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秦王出麵解危機(二)

字數:9198   加入書籤

A+A-


    三個月後,李頓派去江南的人終於傳回了消息。他們不僅收集到了蘇州地方官員貪腐舞弊的證據,還發現張大人與這些官員勾結,將貪汙的糧稅一部分中飽私囊,一部分用來賄賂朝中重臣,鞏固自己的勢力。證據確鑿,李頓決定在朝堂上揭發此事。
    然而,就在李頓準備上奏的前一天,意外發生了。蕭琰家中突然被搜出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和一封通敵叛國的書信。負責搜查的官員是張大人的親信,他們當場將蕭琰逮捕,押入了大理寺大牢。
    消息傳到秦王府,李頓大為震驚。他深知蕭琰為人清正廉潔,絕不可能做出通敵叛國之事,這分明是張大人設下的圈套,想要借機除掉蕭琰,阻止他揭發江南賦稅的醜聞。
    李頓立刻前往大理寺,想要見蕭琰一麵,了解事情的經過。可大理寺卿是張大人的門生,以 “案情未明,不便探視” 為由,拒絕了李頓的請求。李頓怒不可遏,卻也無可奈何。大理寺直接隸屬於聖上,他雖為秦王,卻也不能隨意幹涉大理寺的事務。
    蕭琰被關押在陰暗潮濕的大牢裏,身上戴著沉重的鐐銬。他看著牢門外昏暗的光線,心中滿是絕望。他知道,張大人既然敢設計陷害他,必然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想要洗清自己的冤屈,難如登天。
    就在蕭琰萬念俱灰之際,牢門突然被打開,一個熟悉的身影走了進來。“蕭編修,委屈你了。” 來人正是李頓,他身後跟著幾個侍衛,顯然是強行進入大牢的。
    “殿下!” 蕭琰見到李頓,眼中泛起了淚光,“臣是被冤枉的,那些金銀珠寶和通敵書信都是張大人偽造的,他是想阻止臣揭發江南賦稅的醜聞!”
    “我知道你是被冤枉的。” 李頓走到蕭琰身邊,解開了他身上的鐐銬,“張大人的陰謀詭計,我早已看穿。你放心,我一定會想辦法救你出去,還你一個清白。”
    李頓安慰了蕭琰幾句,便匆匆離開了大牢。他知道,時間緊迫,若不盡快找到證據證明蕭琰的清白,張大人很可能會先下手為強,將蕭琰定罪處死。
    李頓回到王府後,立刻召集了自己的親信謀士,商議對策。謀士們紛紛表示,想要救蕭琰,就必須找到張大人偽造證據的破綻,同時還要找到張大人貪腐舞弊的更多證據,隻有這樣,才能在朝堂上徹底扳倒張大人。
    於是,李頓一方麵派人暗中調查張大人偽造證據的事情,另一方麵則繼續收集張大人貪腐舞弊的證據。經過幾天的努力,李頓終於找到了一個重要的線索。他發現,張大人派去蕭琰家中放置金銀珠寶和通敵書信的人,是他府上的一個管家。這個管家因為賭博欠下了巨額債務,被張大人抓住了把柄,才被迫聽從張大人的命令。
    李頓立刻派人找到了這個管家,對他進行了審訊。在李頓的威逼利誘下,管家終於交代了實情。他承認,那些金銀珠寶和通敵書信都是張大人讓他放置在蕭琰家中的,目的就是為了陷害蕭琰。同時,管家還提供了張大人貪腐舞弊的更多證據,包括張大人與江南地方官員的往來書信、貪汙糧稅的賬目等。
    證據確鑿,李頓決定立刻上奏聖上,揭發張大人的罪行。
    第四章 朝堂對峙
    次日清晨,早朝時分,大明宮紫宸殿內氣氛凝重。文武百官分列兩側,聖上高坐龍椅之上,神色威嚴。
    李頓手持奏折,從百官之中走出,躬身說道:“啟稟陛下,臣有要事上奏。戶部尚書張大人勾結江南地方官員,貪腐舞弊,克扣糧稅,中飽私囊,數額巨大。不僅如此,張大人還為了掩蓋罪行,設計陷害翰林院編修蕭琰,偽造金銀珠寶和通敵書信,將蕭琰打入大牢。臣已收集到確鑿證據,懇請陛下徹查此事,還蕭琰一個清白,嚴懲張大人等貪官汙吏!”
