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李隆基要謀算李璘

字數:5376   加入書籤

A+A-


    太子依舊低著頭,看不清表情。
    而李璘,他隻是靜靜地站著,臉上沒有任何表情,那雙深邃的眼睛,波瀾不驚。
    李隆基的心裏,又是一陣無名火起。
    他不喜歡李璘這種置身事外的態度。
    這讓他感覺,自己這個兒子,是一個冷眼旁觀的看客,在審視著他,審視著整個朝堂。
    這種感覺,讓他很不舒服。
    就在這時,一直沉默不語的左相李林甫,又一次動了。
    他輕輕地咳嗽了一聲。
    聲音不大,但整個嘈雜的大殿,瞬間安靜了下來。
    所有爭吵的官員,都齊刷刷地看向他。
    這就是李林甫的威勢。
    他不需要咆哮,不需要爭辯,一個簡單的動作,就能讓滿朝文武為之側目。
    李林甫緩緩上前一步,對著李隆基躬身道:“陛下,幾位大人之言,皆有其理。萬壽盛典,既要彰顯國威,又要合乎禮法,確實兩難。臣以為,此事不必急於一時。”
    “此次萬國來朝,規模之大,史無前例。如何接待,如何安排,如何賞賜,如何回訪,樁樁件件,都需要細細思量,擬出一個萬全的章程來。不如……就讓右相楊公與禮部韋尚書,各自牽頭,會同有司,分別擬定一份章程出來,呈交禦前。屆時,孰優孰劣,陛下聖心獨斷,豈不更好?”
    李林甫的話一出口,所有人都愣住了。
    這是什麽操作?
    和稀泥?
    不,這比和稀泥要高明得多。
    他這個提議,表麵上看起來公平公正,給了楊國忠和韋見素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
    但實際上,卻是將皮球又踢回給了皇帝。
    讓兩邊先去鬥,先去耗費心力,拿出方案來。
    到時候,無論皇帝采納誰的方案,另一方都無話可說。
    而他李林甫,從始至終,都立於不敗之地。
    楊國忠的臉色,瞬間變得難看起來。
    他當然看穿了李林甫的計謀。
    這老狐狸,分明是不想跟自己現在就硬碰硬,要用這種“文鬥”的方式,慢慢地拖垮自己。
    可他偏偏還無法反駁。
    因為李林甫的提議,聽起來是那麽的合情合理,那麽的“為君分憂”。
    他如果反對,就顯得自己心胸狹隘,急於攬權了。
    楊國忠恨得牙癢癢,卻隻能從牙縫裏擠出幾個字:“臣……附議。”
    李隆基聽了李林甫的話,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神色。
    他喜歡這種感覺。
    讓臣子們去競爭,去內耗,而他,隻需要在最後做出選擇。
    “諸位提起的人,朕不是十分滿意。”
    “朕舉薦一人,諸位認為如何!”
    “李璘,你來操持此事,如何!”
    整個太極殿,頓時陷入一片死寂。
    針落可聞。
    空氣凝固了,時間也停滯。
    滿朝文武,上百位大唐的精英,此刻都維持著各種各樣驚愕的姿態。
    有人剛剛張開嘴,準備附和李林甫的提議,此刻嘴巴還大張著,能塞進一個雞蛋。
    有人剛剛捋著胡須,一臉看好戲的悠閑,此刻手指僵在胡須上,扯下了幾根都毫無知覺。
    有人剛剛低下頭,掩飾著嘴角的幸災樂禍,此刻頭顱僵硬地垂著。
    所有人的目光,死死地釘在那個依舊靜立如鬆的年輕人身上。
    永王,李璘。
    怎麽會是他?
    怎麽可能是他?
    荒謬!
    這太荒謬了!
    就在剛才,就在這大殿之上,太子李亨與永王李璘,可是聯手頂撞了陛下,讓陛下為楊貴妃封後之事無疾而終。
