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蕭琰見德王李致(二)

字數:5910   加入書籤

A+A-


    蕭琰升任吏部侍郎的消息傳遍京城時,正值初夏,吏部官署外的梧桐樹葉剛舒展成濃綠的傘蓋,蟬鳴聲在午後的庭院裏此起彼伏。他身著緋色官袍,手持象牙笏板,站在吏部大堂中央,接受屬官們的道賀。目光掃過眾人或真誠、或試探的笑容,他心中清楚,這看似榮耀的職位背後,藏著無數亟待厘清的積弊 —— 自前任吏部侍郎因貪腐被革職後,官員考核製度形同虛設,地方官員任免積壓了近百份文書,就連京城各部門的冗官問題,也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
    散朝後的次日清晨,蕭琰便帶著整理好的《官員考核積弊疏》前往安德王府。此時的王府庭院裏,石榴花正開得熱烈,火紅的花瓣落在青石板路上,像撒了一地碎霞。德王李致正坐在水榭中,手裏拿著一份關於江南漕運的奏折,見蕭琰進來,便放下奏折,指了指身旁的石凳:“蕭侍郎來得正好,本王正想與你商議江南漕運的事,沒想到你倒先一步來了。”
    蕭琰躬身行禮後坐下,將手中的奏疏遞過去:“王爺,臣此次前來,是想向您請教官員考核的難題。自前任侍郎出事,吏部積壓了太多考核文書,有些地方官員三年未得考評,任免之事更是混亂。臣初步梳理後發現,不少考核結果與官員實際政績不符,甚至有官員通過賄賂篡改考評,此事若不盡快解決,恐會動搖民心。”
    李致接過奏疏,逐字逐句地翻看,眉頭漸漸擰緊。他手指在 “江南蘇州知府張霖” 的名字上停頓:“這個張霖,本王倒有印象。去年江南水災時,他謊稱賑災糧款已全數發放,實則克扣了三成,百姓聯名上告,卻被他壓了下來。沒想到他的考核結果竟是‘優’,看來吏部的問題,比本王想象的還要嚴重。”
    蕭琰點頭:“臣也查到此事。張霖背後有戶部尚書柳成撐腰,前任侍郎便是因不願包庇他,才被柳成羅織罪名彈劾。如今柳成在朝堂上勢力龐大,若要重新核查考核結果,恐怕會得罪他。”
    李致放下奏疏,目光望向水榭外的荷花池,池中荷葉上的露珠順著葉脈滾落,濺起細小的水花。“柳成倚仗著皇後的關係,在朝中結黨營私多年,皇上雖有察覺,卻因顧及後宮顏麵,一直未曾動他。但官員考核關乎朝廷根基,絕不能任由他胡作非為。” 他轉頭看向蕭琰,眼神堅定,“你且放手去查,若柳成從中作梗,本王會在皇上麵前為你周旋。”
    有了德王的支持,蕭琰心中安定了不少。回到吏部後,他立刻組建了專項核查小組,從積壓的文書中挑選出疑點最多的三十份考核結果,逐一派人前往地方核實。為避免走漏風聲,他特意讓核查人員喬裝成商人或書生,暗中收集證據。
    然而,事情的進展並不順利。核查小組剛到蘇州,就被張霖察覺。張霖不僅派人監視核查人員,還銷毀了賑災糧款的賬目,甚至威脅知情的百姓。消息傳回京城時,蕭琰正在整理其他官員的考核材料,得知此事後,他氣得將手中的毛筆重重摔在桌上,墨汁濺到了奏疏上,暈開一片黑色的痕跡。
    當天傍晚,蕭琰再次來到安德王府。此時天色已暗,王府內點起了燈籠,昏黃的燈光透過窗欞,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李致正在書房批閱公文,見蕭琰臉色難看,便知道事情出了變故。“可是核查遇到了麻煩?” 他問道,一邊示意侍女給蕭琰倒茶。
    蕭琰接過茶杯,卻沒有喝,而是將張霖阻撓核查的事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張霖如此囂張,顯然是有柳成在背後撐腰。若不能拿到確鑿證據,不僅查不出真相,恐怕還會讓核查小組的人陷入危險。”
    李致沉默片刻,從書架上取出一份密函,遞給蕭琰:“這是本王派去江南的暗衛傳來的消息。柳成與張霖勾結,不僅克扣賑災糧款,還私吞了江南鹽稅,暗衛已經查到了他們交易的賬目,隻是需要有人去接應,將賬目帶回京城。”
    蕭琰眼中一亮:“王爺,臣願親自前往江南!”