    說完,李頓將手中的奏折和收集到的證據一同呈給了聖上。
    張大人聞言,臉色驟變,立刻出列反駁:“陛下,臣冤枉!秦王殿下所言純屬無稽之談,是他與蕭琰勾結,想要誣陷臣!蕭琰通敵叛國,證據確鑿,臣隻是依法辦事,何來陷害之說?還請陛下明察!”
    聖上接過奏折和證據,仔細翻閱起來。他看著奏折中詳細的記錄和確鑿的證據,眉頭漸漸皺起。江南賦稅之事他早有耳聞,隻是一直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如今李頓提供了如此詳細的證據,由不得他不信。而蕭琰通敵叛國之事,也確實存在諸多疑點。
    聖上沉吟片刻,對張大人說道:“張愛卿,秦王殿下提供的證據十分詳細,你可有什麽要說的?”
    張大人心中慌亂,卻依舊強裝鎮定:“陛下,這些證據都是秦王殿下偽造的,是他為了陷害臣而故意編造的謊言!臣忠心耿耿,為朝廷效力多年,絕不可能做出貪腐舞弊、陷害忠良之事!還請陛下不要輕信秦王殿下的一麵之詞!”
    “張大人,事到如今,你還在狡辯!” 李頓怒聲說道,“你府上的管家已經親口承認,是你讓他將金銀珠寶和通敵書信放置在蕭琰家中的,你還有什麽話好說?”
    隨後,李頓將管家傳喚上殿。管家當著聖上和文武百官的麵,再次交代了張大人陷害蕭琰、貪腐舞弊的罪行,並將張大人與江南地方官員的往來書信、貪汙糧稅的賬目等證據一一呈上。
    張大人看著管家呈上的證據,臉色蒼白,再也無力反駁。他雙腿一軟,跪倒在地上,痛哭流涕地說道:“陛下,臣罪該萬死!臣一時糊塗,犯下了如此滔天罪行,還請陛下饒臣一命!”
    聖上見張大人認罪,心中大怒:“張愛卿,你身為戶部尚書,掌管朝廷財政,本應以身作則,為朝廷分憂,為百姓謀福。可你卻利欲熏心,貪腐舞弊,陷害忠良,實在是罪大惡極!朕若饒了你,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
    聖上當即下令,將張大人打入大牢,交由大理寺嚴加審訊,徹查他的罪行。同時,聖上還下令釋放蕭琰,並恢複他的官職,任命他為江南巡按禦史,前往江南蘇州,徹查當地的貪腐舞弊之事,安撫百姓。
    蕭琰從大牢中被釋放出來,當他得知聖上的旨意後,心中感激涕零。他深知,自己能洗清冤屈,重新獲得朝廷的信任,離不開秦王李頓的鼎力相助。若不是李頓不顧自身安危,四處奔走,收集證據,他恐怕早已成為了張大人的刀下亡魂。
    蕭琰來到秦王府,向李頓道謝:“殿下,此次若非您出手相助,臣恐怕早已性命難保。您的大恩大德,臣沒齒難忘!”
    李頓笑著說道:“蕭卿不必客氣。你為官清正,心係百姓,本就不該遭受如此冤屈。我隻是做了我該做的事情而已。如今你被任命為江南巡按禦史,正好可以前往蘇州,徹查當地的貪腐舞弊之事,還百姓一個公道。你此去江南,任重而道遠,一定要多加小心,切勿再遭人陷害。”
    “臣遵旨。” 蕭琰躬身說道,“臣此去江南,定當竭盡全力,徹查貪腐,安撫百姓,不辜負陛下和殿下的期望!”
