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民心所向

字數:4815   加入書籤

A+A-


    晨曦微露,金鑾殿內卻已籠罩在一片壓抑的寂靜之中。昨日唐朝使臣那近乎最後通牒的言語,像一塊沉重的巨石,壓在每個人的心頭。殿內文武百官分列兩側,個個眼觀鼻,鼻觀心,氣氛凝重得能滴出水來。
    皇帝端坐於龍椅之上,冕旒下的麵容看不出喜怒,唯有緊握著扶手的、微微泛白的手指,泄露了他內心的波瀾。他的目光掃過下方垂首的臣子,最後,落在了身旁鳳座上的毛草靈身上。
    她今日穿著一身較為素雅的宮裝,未施過多粉黛,臉色因昨夜的輾轉反側而顯得有些蒼白,但脊背依舊挺得筆直,眼神沉靜,如同深潭,將所有翻湧的情緒都斂於其下。
    “眾卿家,”皇帝的聲音打破了沉寂,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沙啞,“唐使所言,爾等皆知。關於皇後去留……事關國體,亦關乎兩國邦交,朕,想聽聽諸位的意見。”
    話音落下,殿內依舊是一片死寂。幾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互相交換著眼神,眉頭緊鎖。最終,一位須發皆白、官居太傅的老臣顫巍巍地出列,他是三朝元老,門生故舊遍布朝野,素來以穩重甚至有些守舊著稱。
    “陛下,”太傅深深一揖,聲音蒼老卻清晰,“老臣以為,皇後娘娘賢德,澤被蒼生,於我乞兒國有再造之功,臣等與百姓,皆感念於心,萬分不舍娘娘鳳駕離去。”他先定了調子,表明並非對毛草靈不敬,隨即話鋒一轉,“然……皇後娘娘終究出身大唐,乃天朝貴女。如今唐皇下詔,以國後夫人之位相迎,名正言順,更關乎兩國盟好。若強行挽留,恐……恐惹天朝震怒,兵戈一起,則我乞兒國十年生聚之成果,恐將毀於一旦。老臣……老臣懇請陛下與娘娘,以江山社稷為重,以兩國黎民百姓安危為重……三思啊!”
    這番話說得冠冕堂皇,情真意切,卻像一把冰冷的刀子,直刺毛草靈心口。她端坐著,指尖在寬大的袖袍中微微蜷縮,麵上依舊平靜無波。她知道,太傅代表的是一大批保守派官員的想法,他們懼怕大唐的威勢,將國家的安危係於妥協之上。
    “太傅此言差矣!”一個清朗的聲音響起,兵部尚書大步出列。他是毛草靈推行軍事改革時一手提拔起來的少壯派代表,性格剛毅。“皇後娘娘雖出身大唐,但十年來,早已是我乞兒國的國母!她為我乞兒國殫精竭慮,發展商貿,改良農具,興修水利,整飭軍備,方有今日之盛世!豈能因唐皇一紙詔書,便輕易將我國母拱手送還?此舉,置我乞兒國顏麵於何地?置陛下天威於何地?更何況,我乞兒國今非昔比,兵精糧足,將士用命,何懼一戰?!”
    “尚書大人!慎言!”另一位老臣急忙出聲,“戰端一開,生靈塗炭!豈是兒戲?皇後娘娘心懷慈悲,豈願見兩國百姓因她一人而陷於戰火?”
    “難道畏戰求和,就能保百姓安寧嗎?今日割一城,明日送一後,他日唐皇若要陛下納貢稱臣,我等又當如何?!”兵部尚書毫不退讓,言辭激烈。
    朝堂之上,頓時分為兩派,爭論不休。一派以老成持重、避免戰爭為由,主張順應唐皇之意;另一派則以國格尊嚴、皇後功績為由,力主強硬挽留。雙方引經據典,各執一詞,吵得麵紅耳赤,原本莊嚴肅穆的金鑾殿,變得如同市集般喧鬧。
    皇帝聽著下方的爭吵,臉色愈發陰沉。他何嚐不想留下毛草靈?這十年,她不僅是他的皇後,更是他的知己、臂膀,是他昏暗帝王生涯中最耀眼的光。失去她,於公於私,都是他無法承受之痛。但作為一國之君,他必須權衡利弊,必須考慮那萬千子民的生死。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毛草靈,帶著詢問,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祈求。
    毛草靈深吸一口氣,緩緩站起身。她一動作,殿內所有的爭吵聲瞬間平息,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
    “諸位卿家的心意,本宮明白了。”她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帶著一種撫平躁動的力量,“去留之事,關乎本宮自身,更關乎兩國萬千生靈。本宮需要時間,仔細思量。”
    她沒有表態,隻是將決定的時間往後推移。這無疑是一種緩兵之計。
    然而,就在朝會即將在這種僵持不下的局麵中結束時,殿外忽然傳來一陣隱隱約約的、如同潮水般洶湧的喧嘩聲。
    一名侍衛急匆匆奔入殿內,單膝跪地,聲音帶著難以置信的激動:“啟稟陛下,娘娘!宮門外……宮門外聚集了無數百姓!他們……他們跪滿了宮門前的廣場和幾條禦街,人山人海,請求……請求皇後娘娘留下!”
    “什麽?!”滿朝文武皆盡愕然。
