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一紙詔書天下驚
字數:4706 加入書籤
“仲達兄何必心急。陛下行事,自有深意。我等隻需靜候便是。”
司馬懿看了他一眼,沒有再說話。
對於這個一同被召喚出來的同僚,他心中一直存有幾分忌憚。
賈詡此人,看似無害,實則心機深沉,手段毒辣,是真正能“算無遺策”的人物。
就在這時,一個身影,悄無聲息地出現在了房間內。
正是換上了一身便服的李璘。
“參見陛下!”
司馬懿和賈詡連忙起身,躬身行禮。
“坐。”
李璘擺了擺手,自顧自地在主位上坐下。
“朕今日找你們來,是有一件事,想聽聽你們的看法。”
他將不良人傳來的,關於晉王李克用和岐王女帝的情報,言簡意賅地複述了一遍。
“如今,朕的大軍已開赴西域,長安看似空虛。李克用在北,女帝在西,皆虎視眈眈。若是你們,當如何破此局?”
司馬懿沉吟片刻,率先開口。
“啟稟陛下,臣以為,當務之急,在於‘穩’。”
“李克用與女帝,雖有異心,但對我大唐真正的實力,尚存敬畏,不敢公然反叛。他們此刻的種種小動作,不過是試探。我們正好可以利用這一點,以外征高昌為名,暗中削其羽翼。”
“臣可派遣錦衣衛精銳,潛入晉陽與鳳翔,刺殺其重要將領,燒毀其糧草,散布其內部不和的謠言。如此一來,不出半年,此二賊必內亂自生,屆時我大軍西歸,便可一鼓作氣,將其蕩平。”
司馬懿的計策,四平八穩,陰狠毒辣,是典型的“溫水煮青蛙”。
李璘聽完,不置可否,將目光轉向了賈詡。
“文和,你呢?”
賈詡依舊是那副雲淡風輕的模樣,他放下茶杯,慢條斯理地說道:“仲達兄此計,乃是萬全之策,老成持重。隻是……”
他話鋒一轉,眼中閃過一絲狡黠的光芒。
“耗時太久,且不夠……誅心。”
“哦?”
李璘來了興趣,“你有何高見?”
賈詡站起身,對著李璘深深一揖。
“陛下,臣有一計,名為‘陽謀’。”
“所謂陽謀,便是將計策擺在明麵上,讓敵人明知是陷阱,卻又不得不往裏跳。”
“陛下可下一道聖旨,昭告天下。”
賈詡的聲音,仿佛帶著一種魔力,讓整個房間的光線都暗淡了幾分。
“聖旨的內容很簡單。就說,西域高昌犯上作亂,人神共憤。朕欲起天兵討伐,然國庫空虛,一時難以湊齊大批糧草軍餉。”
“因此,朕懇請天下藩王,為國分憂,共赴國難。請晉王與岐王,即刻押送一批錢糧,前來長安,以助西征大軍。”
“同時,為表彰二王忠心,朕特許二王,可派嫡子或心腹重臣,隨軍西征,共立不世之功。待大功告成之日,朕必不吝封賞。”
賈詡說完,便退回座位,端起茶杯,輕輕吹了吹上麵的熱氣。
司馬懿的眼中,卻閃過了駭然之色。
毒!
太毒了!
這一招,簡直是把刀架在了李克用和女帝的脖子上!
讓他們送錢糧來長安?
這跟肉包子打狗有什麽區別?
錢糧一進長安城,就別想再出去了。
讓他們派嫡子或心腹來隨軍?
這更是赤裸裸地索要人質!
如果他們答應,就等於是自斷臂膀,自削實力,將身家性命的一部分,主動交到了皇帝的手裏。
可如果他們不答應呢?
那就是抗旨不遵!
在皇帝已經把姿態放得這麽低(懇請),又給了這麽大一個“為國分憂”的台階的情況下,你還抗旨?
那就是明著告訴天下人,你要造反!
到時候,李璘再發兵攻打他們,就不是無故征伐,而是平定叛亂!
占盡了道義上的製高點!
無論他們怎麽選,都是死路一條!
這根本就是一個無解的陽謀!
李璘的眼中,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看著賈詡,就像在看一件最完美的藝術品。
“好!好一個陽謀!”
他猛地一拍桌子,大笑道:“就用文和之計!”
“司馬懿!”
“臣在!”
“朕要你錦衣衛,配合這道聖旨,將晉王與岐王這些年,暗中做的那些勾當,編成故事,散布到民間去!朕要讓全天下的百姓都知道,他們不是什麽一方諸侯,而是兩個意圖謀反,不忠不義的國賊!”
“臣,遵旨!”
司馬懿躬身領命,心中對賈詡的忌憚,又深了一層。
李璘站起身,走到窗邊,看著外麵繁華的長安城,眼中閃爍著冰冷的火焰。
“朕倒要看看,李克用和那個女帝,接到這份‘禮物’之後,會是什麽樣的表情。”
“朕,就在晉陽城裏,等著他們的答案。”
聖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從長安發出,送往大唐的每一個角落。
與以往那些威嚴、肅穆的聖旨不同,這一次的聖旨,措辭極為懇切,甚至可以說得上是“低聲下氣”。
神武皇帝李璘,以一種近乎悲情的口吻,向天下臣民哭訴了國庫的空虛,西征大軍的艱難,以及高昌國的狼子野心。
最後,他“懇請”天下有能力的藩王,能夠為國分憂,為君分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這道聖旨一出,天下嘩然。
普通百姓們,被皇帝這番聲情並茂的“哭窮”給感動得一塌糊塗。
“哎呀,沒想到陛下這麽難啊!”
“是啊,咱們這位新皇,登基以來,又是清算貪官,又是整頓朝綱,沒想到國庫竟然這麽空虛。”
“那高昌國也太不是東西了!咱們大唐對他們那麽好,他們竟然還敢刺殺使者!”
“晉王和岐王,可都是咱們大唐的藩王,食君之祿,享萬民供奉,這個時候,他們要是不出點血,那可就太說不過去了!”
一時間,民間的輿論,幾乎是一邊倒地支持皇帝。
而與此同時,由司馬懿的錦衣衛暗中操作的各種“小道消息”,也開始在各大城市的茶館、酒樓裏流傳開來。
“哎,你們聽說了嗎?晉王李克用,根本就不是漢人,他是個沙陀人!”
“什麽?真的假的?”
“千真萬確!聽說他野心大得很,天天在晉陽招兵買馬,還把他那十三個兒子個個封為將軍,我看他就是想學當年的安祿山!”
“還有那個岐王,聽說也不是什麽好東西。他妹妹那個幻音坊,根本就不是什麽正經地方,裏麵養了一群妖女,專門刺探情報,也不知道想幹什麽!”
“嘖嘖嘖,真是知人知麵不知心啊。虧我們以前還覺得他們是鎮守一方的英雄呢。”
這些流言,真假參半,卻極具煽動性。
它們像病毒一樣,迅速擴散,一點點地侵蝕著晉王和岐王在民間的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