    蕭琰帶著聖上的旨意和李頓的囑托,踏上了前往江南的路途。一路上,他看到百姓們流離失所,生活困苦,心中更加堅定了徹查貪腐、為民除害的決心。
    抵達蘇州後,蕭琰立刻開始著手調查。他首先傳訊了蘇州的地方官員,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審訊。起初,這些官員還心存僥幸,拒不認罪,試圖蒙混過關。但蕭琰早已掌握了他們貪腐舞弊的證據,在確鑿的證據麵前,這些官員終於低下了頭,一一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蕭琰根據這些官員的交代,順藤摸瓜,很快便將蘇州一帶參與貪腐舞弊的官員一網打盡。他將這些官員的罪行一一記錄在案,上報給朝廷,請求聖上依法嚴懲。同時,他還下令將這些官員貪汙的糧稅全部追繳回來,發放給受災的百姓,緩解百姓的生活困境。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一些被查處的官員的親信和黨羽,不甘心失敗,暗中勾結當地的惡霸勢力,想要伺機報複蕭琰,破壞他的調查工作。
    一日深夜,蕭琰正在府中批閱公文,突然聽到府外傳來一陣嘈雜的聲音。他走出書房一看,隻見一群手持刀槍棍棒的惡霸,正圍攻著府門,想要衝進來。蕭琰心中一驚,立刻下令府中的侍衛奮力抵抗。
    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侍衛們雖然英勇善戰,但惡霸人數眾多,漸漸陷入了劣勢。就在這危急關頭,一支精銳的軍隊突然趕到,迅速擊退了惡霸。為首的將領翻身下馬,走到蕭琰麵前,躬身說道:“蕭大人,末將奉秦王殿下之命,前來保護大人的安全。”
    蕭琰心中一暖,他沒想到,李頓竟然如此細心,早已料到他在江南會遇到危險,提前派軍隊前來保護他。“多謝將軍及時趕到,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蕭琰拱手說道。
    “大人不必客氣,這是末將的職責所在。” 將領說道,“秦王殿下還吩咐末將,若大人在江南遇到任何困難,可隨時調動這支軍隊,務必保證大人的安全和調查工作的順利進行。”
    有了軍隊的保護,蕭琰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安全。他繼續加大調查力度,不僅徹查了蘇州的貪腐舞弊之事,還將調查範圍擴大到了江南的其他地區。在他的努力下,江南一帶的貪腐之風得到了有效的遏製,百姓們的生活逐漸恢複了正常。
    蕭琰在江南的工作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一致好評。聖上得知後,龍顏大悅,下旨表彰蕭琰,並將他晉升為吏部侍郎。
    蕭琰接到聖旨後,心中感慨萬千。他知道,自己能有今日的成就,離不開秦王李頓的支持和幫助。若不是李頓在他危難之際多次出手相助,他恐怕早已淹沒在朝堂的暗流之中,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蕭琰回到長安後,第一時間便來到秦王府,向李頓道謝。“殿下,臣能有今日,全靠您的支持和幫助。您的大恩,臣永世不忘!”
    李頓笑著說道:“蕭卿,你不必如此客氣。你能在江南做出如此卓越的成績,全靠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我隻是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了你一些幫助而已。如今你晉升為吏部侍郎,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吏部掌管官員的選拔和考核,關係到朝廷的興衰榮辱。你一定要秉持公正,選拔賢能,為朝廷注入新的活力。”
    “臣遵旨。” 蕭琰躬身說道,“臣定當不負殿下的期望,為朝廷選拔更多的賢才,為國家的繁榮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此後,蕭琰在吏部侍郎的職位上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他選拔官員注重品德和才能,不徇私情,為朝廷選拔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而李頓也始終在朝堂上支持著蕭琰,兩人相互配合,為唐朝的繁榮穩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的故事,也在長安城內廣為流傳,成為了一段千古佳話。
    暮春時節的長安,細雨如絲,將朱雀大街旁的柳梢染得愈發翠綠。蕭琰身著緋色吏部侍郎官服,緩步走出吏部衙門,指尖還殘留著卷宗上朱砂的涼意。自調任吏部侍郎已有半年,他始終牢記秦王李頓的囑托,以 “選賢任能、黜陟公平” 為準則,整頓官員考核製度 —— 廢除了世家子弟憑門第免試的舊例,要求所有待任官員必須通過策論與實務考核,哪怕是三公九卿的子弟也不例外。
    這日午後,蕭琰正在府中審閱江南道官員的考核案卷,書童突然慌張地闖進來:“大人,不好了!大理寺的人來了,說您…… 說您在考核中收受賄賂,要帶您去問話!”