    皇帝和毛草靈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震驚。皇帝立刻起身:“擺駕宮門!”
    當皇帝攜毛草靈登上宮門城樓時,映入眼簾的景象,讓見慣了大場麵的帝後二人,也瞬間震撼失語。
    目之所及,黑壓壓全是人頭。從宮門前的漢白玉廣場,一直延伸到遠處的街巷,望不到盡頭。男女老幼,士農工商,穿著各色的衣衫,如同匯成了一片沉默而洶湧的海洋。沒有人喧嘩,隻有一種壓抑的、沉重的呼吸聲匯聚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聲浪。
    看到帝後出現在城樓之上,人群出現了一陣騷動。前排的幾位白發蒼蒼的老者,在一個青年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地舉起手中粗糙的萬民傘,或是捧著自家雞下的蛋、新蒸的饃饃、甚至隻是一塊幹淨的粗布,聲音哽咽卻奮力高呼:
    “皇後娘娘!留下吧!您是我們的活菩薩啊!”
    “娘娘!沒有您教我們種新稻,我們一家早就餓死了!求您別走!”
    “娘娘!是您讓俺娃能去義學讀書識字!俺們舍不得您啊!”
    “娘娘!留下!留下!留下!”
    起初隻是零星的聲音,很快,這聲音如同星火燎原,匯聚成一股磅礴無比、直衝雲霄的聲浪!
    “皇後娘娘留下!”
    “皇後娘娘留下!”
    “皇後娘娘留下——!!!”
    聲浪一浪高過一浪,震得城樓上的琉璃瓦似乎都在輕輕作響。無數雙眼睛仰望著城樓上那抹纖細的身影,充滿了真摯的、毫不掩飾的依戀與懇求。有人磕頭,有人抹淚,有人將自家最珍貴的東西高高舉起,隻想讓他們的皇後娘娘看到。
    毛草靈站在城樓邊,俯視著下方那一片由最樸素的民心匯聚而成的海洋。寒風拂起她的鬢發,吹得她衣袂飄飄。她看著那些布滿風霜的臉龐,那些充滿渴望的眼睛,聽著那震耳欲聾的、發自肺腑的挽留之聲……
    十年來的點點滴滴,如同走馬燈般在她眼前飛速閃過。初來時的惶恐,適應後的努力,推行新政時的艱難,看到百姓生活改善時的欣慰,與皇帝並肩作戰時的默契……這片土地,這些人,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與她血脈相連。
    她不是真正的唐朝貴女,她來自另一個世界。但在這裏,她找到了存在的價值,找到了被需要、被深愛的感覺。這聲聲泣血的挽留,比任何華麗的辭藻、任何利益的權衡,都更具有衝擊力。
    她的眼眶瞬間紅了,溫熱的液體不受控製地湧了上來,模糊了視線。她用力咬著下唇,才能不讓那哽咽衝破喉嚨。她下意識地看向身邊的皇帝。
    皇帝也正看著她,他的眼中同樣翻湧著劇烈的情緒,有震撼,有感動,更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驕傲和複雜。他伸出手,緊緊握住了她冰涼微顫的手。他的手心溫暖而有力,傳遞著無聲的支持。
    他向前一步,運足了中氣,聲音如同洪鍾,壓過了下方的聲浪,清晰地傳遍廣場:
    “朕的子民們!”
    廣場上瞬間安靜下來,無數道目光聚焦在皇帝身上。
    “爾等之心,朕與皇後,已深知!”皇帝的目光掃過下方黑壓壓的人群,語氣沉痛而堅定,“皇後於乞兒國,功在千秋,德澤萬民!朕,與爾等一樣,絕不願皇後離去!”
    他頓了頓,聲音更加高昂,帶著不容置疑的決絕:“朕在此,向爾等立誓,亦向天下昭告!朕,絕不會迫於任何壓力,將朕的皇後,將爾等愛戴的國母,拱手讓人!此事,關乎國體,更關乎朕與皇後之情誼,關乎我乞兒國上下之民心!朕,定會竭盡全力,護皇後周全,保我國祚安寧!”
    “陛下萬歲!皇後娘娘千歲!”
    不知是誰先喊了一聲,下一刻,排山倒海的歡呼聲如同驚雷般炸響,直衝九霄!百姓們激動地磕頭,相互擁抱,淚流滿麵。皇帝這番表態,無疑給了他們一顆定心丸。
    毛草靈看著下方歡騰的人群,感受著皇帝手中傳來的堅定力量,淚水終於滑落臉頰。但那淚水中,不再僅僅是感動和悲傷,更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一絲破開迷霧的決斷。
    民心所向,便是她心之所安。
    然而,在這滔天的民意背後,毛草靈敏銳地注意到,在廣場邊緣,一些穿著打扮明顯非乞兒國本土人士的人,正冷眼旁觀著這一切,隨後悄無聲息地退入人群,消失不見。那是唐朝使團的人。
    他們的眼神,冰冷而充滿算計。
    毛草靈的心,微微沉了下去。她知道,皇帝的誓言和百姓的挽留,隻是表明了態度。真正的風暴,恐怕才剛剛開始。唐朝絕不會輕易放棄,接下來,等待她和乞兒國的,將是更為嚴峻的考驗。
    她反手握緊了皇帝的手,目光重新變得堅定而清澈。
    (第161章 民心所向 完)