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蕭書生醉吟青雲誌(四)
字數:8998 加入書籤
蕭琰帶領士兵們趕到 “一線天” 峽穀時,隻見峽穀口被李成棟的大軍死死守住,李乘風和趙虎帶領的殘餘士兵們被困在峽穀內,處境十分艱難。
峽穀內,“忠義軍” 的士兵們個個疲憊不堪,身上或多或少都帶著傷。李乘風手持長槍,奮力抵抗著朝廷士兵的進攻,臉上布滿了汗水和血絲。趙虎則守護在李乘風身邊,斬殺了一個又一個衝上來的朝廷士兵,身上的傷口不斷流出血來。
蕭琰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悲痛萬分。他知道,若不盡快想辦法突破敵人的包圍,李乘風和趙虎他們遲早會被李成棟的大軍消滅。
蕭琰仔細觀察了一下峽穀的地形,發現峽穀兩側的懸崖十分陡峭,但懸崖上長滿了藤蔓和樹木。他靈機一動,對身邊的士兵們說:“兄弟們,我們可以從峽穀兩側的懸崖爬上去,繞到敵人的後方,發動突然襲擊,打亂敵人的陣腳!”
士兵們紛紛點頭,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蕭琰挑選了二十名身手敏捷的士兵,讓他們攜帶繩索和短刀,跟隨自己一同爬上懸崖。
他們小心翼翼地爬上懸崖,懸崖上的岩石十分光滑,稍有不慎,便會墜入峽穀。蕭琰帶頭攀爬,心中隻有一個念頭:一定要盡快繞到敵人的後方,救出李將軍和趙虎他們。
經過半個多時辰的艱難攀爬,蕭琰終於帶領士兵們爬上了懸崖頂部。他們沿著懸崖頂部,悄悄向敵人的後方移動。
此時,李成棟正站在峽穀口,得意洋洋地看著被困在峽穀內的 “忠義軍” 士兵們。他以為,“忠義軍” 已經是囊中之物,很快就會被他消滅。
就在這時,蕭琰帶領士兵們從敵人的後方突然發起了襲擊。他們手持短刀,衝向朝廷士兵,斬殺了一個又一個毫無防備的朝廷士兵。
朝廷士兵們被這突如其來的襲擊嚇得驚慌失措,紛紛四處逃竄。李成棟見狀,心中大驚。他沒想到,竟然會有人從懸崖上爬下來,繞到他的後方發動襲擊。
李乘風和趙虎在峽穀內看到這一幕,心中大喜。他們趁機帶領殘餘的士兵們發起反擊,向峽穀口衝去。
朝廷士兵們腹背受敵,軍心大亂,很快便失去了抵抗能力。李成棟見勢不妙,隻得下令撤軍,帶領殘餘的士兵們狼狽逃竄。
“忠義軍” 的士兵們見狀,紛紛歡呼起來。他們終於突破了敵人的包圍,保住了性命。
蕭琰走上前,對李乘風和趙虎說:“將軍,趙兄,你們沒事吧?”
李乘風搖了搖頭,歎了口氣:“多謝蕭參軍及時趕到,否則我們今日恐怕就要葬身於此了。隻是,我們這次損失慘重,不僅士兵們傷亡過半,糧草和武器也損失殆盡,接下來的日子,我們該如何是好啊?”
蕭琰沉默片刻,說道:“將軍,雖然我們這次損失慘重,但我們並沒有被徹底消滅。隻要我們還有一口氣在,就不能放棄我們的青雲之誌。如今,李成棟的大軍雖然撤退了,但他們肯定還會回來的。我們必須盡快補充兵力和糧草,做好應對的準備。”
趙虎也點了點頭:“蕭兄說得對!我們不能因為一次失敗就灰心喪氣。隻要我們團結一心,就一定能克服困難,東山再起!”
李乘風看著蕭琰和趙虎堅定的眼神,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他點了點頭:“好!我們就按照蕭參軍的建議,盡快補充兵力和糧草,準備迎接李成棟的下一次進攻!”