    蕭琰手中的朱筆 “啪” 地落在紙上,暈開一團紅痕。他起身時衣袖掃過案幾,堆疊的案卷散落一地,其中一本封皮上 “蘇州知府柳承業” 的名字格外刺眼 —— 三日前,他剛駁回了柳承業的晉升申請,理由是其任內治水不力,導致蘇州去年汛期堤壩潰決,百姓流離失所。而柳承業正是當朝太傅柳淵的嫡孫,柳家在朝中根基深厚,門生故吏遍布朝野。
    不等蕭琰細想,大理寺少卿周顯已帶著十餘名差役走進庭院,冷麵說道:“蕭侍郎,有人揭發你利用考核之便,收受吳州商人萬兩白銀,還偽造考核結果打壓忠良。陛下有旨,命你即刻隨我入大理寺接受調查。”
    “周少卿,” 蕭琰穩住心神,目光清亮,“我蕭琰任職半年,從未收受分文賄賂,考核結果皆有卷宗為證,何來偽造一說?還請容我向陛下奏明實情。”
    “蕭侍郎還是先跟我們走一趟吧,” 周顯揮手示意差役上前,“至於實情,到了大理寺,自然會讓你說個明白。”
    差役們上前要拿人,蕭琰府中的老管家突然擋在身前:“大人是朝廷命官,你們怎能如此無禮!” 周顯不耐煩地一腳將老管家踹倒在地,冷聲道:“抗命不遵,便是與朝廷作對!”
    就在差役的鎖鏈即將觸到蕭琰衣袖時,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從巷口傳來,伴隨著清脆的馬鞭聲,幾匹玄色駿馬疾馳而至,為首一人身著墨色錦袍,腰束玉帶,正是秦王李頓。
    “住手!” 李頓翻身下馬,玄色披風在空中劃出一道淩厲的弧線,他目光如刃掃過周顯,“周少卿,蕭侍郎乃吏部重臣,無憑無據便要鎖拿,是誰給你的膽子?”
    周顯見到李頓,臉色瞬間發白,卻仍強撐著說道:“殿下,這是陛下的旨意,臣隻是奉命行事。”
    “陛下的旨意?” 李頓冷笑一聲,上前一步將蕭琰護在身後,“我剛從宮中出來,陛下隻說讓大理寺核查蕭侍郎的考核案卷,何時說過要鎖拿?你敢偽造旨意,該當何罪?”
    周顯額頭滲出冷汗,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他確實是受柳淵暗中指使,想先將蕭琰下獄,再偽造證據坐實罪名,沒想到竟會被李頓撞個正著。
    李頓轉頭看向蕭琰,見他雖麵色沉靜,衣袖上卻沾了塵土,顯然是方才被差役拉扯所致,心中不由生出幾分怒意:“蕭侍郎,你先回府,此事我來處理。”
    蕭琰拱手道謝,目光中滿是感激:“多謝殿下,隻是此事牽扯柳太傅,恐會給殿下惹來麻煩。”
    “你放心,” 李頓拍了拍他的肩膀,語氣堅定,“公道自在人心,即便柳家勢大,我也絕不會讓忠臣蒙冤。”
    待蕭琰離開後,李頓臉色一沉,對身後的侍衛吩咐:“將周顯拿下,連同他帶來的差役一並押入秦王府大牢,待查明真相後再交由陛下處置。”
    侍衛們應聲上前,周顯嚇得癱倒在地,連聲求饒,卻還是被強行拖走。
    當晚,秦王府書房內,燭火搖曳。李頓看著手中的案卷,眉頭緊鎖。蕭琰的考核記錄清晰詳實,每一份駁回或晉升的理由都附有地方奏報與百姓證詞,尤其是駁回柳承業的申請,還附上了蘇州堤壩潰決後的災情圖與災民名冊,絕非偽造。可柳淵既然敢出手陷害,必然早有準備,說不定已在宮中散布了對蕭琰不利的流言。
    “殿下,” 謀士衛崢走進書房,遞上一封密信,“這是屬下從柳府門客手中截獲的,上麵寫著柳淵明日要在早朝時彈劾蕭侍郎,還說已聯合了二十餘名官員一同上奏。”
    李頓接過密信,看完後重重拍在案上:“柳淵為了替孫子出氣,竟不惜勾結官員,混淆是非,實在可惡!” 他沉思片刻,對衛崢說:“你即刻派人去蘇州,找到去年堤壩潰決時的目擊者,再去吳州核查所謂‘行賄商人’的底細,務必在明日早朝前帶回證據。”
    衛崢領命而去,李頓則繼續翻閱案卷,直到天快亮時,才在一份舊案卷中發現了關鍵線索 —— 柳承業任蘇州知府期間,曾挪用治水專款修繕自家府邸,此事有蘇州府庫的賬目為證,隻是當時柳淵出麵壓下了此事,才未被揭發。
    次日早朝,大明宮紫宸殿內氣氛緊張。柳淵手持奏折,率先出列彈劾:“陛下,吏部侍郎蕭琰濫用職權,收受商人賄賂,還在考核中打壓我孫柳承業,實乃貪贓枉法之輩,懇請陛下將其革職查辦,交由大理寺從嚴審訊!”
