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蕭書生醉吟青雲誌(五)

字數:6266   加入書籤

A+A-


    趙虎說道:“陳默此人,雖然是後來加入的,但為人正直,作戰勇猛,應該可靠。蕭兄放心,我定會盡快切斷李成棟的糧草補給,為城中解圍。”
    李乘風點了點頭:“好!那就這麽定了。趙虎,你率領五千精銳士兵,明日一早便出發,務必在李成棟大軍抵達前,切斷他們的糧草補給。蕭琰,你則負責城中的防守,我協助你。”
    次日一早,趙虎便率領五千精銳士兵,悄悄離開了柳林城,向李成棟大軍的後方進發。蕭琰則帶領士兵們加固城牆,準備守城器械,嚴陣以待。
    然而,蕭琰心中始終有些不安。他總覺得,陳默雖然表麵上看起來可靠,但總有些地方不對勁。於是,他便派了一名親信,暗中監視陳默的動向。
    兩日後,李成棟的大軍果然抵達了柳林城外。李成棟派人向城中喊話,勸李乘風投降,否則一旦攻城,必將屠城。李乘風怒不可遏,下令放箭,將使者射殺。
    李成棟見狀,大怒,下令大軍攻城。頓時,箭如雨下,投石機將巨石砸向城牆,城牆搖搖欲墜。“忠義軍” 的士兵們奮勇抵抗,用弓箭和滾石反擊,雙方死傷慘重。
    戰鬥持續了整整一天,李成棟的大軍雖然攻勢猛烈,卻始終未能攻破柳林城。當晚,李成棟下令撤軍,休整兵力,準備次日再次攻城。
    蕭琰站在城牆上,望著城外的敵軍大營,心中思緒萬千。他知道,若趙虎能盡快切斷敵軍的糧草補給,這場戰鬥或許還有勝算。但如果趙虎未能成功,柳林城恐怕難以堅守。
    就在這時,派去監視陳默的親信匆匆趕來,神色慌張地說道:“參軍,不好了!陳默將軍剛才悄悄派人出城,與李成棟的大軍聯絡,似乎在傳遞什麽消息!”
    蕭琰聞言,心中一沉。他果然沒有猜錯,陳默就是那個內奸!
    “你確定?” 蕭琰問道,聲音中帶著一絲顫抖。
    親信點頭道:“屬下看得清清楚楚,陳默將軍的親信拿著一封書信,從城牆的密道逃出,直奔李成棟的大營而去。”
    蕭琰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他知道,現在必須盡快采取行動,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他對親信說道:“你立刻去通知蘇先生,讓他暗中調集兵力,控製住陳默的親信,同時嚴密監視陳默的動向,不要打草驚蛇。我去見李將軍。”
    蕭琰匆匆來到李乘風的大帳,將陳默通敵的消息告知了李乘風。李乘風聞言,大驚失色:“什麽?陳默竟然是內奸!難怪李成棟來得如此之快,而且對我們的布防了如指掌!”
    蕭琰說道:“將軍,事已至此,我們必須盡快處置陳默,否則他若在城中作亂,我們腹背受敵,柳林城必破無疑。”
    李乘風點了點頭:“好!蕭琰,你立刻調集兵力,隨我一同前往陳默的營帳,將他拿下!”
    兩人率領一隊精銳士兵,悄悄來到陳默的營帳外。此時,陳默正坐在帳中,神色得意地喝著酒,似乎在等待著什麽。
    “陳默,你可知罪?” 李乘風猛地掀開帳簾,厲聲喝道。
    陳默見狀,心中一驚,但很快便恢複了平靜。他冷笑道:“李將軍,不知在下何罪之有?”
    蕭琰走上前,冷冷地說:“陳默,你暗中與李成棟聯絡,泄露我軍布防,還敢說無罪?我勸你還是束手就擒,否則休怪我們不客氣!”
    陳默哈哈大笑:“沒想到你們竟然發現了!不錯,我就是內奸!李成棟許我高官厚祿,隻要拿下柳林城,我便是青州知府!你們這些逆賊,還想與朝廷抗衡,簡直是癡心妄想!”
    “你這叛徒!” 趙虎不在,李乘風身邊的副將怒喝一聲,便要衝上去捉拿陳默。
    陳默卻突然從懷中掏出一把匕首,抵在自己的脖子上,冷聲道:“誰敢過來?我若死了,我的親信便會立刻在城中放火,打開城門,迎接李成棟的大軍入城!到時候,你們一個也別想跑!”
    李乘風和蕭琰對視一眼,心中都十分焦急。他們沒想到,陳默竟然還留有後手。
    就在這時,帳外突然傳來一陣廝殺聲。蘇墨匆匆趕來,高聲道:“李將軍,蕭兄,陳默的親信已經被我們全部拿下,城中的密道也已被封鎖!”