當晚,“忠義軍” 的殘餘士兵們在 “一線天” 峽穀內安營紮寨。蕭琰拿出自己隨身攜帶的酒壇,倒了三碗酒,遞給李乘風和趙虎。
“將軍,趙兄,今日我們雖然僥幸逃脫,但未來的路還很長。我敬你們一碗,願我們能早日實現青雲之誌,讓天下百姓過上安穩幸福的生活!” 蕭琰舉起酒碗,高聲說道。
李乘風和趙虎也舉起酒碗,與蕭琰碰杯,將碗中的酒一飲而盡。
酒液入喉,帶著一絲辛辣,卻也點燃了他們心中的鬥誌。蕭琰望著峽穀外的星空,再次吟出一首詩:
“一線天中破重圍,忠義將士誌不摧。
哪怕前路多艱險,敢教日月換新輝。
青雲之誌永不忘,定讓百姓笑開眉。”
詩句回蕩在峽穀內,激勵著每一個 “忠義軍” 士兵的心。他們知道,雖然前路依舊充滿了艱難與挑戰,但隻要他們團結一心,奮勇拚搏,就一定能實現心中的理想與抱負,推翻腐敗的朝廷,建立一個清明的新政權。
次日清晨,李乘風、蕭琰和趙虎帶領殘餘的士兵們離開了 “一線天” 峽穀,前往狼牙山深處的一個隱蔽山穀。那裏曾是 “忠義軍” 的一個秘密據點,儲存著一些糧草和武器,或許能為他們提供一些幫助。
一路上,士兵們疲憊不堪,士氣低落。許多士兵因為連日的戰鬥和奔波,已經失去了信心,甚至有些士兵產生了逃跑的念頭。
蕭琰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知道,若不盡快鼓舞士氣,“忠義軍” 恐怕真的會就此解散。
這日,他們來到一個名為 “清風嶺” 的地方。清風嶺山勢平緩,風景秀麗,山穀中還有一條清澈的小溪。李乘風決定在這裏暫時休整,讓士兵們恢複體力。
蕭琰獨自一人來到小溪邊,看著清澈的溪水,心中思緒萬千。他想起了自己的家鄉,想起了望湖樓的酒肆,想起了那些曾經與他一同飲酒作詩的朋友。他不知道,自己何時才能實現心中的青雲之誌,何時才能回到家鄉,與朋友們再次相聚。
就在這時,一個聲音從身後傳來:“這位兄台,為何獨自在此歎息?”
蕭琰轉身望去,隻見一位身著白衣的中年男子站在不遠處。男子麵容俊朗,氣質儒雅,手中拿著一把折扇,看起來像是一位讀書人。
蕭琰拱手道:“在下蕭琰,乃‘忠義軍’參軍。隻因我軍近日遭遇慘敗,士氣低落,心中煩悶,故而在此歎息。不知兄台高姓大名?”
白衣男子微微一笑:“在下蘇墨,乃一介布衣書生。久聞‘忠義軍’為解救百姓而戰,心生敬佩,今日能在此遇到蕭兄,實屬有緣。”
蕭琰聞言,心中一動。他沒想到,在這裏竟然能遇到一位知曉 “忠義軍” 的書生。他連忙說道:“蘇兄過獎了。我‘忠義軍’雖有心解救百姓,卻能力有限,近日更是遭遇慘敗,處境艱難。”
蘇墨歎了口氣:“蕭兄不必氣餒。如今朝廷腐敗,百姓困苦,‘忠義軍’的義舉早已深入人心。隻是,僅憑‘忠義軍’一己之力,想要推翻朝廷,確實困難重重。若能有更多的義士加入,或許情況會有所不同。”
蕭琰眼前一亮:“蘇兄所言極是。隻是,如今朝廷勢力龐大,許多義士都不敢輕易加入我們。不知蘇兄可有什麽辦法,能幫助我們招募更多的義士?”
蘇墨笑道:“蕭兄放心,在下在江湖上還有一些朋友,他們大多不滿朝廷的腐敗統治,隻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組織。若蕭兄不嫌棄,在下願意為‘忠義軍’奔走,招募更多的義士加入。”
蕭琰聞言,心中大喜。他連忙拱手道:“多謝蘇兄相助!若能招募到更多的義士,我‘忠義軍’定能早日實現青雲之誌,解救天下百姓!”
蘇墨點了點頭:“蕭兄不必客氣。解救百姓,乃是我輩讀書人的責任。隻是,招募義士需要一些時間,而且還需要一些錢財來籌備糧草和武器。不知‘忠義軍’目前的糧草和武器儲備如何?”
蕭琰歎了口氣:“實不相瞞,我軍近日遭遇慘敗,糧草和武器損失殆盡,目前隻能依靠之前儲存的一些糧草維持生計。”
蘇墨沉吟片刻,說道:“蕭兄放心,錢財的事情,在下自有辦法。在下家中尚有一些積蓄,願意全部捐給‘忠義軍’,作為招募義士和籌備糧草武器的費用。”
蕭琰聞言,心中感動不已。他沒想到,蘇墨竟然如此慷慨,願意將自己的積蓄全部捐給 “忠義軍”。他連忙說道:“蘇兄,這可使不得!你的積蓄乃是你多年的心血,怎能讓你全部捐出?”
蘇墨笑道:“蕭兄不必擔心。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能為解救百姓出一份力,乃是在下的榮幸。”
蕭琰知道,蘇墨心意已決,再多說也無益。他隻得拱手道:“多謝蘇兄!我代表‘忠義軍’的全體將士,向你表示感謝。他日若能平定天下,我定當報答你的恩情!”