    話音剛落,二十餘名官員紛紛出列附和,一時間朝堂上滿是對蕭琰的指責之聲。
    蕭琰站在百官之中,麵色平靜,待眾人說完後,才上前躬身奏道:“陛下,臣冤枉!柳太傅所言皆為不實之詞,臣從未收受賄賂,駁回柳承業的申請,隻因他治水不力,致百姓受難,有蘇州災情圖與災民名冊為證。”
    柳淵立刻反駁:“陛下,蕭琰這是狡辯!他所謂的災情圖與名冊,說不定都是偽造的!”
    就在此時,李頓走出列,手持案卷與密信,高聲說道:“陛下,柳太傅口口聲聲說蕭侍郎偽造證據,可臣這裏有蘇州府庫的賬目,上麵清楚記錄著柳承業挪用治水專款的數額與去向,還有柳府門客與周顯的密信,足以證明柳太傅勾結大理寺官員,陷害蕭侍郎!”
    說著,李頓將賬目與密信呈給聖上。聖上翻看後,臉色愈發陰沉,看向柳淵的目光滿是怒意:“柳淵,你可知罪?為了包庇孫子,竟敢勾結官員,陷害忠良,你眼中還有朕,還有朝廷嗎?”
    柳淵嚇得跪倒在地,渾身顫抖:“陛下,臣…… 臣一時糊塗,求陛下饒命!”
    “糊塗?” 聖上冷哼一聲,“你這是結黨營私,禍亂朝政!傳朕旨意,柳淵免去太傅之職,貶為庶民;柳承業革去官職,流放嶺南;周顯偽造旨意,打入天牢,永不釋放;其餘參與彈劾的官員,各降三級,以示懲戒!”
    旨意一下,朝堂上一片寂靜。柳淵癱倒在地,被侍衛拖了出去。
    聖上看向蕭琰,語氣緩和了許多:“蕭侍郎,委屈你了。你在吏部任上盡職盡責,朕都看在眼裏,以後定要繼續秉持公正,勿要因今日之事心生顧慮。”
    蕭琰躬身謝恩:“臣謝陛下明察,定不負陛下所托。”
    退朝後,蕭琰與李頓並肩走出大明宮。春日的陽光灑在身上,溫暖而明亮。
    “殿下,今日若不是您,臣恐怕已身陷囹圄。” 蕭琰由衷地說道。
    李頓笑著搖頭:“你本就清正廉潔,即便沒有我,陛下也終會查明真相。隻是柳家勢大,日後你在吏部行事,還需多加小心。”
    “臣明白,” 蕭琰點頭,目光堅定,“隻要能為朝廷選拔賢才,為百姓謀福祉,即便前路艱險,臣也絕不退縮。”
    李頓看著他,眼中滿是讚許。他知道,蕭琰不僅是個有才華的書生,更是個有擔當的忠臣。日後朝堂之上,有這樣一位同僚,實乃朝廷之幸,百姓之幸。
    兩人並肩走在朱雀大街上,細雨早已停了,空氣中彌漫著青草與花香。遠處的鍾樓傳來悠揚的鍾聲,回蕩在長安的上空,仿佛在訴說著這段忠臣遇良主、危難見真情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