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蕭琰見德王李致(一)
字數:6861 加入書籤
暮春時節,京城的風還帶著幾分料峭的涼意,卻已裹著滿城的花香,悄悄鑽進了尋常巷陌。蕭琰身著一襲洗得發白的青布長衫,腰間係著一塊成色普通的墨玉,手裏提著一個小小的竹籃,籃中放著兩本他精心批注的古籍,緩步走向安德王府。
安德王府坐落於京城繁華地段,朱紅的大門高達丈餘,門上鑲嵌著銅製的門釘,排列整齊,透著一股威嚴之氣。門前兩側的石獅子雕刻得栩栩如生,眼神銳利,仿佛在審視著每一個前來的人。蕭琰站在府門前,深吸了一口氣,壓下心中的些許緊張。他雖飽讀詩書,卻從未與王公貴族有過交集,此次應德王李致之邀前來,心中既有期待,又有不安。
守門的侍衛見蕭琰衣著樸素,眼神中閃過一絲輕視,但還是按照規矩上前詢問:“來者何人?可有通傳?”
蕭琰拱手作揖,語氣恭敬卻不卑微:“在下蕭琰,字子玉,應德王殿下之邀前來拜見。”
侍衛上下打量了蕭琰一番,轉身進府通報。不多時,一名身著青色綢緞長衫的管家快步走了出來,對著蕭琰行了一禮:“蕭公子,我家王爺已在府中等候,請隨我來。”
蕭琰點頭致謝,跟著管家走進了王府。府內的景象與外麵的繁華截然不同,別有一番清幽雅致。一條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兩旁栽種著各色花卉,牡丹開得正豔,芍藥也競相綻放,空氣中彌漫著濃鬱的花香。路的盡頭是一座小橋,橋下流水潺潺,幾條錦鯉在水中歡快地遊動。
走過小橋,便是一片開闊的庭院,庭院中央擺放著一張石桌和幾張石凳,石桌旁坐著一位身著明黃色錦袍的男子。他約莫三十歲左右,麵容俊朗,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不用說,這便是德王李致了。
蕭琰連忙走上前,躬身行禮:“草民蕭琰,拜見王爺。”
李致抬手示意:“蕭公子不必多禮,快請坐。” 他的聲音溫和,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
蕭琰道謝後,在石凳上坐下,將手中的竹籃放在桌案旁。李致的目光落在竹籃上,笑著問道:“蕭公子這籃中,可是有什麽寶貝?”
蕭琰聞言,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王爺說笑了,不過是草民平日裏批注的兩本古籍,想著或許能入王爺的眼,便帶來給王爺看看。”
李致饒有興致地說道:“哦?那倒要好好瞧瞧。” 說著,他示意管家將竹籃打開,取出裏麵的古籍。
管家小心翼翼地將古籍遞給李致,李致接過,仔細翻閱起來。他的手指輕輕拂過書頁,目光專注,時而眉頭微皺,時而點頭稱讚。蕭琰坐在一旁,心中有些忐忑,不知道自己的批注能否得到德王的認可。
過了許久,李致才合上古籍,抬頭看向蕭琰,眼中滿是讚賞:“蕭公子的批注見解獨到,深入淺出,可見公子學識淵博,實在難得。”
蕭琰聽到這話,心中的石頭終於落了地,連忙起身道謝:“王爺過獎了,草民不過是略懂皮毛,能得到王爺的認可,已是草民的榮幸。”
李致擺了擺手,示意蕭琰坐下,然後說道:“蕭公子不必過謙。本王早就聽聞京城有一位蕭書生,飽讀詩書,才華橫溢,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他頓了頓,又問道:“不知蕭公子平日裏除了研讀古籍,還有何愛好?”
蕭琰回答道:“回王爺,草民平日裏除了讀書,還喜歡遊曆四方,見識不同的風土人情,也喜歡和各行各業的人交流,從他們身上學習一些有用的東西。”
李致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讚許:“蕭公子此言有理。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方能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本王也時常喜歡外出遊曆,隻可惜身為王爺,身不由己,很多時候都被事務纏身,難以如願。”
蕭琰說道:“王爺心係天下,為百姓操勞,草民深感敬佩。草民雖然隻是一介書生,卻也希望能為國家和百姓盡一份綿薄之力。”
李致看著蕭琰,眼神變得更加深邃:“蕭公子有這份心,實在難得。如今朝廷正值用人之際,像蕭公子這樣有才華、有抱負的人,本王很希望能為朝廷引薦。不知蕭公子是否願意入朝為官,為國家效力?”