    李致卻搖了搖頭:“你如今是吏部侍郎,身份敏感,若親自前往,必定會引起柳成的警覺。本王已安排暗衛接應,你隻需在京城做好準備,等賬目一到,便立刻呈給皇上。”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另外,本王會在朝堂上提議,重新修訂官員考核製度,以律法的形式明確考核標準,這樣一來,即便柳成想包庇,也沒有借口。”
    蕭琰明白德王的考量,點頭應下。接下來的幾日,他一邊在吏部整理核查材料,一邊密切關注江南的消息。柳成似乎察覺到了什麽,在朝堂上多次針對吏部,指責蕭琰 “濫用職權”“延誤官員任免”,甚至聯合幾位大臣彈劾蕭琰。幸好德王每次都能出麵反駁,用詳實的證據證明蕭琰的工作合理合規,才讓柳成的陰謀未能得逞。
    七日後,江南的暗衛終於將賬目帶回了京城。蕭琰連夜整理賬目,發現柳成與張霖私吞的鹽稅竟高達五十萬兩白銀,足夠支付江南三州半年的賑災費用。他將賬目與核查小組收集到的其他證據匯總,第二天一早就帶著這些材料入宮麵聖。
    皇上在禦書房翻看這些證據時,臉色越來越沉。當看到張霖克扣賑災糧款導致百姓餓死的記錄時,他猛地一拍桌案,怒聲道:“柳成、張霖好大的膽子!竟敢如此欺君罔上,魚肉百姓!”
    蕭琰跪在地上,恭敬地說道:“皇上,柳成與張霖勾結多年,朝中不少官員都與他們有所牽連。若要徹底清查,還需皇上授權,臣願牽頭負責此事,絕不姑息任何貪官汙吏。”
    皇上深吸一口氣,平複了怒火,對蕭琰說道:“朕準了。你可調動大理寺、刑部的人手,全力清查此案。另外,德王之前提議修訂官員考核製度,朕看可行,此事也交由你負責,務必盡快拿出方案。”
    得到皇上的授權後,蕭琰立刻行動起來。他聯合大理寺卿、刑部尚書,成立了專案組,先是將張霖從蘇州押解回京,隨後又傳訊了與柳成、張霖有牽連的官員。柳成見大勢已去,試圖攜帶家產潛逃,卻被德王派去的人截獲,最終被打入天牢。
    此案的審理持續了一個多月,最終柳成被判處死刑,張霖等涉案官員也受到了相應的懲處,私吞的錢財被全數追回,用於江南的災後重建。消息傳出後,百姓無不拍手稱快,蕭琰的名聲也在京城乃至全國傳開,人們都稱讚他是 “清正廉潔的好官”。
    而官員考核製度的修訂工作,也在蕭琰的主持下順利推進。他參考曆代的考核製度,結合當下的實際情況,製定了《官員考核律法》,明確了考核的標準、流程和獎懲措施,規定每半年進行一次考核,考核結果直接與官員的任免、升遷掛鉤。這部律法得到了皇上的認可,很快便在全國推行。
    製度推行後的第一個考核期,蕭琰親自前往地方督查。他來到江南蘇州時,看到曾經因水災而破敗的村莊,如今已重建一新,百姓們在田間勞作,臉上洋溢著笑容。蘇州知府換成了一位清廉能幹的官員,他向蕭琰匯報,新的考核製度讓官員們不敢懈怠,都在盡心盡力地為百姓做事。
    蕭琰心中感慨,若不是德王在關鍵時刻的支持,他恐怕難以完成這些事。回到京城後,他再次來到安德王府,此時已是深秋,王府內的楓葉紅得似火,隨風飄落,鋪滿了庭院的小徑。
    李致正在庭院中下棋,見蕭琰進來,便笑著邀請他:“蕭侍郎來得正好,陪本王下一盤棋如何?”