    陳默聞言,臉色大變。他知道,自己已經沒有了退路。他猛地將匕首刺向李乘風,想要魚死網破。
    蕭琰眼疾手快,一把推開李乘風,同時拔出腰間的佩劍,刺向陳默。陳默躲閃不及,被佩劍刺穿了胸膛。他難以置信地看著蕭琰,倒在地上,氣絕身亡。
    解決了陳默,蕭琰和李乘風心中都鬆了一口氣。但他們知道,危機並未解除。李成棟的大軍還在城外,趙虎能否成功切斷敵軍的糧草補給,還是一個未知數。
    當晚,蕭琰在城牆上巡視,望著城外的敵軍大營,心中充滿了擔憂。他拿出隨身攜帶的酒壇,倒了一碗酒,一飲而盡。酒液入喉,卻難以驅散心中的焦慮。他望著夜空中的明月,吟出一首詩:
    “內奸潛伏人心險,外有強敵壓城邊。
    忠義將士多磨難,何時才能見青天?
    青雲之誌永不改,哪怕前路再艱險。”
    詩句中充滿了無奈與堅定,回蕩在寂靜的城牆上。守城的士兵們聽到蕭琰的吟詩聲,心中也都充滿了感慨。他們知道,這場戰鬥,不僅關乎 “忠義軍” 的生死,更關乎天下百姓的未來。他們握緊手中的武器,眼神變得更加堅定,誓要與柳林城共存亡。
    次日清晨,李成棟再次率領大軍,向柳林城發起猛攻。這一次,李成棟動用了所有的攻城器械,箭雨如蝗,巨石不斷砸向城牆,城牆多處出現了裂縫,形勢十分危急。
    蕭琰與李乘風親自登上城牆,指揮士兵們抵抗。士兵們奮勇殺敵,用滾石、熱油反擊敵軍,雙方死傷無數。戰鬥持續了整整一個上午,柳林城的城牆雖然搖搖欲墜,但始終未能被攻破。
    李成棟見久攻不下,心中十分焦急。他知道,自己的糧草隻夠支撐五日,若不能盡快拿下柳林城,大軍必將不戰自亂。於是,他下令加大攻勢,務必在今日日落前攻破柳林城。
    就在柳林城即將失守之際,遠處突然傳來一陣呐喊聲。隻見一支騎兵從李成棟大軍的後方衝了過來,為首的正是趙虎!
    原來,趙虎率領五千精銳士兵,繞到李成棟大軍的後方後,發現李成棟的糧草營守衛森嚴,難以強攻。於是,他便想出了一個計策,派一部分士兵偽裝成朝廷的士兵,混入糧草營,然後裏應外合,奪取糧草。
    昨日深夜,趙虎率領士兵,趁糧草營的守軍熟睡之際,發動突然襲擊。偽裝成朝廷士兵的 “忠義軍” 士兵打開了糧草營的大門,趙虎率領大軍衝入糧草營,斬殺了糧草營的守將,將所有的糧草付之一炬。
    隨後,趙虎又率領士兵,向李成棟的大軍發起進攻。李成棟的大軍得知糧草被燒,頓時軍心大亂,士兵們紛紛潰逃。
    李成棟見狀,大驚失色。他知道,糧草被燒,大軍已無再戰之力。他想要下令撤軍,卻為時已晚。趙虎率領騎兵,如入無人之境,直衝李成棟的中軍大營。
    蕭琰和李乘風在城牆上看到這一幕,心中大喜。他們當即下令,打開城門,率領城中的士兵,向李成棟的大軍發起反攻。
    “忠義軍” 的士兵們士氣大振,奮勇殺敵。李成棟的大軍腹背受敵,軍心渙散,很快便潰不成軍。李成棟想要騎馬逃跑,卻被趙虎追上。兩人大戰數十回合,李成棟漸漸體力不支,被趙虎一刀斬殺。
    斬殺了李成棟,“忠義軍” 的士兵們更加勇猛,將殘餘的朝廷士兵全部殲滅。這場戰鬥,“忠義軍” 大獲全勝,不僅守住了柳林城,還斬殺了朝廷大將李成棟,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和馬匹。
    戰鬥結束後,柳林城內一片歡騰。百姓們紛紛走出家門,迎接凱旋的 “忠義軍” 士兵,為他們送上食物和水。李乘風在城中設宴,慶祝此次大捷。
    宴會上,將領們紛紛向蕭琰、趙虎、蘇墨敬酒,稱讚他們的智謀和勇猛。蕭琰舉起酒碗,望著滿座的忠義之士,再次吟出一首詩:
    “奇兵斷糧破敵軍,忠義將士勇絕倫。
    斬殺賊將李成棟,柳林城內慶翻身。
    青雲之誌再邁進,天下百姓望太平。”
    詩句激昂,滿座皆歡。眾人紛紛舉杯,高聲附和,誓言要繼續跟隨蕭琰和李乘風,推翻腐敗朝廷,建立一個清明的新政權,讓天下百姓過上安穩幸福的生活。
    此次大捷後,“忠義軍” 聲威遠播,周邊的城鎮紛紛歸附,兵力很快便擴充到了五萬餘人。蕭琰知道,此時的 “忠義軍” 已具備與朝廷正麵抗衡的實力,但要徹底推翻腐敗統治,僅憑一己之力仍顯不足。他心中早已謀劃著一盤更大的棋 —— 聯合天下義軍,形成抗元合力。
    宴席過半,蕭琰起身走到帳中,手持酒壇,目光掃過滿座將領,朗聲道:“諸位兄弟,今日斬殺李成棟、大破朝廷軍,固然值得歡慶,但我們切不可因此自滿。朝廷根基未動,江南尚有數十萬大軍虎視眈眈,若想真正解救天下百姓,必須聯合各路義軍,共舉大義!”