蕭琰聽到這話,心中一動。他寒窗苦讀多年,不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題名,入朝為官,實現自己的抱負嗎?可是,他也知道官場險惡,人心複雜,自己能否在官場上立足,還是一個未知數。他猶豫了片刻,說道:“王爺的好意,草民心領了。隻是草民深知自己能力有限,而且對官場之事也不甚了解,怕難以勝任官職,辜負王爺的期望。”
李致理解地點了點頭:“蕭公子有這樣的顧慮,也在情理之中。不過,本王相信以蕭公子的才華和能力,隻要稍加曆練,必定能在官場上有所作為。本王不會強迫你,你可以回去好好考慮一下,若是想通了,隨時可以來找本王。”
蕭琰起身道謝:“多謝王爺體諒。草民回去之後,一定會認真考慮王爺的提議。”
兩人又聊了許久,從詩詞歌賦談到天下大事,從民生疾苦談到朝政弊端。蕭琰發現,德王李致並非像外界傳言的那樣隻知享樂,而是一位心懷天下、有遠見卓識的王爺。他對國家的現狀有著清醒的認識,對百姓的疾苦也深感同情,並且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蕭琰心中對德王的敬佩之情更甚。
不知不覺間,天色已經漸漸暗了下來。蕭琰起身告辭:“王爺,天色已晚,草民也該回去了,多謝王爺今日的款待。”
李致也起身相送:“蕭公子不必客氣。今日與蕭公子交談,本王受益匪淺。希望蕭公子早日給本王答複。” 他示意管家送蕭琰出府。
蕭琰再次向李致道謝,然後跟著管家走出了安德王府。站在王府門外,蕭琰回頭望了一眼那朱紅的大門,心中思緒萬千。德王的邀請,像一顆石子投進了他平靜的心湖,激起了層層漣漪。他不知道自己未來的路該如何選擇,但他知道,這次與德王的會麵,將會成為他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蕭琰整理了一下衣衫,提著空了的竹籃,轉身融入了京城的暮色之中。他的身影雖然單薄,卻透著一股堅定的力量。他知道,無論自己最終做出怎樣的選擇,都不會辜負自己多年的寒窗苦讀,也不會辜負德王的賞識與期望。
接下來的幾天,蕭琰一直沉浸在思考之中。他回想起與德王的談話,德王的話語時常在他耳邊響起。他想到了自己的理想抱負,想到了天下百姓的疾苦,也想到了官場的險惡。他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勇氣踏入官場,去麵對那些未知的挑戰。
這天清晨,蕭琰像往常一樣來到城外的一座小山丘上。站在山丘上,俯瞰著京城的全貌,心中豁然開朗。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因為害怕挑戰而放棄實現理想的機會。雖然官場險惡,但隻要自己堅守本心,不為名利所惑,不為權勢所屈,就一定能在官場上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為國家和百姓做一些實事。
想通了這一點,蕭琰心中的疑慮和不安一掃而空。他轉身下山,快步走向安德王府。他要告訴德王,他願意入朝為官,為國家效力。
當蕭琰再次來到安德王府門前時,守門的侍衛已經認識他了,連忙熱情地上前迎接,並迅速進去通報。不多時,管家便快步走了出來,笑著對蕭琰說道:“蕭公子,王爺正在府中等著你呢,請隨我來。”
蕭琰跟著管家走進府中,來到了之前與德王會麵的庭院。德王李致正坐在石桌旁品茶,見蕭琰來了,連忙起身迎接:“蕭公子,你來了。快請坐。”
蕭琰坐下後,開門見山地說道:“王爺,草民已經想通了,願意接受王爺的引薦,入朝為官,為國家和百姓效力。”
李致聞言,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太好了,蕭公子。本王就知道你不會讓本王失望的。你放心,本王一定會為你引薦,讓你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
蕭琰起身道謝:“多謝王爺。草民定當不負王爺所托,盡心盡力為國家和百姓做事。”
李致點了點頭:“好。本王會盡快安排此事。你先回去準備一下,等本王的消息。”
蕭琰再次道謝後,起身告辭。走出安德王府,蕭琰的心中充滿了期待。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即將翻開新的篇章,等待他的將會是更加廣闊的天地和更加艱巨的挑戰。但他已經做好了準備,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華,去書寫屬於自己的人生傳奇,為國家的繁榮富強,為百姓的幸福安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日子一天天過去,蕭琰一直在等待德王的消息。他沒有閑著,而是利用這段時間,更加努力地研讀詩書,了解朝廷的法律法規和政治製度,為自己即將到來的官場生涯做著充分的準備。
終於,在幾天後的一個清晨,管家來到了蕭琰的住處,帶來了德王的消息。德王已經將蕭琰引薦給了皇上,皇上對蕭琰的才華也十分賞識,決定任命蕭琰為翰林院編修,讓他在翰林院任職,熟悉朝廷的事務。
蕭琰聽到這個消息,心中激動不已。他連忙跟著管家來到安德王府,向德王道謝。德王笑著說道:“蕭公子,這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翰林院是朝廷儲備人才的地方,你在那裏要好好表現,多學習,多積累經驗,將來必定能有更大的作為。”
蕭琰恭敬地說道:“草民謹記王爺的教誨,定當努力學習,不辜負王爺和皇上的期望。”