    那可是當著滿朝文武的麵,拂了天子的逆鱗!
    聖人雖然沒有當場發作,但那陰沉得能滴出水來的臉色,所有人都看在眼裏。
    誰都以為,永王李璘此番必然會遭到清算,就算不被圈禁,也定然要被剝奪一切差事,徹底打入冷宮。
    可現在呢?
    現在發生了什麽?
    陛下不僅沒有降罪,反而將操持萬國大典這等天大的榮耀與重任,交到了他的手上!
    萬國大典啊!
    那不僅僅是一場慶典,那是大唐帝國向全世界展示其無上榮光與強盛國力的舞台!是天子君臨天下,四海賓服的象征!
    能操持此事,便意味著得到了陛下毫無保留的信任與恩寵。
    這是何等的殊榮?
    這是要把永王捧上天的節奏啊!
    聖人的心胸,何時變得如此寬廣了?
    前一刻還因為逆鱗被觸而龍顏大怒,下一刻便能冰釋前嫌,降下如此浩蕩的聖恩?
    這不符合常理!
    這不符合他們所認識的那個剛愎自用、快意恩仇的李隆基!
    大殿之中,短暫的死寂之後,是一陣壓抑不住的,細微的騷動。
    官員們開始用眼角的餘光,瘋狂地交換著眼神。
    每一個眼神裏,都充滿了驚駭、迷茫、不解,以及深深的恐懼。
    他們看不懂。
    他們完全看不懂皇帝的這步棋。
    未知的,才是最可怕的。
    太子李亨的臉色,在一瞬間變得煞白。
    他下意識地往前挪了半步,嘴唇翕動,似乎想說些什麽,但最終還是什麽都沒能說出口。
    他看向自己的弟弟李璘,眼中充滿了複雜的情緒。
    有震驚,有擔憂,但更多的,是一種發自骨子裏的寒意。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父皇,從來都不是一個寬宏大量的君主。
    恰恰相反,李隆基的心眼,比針尖還要小。
    今天他敢和李璘聯手,已經是抱著被父皇厭棄的覺悟。
    他以為,風暴會降臨在自己和李璘兩個人的頭上。
    可現在,父皇卻將李璘高高舉起。
    這……這是什麽意思?
    是在敲打自己這個太子,告訴他,他並非不可替代?
    還是……
    一個更可怕的念頭,在李亨的心中升起,讓他渾身冰冷。
    他不敢再想下去。
    他隻能眼睜睜看著李璘,那個他一直以來都覺得溫和無爭的弟弟,被推到了一個他從未想象過的高度,或者說,一個無比凶險的懸崖邊上。
    而此時,站在文官隊列最前方的兩個人,左相李林甫和右相楊國忠,卻在經曆了最初的震驚之後,幾乎在同一時間,眼中閃過了明悟。
    那是一種撥開雲霧見月明般的通透。
    楊國忠肥胖的身軀微微一顫,不是因為恐懼,而是因為興奮。
    他懂了。
    他徹底懂了!
    聖恩?
    狗屁的聖恩!
    萬國大典,事務何其繁雜?
    從禮儀規製,到宴席陳設,從各國使臣的食宿安排,到賞賜回訪的禮單擬定,樁樁件件,千頭萬緒,涉及六部九卿,牽連無數官員。
    這麽大的攤子,這麽多的環節,想要不出一點紕漏,簡直比登天還難!
    隻要李璘接下這個差事,就等於將無數個把柄,主動送到了所有人的手上。
    到時候,隨便找出一個錯處,哪怕隻是使臣下榻的館驛被褥不夠幹淨,宴席上的一道菜品味道稍有不佳,都可以上綱上線,被無限放大。
    往小了說,是辦事不力,有辱國體。
    往大了說,就是怠慢君父,蔑視天威!
    聖人需要的,隻是一個由頭。
    一個可以名正言順地,將李璘徹底打倒,讓他永世不得翻身的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