸子百家的那幾位領袖,都在看著共同的兩本書。
    第一,實用學。
    第二,政治學。
    所有人都為之驚歎,所有人都在稱頌。
    而就在這樣萬眾一心的局麵中,陳璟開始了屬於陳氏的第一波“自證”。
    他要斬斷一切,急流勇退。
    以退為進的根本核心,是“退”,急流勇退,方得始終。
    PS:匯報一下,跑了一趟又一趟,說了今天發工資,兩點去了學校問,十分幹脆利落的說今天發,五點再問,會計製單,七點再問,校長正在一個個的線上勾選審核,九點還沒等我問,人家發來一個“交易失敗”的圖,說不知道銀行出了什麽問題,交易失敗了,很抱歉讓您等了,明天讓會計去銀行立刻解決。哈哈,就是把所有的漏洞全都堵上了,一問就是態度很好的在弄了,流程在走了——我還查了一下,我們學校的法人身上背了好幾個執行,都被列為失信人名單了,限製高消費了,好像大家都在努力了。勞動仲裁也不會有用了。捂著胸口倒下。但是大家不用擔心,我正在調節心態,爭取早日恢複正常時間更新。畢竟書測給了我個大驚喜.....書的成績好好哦嘿嘿嘿嘿嘿嘿,完全裹得住我生活了,而且番茄老爺剛發了稿費!還能再苟一段時間!
    Or2
    以後盡量少吐酸水,多給大家碼字!今天繼續六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