從安德王府出來,蕭琰的心情無比愉悅。他抬頭望向天空,陽光明媚,鳥兒在枝頭歡快地歌唱,仿佛在為他慶祝。他知道,自己的夢想終於邁出了第一步,接下來的路還很長,但他有信心,也有決心,去走好每一步,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蕭琰回到住處,收拾好行李,便前往翰林院報到。翰林院的官員們對蕭琰都十分熱情,畢竟他是德王引薦的人,而且才華也早已傳遍京城。蕭琰很快便融入了翰林院的氛圍之中,他虛心向老官員們請教,努力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很快便熟悉了翰林院的工作。
在翰林院的日子裏,蕭琰工作十分認真負責,無論是起草文書,還是整理典籍,他都做得一絲不苟。他的才華和努力也得到了翰林院上下的認可,很快便嶄露頭角。
德王也時常關注著蕭琰的情況,每當得知蕭琰在翰林院表現出色時,心中都十分欣慰。他知道,自己沒有看錯人,蕭琰將來必定會成為朝廷的棟梁之材。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蕭琰在翰林院已經任職一年多了。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蕭琰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官場經驗,還結交了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他的才華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皇上對他也越來越賞識。
這天,皇上召集大臣們商議朝政,討論如何解決地方上的災荒問題。大臣們各抒己見,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方案,但都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皇上聽後,眉頭緊鎖,陷入了沉思。
就在這時,蕭琰站了出來,恭敬地說道:“啟稟皇上,臣有一計,或許能解決地方上的災荒問題。”
皇上聞言,眼前一亮,連忙說道:“哦?蕭愛卿有何妙計,快說來聽聽。”
蕭琰說道:“回皇上,臣認為,解決災荒問題,首先要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可以從國庫中調撥一部分糧食,運往災區,救濟百姓。同時,還要組織百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提高糧食產量,從根本上解決災荒問題。另外,還可以鼓勵商人前往災區經商,促進災區的經濟發展,增加百姓的收入。”
皇上聽了蕭琰的建議,心中十分滿意,點頭說道:“蕭愛卿的建議很好,既考慮到了眼前的問題,又考慮到了長遠的發展。就按照蕭愛卿的建議去辦,由蕭愛卿負責此事,務必盡快解決災區的災荒問題。”
蕭琰連忙躬身領命:“臣遵旨。臣定當盡心盡力,不辜負皇上的期望。”
隨後,蕭琰便帶著皇上的旨意,前往災區。他深知自己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懈怠。到達災區後,他首先深入災區,了解百姓的實際情況,然後按照自己提出的方案,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
他先是組織人員從國庫中調撥糧食,及時發放到百姓手中,解決了百姓的溫飽問題。然後,他又組織百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在這個過程中,他親自到田間地頭,指導百姓耕作,與百姓同甘共苦。百姓們看到蕭琰如此盡心盡力,都十分感動,幹活也更加賣力。
同時,蕭琰還積極鼓勵商人前往災區經商,為商人提供各種優惠政策,促進了災區的經濟發展。在蕭琰的努力下,災區的情況很快便得到了改善,百姓的生活也逐漸恢複了正常。
當皇上得知災區的情況得到改善後,心中十分高興,對蕭琰更加賞識。他下旨嘉獎蕭琰,將蕭琰升為吏部侍郎,讓他協助吏部尚書處理吏部的事務。
蕭琰接到聖旨後,心中激動不已。他知道,這是皇上對他的認可和信任,也是他努力付出的結果。他連忙前往皇宮,向皇上謝恩。
從皇宮出來,蕭琰直接來到了安德王府,向德王道謝。德王見蕭琰如今取得了如此成就,心中十分欣慰,笑著說道:“蕭公子,你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本王隻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你要記住,無論將來你官居何位,都要堅守本心,為國家和百姓著想,不要辜負了皇上的信任和百姓的期望。”
蕭琰恭敬地說道:“王爺的教誨,草民永世不忘。草民定當堅守本心,盡心盡力為國家和百姓做事,絕不辜負王爺和皇上的期望。”
德王點了點頭:“好。本王相信你。你去吧,好好幹,將來必定能有更大的作為。”
蕭琰再次向德王道謝後,便離開了安德王府。他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還很長,還有許多挑戰在等待著他。但他已經做好了準備,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華,去為國家的繁榮富強,為百姓的幸福安康,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他也永遠不會忘記,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德王的賞識和引薦。他會將這份恩情銘記在心,用實際行動來回報德王,回報國家,回報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