    帳內瞬間安靜下來,將領們麵麵相覷。蘇墨率先附和:“蕭兄所言極是。如今江湖上有‘江淮紅巾軍’‘浙東義軍’等多支勢力,若能將他們聯合起來,形成掎角之勢,朝廷必首尾難顧。”
    李乘風沉吟道:“隻是各路義軍素來各自為戰,且有些首領對我們‘忠義軍’心存疑慮,如何才能說服他們聯手?”
    蕭琰將酒壇重重一放,眼中閃過堅定光芒:“我願親自前往江淮、浙東,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各路首領!趙兄留守柳林城,加固防線;蘇兄協助李將軍處理政務,安撫百姓。待我歸來,便是我們揮師南下之日!”
    趙虎聞言,猛地起身:“蕭兄,此去凶險,江湖上不僅有朝廷耳目,還有義軍內部的紛爭,我願與你一同前往!”
    蕭琰搖頭笑道:“趙兄,柳林城需要你鎮守。放心,我雖為書生,卻也懂些自保之術,且此次前往是以‘合縱’為目的,非為爭鬥,定能平安歸來。”
    三日後,蕭琰身著青布長衫,背著書箱與酒壇,獨自一人踏上了前往江淮的路途。臨行前,蘇墨將一封親筆信交給他:“這是我寫給江淮紅巾軍首領韓林兒的書信,他曾與我有過一麵之緣,見信或許能給你幾分薄麵。”
    蕭琰接過書信,拱手致謝,隨後翻身上馬,迎著朝陽疾馳而去。
    曆經半月奔波,蕭琰終於抵達江淮紅巾軍的營地。紅巾軍營地建在巢湖之畔,連綿數十裏,旌旗上的紅色 “韓” 字在風中獵獵作響。守營士兵見他是個書生,本不願通報,直到蕭琰拿出蘇墨的書信,才勉強入內稟報。
    韓林兒是個三十餘歲的壯漢,滿臉虯髯,身著鎧甲,正坐在大帳內與將領們議事。他接過書信看罷,抬頭打量著蕭琰,語氣帶著幾分審視:“你便是‘忠義軍’的蕭參軍?聽說你們斬殺了李成棟,倒是有些本事。隻是不知,你今日來此,所謂的‘合縱’,究竟是為了聯手抗元,還是想吞並我紅巾軍?”
    帳內將領們紛紛拔出佩刀,氣氛瞬間緊張起來。蕭琰卻神色平靜,緩緩走到帳中,朗聲道:“韓首領此言差矣!如今朝廷腐敗,元兵肆虐,百姓流離失所,我等義軍若還互相猜忌、自相殘殺,豈不正中朝廷下懷?‘忠義軍’雖有幾分戰績,卻從無吞並之心,此次前來,隻為與紅巾軍聯手,共破元軍,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
    韓林兒冷笑一聲:“說得倒好聽!你們‘忠義軍’在北方根基穩固,我們紅巾軍卻在江淮與元軍苦戰,若聯手之後,兵權如何分配?糧草如何供給?”
    蕭琰早有準備,從書箱中取出一幅地圖,鋪在案上:“韓首領請看,此乃天下義軍分布圖。‘忠義軍’可從北方出兵,牽製元軍主力;紅巾軍則從江淮南下,奪取揚州、建康等重鎮;再聯合浙東義軍從東部夾擊,三路大軍成‘品’字形進攻,元軍必敗!至於兵權,各路義軍仍由各自首領統領,隻需約定出兵時間與路線;糧草則由各軍自行籌備,若遇困境,其他義軍需全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