    蕭琰在棋盤旁坐下,看著棋盤上黑白交錯的棋子,說道:“王爺,此次能順利清查柳成一案,修訂考核製度,全靠您的支持。臣心中感激不盡。”
    李致落下一顆黑子,淡淡說道:“你不必謝本王。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和百姓,本王隻是做了該做的事。” 他抬頭看向蕭琰,眼中帶著期許,“如今考核製度已推行,但若想徹底杜絕貪腐,還需長久的努力。你任重而道遠啊。”
    蕭琰點頭:“臣明白。臣會繼續努力,不辜負皇上和王爺的信任,也不辜負百姓的期望。”
    兩人一邊下棋,一邊聊著朝堂上的事。李致向蕭琰透露,皇上有意讓他負責明年的科舉考試,選拔有才華、品行端正的官員,充實朝廷的力量。蕭琰聞言,心中激動,他知道科舉考試關乎人才選拔,是朝廷的大事,皇上將此事交給自己,是對自己的極大信任。
    “王爺,若臣負責科舉考試,定會嚴格把關,絕不允許有人營私舞弊,確保選拔出真正的人才。” 蕭琰堅定地說道。
    李致微笑著點頭:“本王相信你。你向來公正嚴明,由你負責科舉,皇上放心,本王也放心。”
    棋局結束時,天色已黑。蕭琰起身告辭,李致送他到王府門口,看著他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眼中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蕭琰就像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未來必定會在朝堂上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更多的力量。
    而蕭琰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灑在青石板路上,泛起淡淡的銀光。他想起自己從一個普通書生,到如今的吏部侍郎,這一路走來,離不開德王的賞識與支持,更離不開自己對初心的堅守。他心中暗暗發誓,無論將來官居何位,都要始終牢記 “為百姓謀福祉” 的初心,不貪名利,不徇私情,做一名清正廉潔、為民服務的好官。
    接下來的日子裏,蕭琰開始著手準備明年的科舉考試。他製定了嚴格的考試規則,從命題、監考到閱卷,每一個環節都親自把關,確保公平公正。同時,他還派人前往各地,宣傳科舉考試的新規則,鼓勵有才華的學子前來應試。
    然而,科舉考試的準備工作並非一帆風順。一些世家大族為了讓自家子弟能考中,試圖通過賄賂蕭琰的下屬,獲取考試的相關信息。蕭琰得知後,立刻將這些下屬革職查辦,並在吏部張貼告示,嚴令禁止任何人為科舉考試說情、行賄,若有違反,必將嚴懲不貸。
    德王得知此事後,對蕭琰的做法十分讚賞。他特意來到吏部,對蕭琰說道:“蕭侍郎,你能如此嚴格地對待科舉考試,本王十分欣慰。世家大族的勢力盤根錯節,他們不會輕易放棄,你一定要多加小心。”
    蕭琰感激地說道:“多謝王爺提醒。臣已有準備,定會確保科舉考試的公平公正,不讓任何投機取巧之人得逞。”
    在蕭琰的努力下,科舉考試的準備工作順利推進。次年春天,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齊聚京城,參加科舉考試。考試期間,蕭琰親自在考場外巡查,確保沒有出現舞弊行為。閱卷時,他更是一絲不苟,對每一份試卷都仔細審閱,不遺漏任何一個有才華的學子。
    最終,科舉考試圓滿結束,選拔出了一百多名有才華、品行端正的學子。皇上對此次科舉考試的結果十分滿意,對蕭琰大加讚賞,將他升為吏部尚書,負責全國官員的任免、考核等事務。
    蕭琰升任吏部尚書後,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深知,吏部是朝廷的重要部門,關係到國家的穩定和發展。他更加努力地工作,每天都早早來到吏部,處理各種事務,直到深夜才回家。
    德王也時常與蕭琰商議朝政,兩人在官員任免、民生改善等問題上達成了許多共識。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朝廷的風氣逐漸好轉,官員們更加勤政愛民,百姓的生活也越來越幸福。
    這天,蕭琰與德王一同入宮麵聖,皇上看著他們,笑著說道:“如今朝廷風氣日益清明,百姓安居樂業,這都是你們二人的功勞。朕有你們這樣的臣子,實在是國家之幸,百姓之幸啊!”
    蕭琰和德王連忙躬身行禮:“臣等不敢居功,這都是皇上英明領導的結果。臣等定會繼續努力,為國家和百姓效力。”
    走出皇宮時,陽光正好,灑在身上暖洋洋的。蕭琰看著身旁的德王,心中充滿了感激。若不是當年在安德王府的那次會麵,若不是德王的賞識與支持,他恐怕永遠隻是一個普通的書生,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德王似乎察覺到了蕭琰的心思,笑著說道:“蕭尚書,你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本王隻是做了一個引路人。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們還要一起努力,讓國家變得更加繁榮富強。”
    蕭琰點頭,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王爺放心,臣定當與王爺並肩作戰,為國家和百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兩人相視一笑,並肩走在皇宮外的大道上。陽光將他們的身影拉得很長,仿佛預示著他們將在未來的朝堂上,繼續攜手前行,為國家的美好未來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