蘇墨擺了擺手:“蕭兄不必如此。隻要能讓天下百姓過上安穩幸福的生活,在下就心滿意足了。”
隨後,蘇墨便告別了蕭琰,前往江湖上招募義士。蕭琰則回到營地,將蘇墨的事情告訴了李乘風和趙虎。
李乘風和趙虎聞言,心中都十分高興。他們沒想到,在 “忠義軍” 最困難的時候,竟然能遇到這樣一位義士。
接下來的日子裏,“忠義軍” 的士兵們在清風嶺休整,恢複體力。蕭琰則利用蘇墨捐出的錢財,派人去周邊的城鎮購買糧草和武器。
半個月後,蘇墨帶著一群義士回到了清風嶺。這些義士大多身懷絕技,有的擅長武藝,有的擅長謀略,有的擅長醫術。他們的加入,不僅壯大了 “忠義軍” 的兵力,還為 “忠義軍” 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乘風十分高興,在營中設宴,歡迎蘇墨和新加入的義士們。宴會上,蕭琰再次舉起酒碗,吟出一首詩:
“清風嶺上遇義士,忠義大軍獲新生。
糧草武器皆齊備,將士同心誌更堅。
待到他日揮師進,定叫腐敗朝廷亡。
青雲之誌終實現,天下百姓樂安康。”
詩句剛落,營中便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新加入的義士們被蕭琰的壯誌豪情所感染,紛紛舉杯響應,誓言要與 “忠義軍” 共進退,一同推翻腐敗朝廷。
蘇墨看著眼前的景象,眼中滿是欣慰。他走上前,對蕭琰說道:“蕭兄這首詩,不僅道出了我們的心聲,更點燃了大家的鬥誌。有這樣的士氣,何愁大事不成?”
蕭琰拱手笑道:“蘇兄過譽了。若不是你帶來這麽多誌同道合的義士,又慷慨解囊相助,‘忠義軍’也難以有今日的生機。這份恩情,我們永遠銘記。”
李乘風也站起身,舉杯對眾人說道:“今日有蘇先生和各位義士加入,‘忠義軍’如虎添翼!從今日起,我們便是一家人,當同心同德,共赴國難。待到天下太平之日,我必與諸位同享榮華,不負今日之約!”
眾人齊聲應和,舉杯痛飲。營帳內的氣氛熱烈非凡,此前因慘敗而低落的士氣,此刻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熊熊燃燒的鬥誌。
宴會過後,蕭琰與蘇墨一同來到帳外,望著夜空中的明月,閑聊起來。蘇墨問道:“蕭兄,如今兵力漸盛,糧草也已補足,下一步你打算如何應對朝廷的圍剿?”
蕭琰沉吟片刻,說道:“李成棟此次雖敗,但實力未損,必定會卷土重來。而且朝廷得知我們複興,恐怕會派更多兵力前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需先主動出擊,奪取周邊城鎮,擴大根據地,同時收攏更多流民,補充兵力。”
蘇墨點了點頭:“蕭兄所言極是。不過,周邊城鎮中,‘黑石鎮’和‘柳林城’乃是戰略要地,且守軍薄弱,若能拿下這兩座城池,不僅能獲得更多糧草,還能阻斷朝廷的補給線路。”
蕭琰眼前一亮:“蘇兄與我不謀而合!我也正想先取這兩座城池。隻是,柳林城守將張彪雖無能,卻手下有三千兵力,且城池堅固,硬攻恐難奏效。”
蘇墨微微一笑:“蕭兄不必擔憂。我有一故友,名為陳默,現任柳林城校尉,此人不滿朝廷腐敗,早已心生反意。我可修書一封,勸他內應,屆時我們裏應外合,拿下柳林城易如反掌。”
蕭琰大喜:“若能如此,那便再好不過!有勞蘇兄盡快修書,我們也好早日製定進攻計劃。”
次日,蘇墨便將書信送出。三日後,陳默便派心腹回信,表示願意內應,並約定三日後深夜,以火把為號,打開城門,迎接 “忠義軍” 入城。
李乘風得知消息後,當即任命趙虎為先鋒,率領五千士兵,隨蕭琰、蘇墨一同前往柳林城;自己則留守清風嶺,防備李成棟的突然襲擊。
三日後深夜,蕭琰與趙虎、蘇墨率領五千士兵,悄悄來到柳林城外。此時,城門樓上突然亮起三盞火把,正是陳默約定的信號。城門緩緩打開,陳默帶著一隊親信士兵,早已在城門內等候。
“蕭參軍、蘇先生,快請入城!” 陳默拱手說道,語氣中滿是急切。
蕭琰等人連忙率領士兵入城,剛一進城,便聽到城內傳來一陣廝殺聲。原來是張彪的親信發現了異常,正在組織兵力抵抗。
趙虎見狀,大喝一聲,手持長刀,率領士兵衝了上去。陳默也帶領親信士兵,與趙虎一同夾擊敵軍。張彪的士兵本就無心戀戰,在 “忠義軍” 的猛攻之下,很快便潰不成軍。張彪見勢不妙,想要棄城逃跑,卻被趙虎一刀斬殺。
不到一個時辰,柳林城便被 “忠義軍” 徹底拿下。蕭琰下令,嚴禁士兵搶掠百姓,如有違反,軍法處置。同時,他還打開糧倉,發放糧食給城中百姓,安撫民心。
百姓們本就對張彪的殘暴統治怨聲載道,如今見 “忠義軍” 軍紀嚴明,還為他們發放糧食,紛紛拍手稱快,不少年輕百姓更是主動報名參軍,加入 “忠義軍”。
拿下柳林城後,蕭琰又率領士兵,乘勝追擊,向黑石鎮發起進攻。黑石鎮守將聽聞柳林城已破,嚇得魂飛魄散,未作抵抗便棄城而逃。“忠義軍” 不費一兵一卒,便拿下了黑石鎮。
接連拿下兩座城池,“忠義軍” 士氣大振,兵力也擴充到了一萬餘人。蕭琰派人將消息傳回清風嶺,李乘風得知後,欣喜不已,連忙率領大軍前來柳林城匯合。
匯合後,李乘風在柳林城內設宴,慶祝勝利。宴會上,將領們紛紛向蕭琰、蘇墨敬酒,稱讚他們的智謀。蕭琰再次舉起酒碗,望著滿座的忠義之士,吟出一首詩:
“連下兩城勢如破竹,忠義將士勇無前。
百姓歸心糧草足,再揮鐵蹄向中原。
青雲之誌終可遂,敢教腐朽換新天。”
詩句激昂,滿座皆驚。眾人紛紛舉杯,高聲附和,營帳內的氣氛再次達到高潮。
第九章 內奸潛伏藏危機
拿下柳林城和黑石鎮後,“忠義軍” 聲威大震,周邊不少流民和義士紛紛前來投靠,兵力很快便擴充到了兩萬餘人。李乘風任命蕭琰為軍師,總攬軍政要務;蘇墨為參軍,協助蕭琰處理政務;趙虎為大將軍,統領全軍;陳默為副將,協助趙虎操練士兵。
“忠義軍” 在柳林城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蕭琰又製定了一係列政策,鼓勵百姓開墾荒地,發展生產,同時設立學堂,教化百姓。不到一個月,柳林城便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百姓們安居樂業,對 “忠義軍” 讚不絕口。
然而,就在 “忠義軍” 蓬勃發展之際,一場潛伏的危機卻悄然降臨。
這日,蕭琰正在帳中批閱文書,蘇墨突然匆匆趕來,神色凝重地說道:“蕭兄,大事不好!我們派往青州城打探消息的斥候,至今未歸,恐怕是遭遇了不測。而且,我還收到消息,李成棟已率領十萬大軍,正向柳林城進發,預計三日後便會抵達。”
蕭琰聞言,心中一驚。他連忙站起身,說道:“李成棟來得如此之快,想必是有人向他泄露了我們的消息。否則,他不可能如此精準地得知我們的動向。”
蘇墨點了點頭:“蕭兄所言極是。我懷疑,我們軍中恐怕有內奸。”
蕭琰沉默片刻,說道:“此事非同小可,我們必須盡快查明內奸的身份,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蘇兄,你立刻暗中調查軍中將領,尤其是近期加入的人,看看是否有異常。我則去與李將軍、趙兄商議應對李成棟的計策。”
蘇墨拱手道:“好!蕭兄放心,我定會盡快查明真相。”
蕭琰來到李乘風的大帳,將蘇墨帶來的消息告知了李乘風和趙虎。李乘風聞言,麵色凝重:“沒想到軍中竟有內奸!若不盡快揪出此人,我們此次恐怕難以抵擋李成棟的大軍。”
趙虎怒道:“哼!若讓我查出是誰泄露了消息,我定要將他碎屍萬段!”
蕭琰說道:“將軍,趙兄,現在不是發怒的時候。李成棟三日後便會抵達,我們必須盡快製定應對之策。柳林城城牆堅固,我們可以依托城牆,堅守不出,同時派一支奇兵,繞到李成棟大軍的後方,切斷他們的糧草補給。隻要斷了他們的糧草,他們必不戰自亂。”
李乘風點了點頭:“好計!隻是,派誰率領奇兵前往呢?”
蕭琰沉吟片刻,說道:“趙兄武藝高強,經驗豐富,此事非他莫屬。隻是,趙兄離開後,城中的防守重任,便落在了陳默身上。不知陳默是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